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缝匠肌骨瓣血供特点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缝匠肌骨瓣血供特点及其在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方法:解剖教学用成人尸体6例12侧,观察缝匠肌的大体形态及其营养动脉的来源分支走行;应用此肌骨瓣治疗股骨颈骨折17例。结果:缝匠肌营养动脉有5—10支,从不同平面有规律地在肌的内侧缘入肌,呈节段性分布。本组随访17例,骨折愈合15例,不愈合2例(均为陈旧骨折),愈合率88%。结论:缝匠肌骨瓣血供丰富,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植骨后供受区功能无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按解剖学血管蒂特点,进行4例带蒂缝匠肌移位手术获得成功.缝匠肌皮瓣向上顺行移位时,蒂部不得超过上3/8段;向下进行移位时,蒂部不得超过下7/8段,才能保证主要血供来源不被破坏。 相似文献
4.
带肌蒂髂骨瓣转位治疗腰椎滑脱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8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体上,观察了腰髂肋肌的的形态,毗邻和髂嵴后半的重要附着结构及它们的血液供应,腰髂肋肌多以坚厚肌腱起于髂嵴后半,起端可见分为浅,深两部,深部有76%露于浅部外侧缘之外约1.2cm肌内,外侧缘至第12肋长度分别为12.5cm和11.5cm,该段中间的宽度和厚度分别为4.0cm和1.6cm,肌肉的血液供应多源性,其上,中,下部分别为肋下动脉第1腰动脉,第2、3腰动脉及第3、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节段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缝匠肌骨瓣治疗青年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0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26例青年股骨颈骨折行短节段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缝匠肌骨瓣治疗,男18例,女8例,年龄21~42岁,平均35.4岁,按照Garden分型系统,GardenⅠ型2例,GardenⅡ型7例,GardenⅢ型11例,GardenⅣ型6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6、9、12月复查髋关节CT,分析骨折端的愈合程度。结果 26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8~10个月复查CT提示骨折均愈合,尚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结论短节段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缝匠肌骨瓣治疗青年股骨颈骨折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前锯肌筋膜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54侧前锯肌筋膜及其血供的应用解剖学,为游离移植前锯肌筋膜瓣提供参考数据。营养该筋膜的动脉为1~3条前锯肌动脉,其外径平均为1.6mm,干长25.8mm,营养该筋膜面积约为25×15cm。 相似文献
7.
隐血管蒂缝匠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44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隐动脉及其毗邻关系,隐动脉于股动脉的占46.9%,与膝降动脉共干43.8%,起于国动脉的占9.4%,起点在胫骨平台上方平均11.2cm处,主支末端达胫骨平台下方12.0cm,起始处处平均1.9mm,隐动脉发3~5个缝匠肌支及多个皮支并参与组成膝周期动脉网,以隐血管为蒂的顺行皮瓣,缝匠肌皮瓣,股骨内侧髁骨瓣和切断隐血管起上的逆行皮瓣,缝匠肌皮瓣,可用来修复股下股下部,膝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位腰骶段椎体植骨融合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3 0具共 6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尸体上 ,解剖观察旋髂深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范围及其毗邻结构 ,测量有关数据 ;摹拟转位情况、测量旋髂深动脉的起点至S1椎体中部、L5~S1椎间、L5椎体中部的距离 ,并用量角器测量旋髂深动脉主干向内转位的角度。结果 :旋髂深动脉起于髂外动脉者占 63 .3 % ,起于股动脉者占 3 6.7%。起点外径 ( 2 .6± 0 .4)mm ,腹壁肌支外径 ( 1.4± 0 .4)mm ,旋髂深动脉的主干延续为髂嵴支 ,外径 ( 1.8± 0 .4)mm ,沿途发出许多小的分支进入髂嵴 ,以最后一个分支作为终点测量其蒂长为( 10 .7± 0 .7)cm ,旋髂深动脉起点至L5椎体中部距离为 ( 11.2± 0 .7)cm ,至L5~S1椎间距离为 ( 10 .1±0 .5 )cm ,至S1椎体中部距离为 ( 9.7± 0 .6)cm ,向内旋转角度为 ( 63 .5± 3 .5 )°。结论 :带旋髂深动脉蒂髂骨瓣转位腰骶段椎体植骨融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带蒂缝匠肌皮瓣转移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在28例(56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缝匠肌的形态、血供以及神经支配。在肌的上3/8段和下7/8段较恒定地各存在一组优势血管。可以上述优势血管为蒂,行缝匠肌皮瓣上、下转移。 相似文献
10.
