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有效预防及治疗感染,研究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病原菌构成与耐药率的变化趋势,评价抗感染方案的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华西医院骨科自2010年至2015年收治的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病例的相关资料。统计培养阳性率、病原菌构成与耐药率,分析病原菌构成与耐药率的变化趋势及不同抗感染方案的治疗效果。 结果共146例纳入研究,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分别为111例和35例,培养阳性率为73.97%,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55.48%,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25.34%及15.07%;革兰阴性菌占13.01%,其中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分别占4.79%、3.42%及2.05%。革兰阳性菌对利福平、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等较敏感,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及头孢吡肟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及部分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经验性抗感染方案多选择静脉使用万古霉素联合头孢菌素、左氧氟沙星或克林霉素,续以口服头孢克洛或头孢克洛联合利福平。对于培养阳性的病例,则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敏感抗菌药物。 结论目前假体周围感染的培养阴性率较高,应规范术前抗菌药物使用及标本的采集与培养,以提高检出率。病原菌谱复杂,以革兰阳性菌为主,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较高耐药性。经验性抗感染方案的抗菌谱应覆盖革兰阳性菌,尤其是葡萄球菌,待病原菌明确后需根据药敏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抗感染方案。  相似文献   

2.
烧伤感染病原菌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烧伤病区病原菌分布的特征进行研究。方法:对不同种类病原菌在烧伤病原菌中构成比及不同种类烧伤感染病原菌在全院同类病原菌中构成比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8年间从烧伤病区临床标本中共分离病原菌3 124株,其中包括金葡菌、MRSA 和肠球菌在内的革兰阳性菌构成比有升高的趋势,2002年超过了50%,但除阴沟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外的多数革兰阴性菌的构成比有较明显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烧伤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在全院同类病原菌中的构成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金葡菌和 MRSA 的构成比均明显高于平均构成比;除阴沟肠杆菌和变形杆菌属外,其它革兰阴性菌的构成比均低于烧伤病原菌在全院病原菌中平均构成比。结论:目前本院烧伤病区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占多数,而且还有进一步增多的趋势;医院内革兰阳性菌的分布有向烧伤病区集中的趋势,针对烧伤感染病原菌这种分布特征适当调整烧伤临床感染的防治策略,有可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我院烧伤病区5年来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约定每日剂量(DDD)对常用抗感染药物用量进行精确量化,结合主要病原菌耐药水平的变化,对抗感染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以及与病原菌耐药水平的关系病原菌耐药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我院烧伤病区5年来抗感染药物使用总量和经费消耗均稳中有降,而且病原菌对多数一线抗感染药物的耐药率也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使用频率最高的抗感染药物是低价位的一线药物,一些病原菌对长期使用频率较高抗感染药物的耐药水平没有明显增高.结论我院烧伤病区在抗感染药物总量控制和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方面的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改变抗感染药物使用策略有可能降低病原菌的耐药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医院病原菌的结构和耐药的变迁趋势,探讨病原菌的变迁与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关系。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1995年以来11年临床标本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同期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分析病原菌变迁与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性。结果:11年间从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5914株。①G 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构成比上升趋势明显,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和肠球菌属的构成比波动幅度较大,但变化趋势不明显。G-菌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构成比虽有波动,但始终维持在高水平;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的构成比明显下降,不动杆菌的构成比明显上升。②1995年构成比最高的3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葡菌,2005年变为铜绿假单胞菌、金葡菌和不动杆菌。③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在2005年达70DDD/100人天,使用最多的药物种类为喹诺酮类、二代头孢菌素和含酶抑制剂的三代头孢菌素;单一品种药物为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和阿奇霉素。④大环内酯类、糖肽类、碳青霉烯类和3代头孢/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强度变化与多种病原菌构成比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MR-SA构成比的变化与多种药物使用强度变化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水平逐渐升高,将会增大抗感染治疗的难度;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变化有可能导致病原菌结构和耐药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在烧伤感染病原菌中构成比升高的抗感染药物相关因素,探讨通过调整抗感染药物使用减少金葡菌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对8年来我院烧伤病区各类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累积每日约定计量(DDD)和累积费用消耗在所有抗感染药物总DDD和总费用中的构成比,以及金葡菌感染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结果:8年来烧伤感染病原菌中金葡菌的构成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在临床使用的各类抗感染药物其氨基糖苷类(AMI)、第1代头孢菌素(1CEP)的构成比明显降低,而多肽类(POL)、碳青霉烯类(IMP)、大环内酯类(MAC)的构成比在2000年至2001年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上述各类药物消耗费用在抗感染药物总费用中的构成比的变化也与上述变化基本一致.结论:金葡菌在烧伤感染病原菌中构成比的升高与AMI、1CEP、IMP、MAC和POL等药物临床使用有一定的关系,增加或减少上述药物的使用有可能降低金葡菌在病原菌中的构成比.  相似文献   

6.
