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患者为男性,23岁,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于2010年11月在外院行原位肝移植,术后第3天,丙氨酸转氨酶为33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103 U/L,白蛋白为43.1 g/L,胆红素总量为101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82μmol/L.行320排CT扫描检查,提示腹腔干起始部狭窄,达85%,肝右动脉起始部狭窄,达80%.腹腔动脉造影结果同上,肝动脉吻合口无明显狭窄.  相似文献   

2.
患者为男性,23岁,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于2010年11月在外院行原位肝移植,术后第3天,丙氨酸转氨酶为33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103 U/L,白蛋白为43.1 g/L,胆红素总量为101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82μmol/L.行320排CT扫描检查,提示腹腔干起始部狭窄,达85%,肝右动脉起始部狭窄,达80%.腹腔动脉造影结果同上,肝动脉吻合口无明显狭窄.  相似文献   

3.
患者为男性,23岁,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于2010年11月在外院行原位肝移植,术后第3天,丙氨酸转氨酶为33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103 U/L,白蛋白为43.1 g/L,胆红素总量为101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82μmol/L.行320排CT扫描检查,提示腹腔干起始部狭窄,达85%,肝右动脉起始部狭窄,达80%.腹腔动脉造影结果同上,肝动脉吻合口无明显狭窄.  相似文献   

4.
患者为男性,23岁,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于2010年11月在外院行原位肝移植,术后第3天,丙氨酸转氨酶为33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103 U/L,白蛋白为43.1 g/L,胆红素总量为101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82μmol/L.行320排CT扫描检查,提示腹腔干起始部狭窄,达85%,肝右动脉起始部狭窄,达80%.腹腔动脉造影结果同上,肝动脉吻合口无明显狭窄.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Lewis(LEN)型到Brown Norway(BN)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观察其排斥反应特点.方法:采用近交系雄性LEW大鼠为供体,BN大鼠为受体,改良"二袖套"法建立模型36例,术后第3、7和10天分别随机解剖8只受体大鼠,检测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剩余受体大鼠观察生存时间.结果:受体大鼠术后第3、7和10天的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8.75±1.98)μmol/L、(21.12±2.03)μmol/L和(53.63±4.24)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分别为(291.88±6.83)U/L、(462.33±16.98)U/L和(906.25±68.55)U/L,两者术后均逐渐升高;受体大鼠术后第3天光镜下汇管区见混合性炎细胞浸润和静脉内皮炎,伴部分肝实质变性,排斥活动指数(RAI)为4~5;术后第7天排斥反应加重,并出现小胆管增生,RAI为5~7;术后第10天排斥反应最严重,出现明显汇管区结构破坏,肝小叶消失,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静脉内皮炎明显,肝实质桥接坏死,RAI为7~9分;受体大鼠的临床表现及生存情况与病理变化一致.结论:LEW到BN大鼠组合有助于建立稳定可靠的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且该模型的排斥反应特点与临床相似.  相似文献   

6.
肝性脑病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有腹液、黄疸、出血倾向的患者多数肝功能很差,其预后也差.我们采用无肝索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成功救治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38岁,因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乙型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症、低钠血症、高钾血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入院.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谵妄、烦躁,重度腹液,双下肢浮肿,全身黄染.人院查体:患者为留置腹腔引流管(引流液呈血性),可进少量流质.实验室检查显示血肌酐322 μmol/L,尿素氮19.76 mmol/L,尿酸584μmol/L,碱性磷酸酶915 U/L,谷丙转氨酶801 U/L,谷草转氨酶6189 U/L,总胆红素496.3 μmol/L,直接胆红素219.3 μmol/L,间接胆红素277 μmol/L,总胆汁酸359 mol/L,血钠125 mmol/L,血氯90 mmol/L,血钙1mmol/L,总二氧化碳20.1.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使用脑死亡来源供肝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初步分析脑死亡来源供肝应用于临床的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器官移植科共实施9例脑死亡来源供肝肝移植。供体年龄16~43岁,死于颅脑外伤7例,死于脑血管意外2例,器官切取前平均动脉压(105±5.2)mmHg(1mmHg=1.333kPa)(6例需使用升压药物),肝功能检测丙氨酸转氨酶(175±40)U/L,天冬氨酸转氨酶(180±46)U/L,总胆红素(40±8.6)mmol/L。受者年龄(48.6±10.1)岁,男性8例,女性1例;术前诊断为肝硬化5例,肝癌4例,术前MELD评分(27.6±6.7)分。结果供肝冷缺血时间为(7.4±2.8)h,所有患者手术顺利。1例于术后7天死于肾功能衰竭。8例受者康复出院并随访6~24个月,1例于术后24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其他并发症发生包括急性排斥反应2例,胆道狭窄并感染1例,胆道缺血1例,肺部感染1例。