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诸力伟  许琦彬  盛文燕  徐俊丽  张雨 《浙江医学》2011,33(8):1140-1141,1144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探讨弱视眼是否存在黄斑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组织结构的异常。方法选择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者60例,以弱视眼为实验组。以其自身另一非弱视眼为对照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并比较双眼的黄斑区域内视网膜平均厚度(MRT)、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MFT)、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结果两组眼MRT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实验组MFT及RNFL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弱视眼MFT、RNFLT较非弱视眼增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组织结构的发育解释弱视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弱视的发病机制已成为近几年来眼科学者的研究重点,研究弱视的发病机制对弱视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视网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很多研究中,利用OCT技术检测,表明弱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有一定的改变,本文综述了OCT技术在弱视中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Jia CH  Lu GM  Zhang ZQ  Wang Z  Huang W  Ma F  Yin J  Huang ZP  Shao Q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1):1446-1452
目的 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视网膜脑图技术,对比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与斜视性弱视皮层功能损害的发生机制.方法 2009年1-10月,以1.5 T MRI系统分别采集9例健康自愿者、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和南京东南眼科医院10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和10例单眼斜视性弱视患者对视网膜脑图刺激和6epd空间频率、50%对比度的黑白光点刺激的视觉皮层功能数据,对正常对照组主导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弱视眼及斜视件弱视组弱视眼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斜视性弱视组的弱视眼及健眼分别行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斜视性弱视组的初、高级视觉皮层功能区损害情况,并对两种类型弱视的初、高级皮层损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平均反应T值在V1、V2、V3、Vp、V7区低于对照组主导眼(P<0.05,P值分别为0.018、0.007、0.002、0.000、0.025),与本组健眼比较结果一致(P<0.05,P值分别为0.035、0.007、0.020、0.009、0.023);斜视性弱视眼反应T值在V1、V2、Vp区低于对照组主导眼(P<0.05,P值分别为0.010、0.007、0.003),在V2、Vp区低于本组健眼(P<0.05,P值分别为0.026、0.009),两种比较结果不一致.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反应T值在V7区低于斜视性弱视组患眼(P<0.05,P=0.048),其他各区两组弱视患眼反应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类型弱视高级皮层损害与初级皮层损害无因果关系(P>0.05).结论 屈光参差性弱视与斜视性弱视在初级、高级视觉皮层均存在功能损害,高级视觉皮层的功能损害除因初级皮层损害导致高级皮层激活减低以外,可能还存在更为复杂的神经机制.斜视件弱视在初级视觉皮层除与屈光参差性弱视一样具有视觉神经元的功能损害和(或)神经元之间异常的相瓦作用外,可能还存在健眼对弱视眼的抑制作用;屈光参差性弱视在高级视觉皮层对高空间频率刺激的采集和编码较斜视性弱视减少.  相似文献   

4.
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配戴合适眼镜后,视力矫正依然不到0.8,此属弱视。儿童弱视的形成主要是在1~3岁。刚出世的新生儿视网膜等组织结构不够完善,4个月后视网膜发育完全,直至4周岁时,视力才可达1.0,到7~8岁时视觉功能才发育完全。而3周岁以前是视觉功能发育的关键期,也称敏感期,此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视网膜得不到清晰物像刺激,便会发生弱视。  相似文献   

5.
弱视是指在视觉发育未成熟期出现的、由于异常的双眼相互作用和视觉剥夺及视皮质主动抑制等因素所造成视觉空间分辨能力下降[1],而眼部检查无器质病变,戴矫正镜片不能改善视力,通过治疗可以好转者。我国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2]将视力界值为矫视力〉0.9;赵堪兴等[3]认为在诊断弱视时要特别注意儿童的年龄因素,应对不同年龄组儿童采用不同的视力标准;如3岁儿童的正常视力参考值下限为0.5,4~5岁0.6,6—7岁为0.7。弱视的危害是无完善的立体视。国内外研究表明,斜视弱视发生后主要损害的是精细立体视觉,发生视网膜对应异常、眼球运动异常、知觉融合与运动融合异常,破坏已经发育或正在发育的双眼视觉,故重建双眼视觉已成为弱视治疗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6.
弱视是一种常见眼科疾病,我国儿童弱视人群有一千多万,成人弱视更高达三千万。人们发现弱视已近300年,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Bangerter定义弱视是由于异常视觉经验所致的视觉系统功能障碍,我国目前基本沿用了该观点。近50年的研究提示弱视除了存在视觉系统的功能性障碍外,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因此,美国眼科临床指南定义弱视是由于视觉中枢缺陷而导致的最佳矫正视力下降。  相似文献   

