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段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径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腹段食管癌、贲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手术清除淋巴结的难易程度,探讨经腹、经胸及胸腹联合切口三种手术径路的利与弊。方法: 对45例腹腔段食管癌(包括侵及贲门)和贲门癌(包括侵及食管下段)患者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淋巴结转移规律和三种手术径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45例均完成手术,其中腺癌32例,鳞癌13例,清除淋巴结229枚,其中有癌转移的淋巴结188枚。病理类型为腺癌的转移部位以贲门周围及胃左动脉、胃小弯等处腹腔内转移多见;病理类型为鳞癌的转移部位以腹段食管床及下肺静脉周围多见;个别病例有转移到主动脉弓下淋巴结。结论: 胸腹联合切口虽然有暴露充分、手术操作方便的优点,但因其创伤大,患者术后恢复慢而不易被患者所接受。经腹切口创伤小,但暴露差,对单纯仅局限于贲门部肿瘤较适合,患者术后恢复快。经左胸切口能得到有效满意的暴露,适合于各种类型的腹段食管癌贲门癌的手术需要,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评判腹部段贲门癌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6例腹段食管癌与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CT资料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术后进行为期三年的随访。结果 64层螺旋CT共检出SD(直径)≥10mm胸腹腔淋巴结202枚,病理检查证实SD≥10mm胸腹腔淋巴结160枚,准确率为79.21%;而对SD<10mm的淋巴结,64层螺旋CT检查准确率为16.78%,卡方检验结果表明CT对SD≥10mm和SD<10mm淋巴结的检出准确率差异显著(X2=102.34,p<0.01)。食管癌胸腔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贲门癌(X2=7.78,P<0.01);贲门癌的腹腔淋巴结转移率较食管癌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5,P<0.05);淋巴结转移数目在1-4之间的患者在随访第3年时的生存率为45.6%,而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4的患者在随访第三年时已全部死亡。结论 64层螺旋CT能够在术前较为准确的评判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同时能够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少辉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1897-1899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以便探讨提高胸段食管鳞癌的根治性、减少复发、改善长期疗效的术式.方法 选择2000-2004年在我院行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术的200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其中Ivor-Lewis术145例,右胸、腹正中、左颈三切口55例,清扫的淋巴结详细标记后送病理检查.分析不同部位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本组共清扫淋巴结3 219枚,有癌转移752枚(23.4%).食管癌旁(252枚,占33.5%)、隆突下(156枚,占20.7%)、胃左血管旁(150枚,占20.0%)、下肺静脉旁(108枚,占14.4%)、贲门旁(80枚,占10.6%)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主要是食管癌旁(占60.0%)、隆突下(占33.3%)和颈部(占6.7%);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主要是食管癌旁(38.2%)、隆突下(28.8%)、下肺静脉旁(16.1%)等;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分别是食管癌旁(28.6%)、胃左血管旁(27.0%)、贲门旁(15.6%)、隆突下(14.6%)和下肺静脉旁(14.2%).患者5年生存率达54.3%.结论 胸上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纵隔、腹部淋巴结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纵隔、腹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4.
54例食管癌IMRT靶区勾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基于CT的食管癌调强放疗(IMRT)治疗靶区勾画的准确性.方法 54例食管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前均行胸部及上腹部CT增强扫描,比较根据CT所勾画的靶区和手术病理所提示的靶区.结果 食管原发肿瘤的勾画:CT显示肿瘤外侵4例,占7.4%,而手术病理示18例外侵(侵犯脉管13例,侵犯神经10例,8例肿瘤周围组织中有癌结节),占3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淋巴结的勾画:2区(上气管旁淋巴结)及4区(气管支气管脚淋巴结)的CT检出率(65%,35/54)优于手术探查结果(2%,1/54)(P=0.00),而对于中段食管旁淋巴结(8M区)的CT检出率(2%,1/54)明显低于手术探查检出率(19%,10/54)(P=0.01),其余淋巴结区域根据CT勾画的靶区与病理情况无明显差别.结论 基于CT的食管癌IMRT的靶区勾画,在存在外侵的食管原发肿瘤及中段食管旁淋巴结区域的范围明显不足,在实际治疗计划的制定中要考虑这个因素.  相似文献   

5.
