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总结了结核性脑膜炎结合鞘内注射治疗的护理经验。包括鞘内注射前、注射时、注射后的护理以及脑疝、胃肠道反应、穿刺部位感染、类赫氏反应、药物毒副反应等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认为结核性脑膜炎结合鞘内注射治疗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某院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性治疗,观察组给予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脑脊液细胞恢复时间和发热消失时间以及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等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7.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1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8,P<0.05)。结论采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可有效提升疾病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9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未鞘内给药组和鞘内给药组。其中未鞘内给药组41例,鞘内给药组52例,观察治疗效果。疗程结束后两组治愈、好转和无效的例数分别为:16、27例;12、22例;13、3例。总有效率分别为:68.3%、94.2%,两组总有效率及脑脊液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鞘内注射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较为理想的给药方式,能明显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利福平鞘内给药治疗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针对14例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常规全身抗结核治疗,激素、脱水治疗以及鞘内注射异烟肼(H)、地塞米松基础上,进行鞘内注射利福平(R),通过临床观察取得一定效果,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前,临床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所应用的抗结核化疗药物多采用口服、肌注、静注等给药途径。但由于多数抗结核化疗药物不能全部透过血脑屏障,致使脑脊液及脑组织中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使有些病例疗效不理想。本人5年中应用鞘内注药治疗结脑28例,并与同期非鞘内注药治疗的结脑36例进行比较分析。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1诊断标准 本文作者所选结脑病例临床均有发烧、头痛、呕吐、颈强直及Kernig’s征阳性,其中18例有意识障碍。均有脑脊液异常:颅压增高>200mmH2O、糖<2.5mmolL、氯化物<120mmolL、蛋白质>0.4…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结核性脑膜炎实施异烟肼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 将该院自2018年2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通过随机抽查的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两组分别纳入34例患者,参照组患者实施异烟肼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对比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各项生... 相似文献
7.
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核性脑膜炎(结脑)起病多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常引起误诊,而晚期常因大量浆液性纤维蛋白渗出引起脑脊液(CSF)通路阻塞,导致脑积液,致死、致残率较高。我们从1992年1月至1997年12月用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和链霉素(SM)四联抗结核和激素、脱水的基础上,采用CSF置换并鞘内注药的方法治疗CSF蛋白>1.5g/L的结脑4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选择为CSF蛋白>1.5g/L者,男25例,女16例;年龄8个月至14岁11例,14~68岁30例,平均32.4岁。早期(<7天)5例,中期(8~15天)12例,慢性迁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鞘内按摩注射及脑脊液置换对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6例中晚期结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抗痨、使用激素和脱水剂治疗;治疗组32例在常规抗痨、激素及脱水剂使用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按摩注射(异烟肼和地塞米松)。结果治疗组痊愈25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对照组痊愈10例,好转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52.9%。2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结脑在常规静脉用药及加强支持基础上同时行脑脊液置换和地塞米松、雷米封鞘内按摩注射,疗效显著,且安全方便,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鞘内注射异烟肼加地塞米松同时等量生理盐水置换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4年8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成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各30例,分别采用鞘内注射INH加地塞米松同时等量生理盐水置换和四联抗痨方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比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和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缩短,疗效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时采取加鞘内注射INH及地塞米松同时等量生理盐水置换治疗是一种比较经济实用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脑脊液免疫蛋白的检测,对判定血脑屏障的功能状态及病理过程中的免疫应答反应,有一定意义。为探讨结脑患者免疫学异常与临床及预后的关系,作者从2000-2006年对住院结脑患者进行了中枢神经系统每24 h IgG合成率的检测并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探讨GeneXpert MTB/RIF检测技术在结核性脑膜炎(TB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疑似TBM患者137例,采集患者脑脊液标本,运用抗酸染色法、培养法、GeneXpert MTB/RIF技术进行检测。分别以临床诊断和培养法作为参考标准来评价GeneXpert MTB/RIF对TBM的诊断性能。结果:137例患者中最终纳入124例(90.5%),临床诊断为TBM 51例,非TBM73例。以临床诊断为标准,GeneXpert MTB/RIF、抗酸染色法、培养法在TBM组检测敏感度分别为25.5%(13/51)、3.9%(2/51)、17.6%(9/51),特异性均为100%(73/73)。GeneXpert MTB/RIF敏感性与培养法相比无差异(P=0.336),但显著高于抗酸染色法(P=0.002)。若以结核杆菌培养法作为参考标准,GeneXpert MTB/RIF检测TBM的敏感性为88.9%(8/9),特异性为100%(73/73)。