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多部位起搏是指心房或心室多个部位起搏或感知.经左心和右心室(或心房)起搏称为双心室(或双心房)起搏,而在同一心腔内两个部位起搏称为双部位起搏.随着心脏起搏技术的进展,起搏器的临床适应症已不仅限于治疗缓慢心律失常,而具有更多的生理性功能及新的治疗作用.心室多部位起搏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心室起搏管理(management ventricular pacing,MVP)功能与精确心室起搏(refined ventricular pacing,RVP)功能减少右心室起搏的百分比的差异。方法 50例患者按照随机表1:1分成两组,每组25例,分别为MVP组和RVP组。MVP组为植入美敦力Adapt ADDR01起搏器,术后关闭MVP功能1个月;RVP功能组为植入Vitatron双腔起搏器TA1系列或CA3系列,术后关闭RVP功能1个月。1个月后开启MVP功能或RVP功能,术后1、3、6个月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测试各项起搏参数,比较不同起搏功能下的心室起搏百分比。结果两组3个月后、6个月后心室起搏百分比中位数显著低于同组1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VP组:0.20vs.75.30,P〈0.01;0.10vs.75.30,P〈0.01。RVP组:6.00vs.88.40,P〈0.01;26.00vs.88.40,P〈0.01)。术后3个月、6个月MVP组的心室起搏百分比中位数低于R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0vs.6.00,P=0.02;0.10vs.26.00,P〈0.01]。结论 MVP功能在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方面优于RVP功能,能够更有效的减少右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  相似文献   

3.
多部位心脏起搏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随着起搏技术的快速发展,其适应证也有了扩展,并非仅限于心动过缓。近年临床应用的多部位心脏起搏由于它具有恢复心房或心室电机械同步的作用,因而可用于治疗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DCM)、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难治性心脏疾病。1理论基...  相似文献   

4.
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引发无人区心电轴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时体表心电图QRS波额面无人区电轴的发生情况,探讨无人区电轴在不同部位的室性异位激动中的意义。方法将左右心室分为12个区域。43例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成功后,应用消融导管在左、右心室的不同分区行高于自主心率的固率起搏并同步记录体表12导联起搏心电图,测量Ⅰ、Ⅲ标准导联QRS波振幅的代数和并计算QRS波平均心电轴。结果左、右心室共起搏279例次,其中35例次起搏心电图发生额面电轴位于无人区,均起源于左室。28例次心电轴位于-90°~-150°之间,7例次心电轴位于-150°~-180°之间。右室不同分区的起搏心电图均未出现无人区电轴,左室分区中除前壁基底部以外的起搏部位都可能出现无人区电轴。结论起源于左室多个区域的异位激动的额面电轴都可位于无人区,起源于右室的异位激动未出现无人区电轴。  相似文献   

5.
常规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CRT)是通过将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导线分别放置在右心耳、右心室心尖部(或问隔部)及心脏后或侧后静脉内来实现的。新近左心室双部位起搏(dualsite left ventficular pacing)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国内尚罕见报道。现报道本中心植入的2例。  相似文献   

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成为治疗中重度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近年发展起来的心室三部位起搏CRT(Tri-V CRT)通过同时刺激左右心室壁多个延迟激动位点,最终可使心脏再同步化达到最佳的效果。一系列小规模临床研究已证实了Tri-V CRT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但由于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且该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故目前仅将其作为对传统CRT无应答且室内或室间仍然存在运动失同步心力衰竭患者的补救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8.
DDD起搏器选择心室起搏部位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右室间隔部(RVS)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2例置入DDD起搏器的患者,分为RVS组和RVA组;比较2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左室最大压力上升速率(dp/dtmax)、左室最大压力下降速率(-dp/dtmax)、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等容舒张时间(IVRT)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RVA组3个月随访的LVEF、CI、SV、dp/dtmax、-dp/dtmax、E/A、IVRT均显著降低(0.51±0.04vs0.54±0.03;2.33±0.09L/min.m-2vs2.68±0.11L/min.m-2;71.11±14.2mlvs80.17±16.12ml;1614±133mmHg/svs1702±155mmHg/s;2230±234mm-Hg/svs2404±242mmHg/s;1.38±0.47vs1.86±0.28;73.2±3.86msvs77.6±4.15ms,均P<0.05),RVS组无明显变化。3个月随访RVS组LVEF、CISV、SV、dp/dtmax均显著高于RVA组(P<0.05)。结论RV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心力衰竭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肌重构、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及死亡率,主要得益于心脏收缩同步的恢复。但在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中,高达30%~40%的患者未能从中获益,出现无应答,其可能原因大部分应归因于心脏收缩仍然存在不完全同步。左室双部位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理论上能够较常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进一步提高心脏收缩的再同步性,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本文就左室双部位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心脏不同起搏部位对心室电及机械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0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因房室传导阻滞或心房颤动(房颤)伴缓慢心室率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患者53例.根据心室电极植入位置分为希浦系统起搏24例,其中包括希氏束起搏(HBP)组14例,左束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起搏比例的右室间隔部(RVS)和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事件和心功能影响。方法纳入置入双腔起搏器术满1年的患者96例,按照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S起搏组(n=48)和RVA起搏组(n=48),利用程控房室间期自动搜索功能的打开与关闭,结合患者自身反应,按照心室起搏(VP)比例分为VP≤10%组(16例)、VP11%~89%组(16例)、VP≥90%组(16例)。通过心脏彩超记录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起搏器程控仪询问心室高频事件(VHR)和室性早搏(PVC)。结果 RVA起搏比RVS起搏PVC增多,VHR发生率无差异;随VP比例增加,两组VHR和PVC减少,RVA起搏组LVEF下降、LVEDD增大。结论 RVS起搏较RVA起搏可减少PVC、延缓心功能减退;降低VP虽可延缓新功能减退但会造成PVC增加。  相似文献   