胸段食管癌222例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2 2例胸段食管癌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2 2例中 86例 (38.7% )淋巴结转移。清扫淋巴结 1342枚 ,转移度 15 .7% (2 11/1342 ) ,其中胸上、中、下段癌转移度分别为 35 .2 %、12 .3 %、2 0 .2 % ,胸上段食管癌转移以颈部、食管旁、支气管旁为主 ;中段癌以瘤旁、胃左动脉旁、食管旁、贲门旁及隆突下转移为主 ;下段以瘤旁、贲门旁、隆突下及胃左动脉旁转移为主。不同浸润深度的转移度有差异 (P <0 .0 1) ,不同分化程度的转移度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胸段食管癌病灶部位越靠上转移度越高 ,但胸下段比胸中段转移度高 ,转移率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双源癌前病变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同一个体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eDYS)和贲门腺上皮不典型增生(gDYS)即食管贲门双源癌前病变(cDYS)的病理特征.方法:选取林州地区临床病理诊断为单发贲门癌(n=3 119)、单发下段食管癌(n=516)和食管贲门双源癌(n=115)手术切除标本的癌旁组织,及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食管内镜黏膜活检组织(n=4315),采用连续取材、石蜡包埋、切片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cDYS的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ESCC组、GCA组、CC组eDYS检出率分别为75.8% (391/516)、22.4% (700/3119)、63.5%(73/115),gDYS检出率分别为21.9%(113/516)、61.4%(1 915/3 119)、37.4%(43/115).4315例无症状居民内镜普查eDYS、gDYS检出率分别为4.8%(206/4315)和5.3%(229/4315).ESCC组、GCA组cDYS检出率分别为19.6%(101/516)、17.6%(548/3119),2组相似(P<0.05),但均低于CC组的29.6%(34/115)(P<0.05).手术切除标本癌旁组织中cDYS检出率18.2%(683/3750),高于无症状普查人群cDYS的检出率0.7%(29/4315)(P<0.05).手术切除标本cDYS的高发年龄段均为50-69岁,比无症状人群cDYS高发年龄段40~59岁高10岁(P<0.05).结论:食管贲门双源癌前病变是常见的病理变化,是食管贲门双源癌发生的重要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保留贲门及腹腔动脉干区淋巴结广泛清扫在中上段食管癌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肿瘤距贲门齿状线近口端5.0cm以上的病例,手术中保留贲门胃小弯延长原食管床,行食管与食管端端机械分层手工吻合;术中行腹腔动脉干区淋巴结广泛清扫。结果1次吻合成功95例,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2例,胸胃瘘1例,吻合口狭窄4例,胃出血1例,胸胃无力症2例,行吻合口扩张治愈2例,扩张效果不佳予食管支架治疗2例,其余病例均恢复良好;食管癌患者有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42.3%,远低于无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70.6%),术后3年的腹腔局部复发率5.4%,腹部CT提示为肝,肾上腺转移,未发现有上腹部手术清扫区域的淋巴结复发。结论延长胃小弯、保留贲门、食管床内吻合、腹腔动脉干区淋巴结广泛清扫的术式,能明显提高食管癌患者手术后的生存质量;食管癌腹腔淋巴结相关引流区域清扫的彻底与否直接关系到术后的腹腔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左开胸贲门癌手术与经腹路径的治疗效果.方法左开胸于癌上、下至少5em行胃食管部分切除胃食管弓下吻合,清扫纵隔淋巴结,病理证实食管下段受累情况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切缘均〉5cm,纵隔淋巴结转移率21.2%,其中,隆突下(7区)6.7%,下段食管(8区)旁11.7%,肺下韧带(9区)2.5%,贲门癌累及食管下段69.5%,纵隔淋巴结转移数占纵隔淋巴结总数的17%.结论左开胸手术较腹部路径更能达到根治目的,开胸优于开腹。  相似文献   

9.
