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药材》2017,(1)
目的:优选猴头菌-地龙生物转化物水提浓缩液的最佳干燥方法及工艺参数。方法:以体外抗凝血活性为评价指标,首先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其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再比较喷雾干燥(按最优参数)、常压干燥、减压干燥对其体外抗凝血活性的影响,从而优选其最佳干燥方法。结果:最优喷雾干燥工艺参数为:药液相对密度1.10g/m L,进风温度142℃,泵药速度2.00 r/min。3种干燥方法抗凝血活性(APTT值)大小为:喷雾干燥减压干燥(P=0.0001),喷雾干燥常压干燥(P=0.0001),而常压干燥≈减压干燥(P=0.1539)。结论:建议工业化生产中,其提取浓缩液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干浸膏粉为佳。  相似文献   

2.
郭锦明  李慧  滕久祥  彭芝佩  何群  刘蓉 《中药材》2007,30(8):1016-1019
目的:优选秦香止泻肠溶片提取、干燥工艺条件。方法:以秦皮甲素,秦皮乙素含量为工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实验对水提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并对水提浓缩液进行干燥工艺研究。结果:水提最优工艺条件是:不浸泡;提取次数2次;加水8倍量、6倍量;回流时间1.5h,1h。减压干燥条件以60℃,真空度旬.08Pa为最优。结论:本实验制定了合理可行的提取,干燥工艺路线及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秦香止泻片的干浸膏粉、素片及薄膜包衣片的吸湿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测定秦香止泻片的干浸膏粉、素片、薄膜包衣片的吸湿速度,含水量达3%时的相对湿度(RH),建立其动力学模型,提取吸湿速度参数并比较大小。结果:秦香止泻片的干浸膏粉、素片的吸湿动力学模型符合Higuchi方程,而其薄膜包衣片的吸湿动力学模型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操作环境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8%以下,才能有效防止吸湿或裂片。结论:包薄膜衣可使秦香止泻片的干浸膏粉吸湿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玄麦甘桔含片浸膏粉的粉体学性质与制粒工艺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带式干燥法、微波干燥法和喷雾干燥法对玄麦甘桔含片浸膏进行干燥,比较浸膏粉的流动性、吸湿性、成型性等粉体学性质。将制成的膏粉以湿法制粒、喷雾制粒两种方式制成颗粒,比较颗粒的流动性及吸湿性。结果:3种干燥方法中喷雾干燥产物压缩度和扩张强度最大,但吸湿性最强;带式干燥产物的吸湿性最弱,压缩度和扩张强度仅次于喷雾干燥产物;微波干燥产物压缩度和扩张强度最小,吸湿性介于喷雾干燥和带式干燥之间。制成颗粒的粉体学性质与膏粉呈正相关。结论:综合考虑浸膏粉及颗粒的可压性、吸湿性,选择带式干燥法为玄麦甘桔含片浸膏的最佳干燥方法,颗粒制备工艺选择喷雾制粒。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不同干燥方式对板蓝根浸膏粉HPLC及物理指纹图谱的影响。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喷雾干燥法、鼓风干燥法和真空干燥法制备板蓝根浸膏粉,以其HPLC及物理指纹图谱为评价指标,通过相似度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可压性评价。结果 4种板蓝根浸膏粉的HPLC及物理指纹图谱相似度范围分别为0.999~1.000和0.833~0.977。冷冻干燥粉、鼓风干燥粉、真空干燥粉具有较好的堆积性和流动性,喷雾干燥具有良好的可压性和均一性。结论干燥方式对板蓝根浸膏粉物理指纹图谱影响较大,喷雾干燥粉和鼓风干燥粉的压缩成型性更优。  相似文献   

6.
