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各种成像序列对肿瘤患者合并脑静脉畸形(cerebral venous malformation,CV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肿瘤患者合并CVM的磁共振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增强扫描及其中3例扰相梯度回波加权成像(T2^*)、2例磁敏感加权成像(SWI)、2例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表现,分别评价其对肿瘤患者合并CVM的显示价值。结果:额叶11例,枕叶5例,顶叶、颞叶及小脑半球各1例,发现CVM20个。MRI平扫17个CVM可见引流静脉显示,10个CVM见扩张髓静脉区异常信号。MRI增强扫描后,20个CVM的引流静脉及扩张髓静脉均明显强化,其中,16个呈特征件的“海蛇头”征,2例合并脑转移瘤。MRA仅显示1例粗大引流静脉,扩张髓静脉均未见显示。T2^*与SWI发现2例CVM合并海绵状血管瘤,1例合并出血。结论:各种磁共振成像序列相结合能明确诊断肿瘤患者合并CVM。  相似文献   

2.
脑静脉畸形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脑静脉畸形(CV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CVM病人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行CT平扫,其中4例行CT增强扫描;3例行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MPR和VR重建;3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1例行3D TOF MRA检查。结果CVM位于幕下5例(浅型4例,深型1例),幕上3例(浅型2例,深型1例);5例呈现典型的“海蛇头”征。CT平扫均未显示CVM直接征象。CT增强扫描立体地显示了引流静脉及其方向,其中1例上矢状窦汇合处呈湖状膨大,1例引流静脉更直观地显示为树枝状2个分支。MRI显示髓静脉呈长T1长T2信号,引流静脉呈长T1短T2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FLAIR上髓静脉为稍高信号,引流静脉为低信号或稍高信号,与T2图像比较,髓静脉数量较少、欠清晰,且引流静脉较细短;DWI上髓静脉和引流静脉均为低信号。MRI增强扫描多方位成像显示更多髓静脉,长度显示更完整,更好地显示髓静脉及其引流方向。1例MRA未显示病变。结论MRI可作为CVM检查的首选。CT增强和MRI增强扫描敏感度高,显示更多的髓静脉和更清楚的引流静脉及其方向。CTA三维重建利于显示CVM结构的全貌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2加权血管成像(SWAN)序列在脑静脉畸形(CV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CVM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平扫、SWAN和增强扫描。结果15例CVM中,11例位于幕上,4例位于幕下,MRI平扫显示引流静脉呈长T1短T2流空信号12例,呈长T1长T2信号3例,髓静脉均呈长T1长T2信号。SWAN清晰显示引流静脉及髓静脉呈低信号,表现为典型“海蛇头”征。增强扫描显示多条髓静脉呈放射状共同汇入引流静脉。结论SWAN较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更清晰及敏感地显示CVM的特征性表现,可作为CVM诊断的常规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对脑静脉畸形(CVM)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9例CVM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行CT平扫检查,9例行MRIT1WI、T2WI、T2FLAIR、T1WI增强扫描,其中有3例行3DTOFMRA扫描,2例行VENBOLDSENSE扫描。结果 CVM位于幕下5例,幕上4例。3例CT平扫均未见CVM直接征象,其中2例发现异常病灶,1例未见异常。5例MRI平扫显示髓静脉呈长T1长T2信号,中央静脉干呈长T1短T2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FLAIR上髓静脉为稍高信号,中央静脉干为稍低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呈典型的"水母"征或"树根"征表现。2例MRI平扫显示条管状流空低信号,增强呈条状高信号。1例MRI平扫显示类圆形等长T1、等长T2信号,中心可见流空信号。增强MRA显示髓静脉呈放射状汇入中央静脉并见引流入上矢状窦。1例术前只诊断为血管畸形,未能明确分型。结论 MRI多序列成像对脑静脉畸形绝大多数可明确诊断,MRI增强及VENBOLDSENSE序列是发现脑静脉畸形最敏感的方法,应做为CVM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MRI表现,评价各成像序列的诊断价值。②方法23例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中9例行磁敏感加权成像。③结果23例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发生于额叶白质12例,顶叶白质5例,颞叶2例,小脑半球4例;合并出血1例,位于幕下;并发海绵状血管瘤1例。MR平扫显示病灶11例,其中表现为条状流空信号者7例,表现为T2WI放射状高信号者4例;MR增强检查显示所有病灶,表现为"海蛇头"样强化特征。9例行SWI者均能清晰显示病灶,表现为"海蛇头"样低信号影。④结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多发生于幕上额顶叶白质及小脑半球,合并出血少见,可并发海绵状血管瘤。MR平扫难以显示细小病灶,MR增强检查是显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有效方法,SWI对小静脉病变较敏感,能取代MR增强检查用于发育性静脉异常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张荣  付兵  曹瑛  彭竹琴  闵维阳 《四川医学》2012,33(10):1830-1832
