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脏灌注成像的CT扫描方法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测定肝硬化肝脏血流量的扫描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15例经临床、实验室及B超检查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其中ChildB级患者10例,ChildC级患者5例。对照组为13例无肝脏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进行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各血流灌注参数。结果: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测量肝组织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血流量(THBF)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正常组的HAP、PVP、THBF和HPI分别为(0.28±0.10)ml/min·ml、(1.18±0.40)ml/min·ml、(1.46±0.44)ml/min·ml和(19.73±5.81)%;肝硬化组的HAP、PVP、THBF和HPI分别为(0.23±0.11)ml/min·ml、(0.61±0.25)ml/min·ml、(0.84±0.32)ml/min·ml和(27.16±12.75)%。结论:肝脏单层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定各项肝脏血流灌注参数,对肝硬化患者的量化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CT灌注成像作为一种非介入性评价器官、组织血流灌注状态的功能成像,在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就肝脏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观察指标、扫描及图像重组、临床应用、优势和限制及有待深入的领域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常肝脏低剂量CT灌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文晶  钟喨  华小兰  范瑜  李岚  许建荣   《放射学实践》2010,25(3):316-319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管电流扫描情况下正常肝脏的灌注参数,评价低剂量肝脏CT灌注成像(CTPI)的可行性。方法:确诊无肝脏疾病的健康志愿者32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剂量组(140mA)、中等剂量组(90mA)和低剂量组(50mA)。比较两种兴趣区选择方式下各组所测量的肝脏灌注参数(HBF、HBV、HPI、MTT、PS、HAP及PVP)间的差异。结果:不同管电流扫描条件下肝脏CTPI均获得了较满意的图像质量及灌注参数,不同兴趣区选择方式下各灌注参数值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测量的HPI值(t=-2.23,P=0.034)和低剂量组测量的MTT值(t=-2.25,P=0.042)在不同感兴趣区选择方式间略有差异。常规剂量、中等剂量和低剂量肝脏CTPI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9.62mSv、12.61mSv和7.01mSv,低剂量CTPI较常规剂量减少约64.27%的辐射剂量。结论:低剂量肝脏CTPI可以较常规剂量减少约2/3的辐射剂量,同时获得与常规剂量CTPI相当的灌注参数结果。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及其在灌注参数图像上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灌注特征以及在各种灌注参数图像上的影像表现。方法对27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采用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细胞癌的4种灌注参数图像。结果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的CT灌注表现基本一致,其时间-密度曲线(TDC)多数呈速升速降或速升缓降型,少数呈速升缓升型。各病变的全肝总灌注量(TLP)基本与周围肝实质一致,肝动脉灌注量(HAP)明显增加,门静脉灌注量(PVP)明显减低,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呈明显HAP、PVP倒置倾向,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明显升高,约在79%~99%之间,PPI明显降低,约在1%~21%之间。在HAP图像上,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呈明显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低灌注;在PVP图像上,各病变呈明显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在HPI、PPI图像上各部位表现分别类似HAP、PVP。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能准确地反映肝细胞癌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灌注参数图像更直观显示病变血流动力学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家祎  温兆赢  张兆琪  晏子旭   《放射学实践》2011,26(11):1189-1192
目的:探讨320排CT全肝灌注成像结合肝脏曲面重组(CPR)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36例患者(正常肝脏20例,肝细胞癌16例)行CT动态容积扫描,经图像后处理分别获得横轴面和曲面重组肝脏灌注图像.结果:正常肝脏在CPR和横轴面图像上测得的肝动脉灌注(HAP)值分别为(29.3±6.3)和(31.1±5.0)...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CT灌注成像参数在兔肝脏纤维化模型中变化情况.材料与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只为对照组,兔肝脏纤维化模型13只,对其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以肝脏病理组织学评分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为标准,研究分析CT灌注参数变化.采用单向方差分析方法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全部CT灌注成像参数在肝脏纤维化分期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灌注指数(HAI)、肝动脉灌注量(BFA)测量结果 在病理评分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表面积乘积(PS)和门静脉灌注量(BFP)在病理评分分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脏纤维化时BF、BV、HAI和BF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着肝脏病理变化的进展和纤维化分期的增加BF、BV、和BFP值下降越加明显.形成这一变化的病理基础为Disse间隙内大量胶原纤维沉积、窦状间隙变小、伴有肝细胞肿胀、炎性浸润、肝细胞再生和假小叶形成等,使得肝内血管阻力升高,导致肝脏血流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CT灌注成像是利用CT的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了解组织及病变的血流灌注特性点及血管特性,并可通过色阶赋值获得灌注图像,达到功能性诊断的目的.肝脏由于其双重血供的特点,在灌注及处理的过程中均需采用特有的方法.介绍了CT灌位成像的原理、肝脏灌注成像的方法以及肝脏与部分肝脏肿瘤的灌注特点.  相似文献   

8.
