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49岁。因阵发性腹痛半年,右髂腰部疼痛1个为入院。20年前有肺结核及肠结核史,4个月前因不全肠梗阻,经非手术方法治愈。查体见右下腹及右髂腰部有压痛;X 线胸片见两肺上野散在少数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大手术后患者并发韦尼克脑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00-2012年间腹部大手术后并发韦尼克脑病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发病时间为术后5-36(平均22.9)d。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嗜睡、意识障碍、视物模糊及步态不稳。MR检查主要表现为丘脑、第三脑室、侧脑室或中脑导水管周围等区域可见对称性长T1和T2信号。给予维生素B1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例,死亡2例。结论对于腹部大手术后需长期禁食的患者,外科医师需警惕并发韦尼克脑病,早期发现并及时补充维生素B1,可避免不可逆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3.
肠外瘘本身已是腹部外科中一种较难处理的并发症,再并发胃肠道大出血,势将使病情更为复杂、难治。1971年1月至1982年12月,我科共收治肠外瘘235例,其中并发胃肠道大出血者20例(s .5%),飞死亡5例,占死亡病例的22.7%(5/22),现将有关;间题作一分析与讨论。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20例中男14例,女6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并发韦尼克脑病的发病特点、诊断及临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711例SAP患者中12例并发韦尼克脑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韦尼克脑病患者中行手术治疗5例。SAP禁食时间长(超过2周),全部患者长期禁食后平均25.8d(10~46d)均表现精神恍惚,神志淡漠,其中眼球震颤7例,共济失调6例,逆行性遗忘3例,定向力障碍2例。全组中2例死于SAP严重并发症,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无复发。结论SAP因禁食时间长,既往饮酒史,妊娠性胰腺炎,反复透析丢失过多维生素B1可能并发韦尼克脑病。临床工作中需重视SAP长期禁食患者维生素B1的补充,及早发现维生素B1缺乏,避免韦尼克脑病的发生,同时注意与胰性脑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肠外瘘的外科诊治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外瘘(Enterocutaneous fistulas,ECF)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肠损破,肠液外溢至腹腔、腹壁,导致与腹壁外有不正常的通道,常继发于手术、损伤、炎性肠病、感染等,少数属于先天性畸形。随着对ECF病理生理的进一步认识,以及治疗技术的进步和治疗观念的改变,其疗效得到明显改善,死亡率由70年代前的40%~60%下降到现在的10%~30%。现就近年来ECF的外科诊治现状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诊断和治疗,回顾性分析了21例肠外瘘患者的临床资料。 发生高位肠瘘8例,低位肠瘘13例;高流量肠瘘9例,低流量肠瘘12 例。非手术治疗4例,治愈4例;手术17例 ,治愈14例,死亡3例。结果提示采用控制感染、肠外营养及生长抑素等综合治疗措施,有利于降低肠外瘘患者的病死率,手术是治疗非手术疗法不能治愈肠外瘘的最后选择,把握手术指征和时机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重症胰腺炎并发肠外瘘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年来 ,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治疗原则在不断改变 ,但其合并的肠外瘘这一并发症并未消除。按不同原则治疗后 ,出现肠外瘘这一并发症的部位、时间等特点也有所不同。即使目前采取的先非手术治疗 ,再手术处理的原则也并未减少肠外瘘的发生。有关重症胰腺炎合并肠外瘘的诊断与治疗的文献并不多见。为此 ,作者据近年来治疗重症胰腺炎合并肠外瘘的实践 ,介绍有关体会。1 十二指肠瘘的防治重症胰腺炎并发十二指肠瘘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胰头部坏死及周围组织的坏死 ,腹腔开放疗法 ,早期手术的探查 ,胆道切开探查时形成的对穿伤。腹腔开放疗法又… 相似文献
8.
肠外瘘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外瘘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肠管与体表之间病理性通道形成及消化液溢漏的病理生理状况,80%发生于腹部手术之后,是腹部外科一种严重并发症。在20世纪70年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腹部手术后并发肠外瘘的发生、发展、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研究,探讨其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一方法收集1994年12月~2004年12月本院收治的腹部手术后并发肠外瘘4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位肠瘘18例,其中8例早期手术3例治愈,10例保守治疗8例治愈,低位肠瘘16例,其中4例早期手术2例治愈,12例保守治疗10例治愈。结论肠外瘘大多宜保守治疗,经过正规的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必要时配合TPN、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等, 相似文献
10.
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细菌学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材料与方法:取79例作腹腔脓液培养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导致肠外瘘的原因分别为胃肠手术30例(38.0%),外伤27例(34.1%),胰腺手术和重症胰腺炎14例(17.7%),肝胆手术4例(5.1%),腹腔放疗或化疗后4例(5.1%)。结果:共培养细菌153株,其中居前十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8株(25%),铜绿假单胞菌19株(12%),金黄色葡萄球菌17株(11%),阴沟肠杆菌16株(10%),肺炎克雷伯菌13株(8%),鲍曼不动杆菌6株(4%),摩根摩根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各5株(各3%),普通变形菌、粘质沙雷菌和粪肠球菌各4株(各3%)。肠瘘并发腹腔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22株(79.7%);革兰阳性菌为31株(20.3%)。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率平均为41%(21例)。1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甲氧西林耐药(MRSA)。结论: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呈ESBL阳性者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全为MRSA。这些致病菌均属多重耐药。因此,对肠外瘘合并腹腔感染者,除手术治疗外,还需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致病菌谱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谱及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点.方法 取226例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患者的腹腔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获取菌株52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33株,革兰阳性菌180株,真菌7株.前10位的为大肠埃希菌13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2株,肠球菌59株,铜绿假单胞菌5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23株,鲍曼不动杆菌18株,阴沟肠杆菌17株,奇异变形杆菌15株,摩氏摩根菌15株,粪肠球菌12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中表达超广谱13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分别为102株和17株.甲氧两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60株.结论 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致病菌谱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率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基本对甲氧西林耐药. 相似文献
12.
