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挫裂伤时第三脑室及基底池影像学征象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32例脑挫裂伤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首次CT/MRI扫描形态改变分为4组:Ⅰ组(35例)为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正常;Ⅱ组(32例)为第三脑室呈条形或基底池轻度受压;Ⅲ组(33例)为第三脑室呈线形和基底池明显受压;Ⅳ组(32例)为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均消失.观察第三脑室及基底池改变与GCS评分、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与GCS评分、治疗方案有关,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越明显,恢复越差,病死率越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 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越明显,脑挫裂伤预后越差,其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时第三脑室及基底池影像学征象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首次CT/ MRI扫描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将132例脑挫裂伤分为4组:Ⅰ组(35例):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正常;Ⅱ组(32例):第三脑室呈条形或基底池轻度受压;Ⅲ组(33例):第三脑室呈线形和基底池明显受压;Ⅳ组(32例):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均消失。结果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与GCS评分、治疗方案密切相关;其形态改变越明显,恢复越差,病死率越高。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的改变与脑挫裂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是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患者脑干基底池与第3脑室CT征象改变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58例脑挫裂伤患者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首次CT扫描第3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改变分为4组;A组(93例):第3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正常;B组(68例):第3脑室呈条形成或基底池轻度受压;C组(50例):第3脑室呈线形和基底池明显受压;D组(47例):第3脑室和基底池均消失。观察第3脑室基底池改变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第3脑室和基底池形态与颅内压、GCS评分密切相关,第3脑室基底池形态改变越明显,恢复越差,病死率越高(P〈0.05)。结论第3脑室和基底池形态的改变与脑挫裂伤预后密切相关,是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6,(3):311-312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患者基底池影像学征象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3例脑挫裂伤后影像学及完整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比较基底池形态改变与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的关系。根据6h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分为轻型(13~15分)19例、中型(8~12分)53例、重型(3~7分)81例,根据出院6个月后GOS评分分为恢复良好(5分)38例、轻-中度残疾(3、4分)75例、植物生存或死亡(1、2分)40例。对GCS及GOS预后评分各组间基底池评分(Artru评分法)行方差分析、GCS评分两两比较,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比较。结果:GCS及GOS预后评分各组间基底池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随GCS、GOS评分减低,基底池评分增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740、0.789。结论:基底池评分与GCS及GOS预后相关,基底池形态改变越明显,脑挫裂伤患者入院时神智及肢体功能越差,预后也越差,基底池评分可作为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CT影像特点及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80例,使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扫描仪,调整好平衡状态,计算Rotterdam CT评分,将患者脑基底池情况分为三个部分,单独评价每各部分是否受压或开放,完全闭塞设为三翼均闭塞,部分闭塞为一或二翼闭塞,三翼都开放。测量每隔室间孔平面测量宽度的一半减去偏移颅内至透明隔的长度。结果预后良好组Rotterdam CT评分、中线移位、基底池情况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GO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与CT基底池情况的相关性最强,预后与Rotterdam CT评分、中线移位的相关性次之。其中预后与CT各项特征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颅脑损伤CT影像特点与预后相关,其中预后与CT基底池情况的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幕上脑挫裂伤或以脑挫裂伤为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最佳时机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1年以来62例首诊以幕上脑挫裂伤或以脑挫裂伤为主的患者,以观察过程中的GCS计分、瞳孔变化、CT显示的脑室及基底池变化为指标,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与预后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观察后,复查CT发现继发颅内血肿、或原有血肿增大、或迟发脑挫裂伤,致脑室及基底池变小或消失62例、GCS评分下降55例、瞳孔异常变化26例,均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治疗结果,按GOS评分,良好/中残45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9例.结论以GCS计分下降、瞳孔出现异常、CT显示的脑室及基底池变小或消失的三项指标,可作为进行立即手术的必要时机及手术治疗决策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张勇 《当代医学》2016,(32):27-28
