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硬件配准误差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制作带外套点源、点线模型及用ECT模型,加注放射源后,在床有、无负重情况下,分别对模型进行SPECT-CT采集,然后进行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处理,分析两种图像融合偏差程度.结果 SPECT与CT旋转中心无偏移.在床无负重情况时,点源及点线源与外套无X、Y轴偏移.在床有负重情况下,融合图像Y轴偏移最大值为8.0 mm,X轴偏差无像素偏移.ECT模型可检测核医学"冷"区图像及整体图像融合情况,但不能进行定量测量偏移情况.结论 单点源模型可用于日常简单检测SPECT-CT图像融合硬件配准情况;点线源模型可用于准确定量分析图像融合硬件配匹程度;ECT模型可用图像融合质量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硬件配准误差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制作带外套点源、点线模型及用ECT模型,加注放射源后,在床有、无负重情况下,分别对模型进行SPECT-CT采集,然后进行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处理,分析两种图像融合偏差程度。结果SPECT与CT旋转中心无偏移。在床无负重情况时,点源及点线源与外套无X、Y轴偏移。在床有负重情况下,融合图像Y轴偏移最大值为8.0mm,X轴偏差无像素偏移。ECT模型可检测核医学"冷"区图像及整体图像融合情况,但不能进行定量测量偏移情况。结论单点源模型可用于日常简单检测SPECT-CT图像融合硬件配准情况;点线源模型可用于准确定量分析图像融合硬件配匹程度;ECT模型可用图像融合质量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
γ相机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只能进行常规单光子显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和双探头SPECT既能进行单光子显像,又能进行正电子符合显像.PET/CT系统的出现不仅提供高质量的衰减校正图像,保证了正电子显像校正的可靠性,而且能进行同机图像融合,提高了影像定位诊断的准确性.该文简要介绍了核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程,PET和PET/CT的原理以及在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前儿科β-2-[F]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剂量和采集时间一般是按照成人的参数推算出来.本研究目的是对在不影响图像诊断质量的前提下,行儿科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时,缩短采集时间或降低18F-FDG注射用量的可行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对36例患者(体质量为13~89 kg,平均体质量(46.51±5.63) kg;年龄3~14岁,平均年龄(9.22±3.16)岁)行36次全身18F-FDG PET/CT扫描,按照5.3 MBq/kg(0.14 mCi/kg)计算注射18F-FDG,采用VIP record采集模式,180 s/视野(FOV);对于每次检查,VIP record记录的数据按照采集时间的减少(160、140、120、100、80、60 s/FOV的数据按照180 s/FOV的数据来模拟计算),分别被缩减以形成不同采集时间下的图像.随机挑选168幅PET图像以及相对应的CT图像,通过6位影像学专家阅片,对全身存在的病灶进行分析,分别对颈部、胸部、腹部、骨等部位病灶的符合率进行对比,并对主观可信度以及客观准确度进行全面评估.结果 所有检查均以最大采集时间作为分级标准和检查准确度的参考标准.对于体质量>30 kg的受检者,当采集时间>120 s/FOV时,所有病灶均可以检测出来,采用120 s/FOV以下的参数进行采集时,病灶检测准确度会大大降低;对于体质量<30 kg的受检者,当采集时间>140s/FOV时,所有病灶均可以检测出来,采用140 s/FOV以下的参数进行采集时,病灶检测准确度会大大降低.结论 应用GE Discovery STE PET/CT行儿科检查时,采用减少18F-FDG用量替代减少采集时间,如果采用180s/FOV时,对于体质量>30 kg的受检者,18F-FDG的用量可降低33.33%;对于体质量<30 kg的受检者,18F-FDG的用量可降低22.22%,而且不会损失图像诊断质量.所需扫描全部时间的减少意味着可以减少运动伪影,提高受检者舒适度以及减少所需镇静的时间;另外,通过减少18F-FDG用量,还可降低受辐射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评估受检儿童在全身PET/CT显像中所受到的辐射剂量,并讨论其可能受到的辐射损伤。方法:选取60例接受全身PET/CT显像儿童患者(<18岁),在自动曝光技术下通过公式估算出CT和PET的全身有效剂量值,将估算结果与国外类似报道结果比较。结果:单次PET/CT显像,受检儿童所受CT有效剂量为(2.8~10.8)mSv,平均(5.9±1.8)mSv;PET有效剂量为(4.5~12.4)mSv,平均(7.2±2.0)mSv;PET/CT总有效剂量为(8.55~20.2)mSv,平均(13.1±2.9)mSv;CT有效剂量占总有效剂量比例为45.2%;年龄越大,CT所导致的辐射剂量也越大;自动曝光技术下儿童全身PET/CT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固定能量PET/CT扫描。结论:配备有AEC技术的PET/CT单次检查所致辐射剂量对受检儿童来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融合图像放疗靶区定位精度的检验和初步临床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图像融合技术为基础的肿瘤三维适形放疗靶区定位精度的检验及依据融合图像放疗靶区的确定与单纯CT影像放疗靶区确定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利用定制的模体分别行CT、MRI和PET成像,进行CT与MRI,CT与PET融合。检验融合后定制标记点的定位精度。对3例特殊病例分别以单纯CT图像为基础和融合图像为基础,进行三维适形放疗靶区认定,对不同医生之间和同一医生在不同时间,放疗靶区定义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RI/CT融合图像总定位精度小于2mm,PET/CT图像融合图像融合精度情况(包括同机融合和异机融合),采用不同的融合算法。定位精度有显著差异(P〈0.01,t=5.385)。单纯利用CT图像进行靶区的定义,不同医生之间,在不同的时间存在差异(P〈0.05),而采用融合技术可减少他们的争议和差异。结论:利用多模式图像融合可以提高靶区定义的准确性.有利于三维适形精确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放射治疗病人的不同呼吸运动状态对CT模拟定位扫描的图像重建精度的影响以及对放射治疗计划设计和评估的影响。方法:使用动态体模模拟放疗患者肺部靶区的呼吸运动,测试和计算不同运动周期和幅度下用于治疗计划设计的CT扫描的图像重建几何体积的变化。体模运动单元包含1cm和2cm的两个统一密度的球体和边长3cm的正方体,分别设定在沿CT定位床轴向以±1cm和±2cm的幅度作运动周期为3s,4s,5s,6s和10s的匀速振动。CT扫描条件为螺距1.5,层厚5mm,扫描速度1Slice/s。在CT模拟定位工作站上对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三维图像重建,以自动阈值勾画方式计算模拟靶区体积大小,并与体模的实际几何体积比较确定误差。结果:(1)在体模运动方向有明显的几何体积误差,且可能形成明显的成像间隙。(2)重建的模拟运动靶区体积变化与其物理体积大小和运动状态相关。