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支持系统已成为延长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生命,并向肝移植手术过渡的一种替代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是治疗急慢性肝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供肝缺乏,必需寻求终未性肝病替代疗法.其中主要方法之一是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简称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 BAL),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临床试验证明BAL能促进肝功能衰竭病人的恢复,或过渡到肝移植.生物反应器是BAL的核心部件,生物反应器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持肝细胞活力和功能,且不妨碍肝细胞营养及代谢产物的交换,同时还能起到治疗作用.细胞材料是BAL治疗基础,维持细胞活率和功能对BAL功效有决定性作用.本文就生物人工肝装置在实验和临床试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是以培养肝细胞为生物材料,具有体外代偿肝脏功能的人工器官装置.本文就BAL细胞来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生物人工肝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功能衰竭病情凶险,进展迅速,预后较差,各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肝移植是治疗肝衰竭病人惟一有效的手段.但是,由于供体器官缺乏、费用高昂、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原因,病人往往在等待供体过程中由于病情进展而迅速死亡,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可为病人提供短暂的肝功能支持,从而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本文从细胞来源、细胞培养方式及生物反应器三方面综述BAL目前的研究现状及近年来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膜截流分子量对新型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支持系统免疫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D氨基半乳糖静脉滴注比格犬建立肝功能衰竭模型.急性肝功能衰竭犬根据BAL隔离膜截流分子量的大小分为两组:A组:200 kD组;B组:1200 kD组.两组均接受新型2次BAL治疗,每次6h.观察各组体内IgG、IgM、50%补体溶血单位(CH50)变化及反应器内抗体漏过情况.结果 在第一次BAL治疗后两组的IgG和IgM水平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第2次治疗后第7天,1200 kD组的IgG和IgM水平明显升高,200 kD组IgG和IgM水平仍未出现明显上升或下降.在第一次BAL治疗后,两组CH50都出现暂时性的下降,在治疗后1h达到最低值,而后缓步上升,在7d后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反应器内培养液中IgG、IgM及CH50检测结果显示,1200 kD组在治疗结束后IgG、IgM及CH50含量显著高于200 kD组.结论 膜截流分子量可能是影响BAL异种免疫排斥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生物人工肝人肝细胞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装置以原代猪肝细胞作为生物成分,然而,由于异种移植相关危险性,猪肝细胞终究不是最佳选择。人肝细胞系无论哪方面都具有比动物肝细胞要好的特性,所以是应用于BAL的候选细胞。肿瘤来源细胞系C3A和HepG2具有多种肝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7.
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在肝功能衰竭中的治疗价值已得到肯定,大量高活性的人肝细胞是细胞型体外BAL支持系统的核心原材料。球形聚集体是一种立体、高密度、高活性培养肝细胞的方法,但操作较复杂。我们采用生物材料表面接枝功能化学基团的方法,对人肝细胞L-02/聚丙烯杂化界面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简单的静止培养实现了肝细胞的球形聚集体培养方式,极大的简化了既往的肝细胞球形聚集体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膜截流分子量对新型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支持系统内细胞材料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用200×103和1200×103两种不同膜截流分子量的半透膜作为BAL隔离膜.正常比格犬接受新型BAL治疗6h,定时收集BAL系统中培养液.观察各组细胞活力及功能变化.结果 200×103组细胞活力保持在90%左右,明显高于1200×103组的22%.