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中远期黄疸的原因并总结相关的护理经验及护理体会.方法:对2005年6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821例肝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结果:122例患者于肝移植术后中远期发生黄疸,原因分别为胆道并发症59例,排异反应36例,病毒(嗜肝、非嗜肝)感染11例,药物性肝损害5例,肿瘤复发4例,Gilbert综合征4例,乳头肌功能紊乱3例,血管并发症2例,放射性肝炎2例,不明原因黄疸2例.结论:肝移植术后中远期黄疸的原因多样而复杂,临床上应针对不同病因,及时实施有钟对性的护理措施,并选择合理的护理方案,从而使移植受者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术后早期黄疸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黄疸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黄疸发生的原因及临床特征。结果 87例患者中,术后46例(52.87%)发生黄疸,共发生21种并发症,有17种(80.95%)并发症伴发黄疸,导致黄疸发生的常见原因依次为缺血.再灌注损伤(n=25,28.73%)、胆道并发症(n=23,26.44%)、急性排斥反应(n=19,21.84%)、药物性肝损害(n=4,4.60%)、移植肝病毒感染(n=4,4.60%)、腹腔内或全身严重感染等(n=3,3.45%),有2例(2.30%)原因不明;46例中,部分病例同时存在多个原因。不同原因所致的黄疸,在发生时间、胆红素水平的变化等方面均呈现相应的特征。结论 黄疸是肝移植术后早期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导致黄疽的原因复杂,甄别其主要原因,对指导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早期黄疸的原因,总结诊断和处理体会。方法 17例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出现黄疸20次,其中3例行背驮式肝移植,14例行经典式肝移植,术后应用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术后早期每日复查血液生化,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值时,立即行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明确产生黄疸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结果 导致黄疸的原因,5例次为免疫抑制剂中毒,其中2例次停用FK5063~5d,1例次将FK506更换为西罗莫司,2例次减少FK506的用量,黄疸消退;5例次为急性排斥反应,经激素冲击治疗,2~4周黄疸消退;6例次为胆道狭窄、梗阻,其中1例次未进行处理,3d后黄疸逐渐消退,另5例次中,4例次采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置管术(ERCP)及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次日血清胆红素下降,另1例次ERCP效果不佳,2个月后行胆肠吻合术;1例次为肝动脉栓塞,立即手术取栓;1例次为肝右静脉栓塞,用尿激酶溶栓;1例次为静脉营养所致黄疸,肝功能恶化;1例次因供肝有轻微肝硬化,药物中毒后,黄疸逐渐加重,停用免疫抑制剂,行血浆吸附治疗,效果不佳。结论 肝移植术后早期黄疸常见,原因多为免疫抑制剂中毒、急性排斥反应、胆道狭窄及阻塞、肝动脉栓塞等;产生黄疸的原因需根据生化指标、多普勒超声、放射学检查以及肝穿刺活检判断;针对黄疸的产生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远期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9年4月至2006年1月进行的随访超过1年90例肝移植的随访结果,着重分析死亡原因与相关因素.结果 肝移植术后半年、1年的生存率分别91.1%、83.3%.后期死亡15例,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复发、胆道并发症、各种感染、乙型肝炎复发等.结论 肝移植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恶性肿瘤复发、胆道并发症、各种感染、肝炎复发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中远期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及转归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武警总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接受原位肝移植的6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肝移植术后中远期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治疗与转归情况。 结果  651例肝移植患者中, 发生术后中远期胆道并发症者47例, 发生率为7.2%, 平均发病时间21个月。47例中远期胆道并发症患者共治疗48例次。单纯抗炎治疗9例次, 胆道镜取石、铸型或放置支撑管14例次,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扩管或放置支架13例次[其中1例治疗未成功改行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后治愈], PTCD引流7例次, 抗炎联合胆道镜或PTCD治疗共5例次。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2%。治疗无效者3例, 其中2例行再次肝移植, 1例死亡。 结论  肝移植术后中远期胆道并发症有一定的发生率, 其治疗需根据胆道并发症类型及病变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多数疗效良好, 必要时需进行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6.
