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主要因素及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3月间14500份住院、门诊、健康体检中尿常规检验资料,对其中不合格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4500份标本中,70例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0.48%;其中以住院患者标本不合格率最低17.14%,其次为健康体检标本为25.72%;最后为门诊患者标本高达57.14%;主要由标本标记错误、标本污染等诸多原因造成。结论加强临床尿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避免出现标本标记错误、标本污染、标本量不足等工作失误,则可以有效提升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
胡修全 《中外医疗》2012,31(24):164+166-164,166
目的探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方法该院自2011年2月—2012年2月接受尿常规检验标本11299例,统计其中住院患者、门诊患者的尿常规检验标本数量级不合格率,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患者中不合格标本57例,不合格率为1.04%,门诊患者中不合格标本7例,不合格率为0.12%。结论住院患者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率高于门诊患者,其质量控制方法是加强管理、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提高检验科病人满意度中的作用。方法抽取2012年5月前未实行PDCA循环的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5月后实行PDCA循环的120例患者为实验组,记录两组患者满意的分布情况。比较满意度的差异及住院患者不合格标本、门诊患者不合格标本和健康体检者不合格标本的不合格率。结果对照组120例患者,12例不满意,满意度为10.0%;38例基本满意,满意度为31.6%;28例较满意,满意度为23.3%;42例满意,满意度为35.0%。实验组120例患者,无不满意者;14例基本满意,满意度为11.6%;20例较满意,满意度为16.6%;86例满意,满意度为71.6%。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5.935,P〈0.05)。实验组120例患者中,住院患者不合格标本12例,不合格率为10.0%;门诊患者不合格标本8例,不合格率为6.6%;健康体检者不合格标本15例,不合格率为12.5%。两组患者不合格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0.458,P〈0.05)。结论PDCA循环在检验科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科室检验的效率和准确性,值得推广和学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PDCA在医学实验室样本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比较分析2012年16月(实施PDCA前)与2012年76月(实施PDCA前)与2012年712月(实施PDCA后)本院医学检验科的一个南院实验室接收样本的不合格率。结果:PDCA实施前实验室接收的患者样本不合格率为0.66%,PDCA实施后患者样本不合格率为0.23%,实施PDCA前后的样本不合格率明显不同,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管理样本周转,能够明显提高检测样本的质量及降低样本的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5.
窦佩娥 《吉林医学》2013,34(7):1362-1363
目的: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标本质量管理,提高病区血标本的合格率。方法:围绕临床护士采血现状,检验科对血标本质量的反馈信息和患者反馈的意见,制定改进目标及实施方法。结果:实施改进措施后6个月,血标本不合格率从实施前的2.2%下降到0.9%;患者对护士采血技术及服务态度满意度由94%上升到98%。结论:通过实施PDCA循环法规范血标本质量,降低了血液标本不合格率,提高了护士对血标本环节质量控制的意识,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PDCA循环用于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效果。方法对照组选取我院在实行PDCA循环前的检验科的样本1250例,实验组选取我院实行PDCA循环后的检验科的样本1250例。对两种检验样本中健康体检,住院病人以及门诊病人的检验合格的情况实行比较,分析两组的质量控制的情况。结果实验组中健康体检,住院病人以及门诊病人的检验合格的情况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的检验科使用PDCA循环的方式控制检验质量,有利于减少检验不合格的情况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PDCA循环用于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效果。方法:我院包括门诊、住院以及健康检查等在内的2500份检查样本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50份,观察和比较两组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效果。结果:经过相应的检查,观察组检验样本的不合格率显著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门诊、住院以及健康检查三类标本的检查不合格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用于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提高检验样本的合格率,使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更加规范化和有效化,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来提高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将检验分析前不合格标本率降到0. 1%以下。方法:2018年8—12月检验科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方法对检验分析前的标本采取各项改进措施,加强标本质量管理。所得的数据作为实施后与实施前(2018年1—7月未进行PDCA循环管理的检验前标本质量数据)进行比对。结果:经过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在总样本错误率、标本容器错误率、标本类型错误率、标本采集量错误率、标本溶血率、抗凝标本凝集率、采集时机错误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管理中引入PDCA循环管理法,能够有效地提升检验分析前的标本质量,进而提升检验报告的质量;对护理人员的检验分析前质量培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73-75
目的明确PDCA循环对临床检验室质量控制的实际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没有应用PDCA循环法的检测资料500例作为对照组,随机抽选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开展PDCA循环法的检测资料500例作为研究组,对两组检验样本合格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中,健康体检样本不合格13例,合格154例,样本合格率为92.22%;研究组中,健康体检样本不合格2例,合格165例,样本合格率为98.80%。对照组中,门诊检验样本不合格14例,合格153例,样本合格率为91.62%;研究组中,门诊检验样本不合格2例,合格165例,样本合格率为98.80%。对照组中,住院患者样本不合格17例,格149例,样本合格率为89.76%;研究组中,住院患者样本不合格3例,合格163例,样本合格率为98.19%。研究组患者健康体检样本、门诊患者样本以及住院患者等样本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检验样本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法对检验室检验质量控制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其工作质量,保证检验样本合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静脉采集血液标本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6年1月—5月我院呼吸内科护理组对晨间静脉采集血液标本2663人次共计8530管血进行调查,统计护士静脉采集血液标本不合格情况,科室对静脉采集血液标本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制定出改进措施并实施;再对6月—10月共计3256人次13675管血进行调查分析,统计静脉采集血液标本不合格情况,对比对策实施前后的采集血液标本不合格率.结果 实施改进措施后,静脉采集血液不合格率从1.91%下降到0.74%.结论 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静脉采集血液标本质量管理中,制定标准化静脉采血流程、细致的工作措施,能有效降低静脉采血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提高送检标本合格率,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检验科2011年1月-2012年6月不合格标本的特点及原因。结果:生化免疫标本不合格率0.93%,血细胞分析标本不合格率0.51%,红细胞沉降率不合格率1.43%,粪便标本不合格率1.23%,尿液标本不合格率0.71%;胸腹水标本不合格率0.1%,脑脊液标本不合格率0.37%。结论:实验室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检测结果的前提,必须加强临床沟通、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送检标本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运用PDCA循环法后,急诊检验标本周转时间(TAT)合格率的变化。 方法 统计分析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医学检验中心2022年1月至4月共8 455例急诊标本报告,统计标本TAT合格率并采用鱼骨图分析不合格原因及处理措施;统计运用PDCA循环法后2022年5月至2023年1月共20 140例急诊标本报告,比较PDCA循环法实施前后急诊标本TAT合格率的变化。 结果 PDCA实施后,急诊标本TAT合格率高于PDCA实施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不同急诊项目中,除免疫发光外,急诊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血凝四项和生化标本TAT合格率均较PDCA循环前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通过PDCA循环管理法,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医学检验中心急诊标本TAT合格率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不仅提升了检验效率和临床服务,同时对急、危重患者的及时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闫伟 《当代医学》2016,(13):47-48
