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系一种常见血液病。一般认为,成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800/mm~3、儿童低于1500/mm~3、婴儿低于1000/mm~3时,即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近几年,随着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原系统的发现,和抗体检测方法的改进,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和发病机理得以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就此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4.
51例药源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缺乏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分析51例药源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缺乏症。前者36例,后者15例。其病因以解热镇痛药居首,为21.5%,其后依次为甲巯咪唑、H2受体阻滞剂、抗生素、磺胺及其它抗菌药,分别为19.6%、17.6%,15.7%,11.7%。其它少见的有抗结核药、氯丙嗪、苯妥英钠、氯磺苯脉、普鲁卡因胺、卡托普利等。死亡3例,均为粒缺患者,占粒缺的20%。因此,合理用药、严格掌握适应症、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血象变化,是减少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周峰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0,33(5)
中性粒细胞缺乏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70%以上的病例由药物引起,常见致病药物几乎涉及所有种类.临床表现以明显咽干、发热、肺炎、败血症常见.患者易并发严重感染而危及生命,约2/3的患者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然而通过早期发现和广谱抗生素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应用,目前总体死亡率在5%以下.在我国尚缺乏相关统计资料,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抗生素及非甾体抗炎药物的过度使用,临床工作者对本病应提高警惕,力争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6.
7.
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科血液组沈亦逵小儿血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随年龄而不同:(1)白细胞数,新生儿出生时15~20×109/L,婴儿11~12×109/L,儿童5~7×109/L。(2)中性粒细胞数,新生儿出生时65%,中性粒细胞绝对... 相似文献
8.
宋蔚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1,(1)
典型的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血液中性粒细胞长期低于2000/μl,其它血细胞计数正常;脾脏不肿大,且无接触骨髓毒性制剂的历史和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骨髓浸润或系统性疾病。虽无遗传疾病的体症和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所见的粒细胞计数的时相变异,但在成年期发生的个别病例与某些遗传性骨髓疾病很难区别;“良性家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可累及家庭数个成员的一个综合征,有时也可在范可尼贫血的家族中遇到。在某些种族人群中如非洲和美洲的黑人和也门的犹太人,普遍存在“无症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这可能是由于骨髓释放粒细胞有缺陷,某些作者将其包括在上述综合征中。“伪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中性粒细胞异常的血管着边现象,而骨髓功能是正常的。Dale 等人观察随访了29个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人,其中4例有家族史。22例中性粒 相似文献
9.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7,(3)
正临床使用头孢洛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报道并不少见。Furtek等回顾性分析了波士顿2所医院中接受头孢洛林治疗≥7 d的成人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展过程。排除基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低于1 800/μL,接受化疗或者放疗的患者。纳入分析的6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50岁(24~93岁)。其中约一半患者有心内膜炎和三分之一患者有骨/关节感染,16%患者有肺 相似文献
10.
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起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因素很多,包括:导致骨髓内粒细胞的生成减少或发育障碍、粒细胞的破坏加速(免疫性和非免疫性)、白细胞的分布异常、骨髓贮备功能低下及其复合性因素等。临床上,部分病例无病因可查,即属特发性类型,应加强观察与随访。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分类1... 相似文献
11.
临床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应用抗生素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的体温突然升高并且伴有中性粒细胞的减少。这时通常会首先考虑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与感染相关。某些细菌本身对中性粒细胞具有 相似文献
12.
用鹌鹑蛋治疗白细胞减少症74例,男性14例,女性60例,平均年龄35岁。用法:每天早晨用鹌鹑蛋5只,开水冲服或煮熟服用,连续1~3周。在治疗时停用一切升白细胞药物。结果有效率为81%,其中54%治疗后白细胞数达到正常范围。本组治疗前白细胞数为3,000±653,治疗后为4078±1180,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01)。临床症状也有明显好转。鹌鹑蛋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药物,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根据补骨脂具有“温肾,补精髓与劳伤”和“治五劳七伤,内虚冷骨髓伤败”的作用,从1973年起我们应用补骨脂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19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331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对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发病占83.69%;男女发病比例为1.88:1。②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四种类型:a、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同时减少(54.68%);b、白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比率明显增高〉75%,中性粒细胞数减少(25.98%);c、白细胞总数减少,分类正常,中性粒细胞数可减少或正常(13.29%);d、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率降低,中性粒细胞数正常(6.04%)。③病程第1周内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占77.64%。白细胞总数减少者75.83%在1周内恢复,而中性粒细胞减少者一周内恢复者仅占59.52%。(垒)伴发疾病中呼吸道疾病占82.18%,幼儿急疹次之占5.44%。⑤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其次为肺炎支原体。结论①男性婴幼儿、学龄前期患儿为高发人群。②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多发。③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类型与淋巴细胞有很大关系,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可能是一种保护性的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7.
患儿,男,6个月,因发热8天于2009年2月18日入院。入院后查体: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瘀点瘀斑,两肺呼吸音清,心率120次/min,律齐无杂音,腹软,肝右肋下约3cm处可触及,质中,脾肋下未触及。2月23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5.0×10^9/L, 相似文献
18.
张致方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0,(1)
在很多感染、炎症、营养、肿瘤和血液病中,以及很多化疗之后都可发生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下简称粒减),粒减也是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衰竭的一个特征。在这些疾病中,粒减常伴有显著的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但在很多情况下,粒减却是一个仅有的血液学异常。 相似文献
19.
20.
姚永金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2,(3)
在粟粒性结核病中,最常见的血液异常为贫血,但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全血细胞减少,特别在无反应型粟粒性结核也经常发生。早先报导该型疾病往往会致命,但目前有些病人对化疗产生良好效果。一些学者提出脾功能亢进可能是一发病因素.分枝杆菌或宿主炎症性免疫反应对骨髓的毒性作用也可能存在。Bagby 等报告2例播散性分枝杆菌感染伴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在体外作骨髓功能测定。培养患者骨髓细胞,7天后计数粒细胞-巨噬细胞的生长集落。也作了实验性骨髓单核-巨噬细胞或 T 淋巴细胞的清除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