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入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2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手术方案分为两组,各26例。对照组接受经股动脉PCI治疗,研究组接受经桡动脉入路PCI治疗。统计并比较两组PCI成功率、手术情况(手术时长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CI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5.38%)低于对照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行PCI可缩短冠心病患者手术时长、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在青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36例行经桡动脉途径和40例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CAG)及冠脉介入治疗(PCI)的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穿刺时间、X线暴光时间、造影时间、PCI时间、住院时间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36例患者均首先经桡动脉穿刺,穿刺失败2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成功率100%(34/34),行冠脉支架置入成功率76.92%(10/13),经桡动脉途径失败者改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检查及治疗均成功。股动脉组40例患者穿刺成功。其中X线暴光时间、造影时间、PCI治疗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差别意义(P〉0.05)。穿刺时间、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冠心病患者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及PCI是安全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局部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股动脉入路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9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每组49例。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心功能。结果两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桡动脉组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股动脉入路PCI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穿刺成功率相当,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方面效果亦相当,经桡动脉入路术后恢复更快,局部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PCI)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长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经股动脉入路PCI治疗,观察组接受经桡动脉入路PCI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心功能指标[短轴收缩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手术时间、穿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95.00%(38/40),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97.50%(39/4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FS、LVEF均较术前提高(均P<0.05),两组FS、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经股、桡动脉入路PCI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改善心功能,但经桡动脉入路可缩短术后卧床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所在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PCI治疗8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组给予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记录两种介入途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以及住院时间,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2.5%,手术成功率为97.5%;对照组经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手术成功率达9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途径穿刺介入的穿刺时间明显长于经股动脉途径,但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途径,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比较,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虽穿刺时间较长,手术难度略大,但手术效果类似,且术后并发症低,易于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李红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9):3530-3531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尉氏县中医院收治的106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按照手术入路分为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各53例。股动脉组患者接受经股动脉入路PCI治疗,桡动脉组患者接受经桡动脉入路PCI治疗。比较两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两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桡动脉组卧床时间短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桡动脉组LVEF、LVEDD、LVESD分别与股动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LVEF均大于术前,LVEDD和LVESD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7.55%(4/53)]低于股动脉组[35.85%(1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股动脉入路PCI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效果相当,但经桡动脉入路能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经桡动脉急诊PCI治疗STEMI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确诊的因STE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共计225例,其中,经桡动脉组123例,经股动脉组共计10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疗效、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部位、血管病变的位置、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2.3%,桡动脉组为94.3%,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5%)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6.7%)(P<0.05);手术平均时间、X线平均曝光时间和Door-balloon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异;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STEMI与经股动脉途径PCI成功率相似,Door-balloon时间相当,而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宋森磊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9):3525-3527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宁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依照手术入路方式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各75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穿刺时间、住院时间)、术前、术后3个月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穿刺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股动脉组(均P<0.001)。术后3个月,两组LVEF、LVESD均较术前降低(均P<0.05),组间LVEF、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桡动脉组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3.99%)较股动脉组(13.34%)低(P<0.05)。结论经股动脉入路、桡动脉入路PCI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均具有良好效果,与股动脉入路相比,桡动脉入路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刘艳丽 《中外医疗》2011,30(33):75-75
