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阳明寒热证阳明主里 ,属胃与大肠 ,外邪入里则化热 ,无形热邪弥漫全身 ,热可化燥 ,热与燥合于胃中 ,消灼律液 ,而成阳明经病寒热证 ,乃寒热同病之证。如白虎汤证 (1 81 ,2 2 4 ) (文中所有括号内数字为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中的条目数。上海科技出版社 ,1 964年第 1版 )之“表有热 ,里有热”,“脉浮滑”,“自汗出”,乃太阳之邪已入里而转属阳明 ,形成表里俱热之证 ,热邪充斥表里内外故自汗出。又如 1 87条和2 2 6条将阳明经病寒热证的发热特点描述为“发热汗出 ,不恶寒反恶热”,“身热 ,汗自出”,又兼“渴欲饮水”,这就是后世…  相似文献   

2.
分外感急性热病(含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经证、温病)、急性腹痛(含太阴病、厥阴病、肠痛、阳明腑实证)、胸痹、血证(含吐血、衄血、理血、尿血、下厥上竭之出血)、厥逆证等共五部分探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之内科急症的证治.  相似文献   

3.
《內經》厥論篇謂:“阳明厥逆,衄呕血。”阳明乃指胃腑而言,如胃气上逆,則胃中之血亦常随之上溢而成呕血之症;或因酗酒过度,胃有积热以及怒气伤肝,肝横乘胃,遂令絡血外溢;然亦有木火上凌,肺失肃降,咳伤肺絡而致咯血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心衰病从六经辨治的思路。【方法】结合心衰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分别从《伤寒论》的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进行辨证论治。【结果】心衰病在太阳经感受外邪发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等;心衰病出现消化道淤血则病入阳明经,症见腹胀、便秘等阳明热证;心衰病外邪未尽,正气已衰,发展为少阳病,如呼吸道感染引起肺源性心脏病;少阳不治入里,太阴脾肺受损,津液运化疏布失调,水湿内停,出现肺水肿及外周水肿;入少阴经,心肾综合征显现,心肾阳衰、水饮泛滥,病入危重;至厥阴如阳气不升,则阴阳离绝,五脏六腑阳气亏竭,至脏厥死证,既心衰病引起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依据六经辨证特点,分别提出心衰病治法方药。【结论】心衰病可按六经辨证进行诊治,初步形成心衰病六经辨治思路和体系。  相似文献   

5.
脱症是内科急诊常见症之一,以突然昏倒或不省人事,汗出如珠,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脉微欲绝等为主症。医著中多无专篇论述,常并于厥证中论及。属厥证中之虚证,故又称厥脱证,如《类经·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逆……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侯”。 脱症起病急,变化快,症情重,医者必须认真,谨慎,果断、四诊合参。若惑于假象,迟疑不决,则祸必旋踵。脱是指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大量耗损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阶段,因气机突然逆乱,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达,气机不相顺接,致气血运行失常,精明失养而昏仆厥冷。临症中,有气脱、血脱之分,若因气血急骤耗损,导致阴阳离决者称“暴脱”;若因体衰、久病、气血  相似文献   

6.
大、小柴胡汤是《伤寒论》的著名汤方,专为少阳病而设。运用小柴胡汤必须掌握其要点,随证加减,唯柴胡不可更;大柴胡汤证由小柴胡汤证演化而来,是病邪由浅入深,病情由轻转重,邪热传入中清之腑所致。用大柴胡汤取其外解少阳和内清相火之腑实的作用。少阳所主的部位在半表半里,外与太阳相连,内与阳明相邻,故少阳病往往兼有太阳未尽之邪或兼见阳明之证,其病势不一定按规律出现,加之因患者体质、宿疾、误治等因素,都能使病情有不同变化,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兼变证。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以栀子豉汤为代表方的栀子豉汤类方,由于在理论上对其证治缺乏充分的认识,致使在临床上不能如桂枝剂、柴胡剂等经方那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提出栀子豉汤所治主证是热郁胃中所致的“心中懊”而非热扰胸膈的“虚烦”,而“心中懊”实乃胃中嘈杂。并进而分析了从热郁胃中至阳明腑实证与阳明湿热发黄证之间存在的内在病机演变过程,指出栀子豉汤是治疗阳明热证之第一法。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评话     
①阳明经表风寒邪气,过经入腑结于阳明胃,使津液之腑不能正常游溢精气,寒水互结于胃,形成阳明蓄水证。寒气与饮邪互结与胃,与膀胱无碍,故小便数及因小便数而致的大便硬,口渴较轻者少少与饮水,重者以化气、行水、生津的五苓散进行治疗。太阳蓄水与阳明蓄水,均以口渴为主症,所蓄部位不同,就有小便数与小便不利的区别。②阳明胃肠虚实更替,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若邪入阳明,气机郁滞,更替失常,升降无节,不仅阳明胃肠本身的功能失常,也可连带其他经络脏腑的气机不能调畅。不大便是阳明腑实证的见症,但阳明气郁证也可出现不大便。小柴胡汤证可见于六经病的多个病群中,也可见于六经病以外的其他疾病中。③“得汤反剧者,属上焦”,其病名称作“上焦吐”,呕吐虽与胃气上逆密切相关,但有时并非胃家本身病变,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气机逆乱所致。  相似文献   

