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论机能状态紊乱与中医阴阳平衡失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机体机能状态紊乱是疾病产生的根源.在现代医学中用整体观观察认识疾病在机体发生的早期阶段由"细胞器质性改变"所引起的机能状态紊乱.研究发现这一机能改变表现于多系统、多器官组织细胞的代谢障碍,主要是能量代谢障碍,而导致细胞超微结构发生的"细胞器质性改变",从而引起细胞功能异常或降低,它是疾病的早期发展阶段,久而久之发展为临床明显的"疾病"的结果.应用中医的理论的观点它属于"阴阳平衡失调",<内经>认为阴阳二气是宇宙万物和人体生命的根本.在临床对疾病治疗上需要从调整机能状态上和调整阴阳平衡上着手,便会达到意想不到神奇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阴阳自和”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和”是阴阳固有的根本属性和规律,它是正常人健康生命活动的内在本质。“阴平阳秘”是“阴阳自和”的必然结果和最佳状态;“阴阳失调”是阴阳自和的水平下降;“阴阳离决”是阴阳自和的瓦解和破坏。养生和治病都要自觉运用“阴阳自和”的原理,促成“阴平阳秘”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3.
“阴阳自和”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和”是阴阳固有的根本属性和规律,它是正常人健康生命活动的内在本质,“阴平阳秘”是“阴阳自和”的必然结果和最佳状态:“阴阳失调”是阴阳自和的水平下长,“阴阳离决”是阴阳自和的瓦解和破坏,养生和治病都要自觉运用“阴阳自和”的原理,促进“阴平阳秘”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4.
阴阳自和与机体系统自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自组织理论来研究中医阴阳学说的阴阳自和论。阴阳自和论是中医对生命机体自组织现象的认识和概括。阴阳自和在不同条件下可出现阴阳相和、阴阳失和以及阴阳拒和的不同状态,使机体呈现出健康、疾病和死亡。中医防治疾病的要旨在于极力维护、充分利用机体阴阳自和的自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5.
阴阳、五行与干支三大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基石部分.这三大理论可独立运用,但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阴阳的四时消长变化产生四种不同的阴阳状态.这四种状态就是四象,是形成五行的物质基础.有了五行之后,五行再分阴阳.天之五行分阴阳为天干,地支五行分阴阳为地支.即干支是从五行演化而来,五行是从阴阳演化而来.厘清阴阳、五行与干支的演化过程,可以深入理会生命生克制化的机理和生命演化、运作的机制.而长生五行以干支立意,深刻阐述万物长衰的往复机制,深化了对中医五行理论的理解认识.  相似文献   

6.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这一思想是在2000年的证的研究中逐步形成的。从系统科学来看,人的发生功能产生和维持人的形态结构及其官能,功能异常是疾病更深一层的本质。中医以证为核心的功能病理学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科学原理:疾病在本质上是功能性的,证在本质上是功能性的。人体科学的人体功能态学说认为,人体功能态是人的整体功能状态中一些各具特征的状态,从医学角度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健康功能态和疾病功能态。疾病功能态是人在疾病功能状态下的各种特殊状态,它是疾病的不同性质、不同进程等内容在人体功能上的具体体现。中医的证是功能性的,不同的证是不同内容的功能异常。从人体科学来看,证是疾病功能态,辨证论治是辨识和调理疾病功能态。发扬中医的这一特色,对于人体功能态学说乃至整个人体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中医养生的理论、现代研究、发展前景等方面简述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古人倡导"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预防观,"顺乎自然、燮理阴阳"天人相应整体观,"固守精微、摄养精神"形神合一生命观。自古以来,中医养生倡导天人相应,应顺应四时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有节,房事适当,形神共养,动静适宜,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以上皆是中医养生的终极目标和归宿。通过养生,养自己达到一个健康平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亚健康态是一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平阴阳、调神明、顺天时、重体质、畅气机、和脏腑、通经络乃中医干预亚健康态的调摄原则。  相似文献   