11.
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嵴支和髂前下棘支双骨膜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嵴支和髂前下棘支双髂骨膜瓣转位治疗儿童Pethes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2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下肢标本上 ,对旋股外侧血管升支的髂棘支及髂前下棘支的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观察 ,设计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嵴支和髂前下棘支双骨膜瓣转移治疗儿童Perthes病的手术方法。结果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前下棘支长度 ( 5 .3± 1.0 )cm ,距离升支起点 ( 2 .9±1.1)cm ,起点外径 ( 1.2± 0 .3 )mm ,可切取髂前下棘 2 .0cm× 2 .0cm带血管蒂的骨膜瓣 ,联合升支髂棘支骨膜瓣转移到儿童股骨头骺板上下病灶区。结论 :该方法简便、有效、实用 ,是一种治疗Perthes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外踝前血管外踝骨膜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治疗距骨骨折,骨不连及距骨体缺血性坏死提供一种新供区。方法: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外踝前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邻近血管间的吻合关系。结果:外踝前动脉起始于胫前动脉(占46.9%)或足背动脉(占53.1%),起始外径(1.2±0.2)mm,干长(3.6±0.4)cm,伴行静脉2条,外径分别为(1.1±0.2)mm和(1.1±0.1)mm。该动脉位于足母长伸肌、趾长伸肌深面,向外下方达外踩。与外踝邻近血管分支相吻合,形成外踝网,经墨汁注射供血范围为4.0cm×2.5cm。结论:以外踝前血管为蒂的外踝骨膜骨瓣移位可修复距骨损伤。 相似文献
13.
肌间隙血管为蒂小腿内侧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为胫后动脉的肌间隙分支为蒂小腿内侧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新鲜尸体60侧经胫后动脉起始部进行墨汁注射 ,以内踝至胫骨平台将小腿等分成A、B、C、D 4个区段 ,在手术放大镜下进行解剖观察血管分支长度、口径、类型。结果 :B区胫后动脉肌间隙分支长 (4 .5± 0 .6)cm ,外径 (1.7± 0 .2 )mm。C区胫后动脉肌间隙分支长 (4 .0± 0 .6)cm ,外径 (1.5± 0 .3 )mm。其余A、D区分支细、短。结论 :以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为蒂小腿内侧皮瓣血管蒂较长 ,口径适合显微外科的吻合要求 ,可用于游离移植修复 ;临床修复手皮肤缺损 6例 ,皮瓣全部成活。 相似文献
14.
带血供肱骨下段内侧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为带血供肱骨下段骨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0侧成人上肢标本,观测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骨膜支和吻合。结果:尺侧下副动脉距髁间连线上3.7±1.7cm始于肱动脉,外径1.8±0.4mm,长1.8±0.7cm,骨膜支1~3支,外径0.8±0.4mm分布肱骨下段内侧半骨膜。尺侧返动脉前干外径1.1±0.2mm。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在肱骨内上髁附近互相吻合。结论:利用上述血管吻合关系,设计带血供的肱骨(膜)瓣或骨皮瓣,可移位修复肱骨中上段、尺、桡骨中段骨折骨不连。临床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拇指桡侧筋膜血管为蒂第1掌骨背侧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为以拇指桡掌侧动脉掌指关节周围分支为蒂的第1掌骨背侧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尸体手标本32个,分别进行血管染料灌注、血管造影、透明标本、显微解剖观察。结果:①拇指桡掌侧动脉掌指关节周围分支在第1掌指关节桡背侧与拇指桡侧指背动脉吻合,并在第1掌骨背侧区域形成筋膜、皮下血管网;②第1掌骨背侧有2条同行浅静脉干,其位于拇短伸指肌腱两侧,并存在静脉瓣膜。结论:以拇指桡掌侧动脉第1掌指关节周围支为主要血供来源,经拇指背静脉交通至头静脉为主要回流途径的血管筋膜蒂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供区创伤较小,临床上可用于修复拇、示、中、环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6.
