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6例26眼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前房角及前房深度的变化,随访6个月到1年。结果 24眼(92.32%)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眼压(13.36±4.25)mmHg,比术前药物控制眼压(30.33±9.36)mmHg明显降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角明显加宽;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68±0.33)mm,增加到(3.65±0.36)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作为抗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白内障患者选择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张志明  王燕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0):958-959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术后房角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37眼)合并有白内障的继发闭角型青光眼,其中前房角关闭范围≤180°者16眼,(180°者21眼,均角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其术前术后常规行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镜、眼压检查,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随访期内未见房角关闭及黏连范围扩大,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4.43±4.78)mmHg,较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26.72±2.90)mmHg明显降低,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52±0.35)mm增加到术后(2.45±0.26)mm,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房角较术前均有增宽。结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继发闭角型青光眼能良好地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和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100例(120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术后进行6个月的眼压和视力随访。结果术后眼压较术前逐步降低,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眼压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逐步提高,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视力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前房深度为(3.59±0.34)mm,术后前房深度为(4.72±0.83)mm,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眼压,促进患者有效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禤中宁  陈洁  刘晶 《广西医学》2014,(10):1452-145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6例(30眼)合并白内障的PACG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4-6年,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房角宽度的变化。结果术后1周,所有术眼前房明显加深,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矫正视力0.1-0.8,眼压控制在(14.81±3.73)mmHg;术后3个月眼压控制在(16.21±3.96)mmHg,有2例(3眼)眼压偏高,加用一种降眼压眼药水后能控制在正常范围。随访期间,26例(30眼)眼压维持在正常范围。术后所有术眼前房角开放良好,随访期间未见前房角重新粘连关闭。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能有效降低PACG的眼内压,安全性好,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31例(31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其中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的17例设为房角分离组,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14例设为小梁切除组。分别观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房角,同时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前后组内眼压、视力、房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组间的眼压、视力、房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角分离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小梁切除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快捷、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4例(64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各32眼)。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观察组行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房角分级和前房深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视力、房角分级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前房深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1个月,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2/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优于小梁切除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36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粘连情况,且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术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1 d眼压(15.49±2.23)mmHg,较术前眼压(26.48±3.02)mmHg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视力、眼压相对稳定;术后前房深度加深,房角粘连情况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可有效降低患者眼压、提高视力,改善房角粘连情况,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5例(35眼)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并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个月.观察比较手术前后术眼视力和眼压变化,同时应用UBM及前房角镜观察手术前后前房深度及房角粘连范围的变化.结果 随访期间32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视力未提高的3眼经眼底检查诊断为视神经萎缩;术后29眼眼压恢复正常,4眼应用0.5%噻吗心胺滴眼液点眼后眼压正常,2眼应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仍高于正常.术后前房深度较术前明显增加,26眼(74.3%)房角开放,9眼房角仍有部分粘连;并发症主要是角膜水肿及瞳孔区渗出膜.结论 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囊袋内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使前房加深、房角开放,提高视力并有效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对确诊为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且伴有不同程度白内障的患者60例(62眼)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术后随访33个月,58眼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62眼术前前房深度(1.564±0.283)mm,术后前房深度(3.142±0.185)mm,前房深度均加深。59眼术前眼压(22.42±3.53)mmHg,术后眼压(13.52±3.24)mmHg,术后眼压明显降低。术后1个月和3个月随访85%的房角完全或部分开放。结论:对于房角粘连≤270°的青光眼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是一种有效的临床选择,其并发症少,视力提高,舒适度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该院收治的90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80.00%(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力、前房深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眼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2.22%(1/45),低于对照组的17.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视力水平,增加前房深度,降低眼压水平和复发率,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14例16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眼压控制或未能满意控制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3~6个月,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手术前后前房深度和前房角形态结构变化,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和眼压的变化。