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第12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及预后。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术患者共264例,按是否发生第12组淋巴结转移分为阴性组(228例)与阳性组(36例)。分析第12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预后。结果单因素研究发现两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的 N 和 M 分期、Bormann 分期、第12组以外淋巴结转移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研究发现,第12组以外淋巴结是否转移、肿瘤直径、远处转移 M 分期是第12组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阳性组1年和2年生存率为57.2%和32.3%,阴性组1年和2年生存率为76.5%和58.9%,阳性组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组。结论第12组淋巴结转移是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对肿瘤直径≥5 cm 或存在第12组以外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患者应考虑彻底清扫第12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贲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32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的分布情况,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2例贲门癌患者共清扫淋巴结1494枚,平均11.32枚;淋巴结转移总数为471枚,平均3.57枚;淋巴结转移度为31.53%,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89例(67.42%),主要转移部位为贲门旁、胃小弯、胃左动脉旁、胃大弯。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发生转移组89例和未发生转移组4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病变直径及病理分型是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病变直径以及病理分型为贲门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贲门旁、胃小弯、胃左动脉旁、胃大弯是贲门癌淋巴结最常转移的部位;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病变直径以及病理分型为贲门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表现。材料与方法:分析CT能发现的70例胃癌转移淋巴结的表现,术前常规CT检查,平扫、增强扫描,观察影像学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病理检查1042个淋巴结,转移为367个(35.22%),>8mm淋巴结419个阳性246个(58.71%)。CT检出淋巴结数758个,手术后病理检查阳性346个(45.64%)。其短径、长径、平扫CT值等阴性阳性对比差异明显,不同大小淋巴结、不同CT强度阳性率不同,阴性阳性对比差异明显。结论:胃癌术前进行CT检查,具有无创、准确率高等特点,为胃癌根治术制定手术方案和预后评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造成影响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选取早期胃癌患者159例。对其临床病理因素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0例完成手术后于临床出现淋巴结转移情况,设为A1组。将无淋巴结转移者设为A2组。实施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体积、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型及脉管侵犯程度同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的关系。A2组5年总体存活率为93.53%(130/139),A1组为75.00%(15/20),A2组明显高于A1组(P<0.05)。结论肿瘤体积、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型及脉管侵犯程度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针对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需要研究有效方法给予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指数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建立一个以淋巴结转移指数预测胃癌N分期的评分系统,为手术者选择合理的淋巴结切除范围提供一定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实际淋巴转移病理分期水平高低的临床参数,赋予各参数不同的计分分值。绘制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预测各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的评分标准。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的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是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淋巴结转移指数能更加全面反映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定义胃癌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胃癌占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全身恶性肿瘤的第三位。胃癌胃癌生物学行为是指反映和表现胃癌的性质或恶性程度者,其特点与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存在重要联系。因此探讨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相关因素有重要意义。约20%-30%的胃癌患者存在胃癌根治性淋巴结清扫后出现复发,复发的原因之一被认为与患者当时就存在微转移有关。近年来人们对胃癌的微转移以及胃癌的生物学行为的研究广泛展开,但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研究却很少,为此我们对胃癌及它的淋巴结的微转移与它的生物学行为之间的联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yndecan-1基因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将44例胃癌手术病例分为伴淋巴结转移组和不伴淋巴结转移组,以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为对照。应用RT-PCR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yndecan-1的表达,并同时检测p53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所有癌旁正常组织均有Syndecan-1基因的表达,而44例胃癌组织中只有10例有表达,阳性表达率为22.7%(10/44),癌旁正常组织中Syndecan-1基因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组织(χ~2=9.14.P<0.05)。35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2例有Syndecan-1基因表达,阳性表达率为5.7%(2/35),不伴淋巴结转移的9例胃癌组织中有8例检测到Syndecan-1 mRNA的表达,阳性表达率为88.9%(8/9),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Syndecan-1 mRNA的表达率显著低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两组间差异明显(χ~2=23.66,P<0.05)。p53表达阳性的胃癌组织Syndecan-1 mRNA的表达低于p53表达阴性的胃癌组织(χ~2=6.18,P<0.05)。结论:Syndecan-1 mRNA表达缺失促进了胃癌生成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清扫术的适应症。方法:对D3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廓清术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6a2,16b1组淋巴结转移率17%,均为进展期胃癌,均有N1-N2淋巴结转移,胃癌浸润深度达T3,T4者淋巴结转移率21.5%,低分化型瘤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2.2%,癌灶直径≥5cm的淋巴结转移率25.8%,弥漫型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更高达42.8%,结论:胃癌浸润深度,癌肿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大体类型,肿瘤大小等病理因素是预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主要根据,对高度怀疑或证实有N1-N2淋巴结转移,浸润浓度T3,T4,进展期低分化型癌,癌灶直径≥5cm,以及弥漫型胃癌,但无肝脏,腹膜等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尽可能行D3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廓清术。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类型是分化型甲状腺癌,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其颈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被膜侵犯、多灶性等相关。了解颈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及规律对甲状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确定以及减少淋巴结清扫所带来的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胃癌淋巴结转移的CT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CT在观察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2例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进行了病理与术前CT对比观察。结果:各组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率为40%~81%,有远处淋巴结转移者多伴有1~2组浅、深淋巴结转移。结论:(1)根据部位的不同,受累淋巴结的检出率有较大差异,较易显示的为距肿瘤较远周围脂肪丰富的淋巴结。