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陆夏良  赵光明  汤颖  展瑞 《安徽医学》2022,43(2):204-207
目的 探讨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6年7月至2019年11月诊断为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患者3例,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3例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观察其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并进行随诊。结果 患者51~62岁,平均55.3岁,肿瘤均位于宫体,组织学示肿瘤由透明或嗜酸性细胞巢组成,瘤细胞呈上皮样、梭形,核仁明显,间质血管丰富。免疫组化示瘤细胞vimentin、HMB45、MelanA、Caldesmon、SMA及desmin(+),随访13~53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性肿瘤,术前易误诊,确诊应依据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2.
雷玲  郭建新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8):1417-1418
目的:描述一例典型的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方法:通过专科及病理检查对患者进行诊断,确诊后行全子宫+双附件+盆腔包块切除术。结果:病检诊断为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术中大量出血。患者1年后死亡。结论: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术中易大量出血,恶性表现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1岁.因"经量增多、经期延长2年余"于2011年4月11日入院.患者两年前开始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伴痛经,自觉乏力、头昏.既往体健,孕3产1流2.入院后查体:贫血貌.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如孕2月余大小,质中偏硬,活动欠佳,压痛,双侧附件区未扪及明显包块、无压痛.B超:子宫增大(大小73 mm×76 mm×64 mm),子宫后壁低回声结节(大小35 mm×36 mm×23 mm),病理性质待定,肌瘤?血常规:血红蛋白78 g/L.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4例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进行常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和观察,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光镜下4例肿瘤均由透明或嗜酸细胞巢或宽窄不等的细胞索组成,间质有丰富的小血管和程度不等的透明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4例瘤细胞均黑色素细胞标记阳性和程度不等的结蛋白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CK和CD10阴性。4例现均存活。结论: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具有较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HMB45阳性对诊断有重要作用。该肿瘤分良性、恶性潜在不能确定和恶性三类.应与透明细胞癌和上皮样平滑肌肿瘤区别。  相似文献   

5.
6.
子宫颈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颈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子宫颈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主要由上皮样细胞组成,呈片状排列,细胞间分布较多薄壁小血管,呈网状或裂隙样,免疫组织化学对HMB-45、NSE表达。结论:子宫颈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是一种HMB-45阳性标记的独立真性肿瘤类型,其恶性倾向不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28岁。2006年4月曾因直肠腺癌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2009年9月29日因"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2个月"来我院就诊,妇检:宫体前位,大如4个月,质硬无压痛,余无殊;B超示子宫前壁肌层见一92mm×73mm大小低回声团块,血供丰富。  相似文献   

8.
罗红琳 《吉林医学》2013,34(16):3285
<正>1病历摘要患者,女,42岁,已婚,无业。因腹痛就诊,B超发现盆腔包块,未予治疗后腹痛自行缓解,仍偶感下腹坠痛,无头昏,无尿频、尿痛、尿急,无肛门坠胀感,无心慌、乏力,要求手术治疗,门诊以"盆腔包块性质待查:子宫肌瘤"收入院。入院查体腹稍膨隆,软,右下腹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生物学行为的判定.方法 复习6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选取典型病变蜡块进行相关标记物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指标主要包括HMB45、Melan-A和SMA.并依据相应的分级体系对6例进行生物学行为判定.结果 6例中女性4例,男性2例;年龄从21岁到58岁,平均年龄36.2岁;4例来源于肾脏,2例来自于肝脏;肿瘤大小从5 cm到18 cm不等.临床上无远处转移证据.镜下见肿瘤主要由弥漫的上皮样肿瘤细胞构成,细胞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型性,胞质丰富,呈弱嗜酸性或透明状.免疫组化示HMB45、Melan-A和SMA均有阳性表达.生物学行为判定,5例属于不确定恶性潜能范畴,1例为恶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属于不确定恶性潜能的肿瘤,极少病例依据组织学特点可以判定为恶性肿瘤.这种依据组织学特点定性的体系有助于临床采取正确积极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金彩娥  黄筱竑  石麒麟 《浙江实用医学》2012,17(4):252-253,260,315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3例女性生殖系统PEComa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年龄分别38、42、51岁,2例位于子宫,1例位于右阔韧带。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无复发或转移。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及少数梭形细胞构成,瘤细胞胞质透明或嗜酸,核异型不明显,肿瘤富于血管。免疫组化3例瘤细胞HMB-45、Vimentin、Melan A阳性,SMA散在阳性,S-100、CD68、CD34、Ckpan、EMA均阴性。结论女性生殖系统PEComa是十分少见的肿瘤,生物学行为不定,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术后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1.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由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有独特表现的血管周 上皮样细胞组成,良性多见,好发于成年女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主要起源于女性的子宫,可发生于肺、肝、 肾脏、膀胱及胃肠道等部位。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肿瘤家族包括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肺及肺外组织的透明细 胞糖瘤、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及镰状韧带/ 韧带的透明细胞肌黑质细胞瘤。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缺 乏特异性,发病机制不明,病理学上具有独特的形态,对肌细胞和黑素细胞标记具有免疫反应性。