边海曼  纪盛章  冯莹印  王浩  郭琰   《放射学实践》2013,28(4):428-432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分析正常肝脏动脉期肝实质一过性灌注异常(THPD)征象,旨在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无肝脏病变但出现肝脏动脉期肝实质一过性灌注异常(THPD)征象患者的上腹部MSCT三期动态增强检查资料,对动脉期出现THPD病例的CT表现、原因和发生机制进行分析。结果:29例病例根据肝外病变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无影响分为两类,其中无影响者15例,主要诊断包括正常体检者、肾囊肿、肾结石等,其THPD形态多呈叶/段型、环/弧型;有影响者14例,主要诊断包括胆囊炎、胰腺炎、门/脾静脉栓塞等,其形态多样,以叶/段型、环/弧型、不规则片状多见。结论:正常肝脏在MSCT动态增强扫描中出现THPD的检出率不断增加,其表现多样,正确认识和识别该现象可以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320排容积CT全肝灌注模式,探讨正常肝脏的CT灌注血流特征,为肝脏疾病的灌注成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75名经临床证实的健康自愿者,采用320排CT动态容积扫描模式行CT全肝灌注检查,将数据导入Abdomen perfusion软件对全肝进行灌注分析,分别测量肝脏各段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动脉灌注分数(APF),分析肝脏各段间及左、右半肝血流灌注的差异.结果 肝脏Ⅰ~Ⅷ段HAP、HPP、AP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AP:F=2.773,P=0.008;HPP:F=4.659,P=0.000;APF:F =4.681,P=0.000).肝脏Ⅰ段HAP与除Ⅲ段之外的肝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Ⅲ段HPP与肝脏其他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Ⅰ、Ⅲ段APF与V、Ⅵ、Ⅷ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肝与右半肝HPP、A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2,P=0.008).结论 应用320排CT全肝灌注模式可直观反映及准确地评价肝脏整体各段及左、右半肝血流灌注特征.全肝各段及左、右半肝的血流灌注情况不尽相同,可能与肝血管解剖特点有关,可以为肝脏疾病的灌注研究提供正常基准.  相似文献   

10.
肝转移瘤的CT灌注成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对肝转移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肝转移瘤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根据其表现特征,采用校正后的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转移瘤的4种灌注图像。结果富血供转移瘤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呈速升速降型或速升缓降型,肝动脉灌注量(HAP)明显增加,门静脉灌注量(PVP)明显减低,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呈明显HAP、PVP倒置倾向,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明显升高,门静脉灌注指数(PPI)明显降低。在HAP图像上,癌灶呈明显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低灌注;在PVP图像上,癌灶呈明显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在HPI、PPI图像上的表现分别类似HAP、PVP。乏血供转移瘤的TDC呈缓慢上升型,其基线、上升斜率及上升幅度均明显低于周围肝实质,其全肝总灌注量(TLP)、PVP和PPI均明显低于周围肝实质,HPI略高于周围肝实质。在HAP图像上,癌灶呈不均匀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相对较高灌注;在PVP图像上,癌灶仍呈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不均匀高灌注,病灶轮廓更清晰;在HPI和PPI图像上的表现分别与HAP、PVP类似。