9.
小儿肢厥,是指小儿四末清冷,甚或冷至肘膝,故称“厥逆”、“四逆“。临床上小儿肢厥并不少见。虽然肢厥只是许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症候,但是,如果临证时对引起肢厥的病因认识不清,总以阳虚寒盛统之,投予温阳救逆之品,则后果不堪设想。在此,仅将临床常见的引起肢厥的病证加以浅述,以求同道明辨。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又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说明了“厥”以手足发冷为特点,其病机是由于阴阳二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达于四肢,不能温运四末造成。导致阳气不达于四末的原因很多,仲景总结出十余种。如阴寒极盛,阻遏阳气之“脏厥”,阳气衰微的“寒厥”,痰湿内阻之“痰厥”,热邪郁遏之“热厥”,血虚寒  相似文献   

10.
1阳明经表风寒邪气,过经入腑结于阳明胃,使津液之腑不能正常游溢精气,寒水互结于胃,形成阳明蓄水证。寒气与饮邪互结与胃,与膀胱无碍,故小便数及因小便数而致的大便硬,口渴较轻者少少与饮水,重者以化气、行水、生津的五苓散进行治疗。太阳蓄水与阳明蓄水,均以口渴为主症,所蓄部位不同,就有小便数与小便不利的区别。2阳明胃肠虚实更替,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若邪入阳明,气机郁滞,更替失常,升降无节,不仅阳明胃肠本身的功能失常,也可连带其他经络脏腑的气机不能调畅。不大便是阳明腑实证的见症,但阳明气郁证也可出现不大便。小柴胡汤证可见于六经病的多个病群中,也可见于六经病以外的其他疾病中。3“得汤反剧者,属上焦”,其病名称作“上焦吐”,呕吐虽与胃气上逆密切相关,但有时并非胃家本身病变,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气机逆乱所致。  相似文献   

11.
在梳理《伤寒论》原文及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对阳明少阳同病(包括阳明少阳合病与阳明少阳并病)理论进行探讨。指出论治阳明少阳合病强调阳明病与少阳经的相关性或少阳病与阳明经的相关性,阳明少阳并病则侧重少阳病传变至阳明经过程中的动态变化。阳明少阳合病虽然是两经同时发病,但阳明、少阳两经病变程度不同且有主次之分,治疗时有治重阳明与治重少阳之分。阳明少阳并病是少阳病传变过程中尚未完全传至阳明经的阶段,有两经证候并见的特点,治疗上遵循先后论治或同时论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浅谈《内经》之“胃不和则卧不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后世医家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解有以下两种:一是指患者由于气喘而不得平卧,是一种疾病强迫性体位的表现;二是指由于脾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中载有三个承气汤方,即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张方都是针对“阳明腑实证”而设。阳明包括胃和大肠两腑,阳明证则包括经证和腑证。阳明经证是指无形的热邪盛于经(脉),热多散漫,主要症状是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一般称为“四大”;阳明腑证则是指有形的燥屎与热邪相结于腑,热实集结,其主要症状是腹满痛、不大便、潮热、谵语、脉沉实等。也可以说:经证偏重于热,有热无结;腑证偏重于燥,有热有结。中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阳明腑实证的病机主要是热邪与燥实结聚于肠,致使腑气不通,…  相似文献   

