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痛病机探讨饶旺福饶淑珍(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南昌330006)关键词虚痛病因病机“痛则不通,不通则痛。”然而,临床上较注重由邪滞经络脏腑、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不通则痛”之实证,而对于因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减弱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或经脉失去营养、濡润...  相似文献   

2.
刘玉娟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8):816-816
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可引发多种疾病。历代医家有关痛证的论述,分为虚实两大类。实性疼痛是由于邪滞经络脏腑,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须采用通利之法(如通下、疏利、活血、消滞等);虚性疼痛是由于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减弱,以至气血运行不畅,或经脉失去营养、濡润所致,治疗上与前者则异,当于补虚治痛。1“痛无补法”的片面性请医而皆知“,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是源于《内经》,然而这种理论并不是《内经》关于痛证认识的全面概括,如《素问·脏象法时论》曰“:肾病,虚则胸中痛”《,灵柩·阴阳二十五人》曰“:血气皆少,则喜转筋、…  相似文献   

3.
《素问·举痛论》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前贤指出了痛证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气血不能正常运行,产生郁滞、瘀结以致脏腑经络局部发生疼痛,在治疗上主要运用通法。但这种“不通则痛”的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临床中遇到的各种痛证,有一定的片面性。 关于痛证,历代前贤尚有“不荣则痛”的论述,说明痛证也有虚证。如因邪气侵袭或气血不足,或  相似文献   

4.
刘婵秀   《中国医学工程》2010,(4):139-139
<正>女子每于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发生小腹部疼痛,甚或痛引腰骶,重则剧痛难忍者,称为痛经。本病发生的机理是素体精亏血少或邪气内状,每当经行前后血液由满而溢,冲任、胞宫生理变化急骤,加重了原有的虚损或阻滞,使虚者更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或使实者更实,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1],而导致痛经。其病因主要是气血瘀滞,寒湿凝滞。肝郁湿热,气血亏损及肝肾亏损。  相似文献   

5.
痛经是女性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祖国医学认为痛经乃因“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冲任淤阻,寒凝血脉或湿热蕴结,气血运行不畅而致不通则痛;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冲任胞宫失于濡养故不荣则痛。  相似文献   

6.
虚痛,是指因气血不足或阴阳亏虚而形成的疼痛。历代医家对虚痛病机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虚痛是由于阴阳、气血之不足,以致脏腑、经络失其濡养或温煦所致。这就是所谓“失养而痛”,或称“不荣而痛”。另一种见解认为,虚痛的病机仍为气血不通。也就是“不通则痛”。  相似文献   

7.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可发生于患病机体的各个部位,其形成原因,内经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有因实致痛,如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虫积、食积等。阻闭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亦有因虚致痛,如气血不足,阴精亏损脏腑筋脉失养,而诱发疾病。中医治疗疼痛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辨证施治,原则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瘀则通之,滞则消之,郁则疏之。癌症疼痛临床辨证分型较多,常见的为气血不和.气滞血瘀,常用行气止痛的中药有:广木香、青皮、陈皮、小茴香、川朴;和血止痛的常选:赤芍、白芍、川芎、红花、郁金、元胡、川楝子、乌药、乳香、没药、粟壳、当归等。临床常见治疗癌症疼痛主要根据疼痛的性质、部位、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8.
列举了张从正应用痛随利减法则治疗外伤疼痛的医论、医案。认为痛随利减的机制是外伤疼痛多源于局部经络受损,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不通则痛",用下利的方法起到了刺激并加快气血运行的作用,达到了使人体气血在各部位再分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不通则痛     
<正>疼痛是人体最常见的临床证状,中医学认为当人体脏腑气血经络及精神状态,出现失衡或破坏时都会产生难以忍受的苦楚,而疼痛,也称为痛证。临床上痛证有多种表现如胀痛、刺痛、灼痛、冷痛、绞痛、隐痛等。究其原因,主要是"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或阻塞,不通则痛而发生病  相似文献   

10.
气血两虚证是指因饮食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或大病失血耗气、或机体素体禀赋不足导致元气不足,脏腑气血生化功能减退,尤其是中焦脾胃化源匮乏,气不生血而致气与血两方面亏损,气虚累积血虚,血虚导致气虚,出现神疲气短、头晕眼花、面白心悸等气血并亏的证候.本文将依据中医的辨证施治的理论对此疾病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也是髓海之所在。脏腑清阳之气、阴柔之血皆上注于头。所谓无虚不作痛,头痛亦然。盖气血为一身之根本,皆充养于头面,气虚血少则头部不得充养,导致不荣则痛。《证治准绳·头痛》曰:“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从来而治之。世俗治头痛,不从风则从寒,安知其有不一之邪乎。”兹就《中医方剂大辞典》(简称“辞典”)中气血虚性头痛的选方用药规律分析如下。1气虚头痛气是…  相似文献   

