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腔内支架置入术﹢纵隔镜检查在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严重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先行上腔静脉内支架置入术,再行纵隔镜手术.结果8例手术均获成功.上腔静脉腔内支架置入成功后上腔静脉压下降,纵隔镜手术的并发症风险减少,且术者的精神压力减轻.结论上腔静脉腔内支架置入﹢纵隔镜检查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介入方法治疗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 13例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中,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8例,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纵隔恶性肿瘤2例,乳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均经原发灶病理证实为恶性。所有患者经右侧股静脉入路,以猪尾巴导管于狭窄段近端或远端造影,明确狭窄部位、长度,狭窄程度及是否合并局部血栓形成,直接置入Wallstent支架或留置溶栓导管局部溶栓后再置入支架。结果 13例全部开通成功,手术成功率100%,狭窄段平均长度约3.34cm,1例置入两枚支架,其余患者均置入一枚支架。6例在支架置入前行溶栓治疗。开通前后梗阻远侧卧位测静脉压,术前(25.43±1.60cm)H2O,术后降至(4.83±0.68)cmH2O,置入支架后造影示侧支静脉完全消失,上腔静脉阻塞症状于术后即刻至术后3d完全消退。结论上腔静脉支架置入及部分联合导管局部溶栓治疗是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介入治疗5例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52~65岁,其中肺癌3例,淋巴瘤1例,纵隔转移癌1例。所有患者接受了局部溶栓、血管成形和内支架放置术。术后5例患者上腔静脉均开通呈扩张状态,4例临床症状消失,1例明显改善。5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磁共振静脉血流成像和静脉造影可较好显示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溶栓、血管成形和内支架放置等综合介入治疗是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7月—2010年12月,采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狭窄28例。结果治疗狭窄颅内动脉28支,其中置入冠脉球扩式支架16枚,Wingspan支架6枚,apollo支架6枚,支架不能到位,放弃手术1例。27支动脉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9.36±5.63)%下降至(4.23±1.57)%,无死亡病倒,术后27例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1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出现一侧肢体麻木的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脑栓塞表现,3 d后恢复正常,其他26例患者无并发症,随访2~12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随访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果显示,原狭窄血管近端、远端血流速度和支架置入后24 h的TCD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适应证的正确选择、术中熟练的导管导丝技术和围术期的专业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腔内治疗的方法。方法: 93例左髂静脉病变患者采用腔内治疗,经左股静脉入路,Seldinger技术穿刺置入导管鞘及交换导丝引入球囊扩张导管,反复扩张后置入自膨式Z型支架或Wallstent支架。对合并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二期手术治疗。结果: 93例中成功进行左髂总静脉病变段扩张90例,置入支架74例,3例穿通髂静脉壁,在局部形成血肿,全组无手术死亡。置入支架后造影见病变髂静脉恢复通畅,支架放置到位及扩张良好,无移位至下腔静脉而影响右髂静脉及下腔静脉回流。93例患者出院时肢体肿胀明显缓解。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具有良好的近期效果。该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介绍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材料与方法 :本组 6例 Debakey 型的慢性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经股动脉将 Talent覆膜支架置于夹层动脉瘤裂口处 ,支架张开使覆膜支架固定于裂口附近的主动脉壁上将裂口封闭并阻断血流。结果 :6例病人均获得成功 ,手术和临床成功率 10 0 %。 1例患者术中出现内漏 ,置入第二枚支架后漏口封闭。平均随访 7个月 ,所有患者内膜裂口全部完全封闭 ,假腔内血栓形成无内漏 ,假腔均明显缩小。结论 :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安全可靠 ,患者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上腔静脉支架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引致上腔静脉阻塞的临床价值。方法19例胸部恶性肿瘤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上腔静脉支架置入后7?d左右,在CT导引下植入125I粒子。结果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症状明显改善,1、3、6个月复查肿块逐渐缩小。结论上腔静脉支架结合125I粒子植入近距放疗治疗胸部恶性肿瘤引致的上腔静脉阻塞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中静脉阻塞的处理方法。方法 选择肝静脉膜状阻塞 (MOHV)所致肝静脉阻塞患者 ,在彩色多普勒引导下应用PTHV方法穿刺肝中静脉 ,然后在DSA引导下行肝静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支架植入时 ,在下腔静脉肝中静脉开口处置放球囊 ,以防止支架移位。结果 应用该方法手术顺利 ,术后随访 3年 ,效果良好。结论 PTA加内支架置入是治疗MOHV所致布 -加综合征安全、可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介入治疗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均接受支架置入治疗,共植入支架8枚。治疗前后均行梗阻流入端压力测定。结果 8例患者均经右股静脉入路治疗成功。术后即刻梗阻流入端压力由(40±3.53)cm H2O下降至(14.6±5.23)cm H2O。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即刻至72 h,水肿消退,浅表静脉曲张消失。结论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介入治疗安全、有效,症状严重者行介入治疗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可作为首选治疗法。  相似文献   

10.
