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180例乳腺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表明此癌多发生于40~59岁的已婚孕产妇女,组织学类型以非特殊性浸润性癌最多。认为在现行采用的乳腺癌分类中,非特殊性浸润性癌项内宜增加一型混合性实性癌。并对造成临床和病理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背景]探讨老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病理报告]回顾性分析1997年10月—2003年1月间收治的绝经后老年女性乳腺癌215例的病理资料,患者平均年龄为64岁;平均病程为13个月,最长为4年;行经年限大于40年者为102例(47.4%);病理分期:Ⅱ,Ⅲ期为174例(80.9%);淋巴结转移者为141例(65.6%);病理分类:非特殊性浸润癌占67.4%;1,3年生存率分别为92.5%,79.4%.[讨论]老年女性乳腺癌病程长,病期晚;以浸润性非特殊性癌为主,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多见合并症和并发症;临床治疗以手术加内分泌治疗为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分析120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参考日本乳癌研究会分类法,将其中的78例浸润性导管癌再分为乳头管状癌、实性管状癌和硬癌三个亚型.发现各亚型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和5年生存率有统计学意义,提出了对浸润性导管癌进行亚型分类的建议.另外,通过对其中106例乳腺癌淋巴结的临床病理检查发现,27.7%的病人触不到淋巴结(No).但病捡时,其腋窝淋巴结内已有癌转移,提示对No期病人亦应行腋窝清扫术. 相似文献
4.
马敬涛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8,(Z1)
我室1966~1987年病检乳腺癌110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70例(63.7%),髓样癌22例(20%),以导管内成分为主的浸润性导管癌11例(10%),其它类型少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分子分类及其各种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既往研究中曾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浸润性乳腺癌中癌细胞表达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的病例,按照分子分类的标准重新分类,观察各种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与WHO组织学分类相比较。结果:将符合标准的745例浸润性乳腺癌分为5种分子亚型:管腔A型235例,管腔B型95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过表达型141例,基底细胞样型/三阴性型142例,其余132例未确定分类。描述各亚型临床病理特点。结论:乳腺癌的分子分类与WHO组织学分类间有一定对应关系。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有助于分子分类,分子分类亚型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更直接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6.
<正> 由于冷光透照具有方便、无损伤、诊断符合率高等优点,近年来逐渐代替了X 线检查而成为乳腺癌的诊疗常规之一。本文对1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透光征象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分析如下。检查方法我们使用国产JLT—B 型近红外冷光透照仪,检查在暗室中进行。检查者与患者相对而坐,以不同光强度从多方位透照,观察乳房内的暗区和血管改变情况,必要时用红外线敏感的胶片(400~1000nm 波长),分别在不同位置拍照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乳腺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6例70岁以上老年乳腺癌患者病理分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淋巴结转移等预后因子,以同期629例70岁以下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70岁以上老年乳腺癌较对照组ER阳性率高(P=0.04)、CerbB-2过表达率低(P=0.02)。结论:70岁以上老年乳腺癌患者往往分化程度更高、侵袭性更低、预后更好,可能ER表达率更高、CerbB-2过表达率低能解释上述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8.
9.
男性乳腺癌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在所有乳腺癌患者中所占比例<1%,在男性恶性肿瘤中约占0.1%[1]。尽管发病率低,但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其具体病因尚不明确。由于男性乳腺癌起病较为隐匿,患者年龄偏大,容易被患者及医师忽视,首次就诊时以中晚期居多,因此其总体疗效较女性乳腺癌患者差[2]。本研究拟对笔者医院收治的51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明确男性乳腺癌的临床表现,以期对其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老年乳腺癌140例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70岁以上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生存率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观察140例70岁以上老年乳腺癌患者长期生存率,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全组140例老年乳腺癌占同期收治乳腺癌患者的4.9%。90%的患者以乳房肿块为首发症状,中位就诊时间为4个月,60%的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主要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78.5%)。免疫组化分析显示,雌、孕激素受体阳性者占73%。全组患者5总生存率为69.9%。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分期、脉管瘤栓和内分泌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状态和脉管瘤栓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老年乳腺癌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手术和内分泌治疗是主要和有效的治疗方式。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是淋巴结状态和脉管瘤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女性乳腺癌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2009年12月~2011年12月病理确诊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年龄段分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分析各组的病理类型、发病比例、临床特点等。结果中年组的发病比例最高,青年组的发病比例最低。浸润性病变患者比例最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患者比例最高,各组Ⅰ期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乳腺癌的高发年龄为36~60岁,浸润性病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以Ⅱ期患者居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和腋淋巴结及结外软组织病理缓解的影响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0年10月至2001年8月在天津肿瘤医院乳腺科接受新辅助化疗、化疗后手术的196例ⅡB~ⅢB期乳腺癌患者.观察肿瘤、腋淋巴结及结外软组织病理缓解的程度,分析影响病理缓解的因素,及病理缓解与预后的关系.随访率100%,中位随访期61个月(4~70个月).结果 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的病理完全缓解pCR20例(10.2%),病理部分缓解pPR108例(55.1%),病理无变化pSD68例(34.7%),27.0%的转移淋巴结降期.病理缓解率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无关(P>0.05),与肿瘤大小、激素受体状况、病理类型相关(P<0.01).5年总生存率62.8%(P<0.01),中位生存期为61个月(P<0.01).结论 病理缓解率与肿瘤大小、激素受体状况、病理类型相关.