13例经GeneXpert MTB/RIF检测阳性患者中均未检出利福平耐药,与传统药敏结果一致。结论:GeneXpert MTB/RIF技术操作简便、快速,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14.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S100B与一氧化氮合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S100B、一氧化氮合酶(iNOS)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4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TM组)和无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28例(对照组)均于发病后1-6 d首次采集脑脊液,以后每隔5-7 d采集1次,共5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比色法分别测定2组患者不同病程脑脊液S100Bi、NOS含量。结果:发生昏迷(昏迷组)15例,未发生昏迷(无昏迷组)28例。昏迷组和无昏迷组不同病程脑脊液S100Bi、NOS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昏迷组脑脊液S100Bi、NOS含量较无昏迷组明显增高(P<0.05);昏迷组和无昏迷组患者脑脊液S100B与iNOS含量均呈高度相关(P=0.0319,0.0337)。结论:脑脊液S100B作为脑损害的标志物,与iNOS高度相关,其含量的高低能够反映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ADA)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显色法检测102例4组病例(结核性脑膜炎组30例,化脓性脑膜炎组34例,病毒性脑膜炎组15例,头痛症状组23例)脑脊液中ADA的活性水平。结果30例结核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中ADA活性明显增高,ADA6.0U/L26例,与化脓性脑膜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敏感性为86.7%(26/30),特异性为91.7%(66/72)。化脓性脑膜炎组和病毒性脑膜炎组与头痛症状组(对照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脑脊液中ADA的活性对于结核性脑膜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与结核性脑膜炎(TBM)临床特征、脑脊液及影像学改变的异同,探讨两种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脑膜炎的临床诊断要点。【方法】对29例CNM和41例TBM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及影像学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CNM一般是慢性或亚急性起病,而TBM常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P〈0.05);TBM患者常以发热为首发症状(P〈0.05);颅内压力明显较TBM患者高,葡萄糖和氯化物浓度两者也存在差异(P〈0.05),其病原体检出率很低;在影像学上,TBM患者的脑实质改变和脑积水较CNM患者多见(P〈0.05)。【结论】CNM和TBM临床表现、脑脊液及影像学改变有一定的差异,有利于鉴别两种脑膜炎。 相似文献
17.
PHUAPRADIT PRIDA; VEJJAJIVA ATHASIT 《QJM : monthly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Physicians》1987,62(3):249-258
Twenty-eight adult patients admitted consecutively with tuberculousmeningitis were treated with pyrazinamide, isoniazid, rifampicinand streptomycin daily during the first two months, followedby isoniazid and rifampicin daily for seven months with intensivemanagement of the complications during the active stage of themeningitis. Twenty-two patients completed the course of treatmentand recovered with minimal morbidity in three patients. Twopatients died in a vegetative state from other causes sevenand nine months after the start of treatment. No evidence ofrecurrence of meningitis was observed in the 21 patients whowere regularly observed for 12 to 29 months after completingtreatment. Four patients dropped out during the early stageof treatment. Intensive chemotherapy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with this regimen b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serious neurologicaldamage can shorten the duration of treatment to nine monthswith a favourable outcome. 相似文献
18.
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测定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腺昔脱氨酶(ADA)活性测定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的50例结核性脑膜炎、46例病毒性脑膜炎、42例化脓性脑膜炎及40例非脑炎患者采用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脑脊液ADA活性。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组脑脊液ADA活性明显高于其它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平均为(12.69±5.08)U/L,最高达27.33U/L。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和其它非脑膜炎患者脑脊液ADA分别为(3.26±1.03)U/L(、4.52±2.11)U/L、(2.99±1.22)U/L,最高9.04U/L,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核性脑膜炎组43例患者治疗6周后脑脊液中ADA活性比刚入院时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脊液腺苷脱氨酶可作为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中结核特异性抗原孔(TBAg)斑点形成细胞数与阳性对照孔植物血凝素(PHA)形成斑点数的比值(TBAg/PHA ratio)对结核性脑膜炎(TBM)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疑似TBM患者148例,入院24 h内采集脑脊液进行常规、生化及病原微生物检测,同时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T-SPOT.TB检测。结果:148例患者中最终纳入131例(88.5%),其中TBM组为55例,非TBM组为76例。TBM组的T-SPOT.TB试验阳性率高于非TBM组(P<0.05),诊断TBM的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76.3%。当采用0.07作为TBAg/PHA比值的截断值时,诊断TBM的敏感度、特异度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8.2%、92.1%、0.871。结论:采用TBAg/PHA比值法可显著提高T-SPOT.TB诊断TBM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