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因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对肾移植后存活超过1年的164例患者中41例移植肾失功或死亡的原因分析,并总结存活3年以上者的资料,认为慢排斥反应(CR)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HLA配型,加强出院患者的管理和长期随访等对改善肾移植的远期效果有得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目前认为,移植肾慢性功能丧失是影响受者长期存活和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其病因复杂,包括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前者包括组织相容性、抗体的作用等;后者的范围更为广泛,包括早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移植后病毒感染、免疫抑制剂的肾毒性、供肾的相关因素(供肾的体积与受者不匹配、性别差异、低龄或者高龄供者、扩大标准的供肾等)、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及原发病复发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应用环孢素A、移植满5年且有完整资料的212例肾移植受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早期血清肌酐(SCr)水平对移植肾3年、5年存活率(GS)的影响。结果表明:1个月内SCr恢复正常者(SCr≤140μmol/L)的3年GS较尚未恢复者(SCr≥177μmol/L)提高20%,5年GS提高30%(P〈0.01 ̄0.001);3个月内SCr降至177μmol/L以下者3年及5年GS较未降至该水平者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胰肾联合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1年10月至2004年7月行胰肾联合移植术6例,均采用供者十二指肠与受者空肠侧侧吻合的改良式胰液肠腔引流术式,术前口服吗替麦考酚酯500mg,他克莫司2mg,术中用甲泼尼龙(MP)1.0g。术后2例用2剂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4例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诱导治疗,术后1~3d分别用MP冲击治疗,术后第2天开始应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维持治疗。每日用那屈肝素钙(速避凝)或前列地尔等抗凝药物防止移植胰腺血栓形成。应用生长抑素预防移植胰胰腺炎。术后3~5d肾功能恢复顺利时加用更昔洛韦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术后随访15~49个月。结果 6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血糖6~16mmol/L,应用小剂量胰岛素5~10d后停用,6例患者血糖均维持在正常范围。1例术后第7天出现他克莫司浓度过高所致肾中毒,经血液透析治疗3次,他克莫司减量后,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14、20、22天并发消化道出血,经对症治疗后出血停止。术后早期未发生胰瘘、肠瘘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6例均存活,存活4年以上者1例,3年以上者3例,2年和1年以上者各1例。胰腺功能良好,血糖正常。5例血肌酐(Scr)正常;1例Scr〉400μmol/L。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Ⅰ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改良式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更符合生理,术后并发症少。供器官质量、组织配型、胰液引流方式、围手术期合理用药和术后远期感染是影响患者术后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父母供肾对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父母供肾的亲属活体肾移植并存活5年以上的119例受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6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28±13)岁。119例供者中,父亲供肾52例,母亲供肾67例,平均年龄(51±13)岁。119例受者均于2010年10月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并于2014年10月至12月检测肾功能,观察受者抗HLA抗体、供者年龄和性别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采用χ2检验比较上述指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19例受者中,28例产生抗HLA抗体,其中26例移植肾功能下降,占92.9%;无抗HLA抗体的91例受者中32例移植肾功能下降,占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6,P0.05)。父亲供肾与母亲供肾移植术后肾功能下降的受者比例分别为38.5%(20/52)和59.7%(4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P0.05)。119例供者中,81例年龄≥50岁,对应受者中41例肾功能下降(50.6%,41/81);38例供者年龄50岁,对应受者中17例肾功能下降(44.7%,17/38);不同年龄供者供肾移植术后出现肾功能异常的受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8,P0.05)。结论父母供肾的亲属活体肾移植中,抗HLA抗体是肾功能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供者性别也可能与术后肾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注射供体脾细胞诱导大鼠移植肾长期存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门静脉内注射供体脾细胞诱导移植肾的免疫耐受情况。方法 :实验组 Wistar大鼠在肾移植同时将经过预处理的供体 SD大鼠脾细胞注入门静脉 ,对照组则注入生理盐水 ,然后用环孢素 A治疗 1周 ,并以大鼠平均存活时间为标准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对照组平均存活( 1 0 .5± 2 .1 ) d,实验组为 ( 72 .2± 32 .0 ) d( P <0 .0 1 )。实验组在肾移植 60 d后 ,再移植 SD大鼠和Lewis大鼠的皮肤 ,发现 SD大鼠的皮肤不被排异 ,Lewis大鼠的皮肤出现排异。结论 :门静脉内注射供体脾细胞可诱导肾移植免疫耐受 ,并且这种耐受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9.