目的:探析CT环池形态的改变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4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分析首次CT扫描征象,准确测量环池翼部的宽度,根据宽度进行分型,同时对患者随访3个月,并通过采取格拉斯预后评分标准(GPS)将其分为预后较好组100例,包括恢复良好、中残;预后不良组42例,包括残、植物生存、死亡,分析患者CT环池形体改变情况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关系,同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预后较好组环池形态的改变与GCS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环池形态改变越为显著,患者的GCS评分越低;环池形态改变与GCS评分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预后。结论给予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采取CT环池检查,观察其改变,对判断患者预后及提供治疗依据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基底池CT改变对判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BAEP测定及CT检测观察基底池形态变化,分析它们与格拉斯哥计分(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计分(GOS)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病情的加重,BAEP和脑基底池形态的异常程度加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恶化后,BAEP的主要变化是按Ⅴ-Ⅲ-Ⅰ波的顺序逐渐消失,其次是各波潜伏期的延长及峰间潜伏期的延长;基底池的变化规律是环池受压→四叠体受压→环池及四叠体池闭塞→脑干变形。结论:BAEP检测及基底池形态的变化可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干功能并为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脑CT在评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和预后时的作用.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行颅脑CT检查,观察第三脑室、基底池(鞍上池、环池和四叠体池)和纵裂池的形态变化,评估颅内压的高低,并观察与病情演变的关系.80例患者中颅内压正常8例,无1例死亡,轻中度增高32例,死亡9例(28.1%),重度增高40例,死亡33例(82.5%).颅内压增高往往首先表现为第三脑室受压变形,而纵裂池也是CT片上能够较早观察到的指标之一.结论 通过颅脑CT检查可以较客观地评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颅内压状况,对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环池CT三维重建变化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关系,为临床提供一定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86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环池CT三维重建变化的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为期3个月的随访,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预后的情况进行评价,分为预后良好、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等结果。分析环池分型与颅脑损伤预后的关系、环池CT三维重建动态变化与死亡率以及环池分型与GC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环池分型1型死亡率0.00%(0/13),2型死亡率6.67%(1/15),3型死亡率15.00%(3/20),4型死亡率29.41%(5/17),5型死亡率33.33%(7/21),死亡率在不同环池分型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环池分型不断上升,死亡率逐渐上升,说明环池分型越高,死亡率越高,生存率越低,预后越差。环池受压减轻组生存率93.88%(46/49),死亡率6.12%(3/49);环池受压无改变或加重组生存率64.86%(24/37),死亡率35.15%(13/37),与环池受压无改变或加重组相比,环池受压组生存率更高,死亡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池分型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641,P<0.05),环池分型越高,GCS评分越低。结论:环池CT三维重建变化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加强对颅脑损伤化合环池CT三维重建变化观察,能够为颅脑损伤预后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影像学参考,进而促进患者的远期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对48例急性硬膜下血种CT表现中线移位、基底池压闭及脑肿胀分别评分,结合临床病情,研究预后关系.结果经资料统计中线位和基底池压闭明显者,其脑损伤程度严重.中线移位≥10mm者,死亡率达86.4%,基底池消失评分≥10分,死亡率87.5%,伴有弥漫性脑肿胀,死亡率76.3%.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和脑池受压的程度及有否弥漫性脑肿胀,对判断损伤程度及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底池形态与闭合性颅脑损伤的预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基底池形态在急性颅脑损伤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临床帮CT资料完整的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115例,分析基底池(环池、四叠体池)形态与瞳孔改变及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基底池形态与瞳孔对光反应密切相关(P<0.05);基底池消失组死亡率88%,明显大于受压组(19%)和正常组(11%)(P<0.005)。结论: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入院时或伤后24小时内行头颅CT扫描可以提供预后预测;基底池形态(正常、受压或消失)是预后强有力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赵振清  徐崇明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3):2525-2525
