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婉 《健康人生》2011,(6):23-23
在一次旅行中,车载电视里,正放一部名叫《暖情》的电影。故事讲述一对夫妻双双下岗后,日子过得很拮据。妻子忍无可忍,扔下丈夫和儿子走了。年幼的小男孩,日夜想念妈妈。男人只好带着孩子,费尽周折也来到妻子所在的城市,父子俩靠卖废品为生,费尽周折四处打听妻子的下落,吃了很多苦。  相似文献   

2.
游涵 《健康博览》2009,(11):40-41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一个困惑:过去孩子什么都听我的,而且惟命是从,可现在大了,不那么听话了,比如过去父母叫他去拿东西,孩子总是不假思索地去做,可现在,再叫他去拿,却总是磨磨蹭蹭,有时候还进出一句“等一会儿”。其实等的不止一会儿,反正给家长的感觉就是不那么听话了。  相似文献   

3.
潘立 《家庭医生》2011,(22):39-39
下班后,同事相约出去吃饭,大家关切地嘱咐我:“带上你的小宝贝吧!”我的小宝贝三岁半,平时工作忙,我很少照顾他,今天好不容易有空闲,应该带他出来玩玩。 儿子听说我要带他出去吃饭,非常高兴,一路上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  相似文献   

4.
专栏:毕家妈妈育儿经——家有男孩虽说男女平等。但在养育男孩和女孩的过程中,父母需要关注的问题却不尽相同。因为有些问题会专门出在男孩身上,或者在男孩身上出现的比例更高,亦或在男孩身上更容易引起关注。从2009年第8期起,本刊特别开设专栏——《家有男孩》,集中关注养育男孩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倩  禅善 《健康文摘》2008,(2):15-15
去年春天一位同事提起过这样一件尴尬事:由于经常在女儿面前宣扬“只有努力学习,长大才能有好工作,否则就去扫垃圾”等励志语言,以至于有一次和5岁的女儿下楼偶遇一女清洁工时,女儿大声说:“妈妈,阿姨就是从小不好好学习,看,现在只能扫垃圾!”捂嘴已经来不及了,同事万分尴尬地一面呵斥女儿“胡说”,一面逃也似的拉着女儿跑了……  相似文献   

6.
周礼 《健康生活》2012,(12):57-57
星期天,带女儿去书店买书,计划让女儿选一些智力开发、识字、绘画、故事类等书籍。因此,一进书店,我就带着女儿径直朝儿童文艺区走去。我为女儿选了《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儿童描红》等书籍。女儿看后,均摇头表示不喜欢.于是我索性让她自己选。  相似文献   

7.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蒙蒙变得越来越自私了.每当我希望她把东西与人分享时,不管我怎么说好话,她就是不买账,死命地护着怀里的东西,不停地抗拒着.一日,妹妹要带她的宝贝苗苗来我家玩,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蒙蒙,没想到她紧张地跑到玩具箱,把新买的芭比娃娃藏了起来.  相似文献   

8.
诊室的门被推开了,走进一对母子,母亲穿着入时,仪态端庄,大约40岁的模样。孩子虽然依稀可以看出着装“不俗”,但卷起的衣角、染黑弄脏的衣袖却与一边的母亲颇不相称,一双大眼睛更是不停地打量着医生,显得局促不安。两人一入座,母亲就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焦急,竹筒倒豆子般倾吐起这些日子的遭遇来。  相似文献   

9.
一、绘本阅读 哭泣篇——“狐狸好可怜!”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个幽默的绘本,它简单的话语、鲜艳的颜色、好笑的画面,都会让我们忍俊不禁,一天,我和孩子们欣赏这个绘本,每翻到一个新的画面时,都会有一阵阵笑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父母是最无私的,他们常说:“自己苦点没什么。只要孩子不受苦就行。”不管生活多么艰苦,父母总要为孩子撑起一片天,让孩子吃得好,穿得满意。可是许多时候.孩子并不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他们仍对自己的消费上不了档次耿耿于怀。贫家养娇子现象现在很普遍,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实也不能怪孩子,因为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家底,也就无法理解父母的苦心.更难有什么家庭责任感了。  相似文献   

11.
张冬梅 《大众健康》2013,(12):107-107
和女儿一起玩智力游戏,因为我的一时疏忽导致与升级“擦肩而过”了。女儿立马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愤慨,从沙发上跳起来:老妈,你太笨了!  相似文献   

12.
深夜11点了,刘芳8岁的儿子小宇还没有入睡,起因就是在飞机场被“丢”那件事。  相似文献   

13.
最近读到一篇名为《给每一颗草开花的时间》的短文,对其中蕴含的育人理念深有感触,尤其下面这段话说得好极了:“是的,我们谁没有错过自己人生中的几株腊兰呢?我们总是盲目地拔掉那些还没有来得及开花的野草,没有给予它们开花结果证明它们自己价值的时间,使许多原本珍奇的腊兰同我们失之交臂了。给每一棵草以开花的时间,给每一个人以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不要盲目地去拔掉一棵草,不要草率地去否定一个人,那么,我们将会得到多少人生的腊兰啊!”  相似文献   

14.
史峰   《健康文摘》2009,(1):12-13
我小的时候,有一次爸爸给我5元钱用来交学费。我却到一个小卖店花掉二角钱买了一块蜜糕吃。因少了钱,学费不能及时上交。老师向我讨要过多次,我只推说爸爸还没给我,后来老师只得亲自找爸爸要学费,于是.我做的错事就露底了。  相似文献   

15.
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大多会对批评“避而远之”,让孩子在幼儿时代学会接受批评对其人格的塑造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安仪 《健康博览》2008,(11):31-32
我的两个班上,有几个调皮孩子,顽皮捣蛋得很,课间的时候疯狂地玩耍。不过,他们上课学知识的时候反应也很快,一双手永远高举着准备回答问题,当老师开玩笑时,他们笑得比谁都大声,而且想象力天马行空,往往可以说出许多很棒很奇怪的想法,写出很不错的作业。  相似文献   

17.
玩着玩着就呆了佳佳最近和小朋友处得不怎么好,妈妈从小朋友那里了解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段时间在学校。当大家都在玩跳橡皮筋的时候,一开始佳佳也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可是每次轮到她的时候,她都是跑到橡皮筋处时就会不自觉地呆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的,要小伙伴们叫她好几声,甚至过去推推她,她才能反应过来。如此反复多次后,小伙伴们都不愿和她一起玩耍了。但对此,佳佳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18.
王志成 《健康生活》2007,(17):14-15
深夜清点他的玩具;半夜出走被吓倒;后果不堪设想的“梦游悲剧”;孩子梦游不是“神经病”  相似文献   

19.
最近来自美、法等国的心理教育专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心情教育”。“心情教育”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引导人们理解“真爱”,学会关爱他人,让真诚的爱在人与人之间流动。“心情教育”就是训练人的本质中最深层的动机.使人的知识、品德和意志都能朝着崇高的目标发展。使人的情感、欲望等建立在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郜莹 《家庭医生》2010,(3):28-29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广告用语,成了大多数父母“唯恐误了孩子一生”的魔咒,强逼着父母用尽,心思、倾尽财力,将最棒的、最滋补的养分浇灌在孩子身上,深恐孩子“先天失调,后天又培训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