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胚胎骨来源成骨细胞因其低免疫原性和高增殖与成骨活性有可能成为适用于骨组织工程方法异体骨组织缺损修复的种子细胞。冻存复苏后的生物学特点是否能进行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有待证实。 目的:建立人胚胎骨骨膜来源成骨细胞的分离培养、保存方法,观察骨膜来源成骨细胞生物学特点。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形态学与生物学特性实验研究,于2005-04/2006-05在天津市口腔医院细胞与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 材料:细胞来源为5月龄自然流产胎儿,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无菌条件下取长骨骨膜组织。 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对成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传代培养细胞液氮冻存3~6个月后,选择不同代次细胞复苏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形态学、超微结构,细胞增殖曲线,钙结节Von kossa法染色以及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定量检测与钙钴法染色确定其增殖与成骨活性。 结果:组织块法培养骨膜来源成骨细胞第6天即可获得原代细胞增殖,传代扩增细胞具有典型成骨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学活性。苏木精-伊红染色密集融合的成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显示转化为脊样骨组织结构排列。经统计学分析定量检测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细胞密度有线性正相关关系。液氮冷冻保存后复苏培养复层成骨细胞钙钴法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在45%以上,超微结构显示为高分化功能活跃成骨细胞。 结论:胚胎骨骨膜来源成骨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与成骨活性。深低温液氮冻存成骨细胞复苏后仍能连续传代增殖并具有良好的成骨代谢活性,能够体外借助细胞外基质形成骨样结构。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碎补促进骨损伤愈合疗效确切,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骨碎补总黄酮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方法:冲洗兔股骨和胫骨骨髓腔获取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培养法体外纯化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不同浓度骨碎总黄酮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经骨碎补总黄酮体外诱导后,行扫描电镜形态学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和Von Kossa银染色了解细胞钙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培养法扩增和纯化;含骨碎补总黄酮血清培养后,四甲基偶氮唑蓝测定结果显示,骨碎补总黄酮浓度为10-6 mmol/L时可明显促进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经骨碎补总黄酮诱导液诱导,扫描电镜下可见成骨细胞样形态和钙结节形成;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茜素红染色和Von Kossa银染色均呈阳性,提示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3.
背景:体外冲击波是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一种有效方法,成骨细胞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研究成骨细胞在体外冲击波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为提高冲击波治疗效果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将原代培养的SD大鼠成骨细胞随机分成冲击波组和对照组,应用不同能量的冲击波进行处理后接种于96孔培养板,根据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增殖情况确定适宜的冲击波能量值。钙钴法染色观察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AKP试剂盒检测AKP表达,茜素红染色观察矿化结节,流式细胞仪检测整合素β1及RT-PCR检测整合素β1 mRNA表达,伤口愈合试验观察成骨细胞的迁移率。 结果与结论:冲击波处理体外原代培养成骨细胞的适宜能量为10 kV(500脉冲),冲击波组细胞增殖速度快,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水平高,矿化结节面积大,细胞黏附率高,整合素β1及其mRNA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 (P < 0.01),且冲击波组细胞迁移的平均距离大于对照组(P < 0.05),提示适宜能量冲击波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黏附及迁移,同时,整合素β1在细胞黏附及迁移过程中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背景:钛磨损颗粒在人工关节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对成骨细胞的影响可能是骨溶解形成的原因之一。 目的:观察钛颗粒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矿化功能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8-09/12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商品化纯钛颗粒(货号:00681;Johnson Matthey,Ward Hill,MA,USA),平均粒径4.5 μm,86%的颗粒小于 10 μm。 方法:分离培养新生24 h内SD大鼠成骨细胞,选用第3代大鼠成骨细胞接种于培养皿/板中,24 h后细胞完全贴壁,更换无血清培养液孵育24 h,根据是否加入钛颗粒条件培养基分为钛颗粒组和对照组,其后钛颗粒组更换含0.1 g/L钛颗粒的条件培养基,3 d换液1次。对照组同时换液,但不加入含钛颗粒的条件培养基。 主要观察指标:于2,4,7,14 d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第7天和第14天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和碱性磷酸酶定量观察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第14,21天行茜素红钙结节染色观察细胞矿化能力的变化。 结果:钛颗粒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细胞增殖无明显差异(P > 0.05);7 d和14 d碱性磷酸酶染色可见钛颗粒组较对照组减弱,碱性磷酸酶活性定量分析钛颗粒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14,21 d茜素红染色可见钛颗粒组钙结节数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结论:钛颗粒对大鼠成骨细胞分化和矿化功能具有抑制作用,但不影响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5.