结论按照我们选择脑死亡供肝的原则,肝移植受者术后近期及中期预后良好,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诊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间22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急诊行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预后、存活率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22例患者中,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功能衰竭14例,与药物相关性肝功能衰竭8例.术前等待供肝的平均时间为2.3d.围手术期死亡3例(13.6%),1例于术后5个月时死于严重肺部感染,1例于术后6个月时接受再次肝移植治疗,其他受者术后移植肝功能恢复良好.手术并发症主要为腹腔出血2例,胆道并发症2例,无血管并发症.非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不同程度的肾功能障碍22例,肺部感染11例,排斥反应3例,神经与精神症状17例,癫痫1例.术后1、2、3年受者存活率分别为81.8 %(18/22)、81.8 %(18/22)和81.8 %(18/22),移植物存活率分别为81.8%(18/22)、77.3 %(17/22)和77.3%(17/22).结论 急诊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良好,术前应合理评估供肝和受者情况,减少等待供肝时间,术后有效地处理各种并发症是提高受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西罗莫司对肝移植术后钙调素类免疫抑制剂相关肾功能损害病人的肾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对11例肝移植术后出现钙调素类免疫抑制剂相关肾损害病人进行西罗莫司转换治疗,同时减少或完全停止钙调素类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观察转换治疗后病人的肾功能、肝功能、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及药物副作用等情况.结果 随访至今所有病人均存活,随访时间6~23个月.转化治疗后所有病人的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6个月后血肌酐从(163.8±47.9)μmol/L降为(108.1±26.6)μtmol/L(P<0.05);除1例病人出现转氨酶升高,加用钙调素类免疫抑制剂后恢复正常外,其余病人肝功能无明显变化;药物副作用有高脂血症、贫血、溃疡型口疮等.结论 西罗莫司可以安全地应用于肝移植术后钙调素类免疫抑制剂相关肾功能损害的病人,改善病人的肾功能,同时对移植肝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输注受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移植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肝移植同时输注受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受者肝移植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4组:A组SD大鼠只行剖腹探查;B、C、D组各组行Wistar-SD大鼠肝移植同时,C组提取受者MSCs同期经门静脉输注给受者,D组给予肌注CsA,B组给予门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观察术后第1、7、14天肝功能的变化、病理改变和细胞因子变化.结果 肝移植同时输注受者MSCs,谷氨酸转移酶、血清总胆红素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病理改变仅呈急性轻度排除反应,与肌注CsA组相似,而单纯移植组呈急性重度排除反应.术后第7天,白细胞介素(IL)-2和干扰素(IFN)-γ浓度,C组分别为(443.89±2.39)、(347.55±3.35)ng/L,B组分别为(600.36±2.98)、(373.77±1.81)ng/L,而IL-4和IL-10浓度,C组分别为(126.99±1.18)、(147.40±1.07)ng/L,B组分别为(102.02±0.94)、(111.03±1.15)ng/L,C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同时输注MSCs,可通过抑制Th1细胞因子的表达,减轻受者对移植肝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MSC,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体系中,研究MSC对Wistar大鼠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SD与Wistar大鼠为供受体建立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MSC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术后第7天检测肝功能、血清白细胞介素(IL)-2和白细胞介素(IL)-10水平、肝组织病理形态及肝细胞凋亡。结果体外MLC中,Wistar大鼠T细胞增殖明显受抑,抑制率为48.44%。实验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IL-2、IL-10分别为(134.2±45.0)、(162.5±30.5)U/L、(30.6±5.4)μmol/L、(187.35±18.26)、(193.95±37.62)μg/L;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55.6±54.3)、(296.4±71.2)U/L、(145.7±28.6)μmoL/L、(295.73±57.15)、(75.12±11.23)μ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检提示实验组排斥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轻;脱氧脲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TUNEL)检测提示实验组肝细胞凋亡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供体来源MSC能明显抑制MLC体系中受体源T细胞的增殖,并能显著减轻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病因、预后及并发症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的26例再次肝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再次肝移植时间不同,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代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时代早期再次肝移植治疗经验探索期)完成的再次肝移植受者纳入早期移植组(共9例),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完成的再次肝移植受者纳入成熟期移植组(共17例)。