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临床肝移植的手术死亡率已下降到10%以下,术后1年生存率达90%,5年生存率则上升至70%。要继续提高临床肝移植总体效果,仍依赖于临床医生对肝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正确认识和防治水平的提高。1肝移植术后出血肝移植术后出血多发生在...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术后的细菌感染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观察原位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特点和相关因素,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2月至2002年12月治疗的17例肝移植受体的细菌感染率、感染部位、常见致病菌和耐药情况。结果肝移植术后15例(88.2%)发生34次细菌感染,以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多见。手术时间延长、伴随糖尿病及胆道狭窄的发生分别与腹腔、泌尿系和胆道细菌感染有关。多种细菌混合感染、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所致感染比例大,耐药菌株检出率高。结论细菌感染是肝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手术时间延长、伴随糖尿病及胆管狭窄的发生是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有效的预防、早期确诊和治疗是控制细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了预防和治疗肝移植术后急性胰腺炎。方法 1996年5月至1998年2月成功进行了四例背驮式闰肝移植术。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变,3例Wilson病。术后均采用环孢霉素、硫唑嘌呤3联免疫抑制疗法。结果 第1例于术后7个在暴发性肝炎合并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死亡,其余3例Wilson病患者均健康存活。结论 肝移植术后AP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密切,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原位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58例肝移植患者术后怀疑真菌感染时,行体液(痰、血、尿、胆汁、引流液等)或导管真菌培养,结合胸腹部CT影像学检查、活组织检查及诊断性治疗结果综合判断,一旦诊断确定,即给予氟康唑治疗,无效者改用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同时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结果 58例患者中,16例术后并发真菌感染21例次(5例患者发生两次以上、不同部位或不同菌株的感染),感染发生率为27.6%(16/58),感染发生在术后4~38d,感染好发部位依次为肺(28.6%)、肠道(19.0%)、泌尿系统(14.3%)、腹腔(14.3%)、切口(9.5%)、血液(4.8%)、胆管(4.8%)及肝脏(4.8%)。在21例次真菌感染中,念珠菌感染占85.7%,曲霉菌感染占14.3%。氟康唑治疗有效者占66.7%,伊曲康唑治疗有效者占14.3%,两性霉素B治疗有效者占14.3%,1例(4.7%)各种抗真菌药物治疗均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5.2%。结论 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依据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综合判断真菌感染,及时选用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两性霉素B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漏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6例肝移植并发胆漏病人(男4例,女2例)的诊断及治疗。胆管重建方式为胆总管端端吻合术。1例为肝脏移植术后第3天T管脱落.1例术后3个月拔除T管后出现胆漏,4例为吻合121漏,其中2例合并胆管狭窄。5例非手术治疗,1例手术治疗。结果:6例胆漏中5例治愈,1例并发感染死亡。结论:术后及时诊断并阻止胆漏.感染恶性循环是治疗胆漏的关键。胆漏多可经非手术治愈。经非手术治疗失败者,应予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SAN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012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受者SASS的发生情况,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受者性别、原发疾病、术前血小板水平及移植肝与受者的重量比(GRWR)等指标对SANS发生率的影响.SASS的诊断采用B型超声筛查与动脉造影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均采用超选择性盗血动脉介入栓塞方法.术后对受者进行了8~36个月的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有11例肝移植受者术后确诊为SANS,均发生于肝移植术后1个月内,平均(13.63±10.93)d,其发生率为1.09%(11/1012);受者的性别、原发疾病或术前血小板计数对肝移植术后SASS发生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GRWR较低者,SASS发生率较高(P<0.01).经介入治疗后,11例受者存活情况良好,移植肝血流恢复正常,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血栓、缺血性胆道并发症发生.1例受者经介入治疗后脾脏周边部出现小片状梗死灶,其余10例受者脾脏无明显异常.结论 肝移植术后发生的SANS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应重视对GRWR较低受者的排查;采用B型超声筛查与动脉造影检查可以早期确诊;确诊后对盗血动脉进行超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06年3月间8例肝移植后发生GVHD受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观察这8例受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分析肝功能、血常规、骨髓细胞学、细菌培养、病毒检测和皮肤病理学等检查结果,总结诊断与治疗经验.结果 肝移植受者发生GVHD的临床表现为:术后1~4周出现发热、全身皮疹、全血细胞减少、腹泻和腹痛等,但肝功能正常.皮肤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表皮角化不良、松解,棘层细胞水肿,基底层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8例受者经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有效控制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改善造血功能、防治感染和加强营养支持等治疗后,其中7例康复出院,并长期健康存活;仅1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肝移植后GVHD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异性的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诊断明确后应最大程度的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有效控制GVHD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促进造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病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尸体供肝和36例活体供肝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病因.