目的 评估分析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不合格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门诊部、住院部、以及健康体检中心所采集收集的尿液标本1000份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标本来源对象分为门诊组、住院组、健康体检组.观察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健康体检者尿液标本不合格率,同时对比不合格标本的相关因素构成情况.结果 门诊部不合格标本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组别.28例不合格标本中,不合格主要原因标本标记不清、标本污染,以上因素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组别.结论 导致尿液标本不合格的因素众多,且门诊标本污染最为常见,需要积极采取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医疗-医技-护理-后勤多部门团队合作在血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有效性。方法  2014年9月成立血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专项质控团队,由护理部、医务处、检验科、后勤保障处、医用材料处、网络中心、质控办、院感科等多部门联合组成,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分析前不合格血标本的采集、送检、接收、检验前处理等环节进行分析,确定根本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对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追踪验证。结果  2015年1月-2015年3月追踪分析前血标本不合格率降低至0.232%;进入第2个质量循环(PDCA),调整对策后,2015年5月-2015年7月再次追踪不合格率降至0.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建立多部门合作体系,改善流程,进行环节控制,完善科室间的沟通与交接,加强培训,是有效做好血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临床输血病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输血科在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后抽查输血病历各96份,分析实施前后输血前检查、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和输血记录单填写以及输血过程记录等情况。结果 PDCA循环管理后,输血前检查漏检率由20.83%降低至6.25%(P0.05),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不合格率由15.63%降低至3.13%,输血记录单填写不合格率由31.25%降低至9.38%(P0.05),输血记录不合格率由46.88%降低至12.5%(P0.05)。结论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临床输血病历质量管理,不仅能够提高临床输血病历的书写质量,而且有利于规范临床合理用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戴明循环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2012年10~12月)我科住院治疗的1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选取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2016年6~8月)我科住院治疗的1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管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施PDCA循环活动后病房管理、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健康教育知晓率、基础护理合格率等方面明显高于实施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实施前5.71%降至0.71%,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95.00%增至99.29%,增幅达4.29%,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戴明循环管理能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常见原因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疾病治疗质量、改善医院管理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的非计划再次手术的184例患者的常见原因进行总结,对比实施PDCA模式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发症和满意度等指标,并运用鱼骨图等质量工具评估PDCA循环模式前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常见原因。结果实施PDCA前,再手术量排于前三位的科室分别为普通外科、脑外科和妇产科,再手术常见原因主要为伤口开裂、出血过多、VSD调整和病理与术中冰冻不一致;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发生再手术量排于前三位的是普通外科、脑外科和泌尿外科,再手术常见原因为出血过多、伤口开裂、VSD调整和钢板断裂。PDCA实施前生活质量评分为(73±14)分,PDCA实施后评分为(75±13)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满意率方面,PDCA实施前为51%,PDCA实施后为6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面,PDCA实施前发生人数为37例,PDCA实施后为12例,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模式可有效控制手术常见原因,减少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率,值得在医院管理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提高对分析前质量控制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和完善分析前质量保证体系。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门诊和住院16152份尿液样本在接收时发现的缺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尿液分析前标本不合格率为0.49%。其中标本标记不清、尿液标本受污染、标本量不足是影响尿液分析前质量的前3位因素。结论:尿液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尿液检查质量保证体系中极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的前提,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临床检验前阶段的质量指标,建立质量规范体系,观察质量控制效果。方法选取本单位和某单位的82例患者作为样本,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检验标本,观察组将质量指标纳入到质量规范体系当中,加强对标本检验质量的控制。结果观察组标本保存质量不合格率为2.44%;对照组标本采集不合格率为2.44%、标本保存不合格率为7.32%、溶血率为2.44%。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加强对标本采集、保存、运输质量的控制,将上述质量指标纳入到质量规范体系中,提高临床检验前阶段的标本质量,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为患者疾病治疗有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微生物检验前标本的质量控制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东港市中医院检验科所接收的11500例微生物检验标本,其中不合格标本共计350例,对不合格标本的类型分布以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以痰液标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动态监测,探讨该方法对于提升微生物检验标本合格率的作用。结果与呼吸科沟通前痰液标本不合格率为5.6%,而沟通后的不合格率降至了3.2%,将与呼吸科沟通前后的痰液标本不合格率进行比较,P0.05,沟通后的不合格率显著降低,差异明显。结论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标本质量控制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需要不断提升临床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与临床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共同做好微生物检验前标本的质量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