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能在一次扫描过程中同时获得良好显示解剖细节及灌注定量信息的影像学资料,准确地反映肝转移瘤的血液动力学特征,有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对肝脏进行灌注成像,探讨肝硬化严重程度不同时血流灌注参数变化的规律。方法对28例肝功能Ch ild-Pugh分级不同的肝硬化患者以及20例对照者选取肝门区良好显示脾脏、门脉主干、肝左右叶的层面,进行CT双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计算肝脏灌注参数。结果正常组肝动脉灌注量(HAP)为(0.3384±0.1409)m l.m in-1.m l-1,门脉灌注量(PVP)为(1.1063±0.3571)m l.m in-1.m l-1,总肝灌注量(THBF)为(1.4449±0.4633)m l.m in-1.m l-1,肝动脉灌注指数(HAI)为(23.37±6.12)%。肝硬化严重程度不同时,Ch ild-Pugh A、B、C 3组肝动脉灌注量均较正常组增高,但组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0.4714±0.1657,0.4521±0.1019,0.4401±0.8209)m l.m in-1.m l-1;门脉灌注量和总肝灌注量均较正常组下降,组间呈下降的趋势,分别为(0.9403±0.1882,0.8362±0.1607,0.7365±0.1235)m l.m in-1.m l-1;(1.4148±0.3367,1.2884±0.2315,1.1766±0.1705)m l.m in-1.m l-1;动脉灌注指数则较正常组逐级升高(30.48±4.93,35.04±5.01,37.37±4.38)%。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准确地测量肝脏的血流灌注参数,肝硬化肝脏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多排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多排CT(MSCT)行脑CT灌注成像,研究多层面灌注参数图诊断兔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上急性脑缺血病变的能力,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只家兔分成缺血组和空白对照组,行脑MSCT灌注成像(CTPI)。缺血组分别在术后1、2、3h各行1次CTPI;对照组术后仅行1次CTPI。所有CTPI均为4层面成像。每层面CTPI均生成血流灌注图(perfusion)、峰值增强图(PEI)、峰值时间图(TTP)和平均通过时间图(MTT)。最后取兔脑沿CT扫描方向切片做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测量缺血组术后1、2、3h各参数图及染色切片上所显示的缺血梗死区的容积百分比,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和线性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对照组2例在CTPI及染色切片上均显示阴性;缺血组8例中有6例成功显示出缺血梗死区。在4个层面上缺血灶至少累及2个层面。方差分析表明术后第1h与第2、3h间以及术后第1h时,MTT图与其它CTPI参数图间存在组间差异(P<0.001)。相关分析表明:第3hCTPI各参数图所测缺血区容积百分比与TTC染色结果均呈相关关系。其中以perfusion图和MTT图相关性最好(pearsonR=0.94和R=0.905),TTP图其次(R=0.864),而PEI图效果最差(R=0.814)。结论MSCT脑灌注成像能更为全面地显示脑缺血的范围和程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电针治疗实验性脑低血流灌注的CT及病理改变,并探讨电针治疗的机理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针刺组10只,非针刺组10只创建实验性脑低血流灌注模型所有兔于术后4~6h行CT脑灌注成像,并测量大脑皮层平均脑血容量(CBV)和平均脑血流量(CBF)针刺组电针治疗12d,非针刺组和正常组不予治疗,观察12d所有兔再行灌注检查,并测量大脑皮层的CBV和CBF,处死做病理切片结果针灸组治疗前大脑皮质平均CBV为(20.69±3.30)ml·100mg-1,平均CBF为(47.00±11.89)ml·min-1·100mg-1,针刺12d后复查,大脑皮质平均CBV为(24.13±3.86)ml·100mg-1,平均CBF为(50.51±11.32)ml·min-1·100mg-1,经检验,P<0.01,前后差异有显著性病理切片显示,针灸组与非针灸组兔大脑皮质均见神经元固缩,前者神经元固缩数量明显少于后者结论电针治疗可增加大脑皮质平均CBV和CBF,改善脑低灌注状态,保护神经元  相似文献   

14.