12.
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下腹部疼痛,或痛引腰骶,甚或剧痛晕厥,以致影响生活和工作者称痛经,中医亦称“经行腹痛”。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类。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于胞宫所致。  相似文献   

13.
老年顽固性眩晕是一种病因复杂、病情多变的临床常见病.多因年老气血亏虚,脏腑阴阳失调;或风木过动中土受伐,肝风挟痰火横窜经络,风阳上僭;或邪浊上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治疗上在补益气血的同时,需注重熄风平肝、调理运化、畅通经脉、化痰行瘀,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发生于人体的任何部位。中医认为,各种原因引起的人体气机不畅、血脉淤阻均可导致疼痛。虽气血畅通有赖于各个脏腑的功能的协调配合,但笔者认为不少痛证的产生与肝的关系更为密切,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倪开远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6):186-187
病因病机 腰椎退行性变,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病因病机是从肾脏亏虚为本,风寒湿外邪侵袭或气血痰湿阻滞经络为标。正虚邪实,气血运行受阻,疼痛随生。若久痛入络,内含于肾,致骨质变化,即成此病。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以补肾通经、健脾利湿、活血化瘀及祛痰为治疗原则。在辨证论治中对个别阴虚生热者亦采用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产后病多虚多瘀,由于分娩时的创伤和出血,以及临产用力,耗气亡血伤津,故产后多虚;又由于产时亡血伤津,百脉空虚,易感外邪,导致恶血当下不下,败血残留,瘀血内阻,故产后多瘀。虚则经脉失养而气血运行不畅;瘀则气血阻滞而不畅,气血不通而产生疼痛,故产后疼痛为产后最常见病证,《傅青主女科》  相似文献   

17.
虚里诊法原理初探袁效涵,范兴文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5004)主题词@虚里诊法,中医诊断学,经络辨证,脏腑,气血,津液虚里位于左侧第四、五肋间心尖搏动处。虚里诊法系指通过诊察虚里的至数、范围、位置、色泽等改变来判断内在脏腑、经脉病证的虚实和愈后,从而...  相似文献   

18.
大枣性甘温,为补中益气药食两用之佳品.张仲景使用大枣治疗病证之广泛,大枣配伍生姜调和营卫以解外邪,同时以益气养营,防止过汗伤津之用,治疗营卫不调等病证.大枣配伍利水燥湿或峻下逐水之品以缓和药性及顾护津液以防止利水太过而伤脾胃之阴,治疗水饮病证.大枣配伍降逆及人参、甘草补中之品安中养脾以恢复中焦升降之机,治疗因汗、吐、下等误治之后造成脾胃阴液已伤之胃气上逆证,以平胃气.大枣虽不是治疗疼痛之主药,但大枣性甘,用在疼痛病证当中可起到甘缓止痛之作用,治疗身痛、腹痛等各种疼痛.大枣配伍补益气血之品以增养血益气之效,治疗营卫气血两虚之血痹或阴阳两虚之虚劳失精等证.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属于"心痛""胸痹"范畴,病发于心,但与脏腑亏损,气血阴阳失调有关。沈舒文教授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病机为本虚标实,心气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从而导致气血津液运行输布障碍,气滞、痰浊、血瘀内生为患。治疗当补虚疗脏损与祛邪通心脉相兼顾,在标本虚实的动态变化中重建脏腑气血阴阳之平衡。  相似文献   

20.
宋文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4,(17):2266-2267
产后身痛为妇女产褥期常见病证。患者多表现为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称为“产后身痛”或“产后关节痛”,其发生与产后营血亏虚或风寒湿邪稽留有关。本病始载于宋代《当归堂医丛&#183;产育保庆集方》,提出“产后遍身疼痛,……乃因产后百节开张血瘀流走,遇气弱则经络分肉之间,血多留滞,累日不散,则骨节不利,筋脉引急,故腰背转侧不得,手脚不动摇,不能伸屈”。亦可伴有身热头痛,并立“趁痛散”以疗之。又《叶天士女科》早有论述:“产后遍身疼痛,因气血走动,升降失常,留滞肢体间,筋脉引急,或手足拘挛不能屈伸,故遍身走痛,宜‘趁痛散’,若瘀血不尽,流于遍身,则肢体疼痛”。《普济方》载:“夫中风筋脉挛急者,由产后气血不足,脏腑俱虚,日月未满而起早劳役,动伤脏腑,虚损未复,为风邪冷气初客肌肤经络,则令人顽痛不仁羸乏少气,风气入于筋脉,挟寒则挛急也”。《调经论》中指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给本病的治疗提出必以温散、温通之法而奏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