背景:实践证明,有机和无机材料单独应用都不是理想的支架材料。聚乳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生物吸收性,聚乳酸类复合材料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生物复合材料之一。 目的:观察复合支架材料聚乳酸-壳聚糖纤维/羟基磷灰石-硅酸钙对成骨细胞黏附、增殖、分化的影响。 方法:取新生24 h内Wistar大鼠的颅盖骨,采用改良胶原酶消化法进行成骨细胞原代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苏木 精-伊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茜素红染色对获得的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的观察与鉴定。然后将第3代细胞与聚乳酸/壳聚糖纤维、聚乳酸-壳聚糖纤维/硅酸钙、聚乳酸-壳聚糖纤维/羟基磷灰石-硅酸钙三种支架材料体外复合培养。培养3,6,9 d后,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材料周边的细胞形态,通过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法和MTT法观察3种支架材料对细胞分化、增殖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三种材料均有利于成骨细胞的黏附、生长、分化、增殖,而聚乳酸-壳聚糖纤维/羟基磷灰石-硅酸钙复合支架材料较聚乳酸/壳聚糖纤维、聚乳酸-壳聚糖纤维/硅酸钙支架材料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效果更好,证实其生物相容性好,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关键词:复合支架;细胞相容性;生物材料;成骨细胞;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骨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8.016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极少,10万个骨髓有核细胞中才有1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如何成功分离并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研究中的关键工作。 目的:建立完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体系,从细胞的形态、表型和功能方面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方法:低渗原理去除杂细胞,结合自然沉降分离骨髓间充质细胞,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光镜观察。对骨髓间充质细胞的表型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并将骨髓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进行诱导分化,行形态学观察和碱性磷酸酶、Von kossa、Ⅰ型胶原、油红O染色检测。 结果与结论:实验分离获取的骨髓间充质细胞经表型鉴定为:CD29(+),CD45(-);向成骨细胞诱导后,碱性磷酸酶、矿化结节染色及Ⅰ型胶原检测均为阳性;向脂肪细胞诱导后,油红O染色阳性。结果表明实验分离的骨髓间充质细胞为类成纤维细胞样非造血类干细胞,此类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获取及培养鉴定一直以来仍无统一标准和定论。 目的:体外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化、扩增,同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 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绘制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多向诱导分化,分别采用钙结节茜素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荆豆凝集素染色鉴定。 结果与结论:经贴壁筛选法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性状稳定,为纺锤状,呈克隆样生长,碱性磷酸酶染色弱阳性;经成骨、成软骨、成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相应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提示,全骨髓培养法取材方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强,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多向分化。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分别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成肌细胞、脂肪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 目的:与成骨细胞共培养的条件下,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Ⅰ型胶原的表达。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01/08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细胞室完成。 材料:3月龄SPF级SD大鼠6只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扩增,1 d龄以内清洁级SD乳鼠10只用于成骨细胞的分离与扩增。 方法: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扩增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均一性及细胞表型。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成骨细胞,以磷酸酶染色观察细胞分泌情况。利用Transwell培养板将成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液以及其中的大分子蛋白可以相互交流而细胞间不相互接触的培养板内培养,以采用普通培养板单独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矿化能力,20 d后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Ⅰ型胶原的表达,茜素红染色后显微镜下计数钙化结节。 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均一性较好,2代细胞均一性在90%以上,CD34、CD45表达为阴性,CD44表达阳性。成骨细胞原代培养20 d时出现不透光的钙化结节,生长期细胞分裂相多见,细胞突起相互连接,汇合时呈铺路石状。茜素红染色矿化结节呈现酒红色,骨碱性磷酸酶染色可见胞质内出现黑色颗粒或块状沉淀。共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的钙化结节数高于对照组(P < 0.05);与成骨细胞共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Ⅰ型胶原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 结论:与成骨细胞共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Ⅰ型胶原的表达量高,成骨能力强。