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玻璃体切割术在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40例(45眼)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或黄斑裂孔且不伴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包括黄斑劈裂组患者22例(24眼),黄斑裂孔组患者18例(21眼)。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测定并观察患者的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视力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GR)情况。结果 黄斑劈裂组视力进步率、黄斑完全愈合率显著高于黄斑裂孔组,且视力减退率、未改善率更低(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时的P1振幅密度均显著高于同组术前(P<0.05);黄斑劈裂组P1潜伏期逐渐下降,且术后6个月时与术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黄斑裂孔组虽有所下降,但各时期与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的有效手段,在裂孔形成前进行治疗有助于患者术后视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黄斑区病理改变.方法采用Zeiss OCT 3 A黄斑区扫描程序,对观察组21例36只眼,以视物变形、变暗,复视,近期视力下降为主诉症状的高度近视患者,以及对照组11例21只眼为无主诉症状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病例的眼轴长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主诉症状组:主要表现为黄斑裂孔2例2只眼,玻璃体后脱离3例4只眼,视网膜前膜2例2只眼,视网膜劈裂2例3只眼,黄斑区视网膜浅脱(局限性色素上皮脱离和局限性神经上皮层脱离)5例7只眼,黄斑区CNV4例6只眼,视网膜玻璃体黏连2例2只眼,眼底后极部OCT扫描异常率为86.3%,未发现异常者2例4只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以及矫正视力与黄斑区异常OCT表现直接相关.而FFA检查未发现异常改变者为14例22只眼,异常率仅为26.3%.无主诉症状组:仅有1例1只眼见黄斑颞侧视网膜前膜.结论建议对高度近视患者定期采用OCT检测将有助于黄斑病变的早期诊断、选择手术方式以及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内界膜反转填塞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所致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在我院眼科接受治疗的52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经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观察组29例术中联合施行内界膜剥除及内界膜反转填塞治疗,对照组23例施行单纯内界膜剥除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黄斑光学断层成像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视力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界膜反转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内界膜剥离的效果,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显著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病变脱离(MHRD)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29例(29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同时伴有视网膜周边裂孔,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及内界膜撕除。术后保持头低位3周,随访6~12个月,其中硅油填充时间3~6个月。观察患眼手术后矫正视力、视网膜复位、黄斑裂孔闭合情况以及并发症。 结果  手术后29只眼视网膜完全复位,复位率为100%。视网膜脱离复发1只眼,占3.47%。黄斑裂孔复位闭合11只眼(37.9%);术后视力提高者26例26只眼(89.7%),不变者3只眼(10.3%);术后2周,出现高眼压 4只眼,占13.8%,给予降低眼压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硅油取出手术前出现高眼压 2只眼(6.89%),硅油取出手术后眼压均得到控制。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及硅油填充可在伴有视网膜周边裂孔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病变脱离患者中获得较高的手术复位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氟丙烷(C3F8)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38例38只眼,12例12只眼单行C3F8眼内填充,未作激光光凝治疗;26例26只眼在C3F8眼内填充术后作黄斑裂孔缘激光光凝.术后均作6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6个月).结果 非光凝组7只眼复发,占58.3%,术后矫正视力0.1以上视力8只眼,占66.7%;光凝组2只眼复发,占7.7%,术后有17只眼视力在0.1以上,占65.4%.两组黄斑裂孔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5),视网膜脱离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9<0.05).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无显著差异.结论 C3F8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可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观察玻璃体切除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6例(56眼),分A、B两组。A组(30例)玻璃体切除术前玻璃体腔注射TA,术后4~14 d行玻璃体切除术。B组(26例)直接行玻璃体切除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矫正视力、术中情况及术后炎症反应。结果: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矫正视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体切除术前注射曲安奈德术中出血、黄斑和视网膜水肿、术中使用硅油及术后反应重的患者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视网膜未复位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前玻璃体腔注射TA可以提高术后矫正视力,减少术中出血、硅油使用频率、术中黄斑和视网膜水肿,减轻术后炎症。  相似文献   