腔内血管技术在肝静脉回流障碍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肝静脉回流障碍(Budd-Chiari)综合征的新方法。方法:在11例肝静脉回流障碍综合征患中,应用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气囊扩张成形术治疗获得成功后,有9例患同时置入血管内支架。3例肝静脉完全闭塞在下腔静脉腔内治疗术成功后1周内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间人造血管“H”型分流术。结果:11例患,除1例在腔内治疗后出现轻度心功能不全表现外,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35个月,血管内支架通畅、无移位,分流血管无血栓栓塞,门脉高压症状明显缓解,患生活质量提高。结论:腔内血管技术是肝静脉回流障碍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腔内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及内支架置放术治疗6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6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血流数字造影显示锁骨下动脉平均狭窄72%,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53.3mmHg。经股动脉途径行球囊血管成形术4例,经股动脉和肱动脉联合入路双向造影支架打通狭窄或闭塞2例,PTA联合支架置入术4例。结果5例患者的腔内治疗获得成功,术后即刻桡动脉搏动获得改善,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22mmHg。1例腔内治疗失败,导丝无法打通闭塞段动脉。无任何病例发生严重并发症。5例患者术后随访1~19个月,无神经症状复发。结论采用腔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患者进行PTA和支架置入后其效果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综合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血管内溶栓术、血栓清除术、血管成形术及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性闭塞的疗效。方法 13例髂-股静脉血栓性闭塞患者均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0例为永久性滤器,3例为暂时性滤器;滤器置入后依次行血管内溶栓术、血栓清除术、血管成形术和内支架置入术,直至取得满意疗效。结果 静脉滤器置入成功率100%。并用血管内溶栓术、血栓清除术及内支架置入术12例闭塞血管再通。临床疗效满意。1例因导丝不能穿过阻塞静脉未进行继续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13个月,10例置入永久滤器者均无肺梗塞发生。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保证了髂股静脉血栓性疾病治疗的安全性。多种介入技术的综合运用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 25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麻后穿刺左侧肱动脉,经左侧肱动脉置入标记导管至升主动脉,经右侧腹股沟处切开分离出右侧股动脉,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导管证实在真腔内,顺导管置入超硬导丝至升主动脉。全身肝素化后控制血压,其中急诊手术治疗4例,其余患者急性期过后限期手术。结果 25例患者共置入主动脉支架25枚,普通血管支架6枚,其中6例行左侧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置入,5例行左侧椎动脉-人工血管-左侧颈总动脉搭桥术,5例支架置入后明显内漏者行球囊扩张,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腔内治疗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术治疗布查-氏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Budd-Chiari综合征(BCS)经股或经颈静脉进行球囊扩张术和血管内支架治疗,其中3例腔静脉完全梗阻的患者先行开通术,再进行球囊扩张及内支架治疗。2例合并肝静脉闭塞患者经颈静脉开通后行内支架置入术。1例腔静脉狭窄致门脉高压合并消化道出血行TIPSS后1个月行腔静脉内支架治疗。术后1~2周复查Doppler超声,了解支架展开情况,有无支架移位及血流是否通畅。定期3~6个月随访。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改善,下腔静脉平均压力由术前的3.35±0.5kpa降为1.70±0.45kpa(1kpa=10.2H_2O)。1例术后40天血栓形成出现再闭塞。1例1周后支架移位游走。其于24例随访24~54个月无症状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术是治疗BCS的有效方法,临床疗效肯定,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急诊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塞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1998年4月至2002年5月因急性心肌梗塞(AMI)在本院行急诊PTCA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54例,其中5例行单纯PTCA,46例行PTCA 支架治疗。51例中12例因PTCA后靶血管内有大量血栓形成,植入支架前行冠脉内尿激酶溶栓。3例行冠脉内溶栓。结果:54例患者,手术成功51例,成功率94.4%,共置入支架52枚,47例术中IRA血流达TIMI3级,4例术中IRA血流TIMI2级,24h后血流达TIMI3级。3例手术失败,原因为指引导丝不能通过靶病变、指引导管支撑不佳、无相应手术器械;手术成功患者2例术后死亡,其中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术后急性冠脉闭塞,泵衰竭。