结果 14例16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前房角较术前均有明显开放、加宽,眼压稳定。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和小梁虹膜夹角(TI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可靠,可避免传统小梁切除术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选择C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11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超声乳化、IOL植入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比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 d、6个月,研究组眼压低于对照组,视力与前房深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明显改善C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眼压、视力与前房深度,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长垣市中医院就诊的124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62例。A组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IOL植入术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房角分离术。对比两组手术前后中央前房深度、眼压、视力,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B组患者视力高于A组,眼压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6%(5/62)、6.45%(4/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IOL植入术基础上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提高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进一步降低患者眼压,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el-closure glaucoma,A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0例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患者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等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患者的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视力等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0%(3/50)。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00例100只病发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对比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情况,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1年。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视力为(0.8±0.2),眼压为(10.1±3.2)mm Hg(1 mm Hg=0.1333 k Pa),前房深度为(3.12±0.28)mm,静态下房角开放>1/2明显增加,动态下房角关闭>1/2明显减少,手术前后各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在降低眼内压和改变眼前节结构中的作用。方法对50例(77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AS-OCT观察手术前后的房角及前房变化,对视力、眼压及视野进行追踪,术后随访3mon。结果全部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术前平均眼压(26.7±11.0)mmHg,术后3mon眼压(15.2±5.3)mmHg,P=0.000,均无视野缩小;距巩膜突500、750um处,前房角开放距离及小梁网与虹膜间面积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前房深度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能安全有效地降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伴发的原发性青光眼的眼内压,同时,使房角增宽、前房深度增大,但具体适应症及其降低眼内压的效益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将77例(77眼)诊断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且房角粘连≤1/2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37例37眼(超乳组)与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40例40眼(联合手术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 d、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行最佳矫正视力、非接触式眼压、前房深度、Goldmann前房角镜检查。且于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盘周边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检查。结果:术后1年随访结束时,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但两组视力、RNFL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眼压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超乳组相比,联合手术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更深[(1.98±0.64)mm vs (2.31±0.43)mm,P0.05],房角开放象限更宽。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而言,联合房角分离术即便在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方面比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表现出更多优势,但却并未在眼压控制方面表现出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前房角粘连关闭程度将60例(60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三组:房角开放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房角粘连小于180°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房角粘连大于180°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所有患者视力,前房中央深度,眼压、房角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房角粘连均重新开放,三种治疗方案均改善了患者的平均视力、前房中央深度及眼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或合小梁切除术均可改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患者的视力状况、眼压水平及前房深度,疗效安全可靠。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应结合房角关闭程度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住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的38例(38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观察手术前、后眼压,视力,中央及周边前房深度及房角的变化情况,随访12~24个月。结果患眼术前药物控制下眼压范围8.3~32mmHg,平均(17.67±4.76) mm Hg,术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平均眼压分别为(13.63±5.82) mm Hg及(12.25±4.54) mm Hg,与手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前患者中央前房深度(1.42±0.34) mm,术后中央前房深度(3.41±0.13) 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周边前房深度均<1/2CT,术后所有患者周边前房深度不同程度加深,其中29眼周边前房深度≥l CT。术前22眼房角关闭范围>180°,术后房角关闭所在象限可见不同程度的开放,周边虹膜粘连... 更多  相似文献   

20.
韦涛  梁凤康  何敏 《重庆医学》2013,(30):3680-3681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眼科治疗的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40例40眼纳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变化,分析该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较术前视力获得显著改善(P<0.05),仅2眼因合并老年黄斑性病变视力恢复不佳,低于0.1。术前眼压为(17.11±1.23)mm Hg,术后1d为(13.15±3.03)mm Hg,术后1d眼压显著低于术前,且术后1、3、6个月眼压未见明显改变,均低于术前。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周边前房深度均显著提高,房角开放分级(采用Spaeth分类法)显著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眼(12.5%)出现角膜水肿,2眼(5.0%)出现前房炎症及虹膜纤维素样渗出;1眼(2.5%)浅前房,2眼(5.0%)瞳孔人工晶体粘连。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能显著提高前房厚度,改善房角开放程度,提高术后视力并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