7.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研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高度近视患者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病例来源于2000年3月至2004年4月间20例(20只眼)由于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导致的视网膜脱离而住院的患者,其中男3例、女17例,术后随访时间为2~30个月,平均15个月。手术方法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硅油充填术,手术后患者保持低头位至少1周以上。结果:20只眼中,硅油充填5只眼,1次手术后1个月视网膜解剖复位成功率为80%(16/20),4例视网膜脱离复发,其中长效气体充填3只眼,硅油充填1只眼。均未再次手术。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05为15%(3只眼),随访时的最佳矫正视力≥0.05为55%(11只眼),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86)。术中与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有:视网膜轻度出血3例(15%);继发性青光眼2例(10%);核性白内障4例(20%),其中3例为硅油充填眼。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有助于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内界膜充填术治疗初次手术后未闭合黄斑裂孔的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已行23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黄斑裂孔未闭合的患者16例16眼,包括硅油眼6只眼。所有患者行23G微创玻璃体切除,利用曲安奈德(triamnisolone,TA)、靓蓝G(bright blue G,BBG)、自体血清(AB)滴注于后极部视网膜,剥离黄斑区外周部分保留的内界膜,置于裂孔底部,10%C3F8气体充填玻璃体腔。术后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底镜和OCT检查。结果 16例黄斑裂孔均闭合,裂孔闭合率100%。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斑裂孔愈合后椭圆体带断裂长度减小。结论内界膜充填术可以使黄斑裂孔手术后未愈合的黄班孔愈合。裂孔愈合处可见椭圆体带的连续性部分恢复,术后视力得以稳定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经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A/B型超声和OCT检查确诊的42例78眼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黄斑劈裂组和非黄斑劈裂组的年龄、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进行比较。观察黄斑劈裂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的关系。结果 OCT扫描发现黄斑劈裂17例25眼(32.1%),其中黄斑劈裂合并黄斑前膜2眼,合并玻璃体牵拉2眼。有视物变形、暗影、视力下降等症状26例51眼高度近视发现黄斑劈裂14例22眼,无症状16例27眼发现黄斑劈裂3例3眼。年龄、视力、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对黄斑劈裂发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眼黄斑劈裂多发生在黄斑中心凹,以外层劈裂多见,均累及2~4个象限不等。外层劈裂15眼,混合性劈裂10眼。外层劈裂可单独存在,中、外层劈裂及内、中、外层劈裂可共存于同一患眼。近视屈光度对黄斑劈裂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眼黄斑劈裂随访12~20个月,出现黄斑前膜2例2眼,2眼有玻璃体牵拉的黄斑劈裂发生视网膜脱离1眼,黄斑裂孔1眼。结论高度近视眼患者定期OCT检查有助于黄斑劈裂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能明确黄斑劈裂发生的层次和清晰显示黄斑劈裂的形态。  相似文献   

10.
王兵 《中国医学工程》2014,(2):13-13,1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观察1月、3月术前、术后黄斑区OCT检查结果情况及视力变化。结果①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OCT检查21眼黄斑裂孔已封闭,黄斑裂孔及视网膜总解剖复位率91.30%。②23例MHRD患者解剖复位的21眼中,视力改善19只眼,2眼视力无变化。结论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解剖复位率高,并发症少,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观察1月、3月术前、术后黄斑区OCT检查结果情况及视力变化。结果①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OCT检查21眼黄斑裂孔已封闭,黄斑裂孔及视网膜总解剖复位率91.30%。②23例MHRD患者解剖复位的21眼中,视力改善19只眼,2眼视力无变化。结论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解剖复位率高,并发症少,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应用价值及其前景。方法选择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例23例(23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眼内气体填充,随访6—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以视力、黄斑裂孔闭合情况为主要评价标准。结果23例(23只眼)术后1个月,19例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证实裂孔闭合,其中18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以上;4例裂孔未闭合,3个月后复发,行注油术后裂孔闭合。结论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选玻璃体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有利于提高一次性手术复位率及视功能,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外伤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设计:回顾性干预性病例研究。方法:8例外伤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8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术中或术后联合气体填压。观察视网膜解剖复位、外伤性黄斑裂孔封闭及视力结果。结果:7只眼(87.5%)达到解剖复位,所有眼(100%)的黄斑裂孔均得到有效封闭。5只眼(62.5%)术后视力提高,3只眼(37.5%)无明显变化。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气体填压术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可保证有效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未见周围视网膜裂孔、玻璃体出血及视网膜脱离范围对于黄斑裂孔的封闭和视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具有黄斑牵引的高度近视患者的光学相干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图像特征及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OCT、B超确诊具有黄斑前膜和黄斑牵引综合征的高度近视患者的黄斑部OCT图像特征. 结果:30例患者31只眼大致可分为5种特征:单纯性黄斑部正增厚10例,视网膜劈裂5例,黄斑裂孔4例,黄斑囊样水肿7例,视网膜脱离5例.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具有黄斑前膜或黄斑牵引的特征主要是黄斑前膜或玻璃体反射带牵拉视网膜,OCT能更好地观察其病理改变,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45例(47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其中24眼行自体内界膜剥除并填塞手术(填塞组);23眼单纯内界膜剥除术(未填塞组)。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眼底照相、FFA、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结果:填塞组与未填塞组术前视力分别为(1.63±0.48)LogMAR和(1.65±0.48)LogMAR,术后6~12个月时患者的视力分别为(1.00±0.12)LogMAR和(1.04±0.07)LogMAR,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填塞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1.6%(22/24),未填塞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65.2%(15/2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填塞组网膜均复位,无视网膜脱落复发,未填塞组视网膜脱落复发率为8.6%(2/23)。