在选定的CT扫描参数和靶区体积的运动状态下,CT扫描图像重建的体积误差最大达66.7%,在振幅为2cm时相隔2cm的模体图像甚至可能发生部分重迭。(3)靶区图像的几何中心可能发生偏差,从而造成治疗计划设计的射野中心偏差。结论:在呼吸运动幅度和周期分别大于2cm和4s时有必要对定位患者采取呼吸限制方式进行CT模拟定位扫描或根据实际测量结果评估靶区体积误差可能带来的计划误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CT-SIM模拟软件作为几何模拟的重要工具,其精确度和完整性应是目前三维立体放射治疗中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本文旨在研究和探讨CT模拟软件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control,QA&QC)的检测方法.材料与方法:利用飞利浦BrillianceTMCT模拟机对QUASTM蹦模体和QUASAR多叶准直器束流几何模体分别实施扫描,通过在ACQSim工作站软件中来实现以下几项质控检测:(1)等中心计算和空间/几何精度检测;(2)图像重建精度测试;(3)DRR几何精确度的评估;(4)射野几何学和MLC精度的测量.结果:(1)用QUASAR模体检测模拟软件等中心计算及空间/几何计算精度,偏差均小于1 mm.(2)所测量的模体插件体积与标称值相比较:大正方体为1.24%.小正方体为1.76%,楔形空腔体积为2.1%,大球体相差-0.44%,中球体为0.56%,小球体为13.68%.(3)在DRR图像中测量出最里面的丙烯酸材料的矩形面积为0.9 cm×1.9 cm,中间空气腔矩形面积为10 cm×9.9 cm,外面丙烯酸材料的矩形面积为14.7 cm×14.8 cm.(4)照射野的MLC与模体的几何精度误差基本保持在±1 mm精度.结论:CT模拟软件的QA在CT模拟定位系统质量保证中应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其直接影响到放疗定位的精确度和治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PECT肺灌注与低剂量螺旋CT融合显像(SPECT/CT)技术在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疑似PE患者进行检查,其D-二聚体升高>0.5mmol/mL或者临床Wells评分>2,行肺灌注平面显像,采集8个体位.再进行SPECT肺灌注显像与同机低剂量螺旋CT检查,并进行后处理融合,由2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共同完成图像分析.结果 SPECT/CT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96.43%、92.86%、96.43%、92.86% 、95.24%,无不确定性结果.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优于传统的核医学显像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有效、简便、准确、无创,可作为诊断PE的一种新的常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和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的42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与CT强化检查,依据PET/CT与强化CT图像对患者的术后吻合口是否复发及是否存在转移进行分析.最终以再次手术或活检病理学进行确诊,对比18F-FDG PET/CT检查与CT强化检查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42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最终诊断2例有复发无转移,19例有转移无复发,11例既有复发又有转移,10例既无复发也无转移.PET/CT对诊断的准确率、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虽高于强化CT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CT对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强化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在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和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高于传统强化CT,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Summary In addition to the data on intensity-duration curves of the threshold tones, the threshold audiograms are constructed for the different durations of the threshold measuring tone. The durations 0.5; 2; 5; 20; 100 and 850 msec and frequencies 200, 500, 1000, 2000, 3000, and 5000 cps were used. Even when the duration of the testing tone is so short that this tone becomes a noise, the pattern of an audiogram in cases of normal hearing has some resemblance to the typical audiogram. But the great remoteness of the point for 1000 cps from the minimum zone draws attention. As the duration of the testing becomes longer, the audiogram of a person with normal hearing is gradually transforrned from a V-shaped curve with a sharp minimum into a typical curve with an elongated minimum zone, and the point for 1000 cps shifts from the left ascending branch of the audiogram to the center of the minimum zone. Several audiograms are obtained for 2 patients with a partial hearing loss, resulting from growing age, and 1 patient with a severe hearing loss of traumatic origin. Peculiar changes in these audiogram could be clearly seen at the least durations of the testing tone used. The diminishing of absolute threshold, when the tone duration is prolonged from 100 to 850 msec, is less for the listeners with impaired hearing.(Presented by Academician V. N. Chernigovskii) Translated from Byulleten' Éksperimental'noi Biologii i Meditsiny, Vol. 54, No. 10, pp. 21–26, October 1962.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