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脑缺血缺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缺血缺氧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基因表达增加,尤其以梗死灶周围和海马区更突出。BDNF通过维持细胞内Cα^2 稳定、清除自由基、阻滞细胞凋亡,以实现其保护神经元免受缺血缺氧的损伤,内源性BDNF是抵御缺血缺氧脑损伤的内在保护剂,外源性BDNF能增加梗死区神经元的存活数并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在脑发育早期具有更强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化脓性脑膜炎时地塞米松(DEX)治疗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关系,以观察其神经保护作用。用大鼠建立化脓性脑膜炎模型,分别用抗生素及抗生素加DEX治疗,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BDNF的表达。结果:感染后24h在脑组织和渗出到软脑膜、蛛网膜下腔、脑室及脑实质炎性病灶内的炎性细胞高水平表达BDNF蛋白。抗生素治疗后BDNF蛋白表达降到很低水平,与感染后24h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DEX组BDNF蛋白在大脑组织表达明显增多,与抗生素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仍低于感染后24h组(P<0.05)。提示DEX可能通过上调BDNF蛋白的表达,在化脓性脑膜炎时产生神经保护作用,而这一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与哮喘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儿童(轻度组18例、中度组25例、重度组17例)及6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BDNF,分析BDNF水平与哮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哮喘急性发作组及症状缓解组的B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以急性发作组最高(P0.05);治疗后处于缓解期时,BDNF水平较发作期明显降低(P0.05)。发作期哮喘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其血清BDNF水平不同:轻度组最低、重度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可能在儿童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并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源件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定向分化的影响.寻找新的NSCs诱导剂,以提高向神经元方向分化比例.方法 取1日龄新生大鼠海马组织,采用无血清培养液悬浮培养方法 进行培养,传2代后可得到高纯度NSCs.通过NSCs特殊标志物神经巢蛋白(nestin)染色鉴定培养细胞.将传3代的NSCs随即分为2组,每组15份.每份均为2mL.含细胞数为1×105.实验组用基础培养液加入50 g/L胎牛血清和20μg/L BDNF诱导其分化;对照组用基础培养液加入50 g/L胎牛血清.分化培养1周后用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分化得到的神经元及其比例.结果 通过无血清悬浮培养海马组织细胞呈球形生长,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呈强阳性表达,细胞纯度90%;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NSE阳性细胞的百分比为60.45%,明显高于对照组(23.67%)(x2=27.75 P<0.005).结论 通过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可获得纯度较高的NSCs;BDNF可体外诱导海马NSCs向神经元定向分化,并提高其分化比例;BDNF是一种较为理想的NSCs分化诱导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6265、rs7103411和rs11030104多态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及其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 版(DSM-Ⅳ)中ADHD诊断标准,共收集1 842例散发ADHD病例及其组成的1 271个ADHD家系和957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家系和病例对照研究.在美国生物系统公司生产的7900 HT型荧光定量PCR仪提供的技术平台上完成等位基因分型试验,采用遗传分析统计软件Haploview 4.2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TDT)、χ2检验和单体型分析对ADHD及其表型进行关联分析,并对P值进行置换检验的校正.结果 BDNF基因的SNP位点 rs6265/C、rs11030104/A、rs7103411/T以及CAT单体型在女性单纯ADHD家系中过度传递,在女性单纯ADHD患者中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5).BDNF基因rs6265/T和TT基因型、rs11030104/G及GG基因型、rs7103411/C及TT基因型和TGC单体型在男性单纯ADHD混合型(ADHD-C)家系中有过度传递趋势,在男性ADHD-C亚型患儿中频率有高于健康对照组的趋势.结论 BDNF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变异可能与ADHD的病理机制有关,可能是作用于较精细的同质性较高的ADHD亚组,且这种作用机制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脂质过氧化物(MDA)、乳酸(LA)水平的影响。方法 7d龄大鼠一侧结扎颈总动脉联合代氧吸入形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伤后立即向脑室注射BDNF 0.5μg,2h、24h后分别观察其对不同脑区MDA、LA水平的影响。结果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皮层、海马MDA、LA水平均显著升高。给予BDNF后,皮层、海马MDA水平的升高在给药2h和(或)24h部分逆转;给药后24h左右侧海马LA水平的升高也被部分逆转。结论 BDNF具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使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弱;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组织的能量代谢状况,有利于脑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毛萌  俞丹  张杰  周晖  汪志凌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12):1062-1064,i047