以内踝前或跗内侧血管为蒂第一楔骨瓣转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第一楔骨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和分布.内踝前动脉和跗内侧动脉恒定地紧邻胫骨前肌腱两侧走行,分别发2~6支和2~9支外径0.2~0.8mm的骨膜支至第一楔骨背内侧面.以内踝前血管或跗内侧血管为蒂可截取约1.5×1.0×0.5cm大小的骨瓣,经摹拟手术和临床应用,证实是修复距骨颈骨折、距骨体缺血性坏死以及踝足部诸关节植骨融合的一种简易可行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17.
带蒂颞深筋膜肌瓣修补前颅窝底缺损的应用解剖及临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前颅窝底缺损修复选用带蒂颞深筋膜肌瓣。方法:在50个头部标本上对颞深、浅筋膜和颞肌的形态及血供进行了观测。结果:设计了带蒂的颞深筋膜肌瓣,并对3例外伤性前颅窝底缺损患者施行了修复术。介绍了手术操作与解剖学有关的要点。结论:这种新型的筋膜肌瓣血供好、操作易、抗感染力强、防脑脊液漏性能确实。 相似文献
18.
以串连血管为蒂的股骨外侧髁骨(膜)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治疗股骨干骨不连、骨缺损提供一种新的骨(膜)瓣供区。方法:在5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膝上外侧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吻合类型。结果:膝上外侧动脉于股骨外侧髁上方(2.5 ± 0.5)cm处起自于腘动脉外侧壁,分出升支、横支和降支。升支和/或横支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有 3种类型的吻合,吻合率为 92%(46侧),吻合处外径为(1.3 ± 0.3)mm。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膝上外侧动脉升支和/或横支串连为蒂可截取股骨外侧髁骨(膜)瓣用于修复股骨干骨不连及骨缺损。 相似文献
19.
以第1或第2穿动脉为蒂骨瓣转位重建股骨距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为带血管蒂骨瓣转位重建股骨距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对第1、2穿动脉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和骨膜支进行详细的解剖学观察。结果:股深动脉在小转子尖下4.5±1.3cm、9.3±2.7cm处分别发出第1、2穿动脉,外径分别为2.8±0.7mm、2.4±0.6mm。穿动脉发出1~3支外径在1.0mm以上的肌骨膜支,分布于股骨后部中上段骨膜。结论:可以第1或第2穿动脉为蒂设计股骨瓣,可转位重建股骨距或修复股骨颈。 相似文献
20.
带血管蒂肱骨中段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带血管蒂肱骨中段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对肱骨中段前内侧面和部分前外侧面骨膜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进行观测 ,并在 4侧标本上摹拟手术实验。结果 :旋肱前动脉主干行经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深面 ,绕肱骨外科颈外进至结节间沟外侧缘处分出升支和降支 ,升支上行分布于肱骨头及小结节部 ,降支有 2条分别沿胸大肌止腱内、外侧紧贴骨膜下行 ,为内侧降支和外侧降支。肱动脉肌间隙支自肱动脉发出后向外上走行至三角肌止端内侧发一升支即直接骨膜支上行连接旋肱前动脉的内侧降支。结论 :以旋肱前动脉内侧降支和肱动脉肌间隙支为蒂的肱骨中段骨膜瓣移位可用于修复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和肱骨上、中段骨不连、骨缺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