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给予二甲双胍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100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6年12月24日至2018年3月20日),实施信封随机分组模式进行分组。分别给予二甲双胍、二甲双胍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2组血糖指标、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为(5.21±0.52)mmol/L、餐后2h血糖为(8.54±1.21)mmol/L、TC、TG、LDL-C、HDL-C分别为(4.56±0.54)mmol/L、(2.11±0.52)mmol/L、(3.91±0.22)mmol/L、(1.22±0.23)mmol/L,数据与对照组数据之间进行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给予二甲双胍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较为确切,可改善患者血糖以及血脂数值,可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瑞舒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应用瑞舒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血脂指标(TG、TC、LDL-C)变化、3个月内冠脉心脏病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TC(5.1±0.5)mmol/L、TG(2.5±0.1)mmol/L、LDL-C(3.1±0.2)m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随访3个月内冠脉心脏病发生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最佳剂量及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舒伐他汀1组(50例)、瑞舒伐他汀2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瑞舒伐他汀1组每日晚餐后顿服瑞舒伐他汀片10 mg,瑞舒伐他汀2组每日晚餐后顿服瑞舒伐他汀片20 mg,对照组每日晚餐后顿服阿托伐他汀片10 mg,连续服用16周。分别于用药前和治疗后检测各组患者血脂、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水平,并记录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瑞舒伐他汀2组总有效率为92.0%(46/50),显著高于瑞舒伐他汀1组76.0%(38/50)和对照组74.0%(37/50)(P<0.05),瑞舒伐他汀1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上升(P<0.05);其中治疗后瑞舒伐他汀2组TC、TG、LDL-C水平[(4.48±0.54)mmol/L、(1.01±0.14)mmol/L、(2.15±0.49)mmol/L]显著低于瑞舒伐他汀1组[(5.23±0.43)mmol/L、(2.04±0.18)mmol/L、(3.04±0.54)mmol/L]和对照组[(4.76±0.31)mmol/L、(1.71±0.09)mmol/L、(2.44±0.37)mmol/L],HDL-C[(1.91±0.14)mmol/L]显著高于瑞舒伐他汀1组[(0.89±0.11)mmol/L]和对照组[(1.03±0.16)mmol/L](P<0.05);瑞舒伐他汀1组和对照组各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中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能够提高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对血脂改善作用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侯全基  张倢  谭荣任 《海南医学》2016,(11):1756-1758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123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A组、观察B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观察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d治疗,8周为一个疗程,三组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A组、观察B组和对照组患者的TC分别为(3.94±0.49) mmol/L、(3.16±0.47) mmol/L、(4.04±0.48) mmol/L,TG分别为(1.54±0.39) mmol/L、(1.31±0.37) mmol/L、(1.55±0.40) mmol/L、LDL-C分别为(3.24±0.38) mmol/L、(2.93±0.39) mmol/L、(3.17±0.39) mmol/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TC (5.93±0.54) mmol/L、(5.92±0.53) mmol/L、(5.95±0.52) mmol/L,TG (1.99±0.43)mmol/L、(1.97±0.41) mmol/L、(1.96±0.40) mmol/L,LDL-C (3.98±0.41) mmol/L、(3.95±0.42) mmol/L、(3.97±0.40) mmol/L,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A组、观察B组和对照组患者的HDL-C分别为(1.78±0.32) mmol/L、(1.75±0.34) mmol/L、(1.68±0.33) mmol/L,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的(1.06±0.34) mmol/L、(1.03±0.31) mmol/L、(1.04±0.33) mmol/L,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HDL-C显著低于观察A、B两组,观察B组TC、TG、LDL-C均显著低于观察A组与对照组,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B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1%(39/41),明显高于观察A组的78.0%(32/41)和对照组的65.8%(27/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9%,7.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均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但阿托伐他汀20 mg/d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10 mg/d与辛伐他汀,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韩英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5):838-83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苯扎贝特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混合性高脂血症80例,随机分为2组:联合组晨起口服苯扎贝特200 mg,晚上睡前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对照组单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一次顿服。观察两组用药8周后血脂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于治疗前相比联合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显著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TC,LDL-C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联合组TG,TC,LDL-C显著降低,(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总有效率联合组为77.5%,对照组为67.5.0%,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苯扎贝特给药对混合性高脂血症的疗效确切。