目的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MRI、CT及临床表现,提高对该病影像学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近2年经部分手术病理及DSA证实的25例DVA,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9例行CT检查,DSA检查6例,回顾分析其MRI、CT表现。结果发生于幕上15例,幕下10例;CT检查9例,合并脑出血3例,有4例CT平扫未见明确异常密度改变,2例增强扫描见线条形异常增强血管影;MRI能清楚显示所有病变,T1WI、T2WI表现为线条形异常信号22例,合并海绵状血管瘤4例,增强扫描明显显示增粗髓质静脉及引流静脉,部分呈典型的"海蛇头"、"水母头"、"星簇状"等表现;幕上DVA引流静脉经皮层静脉汇入到脑表面静脉窦10例,汇入室管膜下静脉3例,汇入大脑深静脉2例,幕下10例汇入到脑表面静脉7例,汇入到四脑室膜下静脉3例。结论 CT对此病的诊断特异性少,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对99%的DVA作出准确定位定性诊断,故MRI检查能替代CT和DSA成为DVA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CT、MRI表现,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病理及DSA证实的DVA38例,7例手术病理证实,31例DSA证实,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8例行CT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MRI表现。结果发生于幕下11例,幕上27例。8例行CT检查中,4例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密度灶,2例可见右侧小脑半球出血灶,1例右侧额叶见高低密度混杂病灶。1例增强扫描见右侧额叶条纹状异常增强血管影及粗大的引流血管相连。MR扫描显示清晰,T1WI、T2WI表现为条状血管流空影32例,并发海绵状血管瘤5例,表现为不均匀短T1长T2异常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显示明显强化的髓静脉及引流静脉,呈典型"水母头"状。幕下DVA引流静脉汇入脑表面静脉者4例,汇入第四脑室的室管膜下静脉7例,幕上DVA引流静脉经皮层静脉汇入脑表面静脉窦者15例,汇入室管膜下静脉者12例,即汇入脑表面静脉又汇入脑深静脉者1例。结论CT诊断对该病特异性较小,MRI增强扫描多方位观察,可清楚显示DVA的典型表现,MR检查可完全替代DSA成为DVA首选及确诊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在脑静脉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例经MRI诊断的脑静脉血管瘤病例,分析磁共振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结果20例均能在MRI上很好显示,扩张的髓静脉流速缓慢,管腔纤细,呈长T1长T2信号影,而引流静脉流速相对较快呈低信号流空影,MRI增强扫描显示更清楚,呈典型的“水母头”或“伞”状表现,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可较好地显示髓样静脉及引流静脉全貌,同时MRI还可以显示其并发症。结论磁共振成像(MRI)能反映出脑静脉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同时结合磁共振增强扫描及静脉血管成像,对脑静脉血管瘤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应为影像学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方法  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 ,全部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其中 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检查 ,2例行CT检查 ,2例行DSA检查。结果  7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T1WI为等、低信号 ,6例在T2WI呈均匀明显高信号 ,1例呈混杂信号。病灶形态呈哑铃形或卵圆形 ,边界清楚。注射造影剂后肿瘤显著强化 6例 ,不均匀强化 1例。 2例CT检查表现为均匀较高密度影 ;2例DSA缺乏明显的肿瘤染色。结论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MR图像上有其特异性 ,综合分析临床点及MRI、CT和DSA等影像表现 ,有利于正确诊断 ,确定手术入路 ,指导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VA)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提高对脑DVA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8例脑DVA的CT和MRI资料,并复习近十年国内外文献,探讨脑DVA的CT、MRI和DSA表现及其在诊断脑DVA中的价值。结果:18例MRI增强扫描共显示19个病灶,由增粗引流静脉及其汇入的扩张小髓静脉组成,形态多样。4个病灶CT平扫均为阴性,3个病灶MRI平扫为阴性,16个病灶MRI平扫信号表现多样。额叶和小脑半球各占5个病灶和6个病灶。由单条引流静脉汇入脑浅或深静脉分别为12个病灶和4个病灶,由2条方向相反的引流静脉同时汇入脑浅深静脉为3个病灶。10例3D-TOFMRA脑动脉系统未见异常,仅2例显示粗大引流静脉。病变区合并海绵状血管瘤者2个病灶,合并出血者1个病灶。结论:增强MRI可根据髓质静脉和引流静脉的显示而作出明确诊断,优于CT、MRI平扫和MRA而可代替DSA,可视为目前诊断脑DVA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畸形的CT、MRI及MRA诊断(附1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MRI及MRA在脑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血管造影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血管畸形16例,包括动静脉畸形(AVM)12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所有病例均行CT、MRI平扫及MRA检查,MRA采用3D-TOF法。结果 AVM的CT平扫主要表现为低、等或高混杂密度,部分伴钙化,合并急性出血者呈高密度。MRI扫描T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的120例早期脑梗死的MRI和MR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有脑MRISE序列和3D-TOFMRA。发病后2h~6hMRI检查者26例,7h~72hMRI检查者94例。结果:120例早期脑梗死中,SE序列发现病变109例,呈长T1和长T2信号,其中大面积梗死41例,腔隙性梗死68例。MRA发现血管异常106例,表现为动脉闭塞、狭窄和硬化。结论:MRI和MRA联合使用能提高早期脑梗死的检出率。SE序列扫描可漏检部分早期脑梗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多种成像序列在脑静脉性畸形诊断中的应用及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VM分布及MR征象。常规平扫后,其中18例加做增强后T1WI扫描,CE-MRA8例,3D-TOFMRA3例,SWI6例。结果 MRI平扫显示引流静脉(或导静脉)通常为长T1长T2信号影,少数为短T2信号;髓静脉为长T1、长T2或等T2信号,大部分显示不佳,增强后可清晰显示多根髓静脉呈放射状汇入粗大的引流静脉,呈典型"水母头"状或"蜈蚣"、"树根状"改变。SWI显示CVM更为敏感,引流静脉和髓静脉均为低信号。