2002-2006年灼伤病房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上海瑞金医院灼伤科2002-2006年住院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的变化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调查上海瑞金医院2002-2006年灼伤病房细菌的流行病学,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变化。结果:①病房分离的主要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9.48%-41.06%)和铜绿假单胞菌(15.59%-23.39%)。②头孢拉定(80.45-286.34DDDs/100住院人天)、头孢哌酮(11.64-238.97 DDDs/100住院人天)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病房使用最多的抗菌药物,万古霉素(43.19-82.18 DDDs/100住院人天)、阿米卡星(38.99-125.52 DDDs/100住院人天)、环丙沙星(1.96-163.41 DDDs/100住院人天)的使用量也比较大。③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几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研究显示,青霉素(98.0%-100.0%)、阿米卡星(72.4%-86.1%)、头孢唑啉(68.5%-85.1%)、环丙沙星(51.5%-81.2%)、苯唑西林(72.7%-85.1%)耐药率都比较高,而万古霉素尚未发现耐药菌株。青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情况较严重,使用量也有相应减少。环丙沙星的耐药情况有所缓解,使用量则相应增加。结论:病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临床必须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证,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通过联合用药、选择不常用的敏感抗菌药物、减少耐药严重的抗菌药物的使用等手段来缓解细菌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肺炎病原菌的情况,并研究其病原菌的耐药性。 方法分析本院398例新生儿肺炎患者痰液中病原菌的检测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 结果入组患者所收集标本阳性检出率为56.28%,共分离出病原菌243株,革兰阴性菌176例(72.53%),革兰阳性菌64例(26.34%),真菌3例(1.23%)。革兰阳性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为3.7%~100%;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他啶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高,耐药率为25%~100%。 结论新生儿肺炎患者所感染的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他啶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对他巴唑坦、亚胺培南等敏感度较高,临床治疗时应选择敏感度较高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院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以累积每日约定剂量(DDD)为单位统计1994年以来我院临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各类抗感染药物年度累积DDD总量,各类药物的构成比以及各年度累积DDD与1994年累积DDD定比值.结果:1 994年后抗感染药物总的用量呈大幅度下降,而后虽有所回升,但至2002年仍远低于1994年的水平;9年来临床使用量最大的前5类抗生素,为青霉素类、第1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喹喏酮类、第3代头孢菌素,其中1 994年排序第5的3代头孢菌素2002年升至第1位,而原排序第2的1代头孢菌素则降至第5位.与1 994年相比,使用量升高幅度最大的药物为碳青霉烯类和多肽类.结论:抗感染药物使用量没有逐年增多提示我院抗感染药物使用的控制措施积极有效;第3代头孢菌素使用量的逐渐增加和青霉素类药物使用量长期保持高水平,提示我院临床在这两类药物的使用中不合理应用的比例可能较大;同时应努力避免碳青霉烯类和多肽类两类药物使用量的快速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DF)患者WIFi预测截肢风险分级与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109例D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WIFi预测截肢风险分级将患者分为极低风险组(n=6)、低风险组(n=18)、中风险组(n=13)、高风险组(n=72)。收集4组DF患者的足溃疡分泌物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9例患者中,14例患者的病原菌采取混合细菌培养的方式,共培养出122株细菌。122株细菌中,49株革兰阳性菌(40.16%),71株革兰阴性菌(58.20%),2株真菌(1.64%)。以革兰阴性菌为DF患者的主要病原菌。在不同WIFi预测截肢风险分级中,高风险组、中风险组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要病原菌,低风险组、极低风险组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要病原菌。WIFi预测截肢风险分级中,革兰阳性菌中的主要葡萄球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中的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中分布比例最高的病原菌为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及链球菌的比例较少。结论WIFi预测截肢风险分级与病原菌感染相关。随着DF创面的扩大、缺血的加重及感染的加重,病原菌由革兰阳性菌转向革兰阴性菌,多次、反复的病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能够合理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胃肠肿瘤外科病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病房送检的腹水、引流液、血液、痰、尿和中心静脉导管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9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7株,革兰阴性菌71株,真菌6株。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最高,为6株(6.4%),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4株(66.7%),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比例最高,为25株(26.6%),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21株(84.0%),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氨曲南、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等有较高耐药性。结论本院胃肠肿瘤外科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胆道感染患者胆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率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9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通外科行胆囊穿刺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引流的223例急性胆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41例,女性82例,年龄67.3岁(范围:28~93岁)。每例患者抽取胆汁3~5 ml,送至检验科细菌培养室,对胆汁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分为前、后两组,前组(n=124)的收治时间为2009年7月至2014年7月,后组(n=99)的收治时间为2014年8月至2019年7月,对比两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常见细菌的耐药率变化趋势。采用WHO细菌监测网提供的WHONET软件对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不同时间段耐药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本研究包括急性胆管炎患者147例,急性胆囊炎患者76例,共培养出病原菌37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8株(26.1%),革兰阴性菌269株(71.5%),真菌9株(2.4%)。