细胞功能检测显示,200×103组细胞白蛋白分泌水平及尿素合成分别为53.3 μg/106细胞和3.6 μg/106细胞,显著高于1200×103组的5.6 μg/106细胞和0.3 μg/106细胞.1200×103组反应器内免疫球蛋白分子浓度显著高于200×103组,免疫荧光试验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结论 降低BAL膜截流分子量可以有效减少免疫球蛋白分子的透过,从而维持BAL中细胞材料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目前生物人工肝的研究现状及其临床成果。在Medline和其他图书馆数据库搜索关于生物人工肝及其临床试验的相关文献,根据各型生物反应器的特点和纳入临床试验的患者数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大约有10余种生物人工系统应用于临床,大部分结果显示出临床和生化指标的改善并证明是安全可行的。两种生物人工肝系统(ELAD和The Hepatassist System)进行了Ⅱ/Ⅲ期临床对照试验,虽没有取得预期生存率方面的改善,但在排除肝移植对患者生存率方面的影响后,接受The Hepatassist System治疗的急性和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较未接受者生存率有明显改善(P=0.048)。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生物人工肝的治疗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代谢器官 ,具有生物合成、生物转化及生物降解等复杂的功能 ,急性肝功能衰竭及肝脏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等终末性肝病的预后甚差[1] 。生物人工肝辅助支持系统 (BAL )辅助治疗使患者渡过危险期或使患肝完全再生是终末性肝脏疾患最理想治疗手段[2 ] 。生物反应器 (BRC )是BAL核心成分 ,患者血浆在体外通过附着大量有代谢活性肝细胞的网状结构的BRC进行循环 ,以给肝功能衰竭患者提供代谢支持。目前急性肝衰的确切病因及其主要并发症 肝性脑病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BRC所必须具有的功能不十分明了 ,维持BRC内肝细胞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新型多层平板型生物人工肝(BAL)体外支持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有38例肝功能衰竭患者接受了新型多层平板型BAL治疗共计48例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h,于治疗前,治疗中,以及治疗后1、3、7和14d,抽取患者外周血监测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以判定BAL的治疗效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患者血浆及反应器中IgG、IgM及补体CH50的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 DNA、猪特异性细胞色素B(SsCytB)基因序列及逆转录酶的活性等,以评估BAL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大部分患者接受BAL治疗后感觉良好,精神状态、临床症状、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缓解或明显改善,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38例患者中,临床治愈9例,好转25例,治愈好转率为89.5%(34/38),治疗无效4例;有7例患者经BAL治疗后病情好转,顺利等到供肝接受了肝移植.治疗期间,患者血浆IgG、IgM和CH50水平均未出现明显变化,仅补体CH50在治疗1h时出现一过性下降,随后很快恢复正常水平;反应器内未检测出IgG,仅治疗4h时检出极少量IgG,治疗4h内均未检测出IgM.各时间点患者PBMC均未检测到PERV DNA,且患者血浆中均未检测到猪特异性SsCytB基因序列和逆转录酶活性.结论 新型多层平板型BAL体外支持系统对肝功能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其在患者等待供肝期间也可作为良好的过渡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人工肝已发展到组合性生物人工肝的形式.其中包括肝细胞移植的体内型和由人工合成材料及生物材料(肝细胞)结合而成的体外型.后者具备更充分、完备的肝功能,其效果优于传统的人工肝,已可为肝功能衰竭病人提供肝功能辅助.  相似文献   

13.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类短期内病死率极高的综合征候群,原位肝移植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遗憾的是供体的日益匮乏迫使肝移植无法作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一线治疗手段,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就此应运而生,为改善急性肝衰竭患者症状、等待供肝向肝移植过渡发挥桥梁作用。但BAL中的异种细胞材料存在异种免疫排斥反应及动物源性病毒感染的潜在风险,本文将对BAL可能引起的异种免疫排斥反应和病毒感染进行逐一阐述介绍,并对未来趋势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4.