结论各种MRI成像方法相结合能满意显示CVM的特征性表现,在其诊断和合并症判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肾错构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1989~2006年以来收治的21例肾错构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B超检查20例,CT检查17例,MRI检查3例,21例中20例术前明确诊断;16例患者行手术治疗,8例行肿瘤剜除术,4例行肾部分切除术,4例行肾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见肿瘤复发。5例行保守治疗。结论:肾错构瘤经B超、CT、MRI等检查多可明确诊断。治疗方案应依据肿瘤大小、并发症及对肾功能的影响程度来决定,手术应尽可能保留正常肾组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D-TOFMRA与MRI联合应用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且资料齐全的18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A、MRI资料。MRA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MRI采用SET1WI、T2WI成像。结果 18例患者共计21个病灶,3D-TOFMRA显示19个病灶,MRI显示17个病灶,3D-TOFMRA联合MRI则全部显示病灶并确诊。结论 3D-TOFMRA与MRI联合应用可极大地提高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及确诊率。  相似文献   

16.
鱼永卫  马小婕  王永宏 《医学综述》2012,18(17):2903-2905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CT、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基础。方法将34例SN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T组17例,行CT检查;MRI组17例,行MRI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总结SNN的病理基础,分析CT和MRI的诊断价值。结果手术共确诊单纯凝固性坏死型病例18例,伴液化坏死性7例,多结节融合型13例;CT分别确诊9例、4例和6例;MRI扫描分别确诊13例、3例和8例。MRI扫描方法在单纯凝固性坏死、多结节融合SNN病理类型判断方面优于CT扫描(P<0.05)。结论 CT、MRI均为诊断SNN的常用方法,在多结节融合型和伴液化坏死型SNN诊断方面,MRI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7.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CT及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4例。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17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边界不清,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伴中心低信号,动态CT及MRI检查病灶多表现为渐进性的向心性强化,病灶局部肝包膜可有回缩,周围肝内胆管可有轻度扩张和结石;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CT早期强化17.6%(3/17),延迟强化82.3%(14/17),MRI检查14例T1WI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远端胆管迂曲扩张。MRI增强通常表现为早期轻度或中度不全边缘强化,晚期进行性同心性强化,在延迟期中心区通常为不完全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多期增强扫描及MR动态增强扫描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肝内与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Moyamoya病CT、MRI和DSA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CT、磁共振成像(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Moyamoya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的153例Moyamoya患者的CT、MRI及DSA进行回顾性分析.153例患者中,83例有CT平扫,30例有CT增强,25例有CT血管造影(CTA);135例有MRI SE序列平扫,3D-TOF MR血管成像(MRA)130例;113例有DSA.结果:83例CT平扫发现脑梗死38例,脑出血33例,仅3例隐约可见丘脑、基底节区和鞍上池的略高密度烟雾血管影;135例MRI平扫患者中发现脑梗死108例,脑出血38例.CT平扫、CTA、CT增强诊断阳性率分别为3.6%(3/83)、92%(23/25)和93.3%(28/30).MRI平扫和3D-TOF MRA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95.6%(129/135)和100%(135/135).DSA诊断阳性率100%(113/113).CTA、MRA和DSA显示颈外动脉侧支循环的阳性率分别为24%(6/25)、27.7%(36/130)和35.4%(40/113).与DSA比较,CTA和MRA显示烟雾血管少,常高估脑动脉狭窄.结论:DSA是诊断烟雾病的最佳影像学手段,但具有创伤性.CT增强、CTA、MRI平扫和MRA均是诊断烟雾病的重要方法,CT平扫难以诊断烟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腺瘤的CT、 MRI及超声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肝腺瘤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包括超声、 CT及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 CT平扫较均匀等密度3例,稍低密度2例,合并出血呈混杂密度2例,边界不清; MRI平扫T1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压脂序列信号变化不明显, T2WI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增强动脉期较均匀明显强化5例(出血区无强化),不均匀中等强化2例,门脉期略有下降,延迟期呈等密度。4例可显示假包膜轻度强化。彩超均为实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周围无声晕,多普勒病灶周边及内部见较丰富的门脉样血流及低速动脉样血流2例。结论 CT及MRI增强检查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较大, MRI显示特征性表现优于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