根据移植间隔时间不同,将26例受者分为移植间隔>1年组(15例)和移植间隔≤1年组(11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早期与成熟期移植组受者再次肝移植术前年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手术时长、供肝冷和热缺血时间、无肝期时长及术后第7、14天血清白蛋白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受者移植间隔时长、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以及术后第7、14天总胆红素、ALT和AST。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再移植术后受者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早期与成熟期移植组、移植间隔>1年与≤1年组受者术后2年生存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再次肝移植病因包括:胆道并发症8例,移植物失功8例,原发病复发4例(肝细胞肝癌复发),慢性排斥反应2例,首次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2例,血管并发症2例(门静脉血栓和肝动脉栓塞各1例)。早期移植组受者术中无肝期时长和术后第7天血清白蛋白分别为(53.3±7.9)min和(34±5)g/L,成熟期移植组受者分别为(45.1±1.8)min和(38±4)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8和-2.111,P均<0.05)。早期移植组肝移植术前年龄、MELD评分、移植间隔时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供肝冷和热缺血时间、术后第7天总胆红素、ALT和AST以及术后第14天总胆红素、ALT、AST和白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至2020年10月1日,26例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15 d(105~1 842 d),期间9例受者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早期移植组6例,成熟期移植组3例)。早期移植组和成熟期移植组受者术后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3.3%和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8,P<0.05)。移植间隔≤1年组和移植间隔>1年组受者术后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4.5%和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0,P>0.05)。 结论胆道并发症及移植物失功能是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器官捐献成熟时期的再次肝移植预后优于器官捐献时代早期。因再移植受者病情复杂、手术困难,应谨慎进行再次肝移植手术评估。合理的个体化治疗能够为再次肝移植受者带来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肝移植术后受者早期肝肾功能的动态变化,并评估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161例成人尸肝肝移植临床资料,观察本组肝移植术后受者1周内血清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血清肌酐(SCr)的变化趋势;对患者移植术后1 d的各参数进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 患者肝移植术后1~7 d,TB由116.2 mmol/L降至66.7 mmol/L(Z=5.901,P<0.01),PT由19.4 s降至15.0 s(Z=11.657,P<0.01),ALT由285 U/L降至100 U/L(Z=12.619,P<0.01),AST由264 U/L降至50 U/L(Z=9.776,P<0.01),SCr由103.4 mmol/L降至86.6 mmol/L(Z=1.353,P 0.05).COX分析结果 显示,SCr(RR=3.477,P<0.01)和TB(RR=2.088,P<0.05)为受者预后的独立性影响因素.由此建立肝移植受者预后评分公式为1.276×lnSCr(mmol/L)+0.730×lnTB(mmol/L).结论 肝移植术后受者肝功能可早期恢复,肝移植术后1 d的SCr与TB水平影响受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合胆红素对肝移植术后患者肝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实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住院病程,按出院诊断标准分为治愈组、治愈合并并发症组、死亡组。分析3组受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结合胆红素(Bc)、非结合胆红素(Bu)的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 Bc是监测移植肝功能恢复的灵敏指标。Bc在监测肝移植患者术后肺部感染、胆道感染、中央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腹腔感染、肝脓肿等感染的发生及感染控制方面优于Bu、TB及DB,为监测肝移植术后胆道梗阻、急性排斥反应和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良好指标。在指导抗排异药物使用方面可能有一定辅助作用。结论 Bc作为一种非传统胆红素指标对判断肝移植患者术后肝脏存活、肝功能恢复,诊断、鉴别和监测各种并发症较TB、DB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肝移植后再行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处理经验.方法 2例肝移植受者术前合并有2型糖尿病,分别于肝移植后7年余和4年余发生肾功能衰竭,遂行胰肾联合移植,2例的移植肝功能均正常.采取腹部器官联合快速切取技术整块切取双肾、全胰及十二指肠节段,先行肾移植,再行胰腺移植,供肾移植于左侧髂窝,供胰移植于右侧髂窝,供者的十二指肠与受者的空肠侧侧吻合,供者的十二指肠内置管,通过受者的空肠引流出体外.例1采用抗白细胞介素受体单克隆抗体诱导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预防排斥反应;例2术中给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甲泼尼龙,术后继续使用2d,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2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移植胰腺功能正常,血糖均于术后10d左右恢复正常,无需胰岛素治疗,移植肾功能1周时恢复正常,第2例1周后血清肌酐渐进性升高,经验性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不明显,移植肾活组织检查未见明显排斥反应征象,遂将他克莫司替换为西罗莫司,之后受者的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目前2例受者已分别随访36个月及9个月,移植肝、肾及胰腺功能均正常.