新辅助化疗后原发瘤和转移淋巴结的降期是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乳腺癌超声BI-RADS分级与病理分型及免疫组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62例患者的63个乳腺癌肿块的超声表现进行分析,并根据BI-RADS分级评估乳腺癌肿块,术后对标本进行病例组织学分类,分析免疫组化指标、超声表现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62例患者中,单侧多发1例,单侧单发61例。62例乳腺癌患者的63个肿块中3个(4.76%)3级,14个(22.22%)4级,46个(73.02%)5级;62例乳腺癌患者的63个肿块的位置,38个(60.32%)左乳、25个(39.68%)右乳。其中49个(77.78%)浸润性导管瘤,5个(7.94%)导管内癌,3个(4.76%)黏液腺癌,2个(3.17%)乳头状癌、3个(4.76%)浸润性小叶癌,1个(1.59%)鳞癌;49个浸润性导管瘤中有39个为5级,6个为4级,4个为3级,5个导管内癌中4个为5级,1个为4级,3个浸润性小叶癌中2个为5级1个为4级,2个乳头状癌和1个鳞癌均为5级,3个黏液腺癌为4级。结论 BI-RADS分级分析乳腺肿块的恶性特征准确性高,乳腺癌超声BI-RADS分级与病理分型及免疫组化间有相关性,BI-RADS分级能够对乳腺肿块的恶性特征进行比较准确的分析,能够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男性乳腺癌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至2009年收治的6例男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行乳腺癌根治术,5例行改良根治术.I期患者2例,预后较好;Ⅱ期3例,Ⅲ期1例,预后差.6例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5例(83.3%),黏液腺癌1例.5例接受激素受体检测,4例(80%)ER...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选择1980年~2007年收治的38例男性乳腺癌患者,并对其发病特点、诊治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并应用log—rank法对生存曲线间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38例患者中2例失访,其余患者随访时间为2个月-15年,5年总体生存率为65.0%。结论:与女性乳腺癌相比,男性乳腺癌有其自己的特性,在治疗上采用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的综合治疗。其原发肿瘤的大小及是否浸润周围皮肤和患者的TNM分期是影响男性乳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女性乳腺疾病蜡块标本(乳腺良性增生26例和乳腺癌44例)和15例正常女性乳腺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并探讨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Survivin在正常乳腺、乳腺良性增生及乳腺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0(0/15)、26.92%(7/26)和70.45%(31/44),呈逐渐上升趋势(χ2=27.25,P<0.01)。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χ2=6.73、7.74,P<0.01)。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组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Survivin蛋白阴性表达组(χ2=5.81,P<0.05)。结论 Survivin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和发展不同阶段呈进行性上升趋势,且Survivin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在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发展、浸润和转移等活动中可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90例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84例经病理科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回顾性分析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情况及肿瘤复发转移的方式。结果:284例乳腺癌患者中90例为TNBC,随访时间13~84个月。TNBC确诊时年龄比非TNBC(n-TNBC)患者小(P<0.01),TNBC患者确诊时肿瘤长径较n-TNBC患者肿瘤大(P<0.01)。手术时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1);TNBC中复发或转移82例,比n-TNBC患者更容易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P<0.01)。TNBC比n-TNBC患者更容易发生肝、肺和脑转移(P<0.01)。TNBC组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3.3%和71.1%,n-TNBC组分别为4.6%和84.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家族史、组织学分级、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数、辅助放疗及辅助内分泌治疗情况是影响TNBC与n-TNBC患者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诊断为乳腺癌时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均是影响TNBC患者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n-TNBC患者比较,TNBC发病年龄较轻,确诊时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术后复发转移率较高,多见于肺、肝和脑及5年总生存及无病生存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乳腺癌被影像学低估的临床资料,比较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总结易被低估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术前B超及钼靶BI-RADS分级≤3级,术后病理为乳腺癌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并与同期的1224例乳腺癌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做比较.结果 26例被低估的乳腺癌,均为早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阴性乳腺癌,只有1例有淋巴结转移,26%为特殊类型乳腺癌.钼靶上均表现为腺体中量型或多量型,在B超上表现不典型或典型的良性表现.结论 被影像学低估的乳腺癌年龄小、分期早、分化好、恶性程度低,钼靶不易发现肿块,B超表现不典型.在临床工作中应仔细分析B超及钼靶图像,联合其他检查方法,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女性肺癌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90例女性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90例女性肺癌发病平均年龄59.5岁,确诊时间平均3.1月,以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发热为主要表现,多发生淋巴结、骨、肝、肺内、脑的转移,分期以Ⅰ、Ⅱ期为主,病理分型以腺癌为主,其次为小细胞癌、鳞癌.病因与吸烟、结核感染有关.结论 女性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防止结核感染和戒烟对女性肺癌预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临床乳腺黏液腺癌患者的表现症状和病理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2月期间接诊的46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理的组织学类型将其分为15例混合型和31例单纯型。分析所有患者的ER、NSE、PR阳性表达率和淋巴结的转移状态。结果混合型患者的ER、NSE、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0%、66.67%、53.33%,均明显低于单纯型患者的80.65%、87.10%、74.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概率为6.45%,显著低于混合型患者的33.33%;单纯型患者一年内的生存率100.00%,显著高于混合型患者的73.33%;单纯型患者的肿瘤直径(1.42±0.21) cm,显著低于混合型患者的(3.12±0.38) cm;以上各项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黏液腺癌患者的ER、NSE、PR阳性表达率越高,肿瘤直径越小,患者淋巴结的转移发生率越少,患者的预后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