肾移植后免疫抑制用药方案与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肾移植后不同的免疫抑制用药方案对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 根据不同用药组合将患者分为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和泼尼松(Pred)三联治疗组、CsA和Pred二联治疗组、Aza和Pred传统二联治疗组。统计分析免疫抑制用药、排斥反应发生及人、肾存活情况;对发生排斥反应的患者追踪其发生排斥前12个月内的药物更动情况。结果 采用三联治疗的患者人/肾5年存活率(88%/78%)显  相似文献   

10.
11.
胸腺内注射供体MHC抗原诱导大鼠移植肾的长期存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建立一种简单实用的诱导肾移植免疫耐受的动物模型,采用提取供体DA大鼠脾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MHC)抗原,注入受体Lewis大鼠胸腺内的方法,以不同品系的大鼠肾移植模型进行研究。设对照组、实验组,第三供体组。结果:对照组移植肾平均存活时间(MST)为72±12天,实验组为1223±47.0天,第三供体组为73±16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01。结果认为:经胸腺注射异基因MHC抗原能诱导特异性肾移植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53例胰肾联合移植长期存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间施行的53例胰肾联合移植受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情况,分析受者死亡原因和移植物功能丧失原因.结果 3、5和8年受者存活率分别为90.1%、89.1%和80.0%,3、5和8年移植胰腺存活率分别为84.9%、84.8%和60.0%,3、5和8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3.0%、82.6%和53.3%.受者死亡原因分别为感染(4例)、移植肾功能丧失(2例)、心血管急症(1例)和脑卒中(1例).移植胰腺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为带功能受者死亡、排斥反应和外科并发症.移植肾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为排斥反应和带功能受者死亡.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远期效果良好,感染、排斥反应和外科并发症是受者死亡和移植物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外已有心肺联合移植后存活时间超过25年的报道,我院于2007年1月施行心肺联合移植1例,现随访6年余,是国内存活时间较长的病例之一,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患者为女性,14岁,身高为164 cm,体质量为50 kg.原发病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重度肺动脉高压和艾森曼格综合征,心功能为Ⅳ级.患者活动后气促10年,加重伴紫绀4年.静息时动脉血血氧饱和度为0.83,心前区隆起,第二心音亢进.口唇与甲床紫绀,并出现杵状指.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膜周部缺损,缺损横截面直径为14 mm,以右向左分流为主,跨室间隔压力阶差为14mm Hg(1 mm Hg=0.133 kPa);动脉导管未闭,分流束宽度为3mm,呈双向分流,主动脉与肺动脉跨动脉导管压力阶差为8 mm Hg;肺动脉收缩压约为91 mm Hg.心导管检查提示,在吸氧状态下,肺动脉收缩压为98 mm Hg,肺毛细血管锲压为3mmHg,肺小血管阻力达12.3 Wood单位.  相似文献   

14.