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从解剖上封闭黄斑裂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病理性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的光学相干扫描(OCT)视网膜形态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OCT检查存在黄斑视网膜劈裂的21例病理性近视患者32眼(劈裂组)的OCT图像特点,并与病理性近视非劈裂组(51例73眼)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及中心凹局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黄斑前膜、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劈裂组外层劈裂25眼(78.12%),中层劈裂5眼(15.63%),内层劈裂4眼(12.50%),存在2层及以上的多层黄斑视网膜劈裂7眼(21.88%).2组屈光度、眼轴长度、中心凹局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劈裂组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劈裂组(96.88% vs.64.38%,P<0.01).结论 病理性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可表现为多种形态;常伴发其他黄斑病变;OCT能清晰地显示病理性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的形态特征,有助于黄斑视网膜劈裂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病人玻璃体切割手术前后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变化,探讨评价黄斑裂孔病人结构与功能改变的敏感指标。方法收集34例(34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单眼特发性黄斑裂孔病人,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病人健眼及患眼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mfERG及OCT。结果特发性黄斑裂孔病人术前患眼BCVA 0.01~0.8,平均0.10。病人术前OCT裂孔最大直径(maximum diameter,dmax)431~1 770μm,平均(998.7±302.6)μm,裂孔最小直径(minimum diameter,dmin)403~536μm,平均(470±189.2)μm。特发性黄斑裂孔病人患眼BCVA、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区mfERG P波及N1波振幅降低(P<0.05)。术后黄斑裂孔全部解剖学闭合,其mfERG P波及N1波振幅亦在术后逐渐恢复,但仍不能恢复至健眼水平。术后3个月患眼P波潜伏期一过性延长,至术后6个月恢复。术前患眼BCVA与dmin、dmax相关(ρ=0.549,ρ=0.610,P<0.01),与mfERG各项参数无相关性;术后BCVA与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相关(P<0.05),与mfERG各项参数无相关性。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病人患眼术后视力及视觉功能均较术前提高,其黄斑区结构及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术前及术后OCT的主要指标与病人最佳矫正视力相关,术前dmin、dmax对病人术后BCVA有预测意义,但本研究并未显示术前mfERG各项参数对病人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玻璃体后皮质在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 2009年1月至4月在我院接受玻璃体手术的16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眼纳入本回顾性研究。所有患眼术前均接受了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B型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以发现玻璃体后脱离和玻璃体视网膜牵引的状况;玻璃体手术中采用曲安奈德(TA)进行玻璃体后皮质染色,以确认残留的玻璃体后皮质和玻璃体后脱离的状况。综合各项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检眼镜和超声检查之后,确定16例患眼术前玻璃体后脱离的状况分为:3眼(18.75%)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8眼(50%)部分性玻璃体后脱离,5眼(31.25%)无玻璃体后脱离。OCT检查发现有10/16(62.5%)眼不存在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而且在裂孔边缘存在玻璃体视网膜牵引,包括4眼的前后方向玻璃体牵引,6眼的切线方向牵引。TA辅助的玻璃体手术中证实16眼均不存在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其中有6/16(37.5%)眼最终诊断为部分性玻璃体后脱离,5/16(31.25%)眼诊断为玻璃体劈裂。综合比较后发现66.7%的部分性玻璃体后脱离患眼在OCT检查中发现存在前后方向的玻璃体视网膜牵引,80%的玻璃体劈裂患眼在OCT检查中发现存在切线方向的玻璃体视网膜牵引。在玻璃体后脱离的诊断符合率方面,超声检查为68.7%(P=0.02),OCT为62.5%(P<0.01)。结论 部分性玻璃体后脱离或玻璃体劈裂引起的玻璃体后皮质残留,可能会导致黄斑区前后方向或者切线方向的玻璃体视网膜牵引,进而影响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的形成和视网膜脱离的发展。术前综合超声和OCT等检查,加上术中TA辅助玻璃体后皮质染色,对于了解玻璃体视网膜的关系、综合评价玻璃体后皮质的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合并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术后黄斑厚度的变化。方法:选取白内障患者78例(78眼)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两组,糖尿病组40例(40眼),非糖尿病组38例(38眼),采用OCT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以及术后1个月时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非糖尿病组术后1 d、1周及1个月的中心凹区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术后1 d、1周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各时段的内环区、外环区视网膜厚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后,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视网膜厚度较术前明显增加,黄斑中心凹区改变明显,提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引起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病理性近视伴视网膜劈裂眼(RS)的玻璃体视网膜牵引征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研究2009年9月~2010年4月华西医院病理性近视276眼(163例)的眼底改变,分析伴有视网膜劈裂的病理性近视53眼(42例)的玻璃体视网膜OCT图像特征.结果 OCT显示49眼(92.45%)有不完全脱离的玻璃体牵引视网膜体征,其中21眼(39.62%)后极部的视网膜有牵引性皱褶,11眼(20.75%)有视网膜黄斑局灶样弥漫性增厚,8眼(15.09%)有视网膜内界膜局团状增殖样改变,7眼(13.20%)呈玻璃体条索状强反光带牵引视网膜,2眼(3.77%)有牵引性黄斑中心凹假孔.病理性近视的高度近视患眼多引发内层视网膜劈裂,而超高度近视患眼常伴发视网膜外层劈裂或混合劈裂,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伴视网膜劈裂的病理性近视眼普遍存在玻璃体牵引视网膜征.玻璃体视网膜牵引所致视网膜内层劈裂是病理性近视的早期病理退变,可通过OCT检查及时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