结论:急诊PTCA和支架植入,能尽快、及时有效地开通IRA,挽救濒死心肌,改善预后;尤对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不仅能量显著降低死亡率,挽救生命,而且成功率高,疗效显著,恢复快,可作为AMI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布加综合征患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结果及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5例布加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DFI检查,分析CDFI检查结果及患者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经CDFI检查,布加综合征阳性检出率为91.11%(41/45),其中9例为肝静脉阻塞,32例为下腔静脉阻塞。肝静脉阻塞患者表现为血管腔狭窄性显影,血管内血流信号紊乱。肝后段下腔静脉狭窄患者表现为肝右后叶不均匀回声团,回声团内含有动脉血流频谱,周边存在声晕;下腔静脉膜性阻塞患者表现为血管壁厚度不均,存在扩增及反向血流;下腔静脉栓塞患者表现为血管管腔明显变窄,肝段下腔静脉含有实质性回声团;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患者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结论 CDFI检查可清晰显示布加综合征患者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血管病变及血流动力学情况,阳性检出率高,可为临床诊断布加综合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在临床中开展腔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91例IVCS患者均采用腔内介入治疗方法,50例行左髂总静脉病变段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球囊直径选择为820 mm;41例行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术(PTA+stent),其中19例置入国产Z型支架,22例置入Wallstent网状支架。对合并下肢静脉曲张及溃疡者行二期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月3年。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在置入国产Z型支架过程中穿通左髂静脉壁,在局部形成血肿,后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置入支架患者术后造影见病变髂静脉恢复通畅,无狭窄及侧枝循环显影,支架到位后扩张良好,未发生移位至下腔静脉及右心房而影响右髂静脉及下腔静脉回流。术后随访,所有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静脉曲张和溃疡愈合;31例皮肤色素沉着消失,6例减退;75例左下肢肿胀消失,轻度肿胀7例。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IVCS具有良好的近期、中期效果。该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治疗IVC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在临床中开展腔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91例IVCS患者均采用腔内介入治疗方法,50例行左髂总静脉病变段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球囊直径选择为8~20 mm;41例行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术(PTA+stent),其中19例置入国产Z型支架,22例置入Wallstent网状支架。对合并下肢静脉曲张及溃疡者行二期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月~3年。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在置入国产Z型支架过程中穿通左髂静脉壁,在局部形成血肿,后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置入支架患者术后造影见病变髂静脉恢复通畅,无狭窄及侧枝循环显影,支架到位后扩张良好,未发生移位至下腔静脉及右心房而影响右髂静脉及下腔静脉回流。术后随访,所有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静脉曲张和溃疡愈合;31例皮肤色素沉着消失,6例减退;75例左下肢肿胀消失,轻度肿胀7例。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IVCS具有良好的近期、中期效果。该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治疗IVC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放射及超声引导下下腔静脉内支架置放术治疗布 -加综合征的优缺点。方法 应用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布加综合征 40例 ,其中放射介导下治疗 32例 ,起声介导下 8例。结果 X-线下 :直观、清晰 ,非放射专业人员易接受 ;超声下 :可对下腔静脉各方位扫查并同时监测下腔及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 ,但应用于无下腔静脉血栓者较为安全。二者均有一定并发症。结论 二者均为较理想的方法 ,但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相似文献   

20.
改良内支架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临床应用(附3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内支架治疗布加综合征的方法。方法 :对 33例下腔静脉膜型及狭窄型布加氏综合征经皮经腔球囊导管扩张成形改良内支架置入术。其中肝后段下腔静脉膜型阻塞 2 4例 (完全阻塞者 19例 ,膜孔者5例 ) ;下腔静脉狭窄者 9例 ,狭窄长度 1.9cm~ 11.6cm。结果 :治疗前下腔静脉压力平均 2 7.33± 4 .12cmH2 O ,上腔静脉平均压力 4 .0 8± 1.5 1cmH2 O ;球囊扩张后下腔静脉压力下降至平均 18.6 7± 5 .0 7cmH2 O ,上腔静脉压力上升至平均 7.0 8± 2 .2 7cmH2 O ;支架置入后下腔静脉压力下降至平均 11.4 2 4± 2 .11cmH2 O ,上腔静脉压力上升至平均 8.83± 2 .6 2cmH2 O。随访 3~ 4 4个月 ,体征全部消失 2 2例 ,3例术后一度出现黄疸 ,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改良内支架有效地预防了因支架放置引起的肝静脉再次阻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