7.
儿童弱视致病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 《医学研究杂志》2007,36(7):108-109
弱视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视力的眼病,其危害性不仅在于视力低下,还在于缺少完善的立体视觉,而后者又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所必需的高级视觉功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各类屈光不正,特别是远视性屈光不正,外界物象不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形成清楚的物象,可影响儿童视觉发育,是弱视形成的主要原因之。因此,对弱视病因的探讨、诊断、预防及治疗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8.
眼睛有视觉,是因为物体所发出的光线通过角膜、瞳孔到达视网膜,由黄斑部感光结像,并经视神经传到大脑视中枢,会同其他感觉,联合其他中枢,靠着经验、记忆、分析、识别等极为复杂的过程而构成。弱视是因视觉不好,就是视觉传导紊乱引起的。1.斜视性弱视大脑皮层为了消除因斜视而引  相似文献   

9.
彭芳  陈圣龙 《吉林医学》2014,(22):4931-4932
目的:对斜视性弱视患者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 EP)的变化特点进行研究,对患者的弱视发病机制进行探讨,并对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斜视性弱视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内斜视性弱视组以及外斜视性弱视眼组,每组各12例,并选取同期自愿参加体检的正常人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多焦电生理系统进行图形mfV EP检测,对潜伏期与振幅密度进行检测。结果:斜视性弱视患者在6个离心度上的反应振幅密度要明显低于正常组,且与正常组比较,弱视组患者鼻侧视网膜的反应潜伏期更长,振幅密度也更低。结论:通过检测斜视性弱视患者的mfV EP发现弱视患者的的视皮层与视觉传导通路受损,通过mfV EP可以为弱视的诊断、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马公明 《疑难病杂志》2006,5(6):447-448
在儿童视觉发育期,近视、远视、散光得不到有效的矫正,视网膜上的物像模糊不清,视觉皮层的电反应降低,引起视觉发育障碍,从而导致弱视[1]。屈光不正性弱视多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我院自2002年3月~2006年3月4年间收治了228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分别采用在医院集中治疗和家庭治疗,疗效差别显著,现比较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根据1996年4月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工作会议制定的弱视标准[2],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排除斜视和器质性眼病的屈光不正性弱视228例(376眼),其中男性110例(182眼),女性118例(194眼),年龄3~14(8.5±5.…  相似文献   

11.
弱视儿童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寻求一种客观评价儿童视功能及诊断弱视的手段。方法:随机选择43例(78眼)弱视儿童及30例正常儿童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43例(78眼)弱视眼PVEP P100波平均振幅低于正常眼(P<0.01),潜伏期较正常眼延长(P<0.01)。结论:结果表明儿童弱视是视觉传导通路障碍引起的,而视觉诱发电位是检测弱视儿童视功能的一种客观手段。  相似文献   