结论 肝移植后合并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时可考虑行胰肾联合移植,但术后免疫反应复杂,需严密监测移植物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导致肾移植受者横纹肌溶解症的诊治方法。方法 1例肾移植受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和环孢素A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症。该例病人因高脂血症已口服阿托伐他汀近2年,因患糖尿病,肾移植术后采用以环孢素A为基础的药物预防排斥反应,同时继续阿托伐他汀治疗。结果术后出现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第22天肾功能恢复,第29天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第33天出现急性肾损伤,第75天移植肾受者肾功能恢复,症状缓解,随访至2018年9月29日,血肌酐稳定在80μmol/L左右。结论使用环孢素A预防排斥反应的肾移植受者,在治疗高脂血症时,若合并使用经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应当小剂量开始服用,同时注意潜在的肌肉毒性。  相似文献   

17.
肝母细胞瘤(HB)常见于儿童,占儿童肝脏肿瘤的60%~85%,年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1].外科手术切除是HB的主要治疗方法,肝移植主要用于不能行切除术的HB.2004年,我院为1例HB患者施行原位肝移植,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为男性,18岁,因右上腹胀痛10 d入院.入院时腹部无膨隆,腹壁静脉无曲张,肝脏右侧肋缘下两指可触及,质硬,无压痛,无移动性浊音;白细胞为4.8×109/L,血红蛋白为132 g/L,血小板为361×109/L,白蛋白为42.5 g/L,丙氨酸转氨酶为151.8 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119.4 U/L,胆红素总量为24.22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6.44 μmol/L,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为11.2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38.1s,血氨为64 μmol/L,甲胎蛋白(AFP)为646.6μg/L,癌胚抗原为1.36 μg/L,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  相似文献   

18.
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七例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 1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 ,总结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体会。结果 5 1例患者中 ,有 9例术前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Cr≥ 132 μmol/L或BUN≥ 18μmol/L) ;其中 7例患者在术后 1周内并发了急性肾功能衰竭 ,术后选择了将赛尼哌加入常规的免疫抑制剂方案中作为免疫诱导 ,同时积极应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肾脏灌注 ;6例肾功能在 3~ 6d内得到纠正 ,1例患者经上述治疗效果欠佳 ,采用了无肝素血液透析 ,术后第 11天肾功能亦得到恢复。结论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诱发因素众多 ;术后注意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应用 ,积极改善肾脏灌注 ,必要时选择血液透析治疗 ,多数患者的肾功能能够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55岁.因患乙型肝炎30余年,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反复出血2年余,于2008年10月行原位肝移植.术前肝功能示:白蛋白32 U/L,总胆红素32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3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20 U/L,胆碱脂酶3670U/L,凝血酶原时间15 s;血常规示:白细胞2.01×109/L,血红蛋白浓度80 g/L,血小板35×109/L;钡餐示: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CT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累及肠系肠上静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移植受者术后单用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类药物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21年8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30例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上述病例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CNI)方案因肾毒性转换为单药霉酚酸类药物免CNI类方案,并对转换前后肝功能、肾功能以及其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随访周期为2年。结果转换后1年与转换后2年的肌酐(creatinine,Cr)水平分别为(83.5±24.3)μmol/L(、74.2±15.9)μmol/L。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分别为(77.7±9.1)ml/min、(86.1±6.5)ml/min。与转换前比较,Cr水平明显降低(P<0.05),e GFR水平得到明显提高(P<0.05)。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前后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肝移植远期的受者霉酚酸类药物单药维持,其安全性值得肯定,无明显不良反应,且其肾功能水平可从免CNI抗排斥方案中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