但应注意掌握适应症和服药方法,尽可能减少联合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卢晓海 《中外医疗》2016,(11):139-140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5年12月―2016年1月诊治的患者100例,按照不同治疗剂量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30 mg/d的阿托伐他汀,对照组给予15 mg/d的阿托伐他,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TC值为(5.05±0.97)mmol/L,HDL-C值为(3.15±0.14)mmol/L,LDL-C值为(1.25±0.21)mmol/L;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C值为(4.31±0.92)mmol/L,HDL-C值为(2.63±0.42)mmol/L,LDL-C值为(1.05±0.22)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30mg/d的阿托伐他汀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二甲双胍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168例,随机分为二组:(A)阿托伐他汀组80例,(B)阿托伐他汀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组88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2w的TC、TG、LDL-C及HDL-C的血清浓度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TC、LDL-C、TG三项较单药治疗组更易达标,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于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阿托伐他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较阿托伐他汀单药治疗能更有效地使TC、LDL-C、TG达标,而且联合应用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价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钠缓释片调脂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血脂异常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氟伐他汀组给予氟伐他汀钠缓释片80 mg/d;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12周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肌酸磷酸激酶(CK)。结果:治疗12周后,氟伐他汀组的TC、LDL-C和TG分别由治疗前的(6.07±1.23)、(3.33±0.61)、(1.71±0.34)mmol/L降至(3.79±0.41)、(2.46±0.23)、(1.19±0.10)mmol/L,阿托伐他汀组的TC、LDL-C和TG分别由治疗前的(6.03±1.19)、(3.39±0.65)、(1.75±0.37)mmol/L降至(3.87±0.45)、(2.55±0.27)、(1.23±0.13)mmol/L,两组的TC、LDL-C和TG均显著降低(均P〈0.01);氟伐他汀组的不良反应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钠缓释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的调脂疗效均显著,氟伐他汀钠缓释片的安全性优于阿托伐他汀钙片,氟伐他汀钠缓释片为调脂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安全、方便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择取医院就医的80例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选取时间为2015年7月11日到2017年4月26日,通过随机颜色球抽取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分别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2组血压水平、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收缩压为(125.54±4.44)mmHg、舒张压为(80.54±5.64)mmHg、TC为(3.65±0.54)mmol/L、TG为(1.14±0.54)mmol/L、LDL-C为(2.41±0.55)mmol/L、HDL-C为(1.63±0.20)mmol/L,数据与对照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徐以康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9):76-78+8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冠心病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平均分为实验组(阿托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和对照组(氨氯地平)。通过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的血压、血脂的指标以及心电图的改善情况将两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收缩压和舒张压[(123.7±6.1)mm Hg、(69.1±5.3)mm Hg]显著低于对照组[(138.6±7.1)mm Hg、(76.8±5.4)mm Hg],实验组血脂[TG(1.8±0.3)mmol/L,TC(3.5±0.7)mmol/L,LDL-C(1.6±0.5)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2.1±0.4)mmol/L,(4.0±0.6)mmol/L,(1.9±0.4)mmol/L],HDL-C[(1.4±0.2)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1±0.2)mmol/L],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对照组(80.0%)(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率(5.0%)和对照组(5.0%)相同,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阿托伐他汀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相比于单独使用氨氯地平治疗其临床效果更加显著,且副作用发生率同样较低,对于血压和血脂水平改善效果显著,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30-3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以及血脂各项指标TC、TG、HDL-C、LDL-C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MT水平为(1.22±0.56)mm,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TC、TG、HDL-C、LDL-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为(4.15±1.17)mmol/L、TG为(1.43±0.49)mmol/L、HDL-C为(1.33±0.47)mmol/L、LDL-C水平为(2.39±0.56)mmol/L,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C、TG、HDL-C、LDL-C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可以降低血脂水平,还可以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降血脂药联合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123例混合性高脂血症,并用阿托伐他汀组94例、非诺贝特组86例作对照,分析其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治疗2月后的血清TG、LDL、TC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联合治疗组治疗2月后的血清TG、LDL、TC与阿托伐他汀组、非诺贝特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与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或非诺贝特相比,具有更好的调节血脂的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联合强力定眩胶囊及阿托伐他汀钙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1月我院接诊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及强力定眩胶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斑块数量、IMT、斑块的面积、血脂(TC、TG、LDL-C)、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比较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颈动脉斑块数量、面积、IMT水平均比对照组低[(1.24±0.31)vs(1.57±0.37),(16.17±2.05)mm~2vs(33.41±5.84)mm~2,(1.48±0.35)mm vs(1.74±0.54)mm](P0.05);TC、TG、LDL-C、hs-CRP水平也低于对照组[(3.81±0.67)mmol/L vs(4.32±0.80)mmol/L,(1.28±0.22)mmol/L vs(1.54±0.38)mmol/L,(2.07±0.50)mmol/L vs(2.41±0.48)mmol/L,(2.53±0.36)mg/L vs(4.23±0.94)mg/L](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强力定眩胶囊及阿托伐他汀钙片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疗效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合应用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大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N组(正常对照组)、C组(高脂对照组)、A组[阿托伐他汀1.8 mg/(kg·d)]、AFF组[阿托伐他汀0.9 mg/(kg·d)+非诺贝特18 mg/(kg·d),早晚分开灌胃]、AFHX组[阿托伐他汀0.9 mg/(kg·d)+非诺贝特9 mg/(kg·d)]及AFHD组[阿托伐他汀0.9 mg/(kg·d)+非诺贝特18 mg/(kg·d)],造模4周,用药4周.