1990— 1995年 ,我们手术治疗中晚期 (Ⅲ~Ⅳ期 )食管癌和贲门癌 2 30例 ,现将外科治疗中有关问题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30例中 ,男 180例 ,女 5 0例。年龄 35~ 75岁 ,平均 5 5岁。出现吞咽困难至手术时间为 6个月。食管癌 16 0例 ,其中上、中、下段食管癌分别占 10 %、75 %、15 % ,贲门癌70例。食管吞钡X线摄片及胃肠钡餐X线片上食管病变长度 2~ 18cm ,其中病变长度 7cm以上占 4 0 %。贲门癌侵犯食管下段占贲门癌病例的 4 5 % ,肝左叶孤立性转移 2例 ,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6例。食管癌切除率为 90 .6 % (14 5 / 16 0 )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8FDG-PET/CT对中晚期食管癌的影像分析价值。方法:中晚期食管癌30例患者治疗前、后1月均行18FDG-PET/CT(PET/CT)及CT增强扫描检查,同时计算和分析二者对食管原发肿瘤、淋巴结受侵和远处转移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大值的相交值(最大相交值)。结果:PET/CT和CT增强扫描对食管原发肿瘤的检出率均为100%,而对受侵淋巴结最大相交值分别为87.2%和51.3%(P<0.01),远处转移灶分别为93.0%和68.8%(P<0.01)。结论:PET/CT检查对指导中晚期食管癌的综合治疗和预后随访价值较为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微超声探头对食管癌、贲门癌及食管、贲门隆起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1例食管贲门疾病患进行电子胃镜及微超声探头检查,并与组织学检查对照。结果 微超声探头检查对食管癌、贲门癌的诊断准确性为94.4%,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为85.7%,对其它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为100%。结论 微超声探头食管贲门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18F-FDG SPET/CT扫描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术后病理金标准比较,评价18F-FDG SPET/CT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6月首程治疗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的胸段食管癌根治术40例患者,术前1周内行18F-FDG SPET/CT检查,将18F-FDG SPET/CT诊断食管淋巴结转移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全组共清除淋巴结1216枚,平均每例清除淋巴结30.4枚(15~55枚),淋巴结转移率67.5%。SPET/CT诊断食管癌总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44.4%、84.6%和57.5%。但进一步分析SPET/CT诊断对颈部、上纵隔、下纵隔及腹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较低,分别为35.0%、50.0%、32.5%和27.5%。其中转移淋巴结短径〈0.8cm、0.8~1.2cm和〉1.2cm的准确性分别为0.0%、43.8%和84.6%。结论 18F-FDG SPET/CT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及准确性较低;对转移淋巴结短径〉1.2cm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18F-FDG SPET/CT扫描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术后病理金标准比较,评价18F-FDG SPET/CT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6月首程治疗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的胸段食管癌根治术40例患者,术前1周内行18F-FDG SPET/CT检查,将18F-FDG SPET/CT诊断食管淋巴结转移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全组共清除淋巴结1216枚,平均每例清除淋巴结30.4枚(15~55枚),淋巴结转移率67.5%。SPET/CT诊断食管癌总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44.4%、84.6%和57.5%。但进一步分析SPET/CT诊断对颈部、上纵隔、下纵隔及腹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较低,分别为35.0%、50.0%、32.5%和27.5%。其中转移淋巴结短径<0.8cm、0.8~1.2cm和>1.2cm的准确性分别为0.0%、43.8%和84.6%。结论 18F-FDG SPET/CT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及准确性较低;对转移淋巴结短径>1.2cm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食管及贲门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运用首次通过法多层螺旋CT(MDCT)灌注成像前瞻性评价食管及贲门癌的肿瘤血管生成.方法 纳入经病理证实且未接受抗癌治疗的44例食管及贲门癌患者进行MDCT灌注成像,另纳入21例食管正常的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t检验比较食管癌组与对照组、鳞癌组与腺癌组、转移组与未转移组间的灌注参数有无差异. 结果食管癌组较对照组有更高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强化峰值(PEI),更短的峰值到达时间(TTP),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组与腺癌组的灌注参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转移组较未转移组具有更短的TTP及更高的BF,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DCT灌注成像可用于评价食管及贲门癌的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的血管分布或血管生成与其组织学类型无关;高BF值及短TTP值可能有助于预测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中段食管癌扩大二野清扫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从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对52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以Ivor-Lewis术式为基础进行扩大二野清扫,并对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52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6.5%(19/52),死亡1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50%(26/52)。共清扫淋巴结1 426枚,其中99枚淋巴结发生转移,淋巴结转移度为6.9%;主要集中在颈深组、食管旁、喉返神经旁、隆突下、贲门区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3%、19.2%、7.6%、13.4%、25%和5.7%;转移度分别为15.2%、17.2%、6.1%、19.2%、24.2%和3.0%。