目的探讨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BDNF)在宫内缺氧缺血环境下对胚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可能信号传导途径。方法 钳夹孕鼠子宫动脉30 min后,实验组经孕鼠尾静脉注射2 μg BDNF,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Tunel法测定各组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不同时间点胞外信号调节酶(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表达情况。结果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胚脑凋亡细胞逐渐增多。实验组胚脑组织同时间点神经细胞凋亡数较对照组少,ERK表达较对照组增强,JNK表达成弱。结论BDNF在宫内缺氧缺血环境下有减少胚脑神经细胞凋亡作用,该作用可能与激活ERK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轴突生长抑制因子Lingo-1在大鼠脑白质损伤(WMD)发生中的机制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WMD脑组织的可能保护作用.方法 参照Back方法制作2日龄新生大鼠WMD模型,WMD鼠脑室内注射BDNF为干预手段,应用原位杂交和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对照组(假手术组)、WMD组、BDNF处理组缺氧缺血后8、24、48、72 h及7 d脑组织Lingo-1 mR-NA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脑组织Lingo-1 mRNA的表达较少,Lingo-1 mRNA在WMD组大脑各部分广泛分布,尤其皮质和海马分布更为密集.WMD组在缺氧缺血后8、24 h和48 h脑组织Lingo-1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缺氧缺血后48 h达高峰后开始下降,但72 h及7 d脑组织Lingo-1 mRNA的表达仍高于对照组(P<0.05);BDNF处理组脑组织Lingo-1 mRNA表达在处理后8、24 h较WMD组升高(P<0.05),后逐渐下降,48、72h Lingo-1 mRNA水平均低于同时间点WMD组(P<0.05);7 d时两组Lingo-1 mR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NF处理组各时间点Lingo-1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WMD新生大鼠脑组织Lingo-1 mRNA较对照组在大脑各部分分布增多,表达增强,推测Lingo.1可能参与了WMD中的神经损伤和轴突再生抑制的机制.BDNF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WMD后Lingo-1 mRNA的表达水平,可能对WMD大鼠脑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胆红素脑病时不同浓度、时间脑损伤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变化情况。方法 制作100mg/kg、200mg/kg豚鼠胆红素脑病模型,分别在给予胆红素4h、8h后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脑组织内BDNF阳性神经元的数量。结果 100mg/kg、200mg/kg4h的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稍少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8h的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4h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BDNF在胆红素脑病早期,BDNF稍少,可能是:(1)在神经保护和修复中消耗大量BDNF,短期内代偿不足;(2)胆红素脑病初期是可逆的。不足以刺激神经元产生大量BDNF,随着损伤和时间延长。BDNF表达明显增高,有对抗损伤和修复受损神经元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缺氧胚脑皮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萌  周晖  李胜富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3):160-161,W001
目的 通过胚鼠皮质神经元的体外培养,观察遭受缺氧刺激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台盼蓝染色法动态观察培养神经元的存活率及加入BDNF对生理培养状态的皮质神经元的作用。同时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观察不同缺氧时间实验组及对照组神经元活性的差异。结果 BDNF对正常皮质神经元有维持存活效应;对缺氧神经元有确切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有时间依赖性,缺氧前24h加入BDNF对缺氧神经元的保护效果较缺氧即刻加入为好。结论 体外实验证实BDNF可维持皮质神经元存活,并可减轻皮质神经元所遭受的缺氧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单纯性肥胖儿童和健康正常体重儿童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质量浓度的差异,探讨BDNF与儿童肥胖及瘦素抵抗、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等于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单纯性肥胖儿童(37例)和健康儿童(31例)血清BDNF质量浓度与胰岛素(INS)浓度,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瘦素(LEP)质量浓度。比较两组儿童血清BDNF、INS、LEP的差异,分析血清BDNF质量浓度与血清LEP质量浓度和INS浓度的关系。