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灸甲乙经》(下简称《甲乙经》)中取两穴或两穴以上的条文共 1 5 2条 ,占治疗内容总条文(1 0 4 5条 )的 1 4.5 % ,所占比率虽然不大 ,但蕴含了古人配穴的思路和方法 ,是宝贵的用穴经验。综合《甲乙经》的针灸配穴治疗内容分析 ,发现相互配合使用的腧穴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主要体现在不同特定穴的互配及配穴部位的特异性。1 从特定穴角度看《甲乙经》的配穴特点1 .1 五输穴与五输穴相配  在 1 5 2条条文中 ,除去 3 9条经脉穴治疗 ,其余 1 1 3条条文中 ,有 6 8条有五输穴参与治疗 ,占6 0 %。其中最常见的配穴形式是五输穴与五输穴相…  相似文献   

2.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瘰疬的选穴规律。检索《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瘰疬相关条文,筛选和提取条文原文、腧穴名称、腧穴特性、腧穴归经等,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建立腧穴处方数据库,对腧穴及其归经和特性进行频次分析;应用SPSS21.0软件对针灸复方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PSS Modeler18.0软件分别对颈项部和胸腋部复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提取针灸处方314条,单穴处方236条;复方78条,其中颈项部复方53条,胸腋部复方25条。共涉及腧穴54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530次。使用频次前3位的腧穴为天井、足临泣、太冲;最常涉及的经脉为手足少阳、阳明经;特定穴以合穴、输穴使用最多。聚类分析获得6个聚类群。关联规则分析得到颈项部核心处方为曲池、肩髃、天井、肩井;胸腋部核心处方为大陵、阳陵泉、膻中、肩井、外关、支沟、渊腋、章门。分部复方关联分析所得核心处方与总复方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归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首创腧穴十四经分类法并沿用至今,其腧穴归经方法,四肢部分至穴遵循《甲乙经》归经模式,另外还有按《甲乙经》、《素问》王冰注言腧穴“脉气所发”进行归经,按《甲乙经》、《素问》王冰注言腧穴“经脉变会”进行归经,以及根据腧穴部位进行归经。探讨该书腧穴归经的方法厦其对后世的影响.可以为腧定归经、经穴增加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颈项穴是《黄帝内经》"本输"篇中与五输穴并论的经脉要穴,本文基于文献分析,就经文如此排布的内在依据予以详细解读;进而引申至《内经》对腧穴的认识理路,从颈项穴角度,阐释相关"腧穴-经脉"关系理论;在天回医简到《针灸甲乙经》演变的视野中,辨析古人对腧穴的经脉隶属关系表达,提出"分经"与"分部"列穴的腧穴叙述应与腧穴的归经相区别,重新界定"脉气所发"的学术史地位,昭示《针灸甲乙经》列穴方式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针灸甲乙经》处方配穴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取《针灸甲乙经》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明确穴位配伍的条文101条,分析其穴位配伍的特点。结果显示《甲乙经》中针灸处方大量选取特定穴配伍,尤以五腧穴相配为多;并运用前后配穴法、表里配穴法、上下配穴法、远近配穴法等多种配穴法。此外,文中还对5组固定穴位配合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整理古代医学书籍,分析治疗男性不育症的针灸规律.方法:检索《中华医典》(第五版)有关男性不育症的条文,将数据按照古籍书名、腧穴、归经、部位、针灸方法等进行归纳整理,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一步统计并探讨分析.结果:纳入条文94条涉及30本古医籍、23个腧穴、7条经脉,涉及经脉以任脉、足少阴肾经为主,阴经选用高于阳经,...  相似文献   

7.
赵京生 《针刺研究》2007,32(6):411-418
基于简帛医书和《内经》,归纳阳经与五官及其病候的联系,结合《甲乙经》分析阳经及其络脉经筋的五官病候与治疗用穴关系,重在记载形式有所变化的病候,从中探讨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的关系,认为经脉病候应视作腧穴主治的一种(早期)形式,腧穴主治形式实由经脉病候形式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8.
交会穴溯源及临床意义马仁智,马吉华(安徽中医学院,合肥230038)主题词穴,交会,中医药学文献交会穴系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所通过的腧穴。《针灸甲乙经》明确记载交会穴有92个,以后《外台秘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聚英》等书又略有增加。交会穴...  相似文献   