9.
肺系疾病病种多、病位广,是现代医学治疗的难点及热点,结合中医“治未病”理念,可以降低肺系疾病的发生。辨证保健的目标是在疾病发生前开展精准的个性化保健,其兼具中医整体思维和辨证思维。肺系疾病的辨证保健关键点是对人的健康状态与发病趋势进行辨识,而阴阳“五态人”理论正是《黄帝内经》中对人健康状态和发病趋势的描述。运用阴阳“五态人”理论指导肺系疾病的辨证保健可提高肺系疾病保健的有效性,拓展疾病预防思路,为正确地选择保健措施提供保障,提高中医“治未病”在疾病预防中的优势地位,促进保健事业的发展,满足大众对健康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认为阴阳自和在中医自组织理论中既是一种自和状态,又是一种自组织运动过程;阴阳自和的最佳状态是“阴平阳秘”,是一种有序稳态,阴阳自和内在的最低微水平,阴与阳是无序状态,有序与无序存在着内在的结构和功能联系;阴阳自和还具有稳态性和动态性,稳定态是相对,受时间和条件的影响,在一定的临界点,一种相对稳定下的状态可以向着一种新的稳定态连续的、稳定的运动,进行一种新的有序组合或转化。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太极之理无处不在,阴阳是"变化之母,生杀之本始",人体生命演化现象与其它万物一样服从阴阳规律,可以归结为为阴阳的变化.太极图高度概括了阴阳变化规律,它形象地反映了阴阳、五行、八卦等天地自然的共同规律,是一副鲜明的生命图像.若以太极图为工具,对人体生命演化的阴阳变化规律进行了阐释,以象明义,形象明了.  相似文献   

12.
中医手法包括针法、灸法、推拿、整骨、刮痧、拔罐、功法、针刀等中医特色诊疗手法。作用机制为通过皮部—络脉—经脉—脏腑这一由表及里的疾病防治网络,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目的,进而发挥平衡阴阳、调整脏腑的功能。中医手法是调理人体"亚健康"状态最适宜的手段,在人类健康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次健康状态、亚临床状态、病前状态或潜病期等,是指人的身心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低质量健康状态,此时机体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表现在人的生命活力下降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身心出现种种不适。在中医学上,虽无亚健康这一称谓,但亚健康的种种表现均可归属于中医许多内科杂病范畴的证候表现.中医未病学中的潜病态、前病态即包括亚健康状态。中医认为健康是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人若阴阳失衡,气血失调,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异常,出现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运动着的有机整体,人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地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相互结合不仅构成了人体生命的运动观,而且参照中医整体观的特色,它贯穿于整个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辨证施治,治疗治则等诸多方面。本文拟从"动静结合"理念的形成、理念特点及其在中医康复临床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它从中医的整体恒动观出发,总括了“治病求本”的精神在于协调阴阳,致力于调整、调动人体自身的机能,体现了中医治病的特点,本文仅以《内经》为范围,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一、人体阴阳协调的意义 1。人体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内经》运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指出“生之本,本于阴阳”。认为阴阳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根本。人体组织结构上,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体表为阳,体内(里)为阴;腑为阳,脏为阴;心肺在  相似文献   

16.
"阴平阳秘"出自于《黄帝内经》,表述了维持人体健康生命活动的平衡之道,包含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人自身、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理论思想,高度概括了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的气血津液和脏腑功能,对于指导临床诊治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文章从"阴平阳秘"角度来整理分析2型糖尿病中医病机,认为糖尿病前期阶段机体处于郁滞状态,兼有脾脏虚损;糖尿病病机与病程关系密切,从阴虚燥热逐渐转变为气阴两虚;并发症期以阴阳两虚兼见痰湿、瘀血、浊毒互结为主。对2型糖尿病全程有动态的病机认识,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诊治。  相似文献   

17.
正中医证候本质的研究,必须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中医证候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继承、发展和创新等方面,下面就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作一简要探讨。1中医证候概念内涵及外延形成和发展的哲学基础——继承1.1中医阴阳平衡健康状态的构建过程中国传统哲学认为,阴阳自"和"是最基本的世界模型。和是事物发生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蓝美成 《广西医学》2000,22(6):1268-1270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被引进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阴阳学说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以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阴阳转化是阴阳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1).中医临床辩证分析中,常可见到阴阳转化的证候.因此,充分认识阴阳转化的机理、条件,对于指导中医临床辩证论治,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阴阳转化的理论基础、阴阳转化的因素和条件、阴阳转化的临床意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及终末阶段,是由于各种心脏因素导致的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降低,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循环代谢的需要,进而引起患者全身循代谢功能的紊乱,最终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传统中医认为心力衰竭属于"胸痹""心悸"以及"痰饮"范畴,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心(肺)气虚,随着病情发展,阳气逐渐耗伤,阳虚不能鼓舞气血运行,阴液停聚,导致气滞血瘀,晚期心肾阳虚,最终出现阴阳两虚,甚至阳气虚脱导致阴阳离决的危象。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传统理论的一大组成部分,贯穿着中医及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在医学上被用来研究人体的结构及功能,并以此指导临床诊疗。在阴阳学说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五态人"理论也是传统医学的理论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上接第17期) 2.功能状态是中医学把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切入点.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形神"两部分组成的,"形"即有形质的组织器官及其形态结构;"神"是人体"形"的机能在外可见的综合表现,即人体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