革兰阳性菌中前3位为屎肠球菌(49.0%,48/98)、粪肠球菌(20.4%,20/98)、铅黄肠球菌(7.1%,7/98);革兰阴性菌中前5位为大肠埃希菌(33.5%,90/269)、肺炎克雷伯菌(13.8%,37/269)、铜绿假单胞菌(13.0%,35/269)、鲍曼不动杆菌(12.6%,34/269)、阴沟肠杆菌(4.8%,13/269)。2009年至2019年急性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革兰阳性菌(前组∶后组为25.3%∶28.2%)与革兰阴性菌(前组∶后组为74.7%∶71.8%)的比例无明显变化。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85.7%,84/98)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33.5%,90/269)为主。前组中鲍曼不动杆菌占革兰阴性菌比例为7.8%(11/142),后组为18.1%(23/127),比例较前5年上升10.3%;铜绿假单胞菌在前组中比例为16.9%(24/142),后组为8.7%(11/127),比例下降8.2%;其余菌株变化不显著。常见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前组:0/15~4/13,后组:55.0%~70.0%;χ2=3.996~16.942,P=0.000~0.046);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总体较高,但在前、后两组中的耐药率无较大变化;铜绿单胞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升有降;大肠埃希菌的总体耐药率较平稳,呈轻度上升趋势。结论急性胆道感染患者胆汁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2009年至2019年各种革兰阴性菌的构成比无明显变化,但耐药率呈上升趋势;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是最主要病原菌,感染比例无明显变化,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比例大幅上升,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比例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征与感染危险因素,探讨医院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12年至2014年本院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征以及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45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90.89%(409/450),革兰阳性菌占7.11%(32/450),真菌占2.00%(9/450),其中,分布最广的4种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30.00%,1 35/450)、铜绿假单胞菌(27.11%,122/450)、鲍曼不动杆菌(14.22%,64/450)和大肠埃希菌(9.11%,41/450)。革兰阴性菌对头孢曲松、复方磺胺甲噁唑、氨曲南等普遍耐药。基础疾病、侵入性治疗、广谱抗菌药物长期使用、机械通气和白蛋白低等可能是医院感染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本院神经外科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呈流行趋势,基础疾病、侵入性治疗、广谱抗菌药物长期使用、机械通气和白蛋白低与医院感染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医院感染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对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EICU内20例医院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部位主要发生在呼吸道(85.0%),病原菌感染率依次为革兰阴性菌G-54.1%,革兰阳性菌G 32.8%,真菌13.1%,以上细菌、真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临床耐药.结论 由于广泛而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使医院感染率增高,多重耐药菌株比例增加,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8年1月—2022年12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收治2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且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其中男192例、女68例, 年龄20~93岁。统计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总发病率、病原菌检出情况、主要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根据是否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将患者分为感染组(43例)和非感染组(217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会阴部烧伤深度、臀部烧伤深度、烧伤部位等基本情况, 合并糖尿病、吸入性损伤、低蛋白血症情况, 气管切开、非会阴部/臀部的清创/植皮手术等有创操作情况, 以及导尿管留置时间、导尿次数、膀胱冲洗情况。筛选影响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该研究中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总发病率为16.5%(43/260)。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其次为真菌;主要革兰阴性菌为肺炎克雷伯菌, 主要革兰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胆石症合并急性胆管炎患者胆汁及血液中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培养阳性率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消化内科诊断为急性胆道感染、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中证实存在结石的97例患者的胆汁标本,所有胆汁标本均进行普通细菌、厌氧菌及真菌培养,其中33例行血培养,分别对其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对97例患者术前经验性应用的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7例胆汁培养者中73例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为75.3%。胆汁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7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0珠,革兰阳性菌14株,真菌3株,革兰阴性菌中排名居前3位的细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43株,55.8%)、克雷伯菌属(6株,7.8%)、阴沟肠杆菌(4株,5.2%)。33例血培养者17例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为51.5%。血培养中分离出病原菌17株,大肠埃希菌15株,肺炎克雷伯菌1株,梭杆菌属1株。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敏感率分别为93.3%、88.3%和83.3%),未发现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耐药者。对氨曲南和左氧氟沙星敏感性最低(敏感率均为23.0%)。97例患者术前均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55例应用单一抗菌药物抗感染,主要为左氧氟沙星(34/55),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11/55)和其他(10/55);42例两联抗感染治疗,主要为左氧氟沙星+甲硝唑(16/42)、头孢哌酮/舒巴坦+甲硝唑(15/42)和其他(11/42)。结论胆石症合并急性胆道感染者胆汁中及血液中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且均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可作为首选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作为备选抗菌药物,在严重感染或其他抗菌药物无效的情况下考虑使用。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在胆道结石并胆道感染者中耐药率高,临床上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选用。  相似文献   

16.