结果(1)两组儿童的体重指数(BMI)、BDNF、INS及LEP均差异显著(BMI:F=175·05,P<0·01;BDNF:F=12·35,P<0·01;INS:F=21·71,P<0·01;LEP:F=48·89,P<0·01),肥胖组BMI、INS及LEP均明显高于健康组,而肥胖组BDNF明显低于健康组。(2)影响LEP的因素依次为BMI、丙氨酸转氨酶(ALT)、BDNF(R2=0·5946,F=0·31,P<0·01);影响INS的因素依次为BMI、BDNF(R2=0·2647,F=11·34,P<0·01)。去除BMI、ALT影响后,BDNF与LEP、INS负相关(BDNF与LEP:r=-0·2455,P<0·05;BDNF与INS:r=-0·2878,P<0·05)。结论(1)肥胖儿童血清BDNF缺乏,未发现“BDNF抵抗”的特点。(2)学龄前儿童血清LEP、INS受BMI影响最大,还受血清BDNF影响。BDNF是二者独立的负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鼠反复高热惊厥(FS)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改变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方法:51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高热对照组(HC组)和高热惊厥组(FS组),热水浴法建立FS模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海马匀浆中BDNF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BDNF在脑组织各区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ELISA 法测得的FS组海马BDNF水平(89.9±12.5 ng/g)明显高于NC组(54.4±18.9 ng/g)和HC组(64.1±15.0 ng/g)(P<0.01),FS组各脑区BDNF阳性神经元OD值亦明显高于NC组和HC组(P<0.01);FS组脑组织各区凋亡指数(AI)均明显高于NC组与HC组(P<0.01),且脑组织各区细胞凋亡程度与BDNF在脑组织各区的表达呈正相关(r=0.332,P<0.05)。结论:反复FS后大鼠脑内BDNF表达明显增加,并且与神经细胞的凋亡相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5):382-385]  相似文献   

1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神经系统发育中的关键信号分子,与其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结合后可引发多种生理效应.目前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大量研究证明其可能与神经细胞生存、生长、分化、损伤后修复、凋亡等作用相关.该文分别对影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TrkB表达的因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TrkB在儿童发育行为疾病中的作用及早期环境与二者表达的联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早产儿脑损伤以脑室周围白质损伤及其髓鞘化障碍为特征,脑室周围白质损伤主要形式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lamacia,PVL),且主要是未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消耗导致PVL.未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成熟、成髓鞘过程对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预后有重要影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脑中含量最丰富的神经营养因子,在脑中分布广泛.BDNF主要通过与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B结合起作用,影响少突胶质细胞的发生及成髓鞘过程.该文主要讨论BDNF与早产儿缺氧缺血脑白质损伤中少突胶质细胞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无镁诱导体外培养神经元(neurons, N)放电,研究放电后N和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 AST)共培养体系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改变并分析其主要来源。方法:以纯化的胎鼠海马N和新生鼠AST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经过短暂的无镁标准细胞外液处理诱导反复的自发性惊厥样放电,分为N对照组、N无镁组、N+AST对照组和N+AST无镁组。 ELISA法测定惊厥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BDNF含量。结果:N+AST无镁组恢复正常培养后48 h,AST的体积增大,突起及细胞数目增多。N无镁组恢复正常培养后72 h,仍旧存在自发性“惊厥样放电”。N+AST对照组在24 h、48 h细胞上清液中的BDNF浓度较N对照组同时间点细胞上清液中BDNF升高(P<0.05)。N+AST无镁组在12 h、24 h、48 h分泌的BDNF均较N+AST对照组相同时间点的BDNF升高,尤其12 h、24 h升高明显(P<0.01);而N无镁组在各个时间点BDNF含量也有升高,但与N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AST无镁组在24 h分泌的BDNF较N无镁组同时间点分泌的BDNF升高(P<0.05)。结论:N+AST在正常培养情况下分泌的BDNF由N和AST共同参与,N可能起主要分泌作用。短暂无镁处理的N+AST,经诱导放电后BDNF的分泌显著增多,并且可能主要来自惊厥微环境活化的AS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TrkB)及其配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水平对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Western-blot技术检测不同纳摩尔浓度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retinoic acid,ATRA)诱导后TrkB蛋白水平变化;四甲基偶氮蓝比色(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FCM)检测细胞凋亡率;透射电镜检测凋亡细胞的形态。