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膜成骨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和分化成骨潜能,而且取材方便,但以往常规培养方法时间较长,如何能够缩短培养时间,是骨膜源性成骨细胞成为理想种子细胞的关键之一。 目的:应用改良酶消化法培养兔骨膜原代成骨细胞,观察其在喷砂钛片上的黏附及增殖情况。 方法:切取雄性日本大耳白兔胫骨近端前内侧面骨膜0.5~1.0 cm2:①常规方法:以0.25%胰蛋白酶在37 ℃消化30 min后,用0.1%Ⅰ型胶原酶在37 ℃消化30 min,不断振荡,弃掉胰蛋白酶后植入培养瓶,干涸培养2 h,加入含体积分数15%胎牛血清的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②改良方法:将Ⅰ型胶原酶消化时间由30 min改为1 h。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染色鉴定成骨细胞。将原代培养成骨细胞与喷砂钛片联合培养,采用扫描电镜、MTT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成骨细胞在喷砂处理钛片上的黏附及增殖情况。 结果与结论:培养第5天,改良法培养的骨膜成骨细胞从组织块周围爬出,第25天细胞汇聚成单层,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传代培养1个月后,可见细胞成复层生长,并有黑色钙结节生成,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特征,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染色呈阳性。常规法培养的细胞爬满单层时间推迟12 d左右。在喷砂处理的钛片表面上成骨细胞立体感强,有伪足伸出,伪足嵌入小的孔洞内,细胞表面有基质分泌。两种方法培养的成骨细胞在钛片表面的黏附及增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提示改良消化法可明显缩短成骨细胞培养时间,对成骨细胞的黏附及增殖能力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背景:已有研究发现富血小板血浆可以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对体外培养的骨骼肌干细胞增殖与诱导成骨的影响,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影响骨骼肌干细胞的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6/10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9只,体质量2.5~3 kg,年龄1岁左右,雌雄不限。 方法:取兔右后肢比目鱼肌体外培养新西兰大白兔骨骼肌干细胞。取兔耳中央动脉血,经离心处理后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将细胞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以含12.5%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的条件培养液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富血小板血浆干预。 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形态学观察。②以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③以碱性磷酸酶钙钴法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茜素红染色和骨钙素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成骨活性。 结果: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显示富血小板血浆诱导实验组较对照组增殖明显(P < 0.01);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对照组增高明显(P < 0.01)。富血小板血浆诱导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骨钙素免疫荧光染色阳性,茜素红染色可见钙结节形成。 结论: 富血小板血浆对体外培养的骨骼肌干细胞增殖与成骨分化活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组织块培养法分离人脂肪源性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培养体系简单,节约时间,较好地保持了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据此向多方向诱导分化,为组织工程学种子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路线。 目的:观察组织块培养法分离的人脂肪源性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表面抗原特点及其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诱导分化潜能。 方法:取健康人腹部皮下脂肪组织,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出脂肪源性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形态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脂肪干细胞的细胞周期及表面抗原。取第3代人脂肪干细胞,分别用成骨和成脂诱导培养液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Von Kossa染色、油红O染色定性鉴定。 结果与结论:原代及传代的人脂肪干细胞形态均类似成纤维细胞,生长能力旺盛。第3代人脂肪干细胞中,超过88%的细胞都处于G0/G1期。第3代脂肪干细胞表面抗原表达:CD29、CD44、CD90、CD105表达阳性,CD34、CD45、CD106表达阴性。人脂肪干细胞经成脂诱导后21 d,油红O染色阳性;成骨诱导培养后,茜素红染色和Von Kossa染色阳性。因此,实验证实人脂肪源性干细胞能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诱导分化。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的超微结构观察的报道甚少。 目的: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并染色鉴定,利用电镜观察诱导前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特点。 方法: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成骨染色鉴定向成骨方向诱导分化,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成骨诱导前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与结论:培养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高、活力强,成骨诱导后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染色、钙化结节染色均呈阳性。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经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态铺展,不规则,其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空泡明显增多,表明细胞功能活跃。  相似文献   

13.