(2)淋巴结转移的分布有由浅入深,由近至远的规律性,以提供治疗方案的选择。(3)与原发肿瘤融合的转移性淋巴结及大小趋于正常的转移怀淋巴结为CT漏诊的主要原因。(4)CT对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的检出率虽不十分令人满意,但仍具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2006年经手术病理确诊143例大肠癌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采用!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肿瘤大体类型无关(P>0.05),与肿瘤侵犯肠管周径、浸润深度、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明显相关(P<0.01),以浸润深度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为首位。结论:影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主要有侵犯肠管周径、浸润深度、组织类型、病理分级,而浸润深度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乳腺癌的治疗与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皖南医学院弋矾山医院经手术治疗的乳腺癌病例137例,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60例患者发生了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43.8%.肿瘤的大小(OR=2.139,P<0.05)和P53(OR=3.094,P<0.05)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雌激素受体(OR=0.435,P<0.05)是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年龄、孕激素受体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多种因素有关,P53阳性表达、较大体积的肿瘤易促进淋巴结转移,而雌激素受体阳性表达则可能抑制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与分析子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Logistic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5例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以及术后病理资料,按照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n=19例)及淋巴结未转移组(n=46例),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该组子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影响盆腔淋巴结的转移危险因素。结果行Logistic分析可见,影响子宫颈癌合并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包括了肿瘤直径≥2cm、肿瘤浸润深度>1/2子宫颈全层、存在宫旁浸润、肿瘤累及子宫下段(P<0.05)。结论影响子宫颈癌合并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包括了肿瘤直径≥2cm、肿瘤浸润深度>1/2子宫颈全层、存在宫旁浸润、肿瘤累及子宫下段等,妇科工作者需要根据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实施规范性的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等其他措施,以达到促进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胃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 本文通过胃癌淋巴结病理与CT对照 ,讨论根据淋巴结大小 (以 >10mm为标准 )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可靠性。方法  2 4例胃癌切除和D1或D2 淋巴结清除以及术前CT检查 ,分别记录淋巴结直径大小、数量和转移阳性率。结果  2 4例胃癌手术摘取淋巴结 3 95个 ,病理证实 12 3个 (3 1% )淋巴结转移阳性。10mm以下的淋巴结占 76% ,其中 5 6%的淋巴结转移阳性 ,1~ 5mm和 6~ 9mm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8%和 46% ;10mm或以上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 5 4%和 68%。CT检出淋巴结 174个 ,病理证实 71个 (4 1% )淋巴结转移阳性。小于 10mm淋巴结占 3 8% ,1~ 5mm和 6~ 9mm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17%和 3 1% ;10mm以上淋巴结转移阳性 5 0 %~ 76%。结论 胃癌小淋巴结转移率也较高 ,CT影像单纯依据淋巴结大小判断淋巴结转移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淋巴转移是诸多人类恶性肿瘤扩散的重要途径,包括胃癌、结肠直肠癌及乳腺癌等。淋巴转移主要包括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系统性播散3个部分。肿瘤细胞一旦穿透上皮基底膜及其下方的结蹄组织层,即可通过主动运动进入淋巴管或微淋巴管,并经由其内部的淋巴液流向和压力差到达各级淋巴结中,进而增殖直至破坏整个淋巴结。淋巴结对于肿瘤细胞而言,既是转移必经场所,也是一道微弱的自身屏障。胃癌是以淋巴转移为主要扩散途径的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50例,记录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后病理资料,分析年龄、性别、病变部位、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肿瘤长度(肿瘤长径)等可能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有关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结果150例食管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患者为60例,转移率为40%。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在不同肿瘤分化组和肿瘤长径组,淋巴结转移患者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28,P<0.001;χ2=12.06,P=0.002);淋巴结转移患者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肿瘤浸润深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长径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长径是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清扫及术后治疗应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影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0年12月间行手术治疗的136例临床IA-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妒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总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4.0%(19/136),其中以闭孔淋巴结转移为主(占63.2%),其次为髂内外淋巴结(占42.1%),而腹股沟深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均无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间质浸润深度、肿瘤病理类型、宫旁浸润、阴道浸润与淋巴结转移间具有相关性(P〈0.05);而多因素分析显示仅临床分期、肿瘤病理类型、间质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临床分期、肿瘤病理类型、间质浸润深度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96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6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临床病理分析陈秀云,刘愉快(河南驻马店人民医院病理科463000)颈部淋巴组织丰富,全身各部位的恶性肿瘤都可以转移至颈部淋巴结,使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鉴别诊断常感困难。我们积累了96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现总结报道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316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81例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5.63%;年龄<40岁,临床分期Ⅱ期、腺癌、肌层浸润深度≥1/2、有脉管侵犯、分化程度3级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于年龄≥40岁,临床分期Ⅰ期、鳞癌、肌层浸润深度<1/2、无脉管侵犯、分化程度1,2级者;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OR=2.057)、肌层浸润深度(OR=2.289)及分化程度(OR=4.334,OR=13.500)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癌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细胞分化程度有相关性,对制订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2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诸因素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全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44.5%(57/128);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及术前CE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而肿瘤分化程度(χ2=19.404,P<0.001)、肿瘤T分期(χ2=29.468,P<0.001)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肿瘤分化程度和肠壁浸润深度即T分期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和T分期是影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手术方法、术后辅助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