阑尾切除术是各层次医院广泛开展的手术之一,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外瘘是一种严重而危险的并发症,其发病率近年来有升高的趋势。本文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外瘘的20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并分析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肠外瘘致腹腔感染病人腹腔穿刺液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5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金陵医院收治的502例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病人腹腔穿刺标本的细菌鉴定及药敏结果。对比分析早期组(2008-2011年)及近期组(2012-2015年)的细菌及其耐药变化。结果 502例肠外瘘病人腹腔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87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16株,24.7%),肺炎克雷伯杆菌(123株,14.1%)占主要部分。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早期组的14.3%增加至近期组的25.9%(P=0.026),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无明显变化。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阴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于ESBL阳性菌(P<0.001)。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显著升高(P=0.01;P=0.02)。葡萄球菌属和真菌的抗生素耐药率在前后两阶段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肠外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细菌对抗生素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明显升高,应严密监测以指导抗菌药物的规范化使用。 相似文献
14.
影像学检查在肠外瘘诊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肠外瘘的诊治中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有腹部平片、消化道造影、B超和CT等检查。这些检查在明确肠外瘘诊断,确定其类型,决定手术方式,评价指导治疗成功与否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肠外瘘病人多已行手术治疗,病史复杂,常规解剖及病理解剖结构多已发生改变,经治医师应陪... 相似文献
15.
短肠综合征并肠外瘘的诊治(附3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短肠综合征合并肠外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的特点与规律。方法1995~2005年共收治剩余小肠<100 cm的肠外瘘病人32例,就肠外瘘发生原因、部位、治疗方法和肠康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治愈20例,死亡6例,6例好转后中断治疗出院。病人残存的肠管平均(58.03±28.30)cm。28例接受了肠内营养,其中9例未进行肠康复治疗,肠管平均长度为(52.8±31.5)cm,肠内营养平均恢复时间为(129.6±89.8)d;19例接受了肠康复治疗,肠管平均长度(64.1±19.2)cm,肠内营养平均恢复时间为(61.8±54.0)d。结论短肠综合征合并肠外瘘的主要疾病为肠扭转,部位多在吻合口,原因是坏死范围较大,切除界限不易判断。早期使用生长抑素有减少肠液分泌的作用,还可减少短肠综合征急性期的腹泻症状。后期使用生长激素有促进肠外瘘自愈和肠康复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胰性脑病和韦尼克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胰腺炎 ,尤其是重症患者在病程早期伴有中枢性神经系统症状的被认为是胰性脑病 (pancreaticencephalopathy ,PE) ,它属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一部分。而在胰腺炎病程后期甚至在恢复期发生的脑病 ,有称为迟发性PE ,目前称为韦尼克脑病 (Wernicke’sencephalopathy ,WE) ,其预后较差[1 ] 。我院麻醉科ICU收治 2例急性胰腺炎恢复后 ,在等待手术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时 ,发生昏迷 ,并最终死亡。我们总结这2例病例 ,旨在引起临床重视 ,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改善预后。病例介绍例 1 女 ,5 7岁 ,因胆石症、急性胰腺炎于 2 0 0 1年 1 2月5日… 相似文献
17.
肠外瘘的治疗 总被引:98,自引:0,他引:98
目的 探讨当前肠外瘘治疗的成功点与今后需要改进之处。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1971年1月-2000年12月期间1169例肠外瘘的治疗结果。结果 1168例患者的治愈率为93.0%,其中37.1%经非手术治疗后愈合。病死率为5.5%,主要死于感染(60/65)。659例接受手术治疗,647例获得成功(98.25)。第二阶段(1985年1月-2000年12月)的治愈率、病死率与手术成功率(94.2%、4.4%、99.7%)均较第一阶段(1971年1月-1984年12月)的结果(90.4%、8.2%、95.5%)为佳(P<0.05)。结论 本组病例取得治疗成功的基点是改变了治疗策略,将手术治疗作为最后的措施。改进了控制感染的方法;重视营养支持与生命器官的监测。为了进一步取得肠外瘘治疗的效果,缩短治疗疗程与减少费用,今后应研究促进管状瘘自愈的方法,改进特殊病因肠瘘的治疗以及早期施行肠瘘的确定性手术。 相似文献
18.
肠外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介寿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82,(5)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在50年代,死亡率高达60%。其后,随着对它的病理生理改变的了解,监测技术与治疗方法的改进,死亡率在逐渐下降,但至今仍有10±%。为降低它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外科医生还需作出更多的努力。现结合我们治疗210例的情况,作一综合性的讨论。一、病因发生肠外瘘的原因,可以分为创伤性与非创伤性两大类。在非创伤性的病因中,以急、慢性炎症和特异性感染为最常见,肿瘤侵蚀腹壁溃破成瘘者仅见于病程的后期;创伤性系由于火器伤、刀刃伤、刺伤以及手术所造成,偶有放射治疗损伤而形成的肠瘘。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手术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肠外瘘是肠瘘常见的一种类型,多数继发于创伤、炎症或手术后,是胃肠道手术严重并发症之一.现将我院1983-2003年治疗的26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