多层CT灌注成像在肺癌TNM分期中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多层CT肺灌注成像技术在肺癌TNM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MSCT灌注成像的肺癌患者2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鳞癌7例,腺癌11例,小细胞肺癌2例。使用GELight-speedPlus16层CT机行肺CT灌注扫描。应用Perfusion2软件进行灌注成像分析。结果20例肺癌病例的CT灌注图像均比较满意。CT灌注参数对于肺癌的T分期有一定帮助。<3cm的肺癌(T1)血管表面通透性(PS值)明显低于>3cm(T2)的PS值,有统计学意义。胸膜受累的肺癌较胸膜未受累的肺癌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PS值均增加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加快;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较无转移的BV增加和MTT加快,而BF和PS相差不大,但是,均缺乏统计学差异。有无远处转移对灌注参数影响不大。结论MSCT灌注成像对于肺癌的T分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肝灌注异常的CT表现、原因和临床意义.方法 符合一过性肝实质强化(THPE)患者48例,对各种类型的肝灌注异常现象的CT表现、病因和发生机制进行分析.结果 48例共72处THPE,其中,与肿瘤相关34例,非肿瘤者14例,32(44.4%)处表现平直边界扇形或楔形,20(27.7%)处不规则斑片状,15(20.8%)处结节状,5(6.9%)处呈网格状.结论 各种原因导致肝动脉血流重新分配和肝动脉门静脉异常交通,是产生肝灌注异常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脑CT灌注成像对比剂注射速率与剂量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合适的注射速率及剂量。方法实验采用配伍组设计。处理因素为对比剂注射速率,分别为3、4、5、6、8 m l/s;配伍因素为对比剂注射剂量,分别为0.5、0.75、1、1.25、1.5 m l/kg。25只比格犬随机入组进行灌注成像扫描。所得图像经后处理,测量上矢状窦内对比剂至峰值时间及升高CT值。结果注射速率对上矢状窦至峰值时间有显著性影响。其中5、6 m l/s组上矢状窦至峰值时间与8 m l/s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3、4 m l/s组与8 m l/s组相比较,上矢状窦至峰值时间延长。注射剂量对上矢状窦峰时升高CT值有显著性影响。其中1.5、1.25 m l/kg组上矢状窦峰时升高CT值与1 m l/kg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0.5、0.75 m l/kg组与1 m l/kg组相比较,上矢状窦峰时升高CT值降低。结论注射速率低至5m l/s或注射剂量低至1 m l/kg时,脑CT灌注成像亦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肝脏灌注异常的多层螺旋CT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用多层螺旋CT评价各类肝脏灌注异常 ,强调认识肝脏灌注异常的重要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1年中接受上腹部螺旋CT检查的 15 68例病人的CT资料 ,对各种类型的肝脏灌注异常病例的CT表现、病因和发生机制进行探讨。结果 共发现各类肝脏灌注异常 10 3例 ,其中与肿瘤相关者 69例 ,非肿瘤相关者 3 4例。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 :( 1)肝动脉门静脉瘘 ( 4 1.7% ) ;( 2 )门静脉阻塞 ( 2 3 .3 % ) ;( 3 )炎症性充血 ( 17.5 % ) ;( 4 )富血供肿瘤的盗血现象 ( 6.8% ) ;( 5 )肝静脉阻塞 ( 4 .9% ) ;( 6)肝脏迷走血供 ( 3 .9% ) ;( 7)病因不明 ( 1.9% )。灌注异常的CT形态与其产生原因有明显的关系。结论 多层螺旋CT是评价各类肝脏灌注异常的有效方法。熟悉肝脏灌注异常的CT表现有助于对其所反映的病理生理状况作出准确推断  相似文献   

18.
肝癌肝灌注异常相关因素的CT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癌肝灌注异常螺旋CT动脉期增强表现特征 ,分析研究肝灌注异常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19 98-10~ 2 0 0 1-0 2肝癌并门静脉癌栓的病例共 51例作为研究组 ,并随机选择同期无门静脉癌栓的肝癌 51例作为对照组。全肝平扫后 ,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 2 0s行全肝动脉期扫描。观察动脉期CT表现 ,并分析肝灌注异常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 动脉期扫描肝脏灌注异常共 2 8例 ,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区。肝灌注异常的形成与癌灶的部位、有无门静脉癌栓及门静脉癌栓的位置有相关性。结论 螺旋CT动脉期增强扫描 ,有利于发现肝实质灌注异常、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及侵犯情况 ,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