<正>喷雾干燥法是指在高温的气流中,将药液或浸膏雾化成微细的液滴进行瞬间干燥的方法。其设备按照提供给喷头的动力不同,可分为离心喷雾干燥塔和压力喷雾干燥塔。影响喷雾干燥的因素主要有稠膏的相对密度,喷雾干燥机组的进风温度和喷头转速(进风压力)。喷雾干燥法是目前中药行业中较先进的干燥技术,克服了烘箱和减压干燥的缺点,不需粉碎、直接得到浸膏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医药、卫生等领域,被国内许多药厂所采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指标性化学成分量变化的角度,考察不同干燥方式和条件对参蒲盆炎颗粒浸膏质量的影响,为干燥工艺的优选提供方法依据。方法参蒲盆炎颗粒浸膏分别采用带式真空干燥、喷雾干燥、板式减压干燥、常压干燥4种不同方式进行干燥,测定各干燥样品含水量及芍药苷、虎杖苷和延胡索乙素的量,分别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较各组样品中3种指标成分量的差异、聚类情况,确定与干燥工艺参数相关性最大的化学成分。结果不同干燥方式样品含水量差异小,芍药苷、虎杖苷、延胡索乙素的量存在较大差异,以带式真空干燥样品中各成分量最高,喷雾干燥次之,100℃常压干燥样品最低。其中,带式真空干燥、喷雾干燥对样品指标性成分破坏较小且聚为一类,而板式减压干燥、常压干燥对样品指标成分破坏较大,并各自聚为一类。芍药苷、虎杖苷和延胡索乙素的量对4种干燥工艺的参数变化均较为敏感,在干燥过程中应重点监测这几类物质的量变化。结论干燥方式和条件的改变对参蒲盆炎颗粒浸膏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指标性化学成分定量测定可作为评价参蒲盆炎颗粒浸膏干燥工艺优选的一种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延年  伍振峰  尚悦  王芳  万娜  李远辉  李慧婷  杨明 《中草药》2018,49(10):2372-2377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丹参浸膏粉体学性质的影响。方法以丹参提取物为模型药物,通过减压干燥、真空微波干燥及喷雾干燥得到3种浸膏粉,以粒径、粒径分布宽度、粒径范围、松密度、振实密度、豪斯纳比率、休止角、压缩度、黏性、比表面积、孔体积、含水量和吸湿性13个物理指标综合评价粉体学性质,并将粉体物理属性归纳为均一性、堆积性、流动性、可压性和稳定性5个方面,建立相应的物理指纹谱。通过物理属性数值评价粉体学性质;运用相似度评价法比较3种粉体的相似度;构建参数指数、参数轮廓指数以及良好可压指数,用于分析粉末的可压性。结果 3种干燥方式所得粉体均具有较差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其中减压干燥和真空微波干燥粉体具有良好的堆积性,喷雾干燥粉体具有优越的均一性和可压性;由相似度可知,喷雾干燥与减压干燥浸膏粉体学性质相似度为79%,与真空微波干燥的相似度为81.3%。结论中药物理指纹谱可用于评价不同干燥方式对中药提取物粉体学性质的影响,以及物理性质对药物成型性的影响,为中药浸膏粉体提供了新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对超滤效果的影响,并与醇沉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超滤法(膜截留分子量2万、7万)和乙醇沉淀法纯化双黄连口服液。以金银花有效成分绿原酸保留率、杂质多糖和鞣质的清除率、干浸膏粉量以及膜通量变化为指标,对两种膜超滤效果进行对比,并与乙醇沉法进行比较。结果:绿原酸保留率两种截留分子量的膜相差不大,但明显高于醇沉;去除多糖以2万膜最好,其次为7万膜,醇沉最差;去除鞣质无明显差异;干浸膏粉量7万膜与醇沉相差不大,均高于2万膜;两种膜通量衰减程度相差不大,但7万膜由于孔径大,超滤等量药液所需时间缩短一倍。结论:选择适宜的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可以达到纯化中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淑莉  宋志前  刘振丽 《中药材》2005,28(10):945-947
目的:考察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对超滤效果的影响,并与醇沉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超滤法(膜截留分子量2万、7万)和乙醇沉淀法纯化金银花单味药液.以金银花有效成分绿原酸保留率,杂质多糖、鞣质和蛋白的清除率,干浸膏粉量以及膜通量变化为指标,对两种膜超滤效果进行对比,并与醇沉法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截留分子量的膜对绿原酸保留率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醇沉;去除多糖以2万膜最好,其次为7万膜,醇沉最差;去除鞣质三者差异不大;去除蛋白2万膜最好,7万膜与醇沉相近;干浸膏粉量从小到大依次为2万膜、7万膜、醇沉;两种膜通量衰减程度相差不大,但7万膜由于孔径大,超滤等量药液所需时间缩短三分之一.结论:选择适宜的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可以达到纯化中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药浸膏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中药浸膏干燥技术进步显著,先进的浸膏干燥技术和设备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但是针对干燥工艺优化和设备改良的研究仍然迫切需要加强。本文综述了中药浸膏干燥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就厢式干燥、冷冻干燥、喷雾干燥、真空带式干燥及组合干燥等常用干燥技术的原理、设备状况和技术特点,分析了在中药浸膏干燥过程中各种技术的优劣,提出针对不同中药特性,合理地选择适当的干燥方法,对于提高中药浸膏的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中药浸膏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国中药浸膏干燥技术进步显著,先进的浸膏干燥技术和设备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但是针对干燥工艺优化和设备改良的研究仍然迫切需要加强。本文综述了中药浸膏干燥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就厢式干燥、冷冻干燥、喷雾干燥、真空带式干燥及组合干燥等常用干燥技术的原理、设备状况和技术特点,分析了在中药浸膏干燥过程中各种技术的优劣,提出针对不同中药特性,合理地选择适当的干燥方法,对于提高中药浸膏的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干燥工艺与中药提取物物理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胤  冯怡  徐德生  朱蕾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7):1295-1299