生物人工肝是一种新型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它以培养肝细胞为材料,旨在充分代替肝脏的生物功能,为急性肝功能衰竭(ALF)患者提供可靠的过渡支持治疗[1].各种类型的生物人工肝研究都离不开体外肝支持的动物实验,合适的动物模型是其性能评价和进一步临床应用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新型组合式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犬的作用.方法 D-氨基半乳糖给药构建犬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实验分组:组合式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8);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8);非生物人工肝治疗组(n=8);对照组(n=8).观察和检测所有犬一般情况、生化指标及生存率,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组合式生物人工肝具有良好的解毒及合成功能.4组犬的生存率分别是87.5%、62.5%、50.0%、37.5%,仅组合式生物人工肝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组合式生物人工肝对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一种新型生物人工肝 (BAL )系统 ,并评价其体外功能。方法 采用原位胶原酶循环灌注法分离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肝细胞。 1× 10 1 0 肝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经限制贴壁、旋转培养形成肝细胞球体后 ,注入BIOLIVA3A中空纤维管生物反应器的细胞环路 ,构建新型BAL系统。观察循环 6h内细胞环路中肝细胞总数和活率变化 ,并检测循环的细胞悬液和RPMI164 0培养基中ALT ,TBI和ALB的变化及进行利多卡因代谢试验。结果 循环 6h内肝细胞总数和活率无明显变化 ;新型BAL系统具有较强的清 (白 )蛋白合成和利多卡因代谢能力。结论 该新型BAL系统具有一定的肝支持作用 ,可望用于肝衰竭的治疗和为过渡到肝移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青海地区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肝脏切除术后标准化残肝体积大小与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7例因泡型肝包虫病行肝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患者的残肝体积(remnant liver volume,RLV)、标准化残肝体积(standardized remnant liver volume,SRLV)、残肝体积占标准化全肝体积的比例(standardized remnant liver volume ratio,SRLVR).根据术后患者肝功能代偿状况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SRLVR的差异;并根据SRLVR再分为两组,比较组间术后肝功能中、重度代偿不全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术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和术后肝功能正常的患者,术后SRLVR分别是44%和67%(P=0.015).在术后肝功能不全患者将分为A、B两组,A组(SRLVR≤50%)中、重度代偿不全发生率为76.9%,而在B组(SRLVR> 50%)中、重度肝功能不全者发生率为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RLVR是影响泡型肝包虫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因素,SRLVR≤50%可使中、重度肝功能代偿不全发生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8.
永生化肝细胞研究的现状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涛  刘景丰 《腹部外科》2008,21(6):369-371
细胞永生化(immortalization)是指体外培养的细胞经过自发的或外界因素的影响从增殖危机中逃逸,从而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过程。近年来,生物人工肝(biological artificial liver,BAL)已成为治疗暴发性和急性肝功能衰竭及支持肝移植过渡期的重要手段。肝细胞作为主要成分需要量占成人肝脏的10%~15%。理想的细胞材料应具有正常的表型,成熟肝细胞的代谢解毒合成功能,且易于快速高密度培养。  相似文献   

19.
生物人工肝构建及临床应用14例次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用聚砜膜纤维管构建的新型生物人工肝是否能有效支持肝脏功能。方法应用两步胶原酶法分离猪肝细胞 ,构建聚砜膜中空纤维管生物反应器 ,细胞数量 1× 10 10 个 ,与非生物人工肝同期或非同期使用 ,对 12例患者治疗 14例次 ,每次支持时间为 6h ,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并检测血氨、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肝功能指标。结果 应用生物人工肝治疗后血氨、凝血酶原时间和总胆红素均明显改善 ,治疗 2d后血氨仍为 (10 6± 131) μmol/L ,与治疗前相比较 [(172± 187)μmol/L]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治疗后 1个月 ,同期生物人工肝治疗组死亡 1例 ,非同期生物人工肝治疗组死亡 2例 ,患者总存活率 75 % (9/12 )。结论 我们构建的新型生物人工肝可支持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肝功能 ,同期生物人工肝治疗可能优于非同期生物人工肝。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构建了 1种新型生物人工肝(BAL)系统并建立了 1种犬急性肝衰竭(ALF)新模型的基础上 ,应用新型BAL系统对ALF犬进行治疗 ,以评价新型BAL对ALF犬提供肝支持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材料和方法1.ALF犬模型的制作 :杂种犬 2 5条 ,体重 10~ 15kg ,雌雄不限。行门腔分流及胆总管结扎切断术 ,术前、术后 14d采血 ,全自动生化仪测定ALT、AKP、TBi,干式生化分析仪测定氨 (NH3 ) ,HPLC测定支链氨基酸 /芳香氨基酸比(BCAA/AAA) [1] 。2 .猪肝细胞分离和培养 :中国实验用小型猪 5头 ,体重 7~ 9kg ,雌雄不限。采用原位胶原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