目的探索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模式。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4例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107例)与经股动脉(77例)入径行PCI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迷走神经反射、皮下血肿及出血、尿潴留及腰背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的PCI治疗,术后并发症少,便于手术与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与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介入治疗(PCI)的对比观察,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及PCI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行CAG及PCI的患者共204例,按入路血管分为桡动脉组93例和股动脉组111例,对比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躯体不适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与股动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操作时间、冠脉各支植入支架情况2组比较无明显著性差异(P>0.05);但桡动脉组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躯体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结论 与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诊疗具有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经皮桡动脉入路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7例,其中56例行直接经皮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A组),51例行直接经皮股动脉入路PCI(B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手术总时间、穿刺点并发症.结果:A、B两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PCI成功率均大于96%,鞘管置入时间[(2.93±0.42) vs (3.07±0.54) min, P=0.14]、血管再通时间[(17.23±3.47) vs (16.81±4.86) min, P=0.61]、手术总时间[(47.04±7.53) vs (48.74±6.22) min, P=0.21]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穿刺点局部出血、血肿发生率(5/51, P=0.016 4)及拔管迷走反射(4/51, P=0.032 7)均明显高于A组(0/56).结论: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行急诊PCI是安全可行的,而且能减少穿刺点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符合介入手术指征的8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84例患者分作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选择股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选择桡动脉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95.24%,对照组手术成功率90.48%,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19.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选择股动脉与桡动脉不同手术入路可以取得相等的治疗效果,手术成功率均比较理想,其中桡动脉入路术后并发症更低,治疗安全性更高,可见,冠心病选择桡动脉入路的介入治疗为首选手术方案,可以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入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5月本院行急诊PCI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采取经桡动脉入路进行介入手术,对照组采取经股动脉入路进行介入手术,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及出院后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都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血肿8例(20.51%),穿刺部位感染1例(2.56%),假性动脉瘤1例(2.56%),观察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64%(10/39);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血肿13例(33.33%),穿刺部位感染4例(10.26%),假性动脉瘤4例(10.26%),导尿2例(5.13%),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8.97%(23/3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为(7.45±0.8)d,对照组(9.55±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都完成随访,均无复发。结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入径行急诊PCI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均安全、有效,但经桡动脉入路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住院天数,为急诊PCI开辟了新的路径,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途径治疗冠心病复杂病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有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0例分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组(n=150例,其中男96例,女54例);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组(n=150例,其中男100例,女50例).分别记录PCI时间,PCI成功率,住院时间及与穿刺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50例患者桡动脉均穿刺成功,PCI时间为(48±3.6)分钟,PCI成功率为98.7%,住院时间为(3.2±1.6)天;股动脉组PCI时间为(45±10.2)分钟,PCI成功率为99.9%,住院时间为(5.4±1.8)天.两组相比较,PCI时间、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穿刺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减少(P<0.001). 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复杂病变PC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途径.  相似文献   

15.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复杂冠脉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并与经股动脉途径行相似病变治疗作比较.方法 209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桡动脉组),187例有相似病变特征的冠心病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股动脉组),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6.7%,与股动脉组(98.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而桡动脉组从穿刺开始至指引导管放置成功所需的时间长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 经选择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桡动脉途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MAI)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选择123例在12 h内发病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为常规股动脉组.另选在12 h内发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STEMI患者126例为选择性桡动脉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球囊扩张时间、手术时间、穿刺局部出血并发症.结果 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83% vs 97.56%,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第一次球囊扩张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穿刺局部出血并发症降低(1 vs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直接PC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采取经皮桡动脉入路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经皮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观察组经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两组穿刺至球囊打开时间、造影剂使用剂量、X线曝光时间、手术总时长、手术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经皮股动脉入路PCI治疗,经皮桡动脉入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更高,并发症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少。  相似文献   

18.
吴海宏  陈晓敏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1):1221-1222
目的评估经桡动脉入径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126例AMI患者按动脉穿刺入径分为桡动脉组66例和股动脉组60例。观察两组间动脉穿刺时间、PCI的成功率、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点局部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神经反射性心动过缓/低血压、尿潴留的发生率情况。结果桡动脉组成功63例,股动脉组成功58例。两组在动脉穿刺时间、介入成功率、下肢静脉血栓差异无显著性(〉0.05);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点局部并发症、神经反射性心动过缓/低血压、尿潴留的发生率,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0.05)。结论经桡动脉入径治疗血管并发症少,且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可作为A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01例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1)。对照组采取经股动脉入路行PCI治疗,观察组采取经桡动脉入路行PCI治疗,比较两组置管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PCI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I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行PCI治疗急性STEMI,PCI成功率与经股动脉入路相当,但能够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左主干狭窄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左主干狭窄行PCI术患者,其中经皮桡动脉入路组17例(A组),经皮股动脉入路组32例(B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导管型号、PCI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点并发症、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两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PCI成功率均大于94%,手术总时间、IABP使用率、住院期间MACE等差异均无显著性.股动脉组使用7F导管比例高,而且有5例发生穿刺点局部出血、血肿,4例发生拔管迷走反射.结论 在左主干狭窄的冠脉介入治疗中,桡动脉入路也是快速、安全可行的,而且能减少穿刺点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