 目的考察不同干燥工艺对中药提取物物理性质的影响。方法选用中药水提复方作为模型药物,考察了真空干燥、喷雾干燥、微波干燥及冷冻干燥对调经益母浸膏粉、肾石通浸膏粉及复方板蓝大青浸膏粉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对于中药水提复方,喷雾干燥产物的黏性较小,喷流性好,微波干燥产物的吸湿性最小而真空干燥产物流动性最好。结论干燥工艺由于干燥方式及原理的不同导致了干燥产物物理性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3种干燥方式对山药片干燥动力学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选择适宜山药片的干燥技术及工艺,将中短波红外干燥、真空脉动干燥、气体射流冲击干燥3种干燥技术用于山药片的干燥,研究分析了不同干燥方式下的山药片干燥动力学和品质。方法运用3种干燥方法对同一切片厚度为5mm的山药片进行干燥,研究其水分比、干燥速率随干燥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3种干燥方式下的山药片干燥动力学;并对干燥时间、干燥后的色泽、复水比、浸出物、尿囊素含量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山药片在3种干燥技术下均为降速干燥,其中气体射流冲击干燥时间最短,当干燥温度为70℃、风速为15 m/s时,干燥时间为120 min;真空脉动干燥、中短波红外干燥、气体射流冲击干燥3种干燥方式的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分别为7.52×10~(-10)、1.19×10~(-9)、1.30×10~(-9)m~2/s;基于复水比、明亮度、绿红值、蓝黄值、干燥时间、浸出物、尿囊素含量7项指标对3种干燥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价,中短波红外干燥、真空脉动干燥和气体射流冲击干燥的山药片综合评分分别为0.29、0.59、0.70,气体射流冲击干燥的山药片综合评价最优。结论在实验参数范围内,3种干燥方式相比,气体射流冲击干燥最适宜于山药片的干燥,干燥时间最短、品质最佳,该研究为探索山药的适宜干燥技术和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选仲灵降脂胶囊的干燥工艺.方法:以出粉量、水分、薄层色谱、丹酚酸B含量为指标,考察减压干燥、喷雾干燥、带式干燥等工艺,筛选最佳干燥方法并进行工艺优选.结果:喷雾干燥为仲灵降脂胶囊最佳干燥方法.结论:优选的干燥工艺合理、稳定,适合连续大生产,且可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参芪益气固本片最佳的干燥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减压干燥、喷雾干燥、带式干燥进行优选,以出粉量、水分、薄层色谱、芍药苷含量为指标考察。结果:确定带式干燥方法,真空度为-0.1 MPa,湿度80℃,加料速度5 L,腹带速度10 Hz。结论:优选的干燥方法合理,有效成分不被破坏,适合连续的大生产,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本品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干燥方式对葛根提取物药剂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考察不同干燥方式对葛根提取物的粉体学及体外释药行为等药剂学性质的影响。方法 选择微波、喷雾及真空干燥3种方法,分别对葛根提取液进行干燥,研究3种干燥方法的葛根提取物粉体学性质的差异;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不同粉体中葛根素的含量和体外的溶出度,比较各粉体葛根素的释药行为,分析3种不同干燥方法的葛根提取物的释药机制。结果 对于中药葛根提取液,喷雾干燥产物颗粒表面光滑,圆整性好;微波干燥产物的吸湿性最小且溶解性最好;真空干燥产物具有较好的粉末流动性。结论 干燥方法的不同导致了干燥产物的物理性质的差异,微波干燥能加快葛根提取物的释放,可用于中药葛根提取物的干燥工艺。  相似文献   

18.
中药丸剂干燥工艺、装备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成  伍振峰  王雅琪  杨明 《中草药》2016,47(13):2365-2372
干燥是中药丸剂制剂工艺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干燥方法的选择和工艺参数优化直接决定了中药丸剂干燥成品质量。综述了工业应用较成熟的传统丸剂干燥方式如厢式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及箱式微波干燥的原理及技术特点,以及一些新型丸剂干燥技术及设备的应用前景。中药丸剂干燥仍存在工艺方法选择局限、干燥设备智能化程度不高及设备适宜性不良等问题,需通过深入研究丸剂干燥机制、融合精确传感的新技术及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中药丸剂干燥设备智能化及符合GMP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9.
干燥方法对大黄配方颗粒中蒽醌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  李晓芳  李丽霞  张乐  刘渝  陈丹丹 《中成药》2006,28(9):1289-1293
目的: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对大黄配方颗粒中蒽醌类成分的影响。方法:以总蒽醌含量,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总量为指标,对不同干燥方法进行考察。结果:喷雾条件为浸膏相对密度为1.06~1.10(60°C)进风温度140~150°C,出风温度85~90°C所得的颗粒外观较好,蒽醌类成分破坏最小。结论:大黄配方颗粒最佳的干燥方法是喷雾干燥。  相似文献   

20.
岳鹏飞  许俊男  谢元彪  刘阳  伍振峰  郑琴  杨明 《中草药》2016,47(11):1825-1829
丸剂干燥品质研究(如假干燥、表面结壳、裂纹等)是中药药剂学研究的难点。目前中药丸剂在干燥和储存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机制、干燥及储存条件与品质的关系仍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尚无较合适的理论能加以解释和研究。尝试运用玻璃化转变理论来探讨中药丸剂在干燥和储存过程中干燥特性和物理状态变化的过程、品质变化的机制以及控制品质变化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