9.
《甲乙经》治疗部分内容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针灸学著作,为晋·皇甫谧撰。现今流传的《甲乙经》,全书共十二卷。卷七至卷十二载各种病证的腧穴治疗。一般认为《甲乙经》该部分内容为针灸处方,而今通过分析,可以确定其并非针灸处方,应属于腧穴主治的归类。《甲乙经》乃汇集《素问》、《针经》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编撰而成。《内经》只载有160个穴名及部分腧穴的主治,《甲乙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梳理中医古籍文献中针灸治疗意识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 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数据来源,对先秦至清末(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12年)的中医古籍进行检索,纳入针灸治疗意识障碍的相关条文,对穴位处方中腧穴使用频次、腧穴归经及特定穴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组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共纳入古籍条文164条,源自27部古籍,涉及组穴的条文有105条、单穴59条,共包含96个腧穴、使用总频次521次。使用频次前五位的腧穴为百会(频次30次,频率5.76%,下同)、大敦(29次,5.57%)、隐白(24次,4.61%)、合谷(23次,4.41%)、足三里(22次,4.22%);腧穴分布涉及十二正经及任脉、督脉、经外奇穴,其中排名前三位的经脉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66次,12.67%)、督脉(65次,12.48%)、足厥阴肝经(60次,11.52%);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五输穴中的井穴(137次,23.70%),其次为交会穴(136次,23.53%)。关联规则分析及共现网络图显示,中冲-大敦、厉兑-隐白为常用腧穴组合;复杂网络分析显示,“百会、水沟、大敦、中冲、...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籍中针灸治疗面瘫的腧穴应用规律。方法:收集第5版《中华医典》针灸推拿分部中所收录的53部医籍中涉及针灸治疗面瘫的相关条文,建立"针灸治疗面瘫的古籍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聚类分析及关联分析法则分析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用穴特点及规律。结果:共纳入条文298条,针灸处方103条,涉及腧穴53个,总频次448次,腧穴选用以地仓、颊车、承浆、水沟为主,经脉以阳明经为主,部位以头面颈项部最频繁,特定穴应用中以交会穴及五输穴的荥穴为主;聚类分析得出4个有效聚类群:上关-下关,翳风-通天-冲阳-腹通谷,偏历-行间-内庭-二间,合谷-水沟;关联分析得出常用穴组共8对。结论:古代针灸治疗面瘫尤其重视地仓-颊车-听会,水沟-合谷-承浆与其他腧穴的灵活配伍,体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则,通过配伍丰富腧穴的多效性,且常见配伍方式主要为局部取穴结合远道取穴。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偏头痛病症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治疗偏头痛病症的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按腧穴析出原则提取治疗处方后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对腧穴的使用频率、分布部位、归经、归属特定穴等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IBM SPSS STATISTIC 26进行腧穴的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腧穴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针灸大成》等28本古籍中有效处方184条,涉及115个腧穴。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使用频次前5为风池、合谷、百会、解溪、攒竹;最常涉及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中运用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五输穴、原穴;关联分析显示腧穴间置信度最高为“合谷-丝竹空”;网络图提示核心腧穴组合为“合谷-风池”;聚类分析获得4个腧穴聚类群。结论:提示古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内容丰富,重视将不同经脉的腧穴配伍使用,重视特定穴的使用,与现代选穴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3.
《针灸甲乙经》中处方用穴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灸甲乙经》(下面简称《甲乙经》)中多为单穴处方,文中从腧穴的发现形式、配穴理论的发展及实用性分析了单穴处方存在的主、客观原因;病变部位的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是《甲乙经》中临证选穴的主要规律,并重视特定穴的应用,其理论根源是《内经》中已有记载的腧穴理论和经络理论;临床辨证分类细致,强调辨证选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灸法治疗胃肠道疾病相关性腹痛的经脉、腧穴使用特点。方法:以《中华医典》中灸法古代文献为依据,“灸”为主题词,结合“腹痛”的古病名,摘录“胃肠道疾病相关性腹痛”条文,列出腧穴和腧穴所属经脉的数据库。结果:经检索共纳入文献264篇,其特点表现为:(1)早期古代文献记载的灸疗胃肠道疾病相关性腹痛,应用的腧穴较少,涉及经脉不多;明朝起灸疗应用的经脉和腧穴明显增多,配穴增加。(2)经脉频次最高的经脉是任脉和足阳明胃经,二者配伍使用的支持度为26.89%,置信度35.21%,置信度最高,常配伍出现。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配伍使用较多。(3)腧穴频次较高的是关元、气海、天枢、神阙、足三里和中脘,气海-关元-神阙为最常配伍腧穴。结论:从明朝开始,灸疗胃肠道疾病相关性腹痛涉及的经脉更广泛,腧穴明显增多,且注重配穴。古代文献记载的经脉中任脉和足阳明胃经应用最多,足太阴脾经常配伍使用;腧穴中气海、关元、天枢、神阙、足三里和中脘常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5.
灼口综合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而多以对症治疗为主.舌痛为脾经所主病症,《灵枢·经脉》中提到"是动则病,舌本强……"但《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古代针灸著作所记载足太阴脾经21个腧穴中能够治疗舌痛病症的腧穴甚少.现将太白穴在脾胃湿热型舌痛病治疗中所起的作用介绍如下. 患者,女,45岁,2020年11月18日就诊.2年前...  相似文献   