12.
自1958年10月,由Elmquist工程师设计制造出第一台可植入人体内的起搏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由瑞典胸外科医生Ake Senning植入第一台全埋植式心脏起搏器以来,起搏器治疗逐渐发展,并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经过近50年的研究发展,目前的起搏器技术已十分成熟和完善,起搏器也称脉冲发生器,主要由电池、集成电路、传感器、导线接头装置以及外壳组成,  相似文献   

13.
14.
右室双部位起搏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5.
多部位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左心室基底部起搏等 5种不同起搏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5例患者男 10例 ,女 5例 ,年龄 6 6± 6 4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8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7例。分别行右心室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左心室基底部及双心室同步起搏 (VVI ,6 0~ 90次 /分 ) ,测定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 (CI)、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PCWP)、QRS波群宽度和电轴。结果 :①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 ,右心室流出道、右心室双部位、左心室基底部、双心室同步起搏的CO、CI显著增加 ,PCWP明显降低 (P均 <0 0 1) ;②右心室双部位、双心室同步起搏较右心室流出道、左心室基底部起搏的CO、CI增高而PCWP降低 (P均 <0 0 5 ) ;③右心室双部位与双心室同步起搏、右心室流出道与左心室基底部起搏之间CO、CI和PCWP无显著差异 ;④右心室双部位、双心室同步起搏的QRS波群宽度较右心室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左心室基底部起搏显著缩短 (P均 <0 0 1) ,而左心室基底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和双心室同步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果无明显差异 ,但双部位起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部位起搏 ;双部位起搏的Q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管理(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MVP)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累计心室起搏比例(cumulative ventricular pacing proportion,Cum VP%)的影响。方法 (1)42例患者植入具有MVP功能的起搏器后,分别在常规DDDR和MVP两种工作状态下进行随访研究。其中先以常规DDDR状态工作1个月后,再以MVP状态工作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分别计算累计心房起搏百分比(Cumulative atrial pacing proportion,Cum AP%)和Cum VP%;(2)计算在两种不同工作状态下Cum VP%小于40%的人数比例;(3)了解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传统DDDR模式工作1个月后,42例患者Cum VP%为(95.12±26.32)%。MVP模式工作下第1、6和12个月Cum VP%分别为:(19.63±44.80)%;(17.11±39.63)%;(15.62±46.80)%,(P0.05);(2)常规DDDR工作状态下Cum VP%小于40%的人数为0;而MVP模式下随访期间分别为(95.21±7.81)%;(96.73±3.20)%;(97.70±2.80)%(P0.05);(3)随访期间无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与传统DDDR模式相比,MVP模式可显著减少Cum VP%。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管理(MVP)对累计心室起搏比例(CumVP%)的影响。方法在10例植入具有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患者中,先以传统DDDR模式工作1个月,再程控为MVP模式工作1个月,统计两种模式下起搏和感知的时间比例,比较CumVP%变化。结果 DDDR模式下,CumVP%在所有患者中均较高;而MVP模式下,除持续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外,CumVP%均较DDDR模式下显著降低。结论与DDDR模式相比,MVP模式能够显著降低CumVP%。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左室双电极行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射血分数(EF)值降低心力衰竭的的经验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共有3例心房颤动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女性患者,因EF值降低心力衰竭植入左室双电极行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局麻下采用微创介入方法,在钢丝导引下送一根左室电极至心大静脉或侧静脉;另送一根左室电极至侧静脉或后静脉;再送心室电极入右室心尖部,分别连接脉冲发生器的心房、左室和右室孔。结果 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起搏参数满意,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12,24个月,1例患者出现导线移位和起搏阈值增高,患者心功能恶化。其他2例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超声提示心脏缩小,左室EF升高,起搏器参数理想。结论对于EF降低心力衰竭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有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征的患者,经皮左室双电极行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安全、疗效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多部位及特殊部位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多部位心脏起搏(Multisitecardiacpacing)是近年来问世的一种全新起搏技术,旨在通过起搏器调整心脏除极路径,恢复心房或心室的电机械同步,以获得良好的抗心律失常和血液动力学效果[1]。多部位心脏起搏可定义为在心房和(或)心室内存在多个...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起搏导线放置在心尖部或流出道间隔部的难易程度.方法 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0例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的患者,按随机表将其随机分成A组(拟行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B组(拟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术前测定所有患者右心室体部与流出道短轴缩短分数.术中记录2组植入心室导线的曝光时间和术中脱位情况.比较术中及术后3个月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心尖部起搏的阈值,感知、阻抗等电极参数.结果 A、B两组各20例,A组术中曝光时间显著短于B组[(113.5±33.8)s对(156.3±58.1)s,P=0.007],A组仅1例(5.0%)发生术中脱位,B组6例(30.0%)发生术中脱位,并行导线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间术中及术后3个月起搏导线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受试者右心室体部短轴缩短分数(FS)显著大于流出道(33.7%±5.4%对27.1%±4.4%,P<0.01).结论 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将心室导线固定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比心尖部更为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