背景:获得足够数量的种子细胞需要在体外进行长期传代扩增,目前涉及体外长期培养对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性状及成骨分化潜能影响的报道甚少。 目的:观察体外长期培养对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性状及其成骨分化潜能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1/06在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 材料:成人腹部皮下脂肪组织来源于骨盆骨折患者,由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创伤骨科提供。 方法:Ⅰ型胶原酶消化法从成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传代扩增。收集第2,5,10,15,20代细胞,加入成骨培养液进行成骨诱导分化。 主要观察指标: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超微结构、表面分子标志表达、生长曲线、成骨潜能。不同代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骨钙素及Ⅰ型胶原的吸光度值比较。 结果: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第7天,由长梭形变为椭圆形、多角形,岛状分布,胞浆中出现黑色颗粒。细胞表面有较多伪足,有一两个核仁,有分叶,具备正常细胞器结构。表达CD44(96.31%),不表达CD34(1.15%)。第2,5,10,15,20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无明显差异,均呈反“S”形。上述各代细胞诱导7 d后开始表达碱性磷酸酶,且随诱导时间的延长阳性细胞数增多,至诱导28 d出现圆形不透明结节,诱导14 d骨钙素、Ⅰ型胶原均呈阳性表达。随传代次数的增加,骨钙素及Ⅰ型胶原的吸光度值均有所减低,至第20代时差异显著(P < 0.05)。 结论: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长期培养后,其一般生物学性状可保持稳定,但成骨分化潜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背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方案已基本成熟,但是诱导过程中影响分化效果的因素仍处于探索阶段。 目的:观察诱导时机的选择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对象的观察实验,于2006-08/2007-01在苏州大学江苏省干细胞重点实验室完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SD大鼠,雌雄不限,体质量150~200 g。 方法:采用Per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5×107 L-1密度分组培养,诱导组分别于接种当时、细胞达50%~60%融合时、细胞达85%~95%融合时加入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的成骨诱导培养基诱导。非诱导组采用普通培养基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诱导后7,14 ,21,28 d行钙钴染色、Von-Kossa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成骨细胞能力。定期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状况。 结果:经钙钴染色后,诱导组大部分染色的细胞呈阳性反应,胞浆中可见浅棕色至棕黑色的细胞颗粒,大多数多角形细胞呈阳性,如铺路卵石样排列,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见片状强阳性细胞,以细胞达85%~95%融合时诱导培养组数量最多,结节体积最大。非诱导组未见片状强阳性细胞。Von-Kossa 染色后可见深棕色致密结节。以细胞达85%~95%融合时诱导培养组形成结节较早,同期相比数量较其他组多。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表明经成骨诱导剂诱导后与同期非诱导组相比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提高,表现细胞成骨分化特点。 结论:初始接种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细胞间相互接触程度越高,成骨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5.
背景:许旺细胞是神经创伤修复的种子细胞,获取大量高纯度、高活性许旺细胞是研究的关键。 目的:比较乳鼠和成年鼠许旺细胞的体外培养、纯化和形态学的差别,探讨简单可行的、可以获得高纯度许旺细胞的培养方法。 方法:出生1~3 d SD大鼠20只和成年大鼠10只(体质量150~200 g),实验按细胞的来源分为新生组和成年组。双酶分步消化,二次接种差速分离纯化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贴壁速度;细胞计数,纯度计算;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绘制两组许旺细胞的增殖曲线,判定增殖速度;S-100免疫化学法鉴定细胞。 结果与结论:乳鼠的许旺细胞贴壁速度快于成纤维细胞,成鼠的许旺细胞贴壁速度慢于成纤维细胞,两组许旺细胞纯度均达96%以上;MTT法检测两组许旺细胞增殖均活跃,由增殖曲线显示乳鼠许旺细胞增殖更快(P < 0.05);S-100免疫化学反应均呈阳性。提示双酶分步消化,二次接种差速分离纯化细胞,可以获取纯度高、活性良好的许旺细胞;乳鼠许旺细胞的增殖、贴壁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6.
背景:观察成骨细胞在生物材料上的形态、增殖和分化等项目,可评估生物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目的:观察复合支架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方法:取新生24 h内Wistar大鼠的颅盖骨,采用改良胶原酶消化法进行成骨细胞原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支架或普通羟基磷灰石材料体外复合培养。培养3,6,9 d后,观察材料周边的细胞形态及支架材料对细胞分化、增殖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较普通的羟基磷灰石材料更有利于成骨细胞的黏附、生长、分化、增殖,证实其生物相容性更好,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临床研究证实,糖尿病是引起牙周病变及牙槽骨丧失的危险因素,而糖尿病所致的高血糖对颌骨改变的影响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 目的:观察高糖对体外培养的下颌骨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矿化的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大鼠下颌骨成骨细胞,分别在生理糖浓度(5.5 mmol/L;对照组)和高糖条件下(16.5 mmol/L;高糖组)培养,采用MTT法、PNPP法、生化法、放射免疫法及茜素红S钙染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碱性磷酸酶活性、钙吸收、骨钙素分泌水平及矿化能力。 结果与结论:高浓度的葡萄糖能显著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P < 0.05),降低成骨细胞骨钙素的分泌(P < 0.01),增加钙结节的数量及面积(P < 0.01)。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在21 d时显著增高(P < 0.01),钙吸收在14~21 d时显著降低,而在21~28 d时显著增高(P < 0.01)。说明高糖能促进体外培养的大鼠下颌骨成骨细胞的增殖,延迟其分化和矿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