分别检测血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及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 ①各用药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及脂蛋白(a)均降低(P<0.01),而联合用药组更加有效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P<0.01)和降低TG水平(P<0.01);②各用药组CK水平升高(P<0.05),但以AFHD组升高的最为显著;③各用药组ALT和AST的水平均升高(P<0.01),以AFHD组较为显著,AFHX组次之(P<0.05),但仍较C组降低(P<0.05);④AFHD组和AFF组可以更加有效的控制肝指数、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活动度评分(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合可增强全面调脂疗效、控制肝脏脂肪变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生;二者联合应用时采用合适剂量,并早晚分开给药,可以减少药物性肝损害和骨骼肌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148例,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晨起口服非诺贝特100mg,晚上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对照组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疗程均为8周。观察患者血脂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TC、TG、LDL—C明显降低(P〈0.05),HDL—C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TC、LDL—C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G水平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9.7%、62.2%(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合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较佳给药剂量、方法及对骨骼肌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1.8mg/(kg·d),晚间给药]、AFF组[阿托伐他汀0.9mg/(kg·d)+非诺贝特18mg/(kg·d),早晚分开给药]及AFH组[阿托伐他汀0.9mg/(kg·d)+非诺贝特18mg/(kg·d),晚间同时给药],造模4周,用药4周。采血检测TC、TG、LDLC、HDLC、CK、Mb及K^+。结果AFF组和AFH组较阿托伐他汀组更加有效的降低LDLC和TG(P〈0.01),升高HDLC(P〈0.01)。AFH组的CK、Mb及K^+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合较加倍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增强全面调脂疗效;二者早晚分开给药,可以减少对骨骼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非诺贝特组和联合用药组.3组均给予基础降血糖治疗,维持生活习惯不变.阿托伐他汀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非诺贝特组每晚口服非诺贝特200 mg;联合治疗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清晨口服非诺贝特200 mg.12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3组患者的血清胆固醇(FC)、三酰甘油(F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水平(2hPG)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3组FC、FG、LDL-C与H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组2h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1例患者ALF轻度增高,调节药物剂量后恢复正常并继续接受治疗.阿托伐他汀组、非诺贝特组和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8%、5.6%和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ASF、CK水平、肝、肾功能、血尿酸和电解质均正常.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探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观察比较两组TG(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F(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TC(2.2±0.6)mmol/L、TG(1.3±0.3)mmol/L、LDL-C(1.4±0.2)mmol/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LVEDD(59.2±3.2)mm、LVESD(45.1±2.6)mm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50.6±5.8)%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与心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0例进行观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每天3次,持续4周。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s-CRP水平为(2.3±0.6)mg/L,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hs-CRP水平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为(4.12±0.97)mmol/L、TG为(1.58±0.49)mmol/L、LDL-C为(2.82±0.53)mmol/L、HDL-C为(1.53±0.53)mmol/L,对照组患者的TC为(4.89±1.28)mmol/L、TG为(1.66±0.42)mmol/L、LDL-C为(3.07±0.64)mmol/L、HDL-C为(1.31±0.42)mmol/L,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改善血脂各项指标,从而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16-18
目的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ACS患者,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PCSK9抑制剂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进行治疗,评价两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TC、TG、LDL-C、HDL-C、hs-CRP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值(4.01±0.90)mmol/L、TG值(1.21±0.20)mmol/L、LDL-C值(2.72±0.97)mmol/L、HDL-C值(1.30±0.28)mmol/L、hs-CRP值(2.46±0.21)mmol/L,对照组TC值(5.00±0.74)mmol/L、TG值(1.98±0.22)mmol/L、LDL-C值(3.32±1.00)mmol/L、HDL-C值(1.14±0.20)mmol/L、hs-CRP值(5.46±1.72)mmol/L;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HDL-C、hs-CRP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结论 PCSK9抑制剂在ACS患者中应用可有效发挥降脂效果,可积极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