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乳腺乳头状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32%,13/41)例.病理诊断为乳头状癌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22例,乳头状增生11例,乳头导管腺瘤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有7例伴有非典型导管内上皮增生.6例经乳管镜检查诊断为导管内肿物的有4例;X线钼靶检查的10例中诊断乳腺肿物的有5例.结论 本研究显示在乳腺乳头状病变中约有1/3有恶性或恶性倾向,高频超声是乳腺乳头状病变检出率较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特别是当不伴有乳头溢液或钼靶X线检查为阴性时更适合用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X线诊断(附1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X线特征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之1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X线表现。结果: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X线特征是病变多发、范围广和形态多样。结论:对上述诸多特殊表现的认识,在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正确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手术治疗6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均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术后常规石蜡切片检查,将2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组织病理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9例,非典型性乳头状瘤4例,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确诊51例.延迟诊断12例均为上皮重度增生及非典型增生的病例,1例导管内乳头状癌误诊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形态学特征表现为导管生长模式64例,乳头状结构47例,假浸润性结构12例,上皮增生及大汗腺化生18例.结论 依据术中快速冰冻切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形态学特征表现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乳腺良性病变不典型增生X线征象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06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典型增生的X线表现。结果:106例中,导管乳头状瘤病50例(47.2%),乳腺上皮增生症43例(40.6%);X线表现,82例有局限性结构紊乱,77例有密度增高,55例有导管扩张,26例有血管异常相,18例有钙化,39例导管造影可见导管中断、充盈缺损。结论:乳腺高频X线检查对诊断也腺良笥病变的不典型增生有一定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造影的X线表现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导管造影表现。结果单发导管内乳头状瘤28例(其中导管突然中断者4例,导管内单个充盈缺损者22例,充盈缺损区近侧导管明显扩张者2例),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结论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检查是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6.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是发生在中小乳腺导管多发性乳头状瘤,是乳头溢液的常见原因.本院2000年6月~2007年6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癌变5例,现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生物学行为、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通过2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诊治分析,了解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诊断及其病理学特点,认识其有一定癌变倾向,并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相区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钼靶X线在触诊阳性的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36例乳腺触诊到结节或肿块(直径0.5~12.6 cm)患者的钼靶X线特点,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总结该检查法诊断的准确情况。结果836例患者中病理学检查示增生性病变457例,钼靶X线多表现为棉絮状或结节状致密影,其中硬化性腺病的钼靶X线多表现为肿块形式。炎性病变78例,钼靶X线多表现为斑片状、条索状致密影或腺体局灶性结构扭曲。良性肿瘤129例,钼靶X线多表现为边缘光滑、清楚的类圆形肿块。恶性肿瘤172例,原发性乳腺癌的钼靶X线可表现为不规则肿块、单纯簇状钙化、局限性致密影或腺体局灶性结构扭曲;1例乳腺转移癌表现为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及乳腺腺体脂肪间隙模糊不清。钼靶X线对于增生性病变、炎性病变、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分别91.9%(420/457)、26.9%(21/78)、91.5%(118/129)、91.3%(157/172)(P<0.01),钼靶X线检查对于炎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低于其他3种病变(P均<0.01)。结论钼靶X线对临床触诊阳性的乳腺病变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对于增生性病变及肿瘤的诊断准确率高于炎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BIDP)是指乳腺中小导管及末梢小导管上皮呈乳头状增生而形成的一种病变,是乳腺增生症多种病理组织学形态改变的一个类型,其特征是多数导管腔同时发生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增生性改变,常表现为乳头溢液与乳房肿块。本院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4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乳腺手术的96例患者共96个病灶的超声造影,其中经病理证实为导管内乳头状瘤11例。超声造影增强形式分为无增强、周边增强、均匀增强、区域增强和不均匀增强,分析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造影特征,并与病理所见进行对照。