早期食管癌和进展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和52.1%,转移度分别为1.9%和7.1%,两者转移率和转移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78、1.083,P<0.05)。结论胸中段食管癌有广泛转移的倾向,颈深区及上纵隔区域是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区域。Ivor-Lewi术式更方便胸中段食管癌切除和现代二野淋巴结的清扫,并且以此为基础经右胸顶对颈深区淋巴结清扫也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频率超声在胸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原发性胸上段、胸中段和胸下段食管鳞癌患者各30例,应用高频率超声观察所有研究对象颈部淋巴结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髓质、淋巴结内部血流及淋巴结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PSV)及阻力指数(RI)情况.结果 超声对90例食管癌患者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预期值达92.00%.转移组颈部淋巴结最大长径/最大短径<2,呈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淋巴门结构偏移或消失,血流类型以混合型为主,RI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上段、中段、下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00%、26.67%、16.67%,且与食管癌病变的长度呈正相关.结论 高频率超声在判断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颈部淋巴结检查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中Rb 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中Rb蛋白表达的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林州市30例食管贲门双源癌患者Rb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在30例双源癌患者中,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Rb阳性率分别为46.7%(14/30)和40%(12/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72,P>o.05).食管和贲门癌组织Rb一致阳性率为36.7%(26/30),一致阴性率为50%(15/30),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Rb的表达相关(P<0.05).结论:该地区食管癌和贲门癌存在较高的Rb一致性变化,提示二者可能具有相似的发病因素和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在定性评估不同分化食管癌转移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内镜病理证实的食管鳞癌病人,术前均接受能谱CT胸部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测量纵隔内淋巴结短径、动脉期70 keV下的CT值(CT70 keV)、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计算标准化碘浓度,并且与手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48例食管鳞癌病人中,食管癌手术及病理证实伴淋巴结转移32例,无淋巴结转移16例。经术后病理结果确认转移淋巴结79枚,其中高、中、低分化鳞癌转移淋巴结分别为14枚、27枚和38枚;非转移性淋巴结32枚,能谱CT成像诊断淋巴结转移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分化食管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短径、动脉期CT70 keV、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均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 < 0.05~P < 0.01)。低分化食管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短径、动脉期CT70 keV、动静脉期NIC均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 < 0.05~P < 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期CT70 keV、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联合诊断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1%和87.5%。结论CT能谱成像在定性评估不同分化食管癌淋巴结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食管癌的N分期、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贲门癌术前CT表现及术前评估与临床对照。方法:贲门癌38例均行上腹部CT平扫 增强扫描,将CT诊断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研究。结果:贲门癌38例中CT检出30例,准确性为78.9%。贲门癌CT表现是贲门部胃壁不规则增厚11~40 mm不等,厚度达20~30 mm 30例(78.9%)。食管下端受侵20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CT征象与病理对照显示:贲门癌浆膜侵犯18例中,CT确诊15例,敏感性为83.3%。无浆膜侵犯20例中,CT扫描正确16例,特异性80.0%。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较准确地反映贲门癌病理特征,是诊断贲门癌浸润及转移的可靠影像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和癌旁正常组织SFRPs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变化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结果 110例食管鳞癌组织SFRP1、SFRP2、SFRP4、SFRP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61.8%(68/110)、66.7%(73/110)、62.7%(69/110)、64.3%(71/11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13.3%(4/30)、13.3%(4/30)、20%(6/30)、26.7%(8/30)。淋巴结转移组和中、低分化食管鳞癌组织甲基化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及高分化食管癌组织,但是与性别,年龄及肿瘤分期无明显关联。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SFRPs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些基因的甲基化检测可为食管癌的防治和预后评价提供遗传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