结果 (1)不同浓度ATRA(1、10、100nmol/L)处理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Y5Y5d,TrkB蛋白水平随ATRA浓度增加而增加;(2)BDNF10ng/ml+ATRA 10nmol/L+顺铂(Cisplatin,CP)5μg/ml作用组细胞存活率、凋亡率同单用CP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BDNF(50、100ng/m1)加相同浓度ATRA及CP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单用CP组,凋亡率均明显低于单用CP组,BDNF 100ng/ml组存活率高于BDNF 50ng/ml组,凋亡率低于BDNF 50ng/ml组。ATRA 1nmol/L+BDNF 50ng/ml+CP 5μg/ml组细胞存活率、凋亡率同单用CP组比较无显著差异,ATRA 10、100 nmol/L加相同浓度BDNF及CP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单用CP组,凋亡率均明显低于单用CP组,ATRA 100 1nmol/L组细胞存活率高于ATRA 10nmol/L组,凋亡率低于ATRA 10nmol/L组。(3)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到CP作用组可见到较多细胞呈凋亡改变,而ATRA 10nmol/L+BDNF 50ng/ml+CP 5μg/ml组细胞形态多数正常。结论 SY5Y对化疗药顺铂的敏感性受TrkB及BDNF水平的影响,二者水平越高越容易产生化疗耐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新生期母婴分离(NMS)建立幼鼠内脏痛高敏感模型,探讨脊髓背角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和幼鼠内脏痛敏感性增高的关系。方法 将32 只新生Sprague-Dawley 大鼠按2×2 析因设计随机分成对照组、NMS 组、结直肠扩张刺激组(CRD 组)和CRD+NMS 组,每组8 只。NMS 组和CRD+NMS组新生大鼠出生后第2~14 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 h 建立内脏痛高敏感模型,CRD 组和对照组大鼠出生后不予任何处理;仅CRD 组和CRD+NMS 组大鼠在6 周龄时接受CRD 刺激。采用SABC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幼鼠脊髓背角BDNF 表达情况;根据BDNF 阳性细胞百分比及显色强度计算免疫化学分数(IHS)。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对脊髓背角BDNF 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HS 进行分析。结果 4 组幼鼠两侧脊髓背角均有不同程度的BDNF 阳性细胞表达,NMS 组和CRD+NMS 组幼鼠BDNF 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HS 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NMS 可导致幼鼠脊髓背角BDNF 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HS 值明显增加,单次CRD刺激不影响幼鼠脊髓背角BDNF 阳性细胞IHS 值,NMS 和单次CRD 刺激间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NMS 导致幼鼠内脏痛高敏感可能与脊髓背角BDNF 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在活体内对海马BDNF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神经元凋亡间的关系。方法80只Wistar大鼠,选取40只作为持续惊厥状态(SC)组,制作Wistar鼠SC模型,进一步分为SC-对照亚组(脑室内不注射)、SC-NS亚组(脑室内注射生理盐水)、SC-BDNF亚组(脑室内注射BDNF)和SC-抗pCREB抗体亚组(脑室内注射抗pCREB抗体),每组各10只大鼠。余下40只大鼠作为对照(NC)组,不制备SC模型,进一步分组和处理方法同SC组。采用ELISA检测海马BDNF含量( pg·μg-1),Annexin V检测海马细胞凋亡。结果①NC-BDNF亚组,注射侧海马BDNF含量为17.24±2.23,明显高于NC-对照亚组5.91±1.63;与NC 对照亚组相比,SC 对照亚组BDNF含量增高,达13.37±5.61。与SC-NS亚组相比,SC-BDNF亚组海马BDNF含量达55.40±4.11,呈显著性增高(P<0.01),同时,该侧海马细胞凋亡发生率从(8.36±0.61)%降低至(4.10±1.00)%(P<0.01)。②NC-抗pCREB抗体亚组注射侧海马BDNF含量为5.94±0.60,与NC 对照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C-NS亚组(15.77±2.99)相比,SC-抗pCREB抗体亚组注射侧海马BDNF含量急剧下降,为5.53±1.11,并伴有该侧海马细胞凋亡发生率的增加,由(8.36±0.61)%增至(9.37±2.50)% 。③脑室内注射将诱导注射侧海马神经细胞凋亡,而对注射对侧海马影响不大。结论 ①脑室内注射外源性BDNF可影响同侧海马内源性BDNF表达,并对神经元凋亡有一定抑制作用。②选择性阻断CREB的磷酸化,可能通过抑制BDNF的表达,导致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早期环境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表达的影响,探讨早期环境对发育期大鼠脑发育的影响及可能调控机制。方法:45只新生Sprague-Dawlely(SD)大鼠随机分为丰富环境组、隔离环境组及对照组,每组15只。丰富环境组处于丰富环境中饲养,隔离环境组大鼠在单调环境下成长,对照组大鼠在普通环境中常规饲养。大鼠生后28~29 d采用“Y”臂迷宫试验检测学习记忆功能。海马CA3区与额叶皮质区神经元数量及BDNF、TrkB表达水平分别采用尼氏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检测。结果:与隔离环境组及对照组相比,丰富环境组大鼠达到学会标准所需训练的次数减少(P<0.01),记忆保持百分率提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隔离环境组大鼠达到学会标准所需训练的次数增加(P<0.01),记忆保持百分率下降(P<0.01)。尼氏染色结果显示,3组间额叶皮质区及海马CA3区神经元数量以丰富环境组最高,对照组次之,隔离环境组最低(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丰富环境组大鼠海马CA3区及额叶皮质区BDNF及TrKB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和隔离环境组(P<0.01),且隔离环境组BDNF及TrKB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环境可通过影响海马与额叶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而影响发育期大鼠远期脑发育及脑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