12.
收集就诊及治疗的弱视患者104例,通过弱视治疗后双眼矫正视力均≥0.8,两眼视力相差≤2行.根据弱视类型分为屈光不正组(34例)、屈光参差组(36例)和斜视组(34例);根据弱视程度分为轻度组(30例)、中度组(51例)和重度组(23例);根据首诊年龄分为≤7岁组(81例)和>7岁组(23例);根据弱视情况分为单眼弱视组(69例)和双眼弱视组(35例).采用Titmus立体图对其进行立体视锐度的检测,比较不同组别立体视锐度的差异.屈光不正组、屈光参差组和斜视组之间立体视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94,P<0.05),屈光不正组立体视功能恢复较好,屈光参差组和斜视组立体视功能恢复较差;不同弱视程度患者立体视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55,P<0.05),轻度组及中度组立体视功能恢复较好,重度组立体视功能恢复较差;不同首诊年龄立体视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1.263,P<0.05),患者首诊年龄≤7岁比>7岁立体视功能好;双眼弱视组及单眼弱视组的立体视功能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不同首诊年龄的弱视患者经过正规治疗后,视力可以达到正常人水平,但是并未同步建立起正常的立体视功能,仍然需要进行针对完善双眼视功能的训练,因此立体视功能检测应作为弱视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视力、年龄及屈光状态的视觉诱发电位的异常发生率。[方法]使用丹麦产Evomatic诱发电位测定仪记录并比较获得数据。[结果]弱视眼VEPP100波异常发生率与弱视程度相关,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远视性与近视性弱视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13岁年龄组与4~8岁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弱视眼N波的波幅变化明显,视力不同组间差异明显(P<0.01)。[结论]随视力的低下,P100波异常发生率高;远视性弱视P100波异常发生率低于近视性弱视,示近视性弱视的视功能损害较重;年龄愈大VEP异常发生率愈高、视功能损害愈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双眼三级视功能的检查方法及其对弱视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弱视患儿52例(98眼),经双眼三级视功能检查后,根据患儿的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等因素,采取一般治疗方法结合三级视功能训练进行弱视治疗。观察不同年龄段、不同弱视类型、不同弱视程度患儿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 3~5岁弱视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总有效率(P〈0.05);屈光性弱视患儿的痊愈率显著性优于斜视性弱视患儿的痊愈率(P〈0.05);弱视程度越轻,疗效越好,轻度弱视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重度弱视患儿的总有效率(P〈0.05)。结论三级视功能检查对诊治儿童弱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采取一般疗法结合三级视功能训练综合治疗弱视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find out prevalence of amblyopia in ametropias in a clinical set-up.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is ret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children from 4-5 years age group to the young adults who attended the eye clinic in one year period were included after taking history, VA test by Snellen's Vision Chart, cycloplegic refraction by streak retinoscope in children and wet or dry retinospcopy in young adults; and a thorough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egment eye examinations by slit lamp biomicroscope and ophthalmoscope to exclude structural abnormality of the eye or the posterior visual pathway defects. A total of 970 eye patients having diminution of vision with ametropias were identified and patients having reduction of visual acuity of greater than two lines between the eyes or an absolute reduction in acuity below 6/9 either eye in snellen's vision chart which cannot be corrected by refraction were enrolled to find out prevalence of amblyopia. Results: Out of 970 ametropic eye patients amblyopia was present in 56 patients (5.97%) with anisometropias and high bilateral ametropias. The prevalence of amblyopia according to types of ametropias are: hyperopia 6 (10.71%), myopia 2 (3.57%), myopic astigmatism 31 (55.36%), hyperopic astigmatism 11 (19.64%) and mixed astigmatism 6 (10.71%). Sex distribution of amblyopia is male 32 (57.14%) and female 24 (42.86%). Laterality of amblyopia shows: monocular 40 (71.43%) and binocular 16 (28.57%). Conclusion: Out of 970 ametropic eye patients a total of 56 (5.97%) patients have amblyopia. A preschool and school screening program in children in critical period of development of amblyopia must be conducted to find out the ametropias and amblyopia in time; and treat them earlier, by optical correction and amblyopia therapy, effectively and adequately. Key words: Amblyopia, ametropia, anisometropi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屈光性弱视儿童视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将92例屈光性弱视儿童随机分为常规组(46例)和研究组(46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阿托品+遮盖疗法),研究组另联合给予视功能训练。对比治疗前后视力水平,治疗后正常集合融合范围、正常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立体视构成比,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视力均增加,且研究组视力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1);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正常集合融合范围、正常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立体视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1);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1),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屈光性弱视儿童采用视功能训练治疗能显著提升视力,改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效果理想且不会显著增多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连市近年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屈光状态分布和弱视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460例(920只眼),分析屈光状态分布、弱视发生状况,同时分析弱视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460例儿童中弱视儿童267例(弱视眼434只,矫正视力正常眼100只),矫正视力正常儿童193例(矫正视力正常眼386只)。矫正视力正常眼中近视和远视的占比高于弱视眼(P <0.05);弱视眼中散光的占比高于矫正视力正常眼(P <0.05)。矫正视力正常眼和弱视眼的散光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类型以复性远视为主,分别占65.85%和60.81%。弱视和矫正视力正常患儿年龄、出生时窒息、每天睡眠时间、每天户外活动时间、挑食、每天玩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时间及读写姿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天睡眠时间、出生时窒息是发生弱视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屈光状态分布以散光为主,同时弱视发生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弱视筛查情况,并评价Titmus立体视图法在弱视筛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学龄前儿童228例,进行弱视筛查,了解视力筛查及立体视锐度检查情况,并以视力检查法为"金标准",评价Titmus立体视图法筛查弱视的效果.结果 5~<6岁年龄组儿童的视力筛查阳性率高于3~<4岁、4~<5岁组(P<0.05).3~<4岁儿童立体视锐度>100″或立体视盲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儿童(P<0.05),4~<5岁检出率高于5~<6岁、≥6岁儿童(P<0.05).共16例患儿诊断为弱视,Titmus立体视图法筛查弱视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一致率、Youden指数分别为81.3%、100.0%、0、18.75%、98.7%、0.813.Titmus立体视图法与金标准的筛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0.892).结论 不同年龄段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及立体视锐度存在差异.Titmus立体视图法在筛查学龄前儿童弱视方面与传统视力检查法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9.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总和视觉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斌  张春莲 《右江医学》2000,28(4):278-280
目的 :探讨屈光不正性弱视对儿童双眼视及视觉诱发电位 (VEP)双眼总和的影响。方法 :对 2 0例正常儿童及 34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 (分有、无立体视两组 )进行全视野刺激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结果 :双眼刺激视觉诱发电位总和VEP和单眼刺激视觉诱发电位AP10 0 :无立体视组明显低于正常组及有立体视组 (P <0 .0 1) ;有立体视组低于正常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单眼刺激视觉诱发电位LP10 0 :屈光不正性弱视组较正常组明显延长 (P <0 .0 1) ,有、无立体视两组之间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视觉诱发电位比行为或心理物理方法更为优越 ,能定量准确地客观反映视功能状态 ,视觉诱发电位双眼总和能客观评价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双眼视。  相似文献   

20.
学龄前儿童视力弱视斜视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弱视、斜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对6956名(13912眼)3~6岁儿童进行视力检查筛选,视力不足1.0者进行屈光、斜视检查。结果 受检儿童1.0以上者,占92.10%,患弱得占2.76%,弱视患病率34岁为3.46%,4岁为3.29%,5岁为2.12%。患斜视141眼,占受检眼数的1.01%。斜视患病率3岁为1.95%,4岁为1.21%,5岁为0.890%,6岁为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