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证实的13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表现特点。13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口服对比剂后延迟扫描。部分图像数据行多平面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结果所有病例均表现有肠系膜充血水肿,8例于增强扫描后显示有肠系膜上静脉内圆形充盈缺损。其余5例发生于末梢血管的病变。CT未能直接显示血栓,扫描显示了肠管扩张、肠壁增厚、靶征、肠壁强化程度减低、缺失或肠间小气泡影等反映继发肠缺血表现的CT征象。后两者对肠缺血坏死的判断,有较高的特异性。而肠坏死的发生与血栓是否位于主干并无直接关系。结论螺旋CT是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兵  刘保东  罗昕  董军  孙宝珍 《放射学实践》2006,21(12):1243-1246
目的:分析急性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及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急性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的CT表现,9例均行CT平扫,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9例CT平扫均显示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增粗,7例见腔内高密度影,8例见腹腔积液,5例见小肠管壁增厚、水肿;3例强化扫描示静脉内低密度充盈缺损。结论:CT对诊断急性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对急性腹痛,不明原因腹水及可疑肠梗阻的病例,应注意观察其门脉系统情况。  相似文献   

3.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塞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急性SMAE患者资料,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62岁,7例均行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图像后处理重组。结果肠系膜上动脉内充盈缺损7例,肠壁增厚5例,肠系膜上动脉增粗5例,肠腔扩张、肠壁菲薄和增厚3例,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弥漫栓塞并肝缺血1例;腹腔积液2例。结论MSCT是诊断SMAE的一种可靠且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对不明原因腹痛或临床怀疑SMAE的患者,应尽快行螺旋CT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肠系膜上动脉(SMA)病变及SMA相关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或SMA相关疾病的64层螺旋CT资料,CT扫描包括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实质期,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结果:SMA缺血12例,CT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钙化、狭窄、血栓形成,肠壁增厚、水肿.SMA压迫症10例,包括SMA综合征3例,CT表现为十二指肠第一、二部扩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变小;胡桃夹综合征7例,CT表现为左肾静脉受压及远端左肾静脉扩张.SMA结构异常4例,包括肠系膜上动静脉畸形2例和SMA假性动脉瘤2例,分别表现为肠系膜血管迂曲扩张和囊状扩张强化影.结论:64层螺旋CT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SMA相关疾病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症(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compressing syndrome,SMACS)又称Wilkie病、压迫性肠梗阻,系指由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的水平部所引起的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梗阻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我院于2007年8月-2010年3月对收治的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症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诊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诊断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PDSMA)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7例PDSMA患者的CT表现。10例行CTA,7例行全腹部CT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由2位经验丰富的腹部专业医师单独阅片,分析病变部位及CT表现,并对瘤体的4个径线进行测量。结果:①17例增强扫描均见明显的真假双腔(17/17)。②15例显示内膜辫征(15/17)。③13例假腔内显示血栓征(13/17),其中2例假腔完全血栓化。④14例显示内膜破口(14/17);7例显示假腔出口(7/17)。⑤9例显示肠管缺血征(9/17)。⑥瘤体近端距腹主动脉距离0.5~5.5cm,平均2.1cm。破口距腹主动脉距离1.6~5.6cm,平均2.6cm。瘤腔长度1.5~5.4cm,平均3.5cm。瘤腔宽度0.4~1.2cm,平均0.7cm。结论:CT能准确诊断PDSMA及相应肠管的血供情况,为临床治疗和追踪随访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7.