发生于胃肠 道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少见,该文就发生于胃肠道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临床病理特征、诊断、 治疗及预后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20年9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1例肝脏PEComa患者资料。其中,女性95例,男性6例;年龄27~63岁,中位年龄47岁。肿瘤平均直径4.7 cm。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肝脏PEComa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99例患者行手术治疗,2例患者仅行超声引导下肝肿块穿刺活检。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肝脏PECom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人黑色素瘤标志物(Melan-A、Melanoma)和肌源性标志物SMA均阳性,99例患者血管源性标志物CD34为阳性。随访2~212个月,复发11例。肿瘤最大直径是否≥5 cm、有无初始症状及Ki-67阳性表达率是否>10%与肝脏PEComa复发有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5 cm[R=4.893(95% CI:1.045,22.903)]和有初始症状[R=6.501(95% CI:1.384,30.551])为肝脏PEComa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肝脏PEComa好发于中年女性,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确诊率仍较低,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外科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方式。由于PEComa的恶性潜能,尤其是存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时,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浆膜腔积液在检测肿瘤细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浆膜腔积液以3000转/min离心标本5min,取灰白膜层沉淀涂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镜检。结果136例浆膜腔积液标本共检出有肿瘤细胞的37例,其中乳腺癌7例,肺痛6例,胃癌5例,子宫癌7例,肠癌3例,肝癌9例,阳性率27.2%,经病理活检,全部为恶性肿瘤,其特异性和细胞学诊断预料值均达100%。结论血性或黄色、乳白色标本、李凡他试验阳性、细胞计数大于100小于500个/mm^3的标本,一定要离心取沉渣片检测肿瘤细胞,以便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4.
1病例资料 患者,女,28岁,G1P0.因“停经30+5周,肉眼血尿伴阴道少量流血3d”于2011年3月28日入院.患者末次月经2010年8月25日,预产期2011年6月2日.孕4周左右曾因腰部不适在外院行腹部CT,提示双肾巨大错构瘤,直径约10 cm,未特殊处理.2011年3月25日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肉眼血尿,伴有腰酸腰痛,故来我院就诊.患者2年前体检曾提示双肾错构瘤,直径约3~5 cm,未治疗.其母无高血压疾病,但中年时因突发脑出血去世(病因不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盆腔粘连的腹腔镜下钝性分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行腹腔镜下盆腔粘连钝性分离的120例病例设立为治疗组,另选择同期行开腹手术80例,设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盆腔粘连钝性分离的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治疗组盆腔粘连钝性分离的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诊断并个体化选择合适的钝性分离方法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6.
骨盆肿瘤术前导管栓塞供血动脉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盆肿瘤血供特点及术前导管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术前对骨盆肿瘤的供血动脉进行导管栓塞 ,栓塞后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血管造影显示丰富、多支动脉供血 ,一次均成功给予选择性栓塞。栓塞后造影见肿瘤供血动脉闭塞 ,染色消失 ,病变区可见碘油沉积 ,手术时肿瘤均全部切除。结论 :术前靶血管栓塞能降低手术的危险性 ,增加肿瘤切除率 ,同时也减少术中失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的临床特点。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1例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分析。结果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肿瘤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术前难以确诊。但组织学上含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的特征,免疫组化检测表达肌源性(Actin)及黑色素瘤抗体(HMB45、melan-A)。结论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间叶肿瘤,发病部位不同且组织形态多样,主要依靠病理进行诊断。手术是目前各种PEComas的惟一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s (PEComas) are a group of rare mesenchymal neoplasms which composed of histologically and immunohistochemically distinctive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s (PECs). In recent years, PEComas have been manily reported in liver, kidney, lung, uterus and adnexa,1 but rare in small or large intestine.2-6 Here, we describe a case of PEComa restricted in the cecal mucosa, which displayed 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pithelioid clear cell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HEHE) 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 对6 例经肝穿刺诊断为HEHE 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男2 例,女4 例,年龄25~58 岁,平均年龄45 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发热、乏力、消瘦。2 例无任何症状。病理及影像学表现为5 例肝内多发,1 例单发,3 例有肺部转移。组织学特征:呈短梭形具有血管分化的树突状细胞和有胞质内血管腔的上皮样细胞,间质致密纤维化及黏液样变。免疫组化:6 例CD34 全部阳性,5 例CD31 阳性,5 例Vimentin 阳性,CK、F Ⅷ RAg 偶为阳性。3 例接受了肝脏介入栓塞治疗,其中1 例还接受了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及化疗;1 例给予肿瘤微波消融治疗;1 例等待肝移植;1 例未治疗。随访8 月~14 年,5 例健在,1 例失访。 结论 HEHE 为较为罕见的肿瘤,确诊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鉴别诊断需排除转移性腺癌及胆管癌;治疗方式为手术或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