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超过3年的受者107例,其中带肾存活3年以上者52例。供受者血型相同45例;淋巴细胞毒<10P例,>11%2例;热缺血时间<10分钟50例,冷缺血时间3~16小时。20例采用硫唑嘌呤和强的松治疗,32例采用硫唑嘌呤、环孢素和强的松治疗。我们认为,术后早期肾功能恢复的时间与长期存活有关,正确应用免疫抑制剂,加强肾移植后恢复期的随访,指导及防治并发症是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肾脏移植长期存活5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1978年9月~1993年9月行同种异体肾移植248例,超过3年的受者107例,其中胎儿肾移植16例,107例的人/肾3年以上总存活数59/52例,3年以上总存活率55%/48.6%、存活最长的1例已14年。现将带肾存活3年以上的52例随访情况及影响长期存活因素分析报告如下。52例中男性44例,女性8例,移植时年龄ZI~30岁25例,31~40岁20例,41~52岁7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49例(占93%),慢性肾孟肾炎2例,肾结核1例。肾移植前进行血液透析治疗49例,透析次数3~112次,平均3.1个月、腹膜透析治疗3例,透析时间ZO~62天。供受者之间血型相同…  相似文献   

16.
17.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及其引发的疾病是肾移植患者主要的感染性并发症,也是慢性移植物功能异常及继发性远期移植物功能丧失的可能原因[1].静脉滴注更昔洛韦优先治疗是口服更昔洛韦常规预防治疗的替代措施.由于无症状性CMV感染导致的潜在器官损伤在优先治疗前就可能已存在,并可能直接或间接损害肾移植物,影响移植物和受者的长期存活[2,3].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免疫抑制方案的调整对移植肾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404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与随访结果.受者分为早期移植组(260例)和后期移植组(144例).后期改进的免疫抑制方案包括应用小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诱导,术后近期皮质激素快速减量,根据吗替麦考酚酯暴露量调整用药剂量,以及尽可能地减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剂量.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构成、供肾来源、诱导方案、免疫抑制维持方案、活检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及移植后人、肾存活率,COX回归分析上述因素对移植肾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98.3%的受者规则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5个月(1~112个月),7例失访.后期移植组ATG诱导治疗的比例为78.5%,高于早期移植组的31.9%(P<0.01).早期移植组和后期移植组活检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相当,后期移植组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早期移植组,后期移植组存活率较早期移植组显著提高.重症肺部感染为影响移植后人、肾存活率的主要因素.结论 后期肾移植疗效较早期有所提高,得益于改进免疫抑制方案后重症肺部感染显著减少,同时未增加活检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immunosuppression strategy optimization on the outcomes of the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in the last decades. Methods Data from 404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from Jan. 1st, 2001 to Dec. 31st, 2010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early transplant group (n = 260) and late transplant group (n= 144). The change of immunosuppression strategy included a low dose antithymoglobin (ATG) induction, a quick corticosteroid reduction and mycophenolate mofetil therapeutic monitoring with calcineurin inhibitor minimization. Recipients' gender,age, donor type, induction therapy, immunosuppression regime, occurrences of biopsy-proven acute rejection (BPAR),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 and patient/allograft survival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A Cox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 allograft survival. Results The follow-up rate was 98. 3 % in this study. The median follow-up period was 65 month (1-112 months). The proportion of ATG induction in late transpla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early transplant group (78. 5 % versus 31. 9 %, P<0. 01). The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 rate was lower in late transplant group, while the BPAR rate was comparable between two groups. The allograft survival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late transplant group.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 was correlated with patient/allograft survival in Cox regression model. Conclusion The improvement of outcome in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in our center is related to the optimization of immunosuppression strategy that reduces the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 rate with no increase in BPAR.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后长期存活患者代谢性酸中毒的演变规律及处理经验。方法 对2例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后长期存活(5年,8年)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临床表现,血液气体分析及碳酸氢钠的给药方式,剂量和疗效。结果 2例患者术后均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需长期给予碳酸氢钠替代治疗。结论 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的代谢性酸中毒很难自行代偿纠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回顾2例长期存活的胰肾联合移植受者并发胰瘘的临床诊治过程,归纳整理其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检查数据、影像学资料、治疗方式及预后转归,结合相关文献学习,研究分析后发现,移植肾功能丧失是采用经膀胱回流的胰腺外分泌引流方式的胰肾联合移植受者并发胰瘘的主要原因,同时,长期的贫血、低蛋白血症及膀胱残余尿的存在也和胰瘘的发生密切相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并发胰瘘的临床转归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