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一个困惑:过去孩子什么都听我的,而且惟命是从,可现在大了,不那么听话了,比如过去父母叫他去拿东西,孩子总是不假思索地去做,可现在,再叫他去拿,却总是磨磨蹭蹭,有时候还进出一句“等一会儿”。其实等的不止一会儿,反正给家长的感觉就是不那么听话了。 相似文献
3.
下班后,同事相约出去吃饭,大家关切地嘱咐我:“带上你的小宝贝吧!”我的小宝贝三岁半,平时工作忙,我很少照顾他,今天好不容易有空闲,应该带他出来玩玩。
儿子听说我要带他出去吃饭,非常高兴,一路上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 相似文献
4.
专栏:毕家妈妈育儿经——家有男孩虽说男女平等。但在养育男孩和女孩的过程中,父母需要关注的问题却不尽相同。因为有些问题会专门出在男孩身上,或者在男孩身上出现的比例更高,亦或在男孩身上更容易引起关注。从2009年第8期起,本刊特别开设专栏——《家有男孩》,集中关注养育男孩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6.
7.
8.
9.
一、绘本阅读
哭泣篇——“狐狸好可怜!”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个幽默的绘本,它简单的话语、鲜艳的颜色、好笑的画面,都会让我们忍俊不禁,一天,我和孩子们欣赏这个绘本,每翻到一个新的画面时,都会有一阵阵笑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父母是最无私的,他们常说:“自己苦点没什么。只要孩子不受苦就行。”不管生活多么艰苦,父母总要为孩子撑起一片天,让孩子吃得好,穿得满意。可是许多时候.孩子并不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他们仍对自己的消费上不了档次耿耿于怀。贫家养娇子现象现在很普遍,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实也不能怪孩子,因为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家底,也就无法理解父母的苦心.更难有什么家庭责任感了。 相似文献
11.
和女儿一起玩智力游戏,因为我的一时疏忽导致与升级“擦肩而过”了。女儿立马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愤慨,从沙发上跳起来:老妈,你太笨了!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大多会对批评“避而远之”,让孩子在幼儿时代学会接受批评对其人格的塑造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最近来自美、法等国的心理教育专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心情教育”。“心情教育”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引导人们理解“真爱”,学会关爱他人,让真诚的爱在人与人之间流动。“心情教育”就是训练人的本质中最深层的动机.使人的知识、品德和意志都能朝着崇高的目标发展。使人的情感、欲望等建立在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