16.
《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的349个腧穴中有326个针刺深度不超过1寸,与当今针灸治疗针刺深度超过1寸的现象存在较大差异,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以《甲乙经》为研究对象,先从宏观角度总结出针刺深浅的一般原则,再针对书中349个腧穴具体的针刺深度分别统计,力求探寻出《甲乙经》普遍采用浅刺的奥秘,以期在实际诊疗工作中能进一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古今文献共检,分析总结运动障碍的取穴规律,为给运动障碍人群制定安全有效、规范系统的选穴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华医典》(第五版)及2011-202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F)中运动障碍选穴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整理,分析归纳选穴规律。结果 古籍条文纳入443条,共涉及121个腧穴;现代文献纳入249篇,共涉及152个腧穴。使用频率最高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四肢部和头面部取穴较多,躯干部取穴较少;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五输穴、下合穴和原穴;曲池、阳陵泉、悬钟、肩髃、手三里、合谷、足三里、环跳、百会、尺泽为古今常用的腧穴。结论 古今治疗运动障碍的选穴以运动障碍肢体局部腧穴为主以调形,配合百会穴以调神,体现了“形神共调”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针灸甲乙经》文字与结构两个层面的深入思考,举例分析并探讨了《针灸甲乙经》在文字、结构、腧穴、表面解剖、腧穴症治等方面的特色,从细节、整体、逻辑推理等多重角度发掘《针灸甲乙经》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针灸大成》抑郁症针灸诊治思路。方法:纳入《针灸大成》针灸治疗抑郁症相关条文,对相关腧穴从穴位使用、分布部位、穴位归经、穴位关联性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条文117条,涉及穴位117个,穴位频次共计253次。其中高频穴位为心俞、神门、百会、内关、后溪等,常涉及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督脉、手阳明大肠经等;穴位分布部位上肢部腧穴分布频次最多;通过关联性分析,发现两组相关性较高的穴位组合分别为“内关-通里-心俞”和“鱼际-神门”。结论:书中以五脏为中心论治,重视从心论治,巧用俞募配穴等特定穴配伍,调畅脏腑气机;运用标本根结理论,重用心经“标本”(心俞、神门),安神定志。  相似文献   

20.
杨峰 《辽宁中医杂志》2010,(10):1939-1940
《内经》部分篇章论述针灸理论时涉及对人体的分部,即将分为头、胸、腹、四肢(胫)部。这种分部思想的来源可能与早期经脉理论向心性循行密切相关,有的还显示出足六经理论影响的痕迹,甚至还对《针灸甲乙经》腧穴分类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