结果1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经常规超声仅检出6例,病灶1.6~3.9cm;经超声造影发现另外4例,均为均匀增强,病灶0.5—1.2cm。1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均匀增强6例(54.5%),区域增强4例(36.4%),无增强1例(9.1%)。超声造影增强区组织病理学特点是扩张导管内乳头状突出物,以纤维血管为轴心,树枝样生长,提示导管内乳头状瘤;非增强区组织病理学特点主要是扩张导管和纤维组织。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造影主要为均匀增强和区域增强,超声造影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有关。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常规超声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头溢液的不同性质及其与乳癌的关系和治疗方法。方法对95例单侧单孔乳头溢液病人进行乳房B超、导管造影、细胞病理学检查,并结合手术病理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鲜红色血性溢液8例,其中乳癌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导管扩张症1例;暗红色或咖啡色血性溢液33例,其中乳癌6例,导管内乳头状瘤21例,导管扩张症4例,乳腺增生症2例;淡黄色浆液性溢液29例,其中乳癌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导管扩张症15例,乳腺炎4例,乳腺增生症4例;清亮透明性溢液25例,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导管扩张症13例,乳腺炎2例,乳腺增生症5例。结论乳头血性及淡黄色浆液性溢液均应引起高度重视,发现后应及时手术以防癌变;导管微切术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在乳腺疾病诊断中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了42例乳腺导管造影检查资料,病例均经临床检查、钼靶摄片、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及病理证实。结果 42例乳腺导管造影一、二级导管显影良好,其中导管癌4例,导管扩张症8例,乳头状瘤12例,正常导管15例,乳腺囊型增生症2例,乳头状瘤合并导管扩张1例。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对乳腺导管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导管内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物质及其受体神经激肽1(NK-1)在乳癌组织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物质及NK-1在乳癌以及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纤维腺瘤、腺病及导管内乳头状瘤等良性病变组织表达。结果 P物质和NK-1在乳癌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76%(77/103)和87.38%(90/103),二者表达水平与乳癌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r=0.253、0.228,P〈0.05)。P物质和NK-1在5例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均呈阳性,而在5例纤维腺瘤及6例腺病中均呈阴性。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均未见P物质表达,而2例存在NK-1的阳性表达。结论 P物质及NK-1参与了乳癌的发病过程,为乳癌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的免疫组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检查的604例乳腺肿块的声像图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4例乳腺肿块术前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84.8%(512/604)、误诊率15.2%(92/604)。乳腺囊肿符合率达到94.1%(80/85),乳腺纤维腺瘤符合率为92.2%(141/153),导管内乳头状瘤符合率仅为72.3%(73/101),良性病变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5.9%(410/4177),而恶性病变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0.3%(102/127)。恶性病变误诊为良性病变25例,其主要声像图特征:边界不清楚、内部均为低回声、血供不丰富、不伴钙化。结论超声诊断乳腺肿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良性乳腺肿块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于恶性病变,超声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准确性较高,但部分病例仍难区别。病灶声像图不典型,检查者对少见病种声像图特点认识不足,对临床表现重视不够及对仪器性能参数调节不当等是造成恶性病变误诊为良性病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病变超声与病理学表现及超声提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指征。方法对病理证实的209例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子宫内膜癌组101例,子宫内膜增生组108例)的子宫内膜病变超声声像图表现、子宫内膜病变内血流动力学特点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组和子宫内膜增生组患者子宫内膜病变超声及病理学表现:(1)子宫腔回声厚径:超声声像图示子宫内膜癌组101例患者子宫腔回声厚径为4.60~59.00mm,平均(20.00±0.92)mm,子宫内膜增生组108例患者子宫腔回声厚径为3.80~43.90mm,平均(12.53±5.71)mm,两组患者子宫腔回声平均厚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62,P<0.01)。(2)子宫内膜病变血流动力学特点:子宫内膜癌组21例患者(21/101,20.79%)子宫内膜病变呈高阻力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0.5],31例(31/101,30.69%)呈低阻力动脉血流(RI<0.5),37例(37/101,36.63%)呈高低阻力动脉血流共存;子宫内膜增生组77例患者(77/108,71.3%)子宫内膜病变呈高阻力动脉血流(RI≥0.5),6例(6/108,5.56%)呈低阻力动脉血流(RI<0.5),17例(17/108,15.74%)呈高低阻力动脉血流共存;子宫内膜癌组患者子宫内膜病变呈高阻力动脉血流的检出率(20.79%,21/101)低于子宫内膜增生组(71.30%,77/108),而子宫内膜病变呈低阻力及高低阻力动脉血流共存的检出率(36.63%,37/101)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组(15.74%,17/101)。