烧伤患者由于皮肤黏膜屏障破坏及免疫功能下降,致使感染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患者。近年来,虽然新型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创面病原菌菌株分布及其耐药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此,我们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烧伤科收治的596例烧伤患者创面分离的革兰阴性菌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为本院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本院呼吸内科病房218例下呼吸道感染者的痰培养结果,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监测。结果218例感染者共分离出327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65.7%,排在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27.7%)、肺炎克雷伯菌(14.3%)、金黄色葡萄球菌(11.6%)、大肠埃希菌(9.4%)和屎肠球菌(7.9%)。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普遍耐药,其中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较为敏感,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较敏感。结论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形势较为严峻,临床上应合理选用抗菌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高原地区医院感染败血症患者血液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特征。方法血液培养采用BD BACTEC 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细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利用BD Phoenix仪和K-B法药敏试验。数据分析用WHONET 5.4和Excel 2003软件。结果452例外周血标本中检出74株(16.3%)病原菌,从中分离出革兰阴性菌27株(36.4%),革兰阳性菌39株(52.7%),真菌8株(10.8%)。引起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葡萄球菌(25株,33.8%)、屎肠球菌(9株,12.2%)、大肠埃希菌(7株,9.5%);对革兰阳性菌药敏耐药性相对较低的药物为氯霉素和万古霉素。对革兰阴性菌药敏耐药性较低的药物为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结论革兰阳性菌是高原地区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肠球菌属和大肠埃希菌次之。病原菌对临床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分别为革兰阳性和阴性菌最为敏感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临床药物的使用强度和酵母菌分离率之间的量化关系,提高抗感染治疗的效果.方法:监测2007年1月-2009年12月每季度我院呼吸内科病区酵母菌样真菌分离率,以及该病区抗菌药物和可能对患者免疫力造成负面影响的药物(包括抗肿瘤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每季度消耗的数据,并将其换算成国际上相关研究所共同采用的使用强度指标:每100住院人天所消耗的DDD数量(DDD/100人天),然后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007-2009年各类感染的病原菌中酵母样真菌占首位,酵母样真菌分离率在2008年第一季度形成高--峰,而后逐渐回落,始终在8%上下波动.在统计的药物中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最高;单一品种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最大的前三位为莫西沙星、头孢呋欣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酵母样真菌分离率与抗菌药物中的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替考拉宁及抗结核药物中的利福平和吡嗪酰胺的使用量呈负相关(r=0.600,-0.621,-0.405,-0.435,P〈0.05),与抗肿瘤药物顺铂的使用量呈正相关(r=0.644,P〈0.05).结论:一些药物使用强度的变化可能对酵母样真菌分离率的影响较大,如果有针对性地调整这几类药物的使用强度有可能降低酵母样真菌的临床分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泌尿系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泌尿外科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尿培养阳性样本中分离的73株菌株的病原学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73株阳性菌株中,其中经皮肾镜碎石清石术后检出23株,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检出20株,其他微创手术后检出30株。在73株菌株中,革兰阴性菌55株(75.34%)、革兰阳性菌8株(10.96%)、真菌10例(13.70%)。革兰阴性菌前3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粘质沙雷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前3位为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包括热带假丝酵母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革兰阴性菌中产ESBLs检出5株,革兰阳性菌中MRSA检出1株。病原菌对各种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的耐药性。结论大肠埃希菌是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后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临床上应结合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