肠系膜上动脉梗死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CT表现特点。方法:搜集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例6例,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63岁,其中5例手术证实,1例DSA证实。6例均行腹部平扫加增强CT扫描。结果:肠系膜上动脉内充盈缺损6例,肠壁增厚4例,肠系膜增厚、血管增粗3例,肠腔扩张、肠壁薄纸样改变2例;腹腔积液2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一种有效且无创伤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以明确阻塞动脉的部位及范围,对手术较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临床确诊的19例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64层螺旋CT表现.19例均行平扫,14例加行增强扫描,并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结果 19例平扫均显示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增粗,12例肠系膜周围脂肪密度增高,13例管腔内高密度,10例有不同程度腹腔积液,14例肠管扩张、积气积液,10例肠壁增厚水肿;14例增强扫描均显示静脉内低密度充盈缺损,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管壁环形强化,肠管管壁强化呈"靶征",3例肠管未强化,5例显示肝脏一过性供血不足,门静脉期供血减少.结论 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以及三维重组技术相结合能够早期发现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王磊  李欣  王春祥  赵滨 《放射学实践》2007,22(11):1225-1227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测量正常儿童肠系膜上动脉(SMA)夹角的相关解剖数据,为临床诊断胡桃夹综合征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利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测量32例无相关血管疾患的儿童卧位状态下,SMA与腹主动脉(AA)夹角度数,左肾静脉(LRV)上、下缘水平SMA与AA的直线距离(m,n),主动脉左侧LRV最大内径(a)和SMA与AA间的LRV内径(b)及两者的比值.结果:SMA与AA的夹角为(68.4±22.6)°,m为(6.5±2.7)mm,n为(9.5±2.8)mm,a为(4.7±1.5)mm,b为(2.6±0.73)mm,a与b的比值,》2者14例,》3者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可准确测量SMA夹角等相关解剖数据,从而有助于临床诊断胡桃夹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19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多层螺旋CT(MSCT)改变,评价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肠缺血的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MSCT血管重组显示急性肠系膜缺血直接征象13例(68%),其中肠系膜动脉狭窄3例(16%),血栓形成或栓塞7例(39%),肠系膜静脉内血栓形成3例(16%).间接征象包括肠管壁增厚、肠管扩张及气-液平面,肠管壁积气、肠系膜周围渗出、腹腔积液等.结论 MSCT能对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并可帮助判断缺血的原因及程度.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16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或/和CT检查确诊,10例经手术证实。结果彩超发现SMVT14例,CT诊断SMVT16例,二者均可见到肠管扩张,肠壁增厚,腹腔内游离液体等间接征象。V结论影像学检查对于明确诊断SMVT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A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ric artery disection,SISMAD)的显示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排128层螺旋CTA诊断SISMAD的患者资料8例,总结及优化扫描方案,采用多种后处理方法显示。结果共诊断SISMAD 8例,SISMAD起止的长度在10~75 mm之间;夹层发生的部位7例靠近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段,其中3例发生于SMA近心端距SMA开口处约10~30 mm;1例起于发出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后。发现3处及以上破口的SISMAD 5例,发现2处破口1例,发现1处破口2例。部分假腔内可见血栓形成。结论 SISMAD涉及的多种病理改变64排128层螺旋CTA均可清楚显示,可作为诊断SISMAD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静脉病变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增强血管造影诊断肠系膜上动、静脉病变45例。采用Philips 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增强扫描于注射对比剂后延迟25~30 s扫描动脉期、65~75 s扫描门静脉期。在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ting,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容积再现(volumetric rendering,VR)重组肠系膜上动、静脉图像,分析肠系膜上动、静脉血管成像对肠系膜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45例患者均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共发现肠系膜上动、静脉病变49处,其中累及肠系膜上动脉23处,肠系膜上静脉13处,肠系膜上动、静脉同时累及13处。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肠系膜上动、静脉解剖结构,对肠系膜动、静脉病变有确诊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节省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诊断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平扫及增强MSCT表现,其中1例手术证实。结果8例患者MSCT检查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肠系膜周边脂肪密度增高,肠系膜上静脉增宽。7例平扫密度增高,其中2例血栓累及门静脉,5例出现肠管扩张、积气积液,5例出现肠管管壁增厚。增强后,肠系膜静脉管壁环形强化,肠管管壁强化呈“靶征”,1例肠管未见强化。抗凝治疗后,1例血栓基本消失,3例肠系膜静脉建立侧枝循环。结论MSCT增强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相结合能早期发现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它是一种有效、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CT血管造影后深静脉扫描对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志成  杨四清 《放射学实践》2005,20(10):917-919
目的探讨肺动脉CT血管造影后深静脉扫描对深静脉血栓的位置、范围及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并与下肢静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方法19例疑诊肺栓塞的患者,接受肺动脉CT血管造影后深静脉扫描,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38~73岁。CT肺动脉造影扫描范围从膈顶至主动脉弓水平。其中15例接受双下肢静脉造影,扫描范围从膈顶至小腿上端。分别观察2种检查方法的影像结果,并将下肢静脉影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部19例患者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后深静脉扫描,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的肺部图像,18例获得良好的深静脉扫描图像,1例深静脉显影不良,不能诊断。7例有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肺动脉栓塞,11例见有深静脉血栓,其中既有肺动脉栓塞又有深静脉血栓者6例,1例仅有肺动脉栓塞而无深静脉血栓,5例仅有深静脉血栓而无肺动脉栓塞。15例患者在CT检查前后24h接受下肢静脉造影检查,10例呈阳性,显示血栓分别位于静脉和股静脉。10例下肢静脉血栓病例,CT检查发现9例,漏诊1例;而CT发现的股静脉以上平面的深静脉血栓4例,下肢静脉造影受其技术方法限制,均未能显示。结论CT肺动脉造影除能够发现肺栓塞的部位及其他非栓塞病变外,对下肢、盆腔及腹部的静脉扫描,还可准确地诊断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