目的:评价CT对外伤性脑肿胀的诊断价值及对该病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外伤性脑肿胀的CT表现及预后.5例复查头颅CT.结果:CT表现23例均为基底池(即环池、四叠体池、鞍上池)受压,脑灰白质界限不清,中线结构无移位.另外6例小脑幕受压;4例基底池及侧脑室均受压;1例基底池、侧脑室、三脑室均受压,5例复查4例表现为脑实质密度降低;1例无变化.该病死亡率极高,占86.95 %,预后极差.结论:CT为外伤性脑肿胀最经济、快捷及最有价值的手段.一旦CT诊断为外伤性脑肿胀,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 CT对外伤性脑肿胀的诊断价值及对该病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3例外伤性脑肿胀的CT表现及预后。 5例复查头颅 CT。结果 :CT表现 2 3例均为基底池 (即环池、四叠体池、鞍上池 )受压 ,脑灰白质界限不清 ,中线结构无移位。另外 6例小脑幕受压 ;4例基底池及侧脑室均受压 ;1例基底池、侧脑室、三脑室均受压 ,5例复查4例表现为脑实质密度降低 ;1例无变化。该病死亡率极高 ,占 86 .95 % ,预后极差。结论 :CT为外伤性脑肿胀最经济、快捷及最有价值的手段。一旦 CT诊断为外伤性脑肿胀 ,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颅脑损伤患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特点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2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其CT征象特点及鹿特丹CT计分(Rotterdam CT评分),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采用Spearman分析CT征象特点及RotterdamCT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72例患者中基底池开放13例,部分闭塞36例,完全闭塞23例;中线移位≤5mm 51例,中线移位5mm 21例;脑室受压≤0.2者32例,脑室受压0.2者40例;RotterdamCT评分3分30例,4分21例,5分21例;预后良好48例,预后不良24例。预后良好组基底池情况评分、中线移位、Rotterdam CT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且脑室受压情况比值也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但脑室受压情况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基底池情况、中线移位、Rotterdam CT评分则与预后良好呈显著负相关(r=-0.511、-0.456、-0.506,P0.05)。结论 CT征象特点及Rotterdam CT评分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相关,可辅助预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对指导临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CT征象及对其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68例,并根据患者创伤后3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评分为4-5分)126例和预后不良组(评分为1-3分)42例。所有患者均使用64排螺旋CT检查,对所有患者CT征象(三脑室形态、侧脑室受压、中线位移及环池变化)进行统计,并分析CT征象与预后之间关系。结果共168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三脑室宽径6-10mm患者最多为74例(44.05%),侧脑室受压比例0.2患者最多为89例(52.98%),中线位移6-10mm患者最多为72例(42.86%),环池宽度2-3mm患者最多为81例(48.21%)。影响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GOS预后评分单因素有:三脑室宽径、侧脑室受压比例、中线位移、环池宽度(P0.05);影响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GOS预后评分不良的多因素有:三脑室宽径在6-10mm、中线位移10mm、环池宽度0-1mm(P0.05)。结论CT征象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程度有一定提示作用,且三脑室宽径、侧脑室受压比例、环池宽度可在一定程度预测患者预后,可为患者临床治疗及后期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聂柳  李胜斌  夏鹰  金虎  李钢  翁秀珍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9):1211-1212,1215
目的:分析影响外伤性小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7例外伤性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0例患者预后不佳.预后较好组较预后不良组入院GCS评分明显高(P<0.05),血肿体积明显小(P<0.05).两组在血肿位置、脑干周围脑池形态、第四脑...  相似文献   

18.
急性硬膜下血肿CT征象变化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CT变化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对3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为中线移位、基底池压闭及脑肿胀分别分析,结合临床病情。研究与预后相关性关系。结果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明显者.其脑损伤程度严重。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和脑池受压的程度及有否弥漫性脑肿胀对判断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认识早产儿的颅脑CT表现,避免与新生儿HIE混淆.方法复习29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及颅脑CT表现,讨论其CT特征,并与新生儿HIE进行鉴别.结果早产儿脑实质密度较低,以两侧额叶及枕叶白质对称性低密度较为明显,其次为颞叶及顶叶,胎龄越小,脑灰质厚度越薄;早产儿第三、第四脑室、两侧脑室及环池均可清楚显示,侧裂池、鞍上池、纵裂池仅部分显示,脑沟显示率最低.胎龄越小,脑室、脑池、脑裂形态显示越清楚.结论早产儿颅脑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结合临床易与新生儿HIE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0.
27例脑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CT表现以侧脑室、三脑室及基底池受压或消失为特征。临床预后差。提出CT诊断标准为:(1)脑室/颅腔比率<20%;(2)三脑室部分受压或消失;(3)基底池部分受压或消失。具备其中两项即可诊断。根据脑室脑地受压及中线移位程度将CT表现分为3型,6个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