(3)子宫内膜病变病理诊断结果 :两组209例患者(子宫内膜癌组101例患者中全切子宫88例,宫腔镜手术活检8例,诊断性刮宫5例;子宫内膜增生组108例患者中全切子宫11例,宫腔镜手术活检78例,诊断性刮宫19例)病理镜下示子宫内膜癌组49例(49/101,48.51%)癌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病变并存,其余病灶癌旁可见子宫内膜单纯性(1例)、复杂性(1例)、非典型性增生病变(4例)和增殖期(5例)与萎缩性子宫内膜(17例),而子宫内膜增生组患者病理镜下示子宫内膜呈单纯性(89例)、复杂性(11例)和非典型性增生病变(8例)。208例患者子宫内膜病变术前诊断性刮宫提示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90例(全切子宫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1例,1/90,1.10%)、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过长12例(全切子宫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1例,1/12,8.33%)、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2例(全切子宫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4例,4/12,33.33%)。超声与病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诊断性刮宫提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符合率(33.33%)明显多于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过长(8.33%)和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1.10%)。结论超声检查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指征为:(1)宫腔回声增厚伴有低阻力动脉血流或高低阻力动脉血流并存;(2)宫腔回声增厚伴高阻力动脉血流(RI≥0.5),且该病例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且该病例诊断性诊刮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对乳头溢液疾病的诊断价值,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98例乳头溢液患者的乳腺导管造影片的X射线资料。结果乳腺导管造影正常者8例,占8.16%;导管内乳头状瘤32例,占32.65%;单纯导管扩张46例,占46.95%;纤维囊性乳腺病及乳腺增生7例,占7.14%;导管扩张伴炎症3例,占3.06%;导管癌2例,占2.04%。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对诊断和鉴别诊断乳头溢液疾病有很重要的价值,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54例,对照溢液细胞学涂片与组织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临床表现有乳头溢液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54例,术前进行细胞涂片,然后进行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其细胞学涂片及导管造影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4例经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术前细胞学检查诊断正确者39例,误诊15例,其中8例误诊为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2例误诊为乳腺癌,5例误诊为导管炎症,诊断符合率为72.2%;导管造影术前正确诊断50例,3例诊断为导管炎症并增生,1例技术原因漏诊,诊断符合率为92.6%。结论:对于无明显肿块的乳头溢液患者,乳头溢液的细胞学检查及导管造影对诊断导管内病变是可信赖的方法。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有助于本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管镜在无乳头溢液乳腺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5例无乳头溢液乳腺病患者进行乳管镜检查,并对有异常发现者进行手术切除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165例患者行乳管镜检查,9例未见异常,45例为乳管扩张症,84例为乳管炎症,6例为乳管内乳头状瘤,18例为乳管内乳头状瘤病,3例为导管内癌。乳管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64.1%。结论对于无乳头溢液乳腺病患者,乳管镜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比分析超微血管显像(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对象选取该院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和50例同期乳腺超声检查发现乳腺导管扩张(经病理诊断为非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SMI技术检查以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的影像学表现,并采用ROC曲线分析二者诊断价值差异。结果SMI技术检查微血管筑型:无血管52例,线型30例,树枝型13例,残根型5例;共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48例,非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2例;诊断灵敏度为84.00%,特异度为88.00%,准确率为86.00%。超声造影病灶回声无增强51例,均匀增强28例,区域增强16例,不均匀增强5例,共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49例,非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1例;诊断灵敏度为88.00%,特异度为90.00%,准确率为89.00%。SMI检出率(84.00%)低于超声造影(86.0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8,P=0.779)。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提示Kappa=0.78,说明SMI技术和超声造影技术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具有一致性。SMI技术诊断ROC曲线下面积(AUC)=0.860,95%CI:0.781~0.939;超声造影技术诊断AUC=0.890,95%CI:0.819~0.961;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价值相当(P>0.05)。结论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价值相当,但SMI技术诊断更便捷,且为无创检查,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