14.
北京中医药大学董建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脾胃病专家,对于仲景方药娴熟于胸,因此在以后脾胃病的治疗中得心应手,每获桴应。现撷其要者,整理如下。1 仲景治疗脾胃病大法已备,方药极具效验董老尝谓:一部《伤寒论》,虽为外感伤寒而设,但却奠定了脾胃病分型及辨证论治的大法。“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是脾胃病辨证论治之纲,而且创制了大量卓有疗效的方剂。《伤寒论》专列了“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以白虎汤治疗阳明经病实热证;以三承气汤治疗阳明腑病实热证。在其他篇章中,涉及脾胃证治随处可见。如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治疗热痢,白通汤治疗虚寒…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中"厥"的含义有二:一为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一为厥逆,亦称厥冷,系四肢清冷不温,即肢厥.<伤寒论>第337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逆又分寒厥、热厥.<素问@厥论>首先提出"热厥"一词,"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张仲景论及了外感病阳明实热内结致厥.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中指出温病热厥有三,其论补<内经>、仲景言之未尽.然厥证不同,治疗各异.兹依据<条辨>所论,对温病热厥证治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6.
“胃不和则卧不安”源于《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是阳明新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不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日:“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长期以来多解释为食积于胃而致不寐之症,对此笔者将多年临床体会陈述于下,供同道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浅析孙思邈对髓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髓即精华部分 ,在医学上指骨髓、脊髓或脑髓。《黄帝内经》载“肾藏精”,“肾主骨生髓 ,脑为髓海”。肾和髓关系密切为中医对髓之通识。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单列髓病一节 ,即卷十二“胆腑”之“髓虚实第四”,认为髓病有虚实 ,与肝胆密切相关。1 理论分析《千金要方》曰 :“凡髓虚实之应 ,主于肝胆”。即髓虚髓实 ,与肝胆密切相关。表现在肝胆的生理病理上 ,肝藏血 ,胆藏肝之精汁。精血同源 ,精生髓 ,血养髓 ,则肝藏血之充盈与否和髓之虚实息息相关。故曰髓虚实之应 ,主于肝胆。“若其腑脏有病 ,从髓生。热则应脏 ,寒则应腑。”“髓虚者 ,…  相似文献   

18.
认为阳明经络与脑在生理、病理上联系密切,提出阳明蓄血、阳明内结和阳明虚衰均可导致痴呆,故可从阳明论治痴呆,根据患者证型分别选用凉血通瘀、通腑降浊及补益阳明等法治疗痴呆,使阳明经脉气血调和,阳明之腑通降如常,以缓解痴呆症状。   相似文献   

19.
肝气一词,含义多种,在使用中存在混乱现象。有的为生理性名词,指肝之脏气,即肝的机能活动。《内经》中所说的肝气,就是这种意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者木始治之,肝气始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灵枢·脉度》中“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和《灵枢·天年》中“五十岁,肝气始衰”之“肝气”,都是指肝之脏气。有的以“肝气”概括肝气之病的病理及多种肝气病证名称。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治病能治肝  相似文献   

20.
邝嘉炜  邱向红 《中医学报》2019,34(12):2525-2529
叶天士学术思想成型的时代处于第74个甲子的后30年。据运气大司天理论,该时期为阳明燥金大在泉。阳明病早期从热化则气血弛张;中期从寒化则气血乏源,聚痰湿、水饮阻脉入络。因阳明为三阳"阖",厥阴为三阴"阖",两者同气相求,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叶天士结合运气大司天的特点,提出了独重阳明病的学术观点。阳明从热化,肺胃之阴液不足,不能濡养阳明。叶天士多以甘寒、辛润、苦温之品以轻宣肺气、濡养胃阴,以促进肺胃津液输布阳明。阳明从寒化,痰湿内生而渐成癥瘕积聚之变,治疗关键仍以调治中焦脾胃为主,培补胃气、通降阳明以恢复阳明系统的平衡,使阳气重新输布中焦;若阳明病转化为厥阴病,叶天士提出"阳明胃土,独当厥阴风木"的观点,通过调治阳明以恢复厥阴;若阳明与太阴同病,则采用甘平之法以健脾养胃。由此可知,叶天士脾胃学说的建构与运气大司天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