结果36例活体肝移植受体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235例尸体供肝肝移植受体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1%;肝内胆道狭窄和胆道铸型结石形成等严重胆道并发症在活体肝移植中未发生.讨论缺血时间尤其热缺血时间是导致严重胆道并发症的最主要的原因,所留取的受体胆道长度也是影响胆道并发症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脏局部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LL-PTL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1年7月间3000余例肝移植受者中发生的6例LL-PTLD的临床资料,并通过Pubmed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到6例LL-PTLD患者的相关文献报道,共对12例LL-PTLD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检查确诊LL-PTLD.LL-PTLD的发生率约为0.2% (6/3000).12例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给予了减量或停用免疫抑制剂和抗EB病毒治疗,其治疗反应较好;6例给予了全身化疗,其中3例死亡;4例行局部放射治疗后,肿瘤得到明显控制,患者均存活良好;3例行再次肝移植治疗,其中1例因淋巴瘤复发而死亡;1例行肝部分切除术,术后未出现淋巴瘤复发.结论 肝移植后出现无法解释的肝门部梗阻时,应高度怀疑发生LL-PTLD,病理检查是诊断LL-PTLD的金标准;应尽早调整免疫抑制剂和抗EB病毒治疗,行局部放射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儿童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三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apatic venous outflow obstruction,HVOO)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3例儿童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中2例于本院接受肝移植手术,1例于外院接受肝移植手术.3例均经腹部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S)、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及下腔静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HVOO,并接受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治疗后对患儿进行定期监测及随访.结果 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实施48例儿童肝移植,其中2例(4.17%)术后发生HVOO.3例患儿HVOO发生时间为术后2个月至1年不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纳差等.下腔静脉造影测压(共4例次)显示肝静脉及右心房压力差值为6~30 mm Hg.经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后,静脉压力差值为4~10 mm Hg(1 mm Hg=0.133 kPa),血流恢复通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球囊扩张后,2例出现HVOO复发.其中1例经再次球囊扩张后,症状缓解;另外1例予以留置支架.术后无支架堵塞或脱落等并发症发生.治疗后随访2个月至9年.目前3例患者均存活良好.结论 虽然儿童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的发生率不高,但后果严重,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儿童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采用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肝脏移植远期慢性排斥反应九例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移植远期以黄疸为特征的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应对策略。方法 分析9例存活1年以上相关患者的基础病变、免疫抑制方案,行病理学检查、胆管镜检查和B型超声波检查,调整免疫抑制剂浓度,4例患者行相应外科处理。结果 9例患者有6例慢性排斥反应获得有效控制,总胆红素自200μmol/L降至100μmol/L以内、胆汁中絮状物明显减少、胆总管探查及胆管镜冲洗扩张后胆泥减少或消失,2例患者胆总管在扩张并引流后增粗至1.4~1.8cm,其中1例内径扩张至1.2cm。3例重症患者死亡。结论 免疫抑制强度不够是诱发肝脏移植远期以黄疸为特征的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免疫损伤的积累导致肝细胞损害和胆泥形成,胆管壁炎性增厚,内径变小。控制适当免疫抑制剂浓度可预防和减轻慢性排斥反应,提高肝脏移植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原位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经验。结果 3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胆红素和/或转氨酶持续性升高,经T管胆道造影术及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证实存在胆道狭窄,其中2例为肝门部胆管与肝总管狭窄,1例为吻合口处胆管狭窄。经采用T管窦道球囊扩张术,3例的胆道狭窄得以改善,肝功能好转,其中1例经3次选择性球囊扩张,现健康存活已21月余;其中合并胆漏的1例,在B型超声波引导下穿刺置管负压引流后治愈;合并胆道胆泥淤积的1例及合并多重胆道感染的2例,均予以对症治疗。结论 手术技术不佳及胆管的血液供应不良是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因素;联合应用胆道造影术和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能了解胆树全貌,有助于胆道狭窄、胆泥淤积与胆漏的诊断;及时采用放射介入技术处理胆道并发症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