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对象与方法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小脑幕脑膜瘤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33~69岁,平均  相似文献   

2.
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脑幕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2%~9%,中年女性多见。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颅内压增高和小脑共济失调是主要的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根据肿瘤分类选择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大多数肿瘤能够全切除,但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肿瘤侵蚀静脉窦影响手术全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7月至2011年9月显微手术治疗的30例小脑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理资料、手术经过、术后效果及随访研究等,并总结治疗体会.结果 肿瘤全切19例,近全切6例,部分切除5例.术后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经过8个月~5年的随访研究,无一例患者死亡,均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小脑幕脑膜瘤,由于其自身特点,应当选择适当的手术人路,术中采用显微手术技巧,并妥善处理和保护静脉窦、神经、脑干等,这是提高手术疗效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显微手术方法,为进一步改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5-01—2011-01收治的33例临床诊断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小脑幕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显微手术切除法,对手术方法、手术人路的选择以及手术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3例患者中28例(84.85%)全切,5例(15.15%)次全切;临床治愈或缓解27例(81.82%),术后死亡1例,死于脑干功能衰竭;全切肿瘤的患者中无复发,次全切肿瘤患者复发2例。且手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入路的选择应该根据肿瘤的大小,基底部在小脑幕上的位置,侵犯静脉窦的程度及血供,是否避免了损伤脑组织和脑神经;如果全切除肿瘤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则选择切除部分肿瘤,残留肿瘤用伽玛刀来治疗;为了降低患者术后的复发率,争取选择全切除肿瘤。对小脑幕脑膜瘤患者采用显微手术切除,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小脑幕脑膜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脑幕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3%-5%,发病者女性较多,早期很少出现定位体征,晚期颅内压增高常为主要表现。肿瘤以向幕下延伸为多,侵及或原发于静脉窦较常见,血供常为多来源。普通的小脑幕脑膜瘤,可依据肿瘤位于幕上、幕下、内侧、外侧以及累及单双侧来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小脑幕裂孔区脑膜瘤可分成外侧(Ⅰ组)和后内侧(Ⅱ组)2组。Ⅰ组常用一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及联合颞下经颧弓入路,Ⅱ组常用幕下小脑上入路或经枕小脑幕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和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3月手术治疗的92例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内侧型和外侧型向幕上发展者,采用扩大翼点入路10例,颞下入路23例,颞枕部入路18例;肿瘤全部或主体在颅后窝21例,采用枕下或枕部幕上下联合入路;20例镰幕型采用枕部经小脑幕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86例,部分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病例。83例术后随访1~8年,正常工作、生活71例,生活自理8例,生活需要照顾4例;肿瘤复发再次手术7例(次全切除5例,全切除2例)。结论 手术全切除小脑膜脑膜瘤可获得满意效果及良好预后;根据肿瘤特点设计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熟练掌握局部神经解剖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深静脉系统及大静脉窦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小脑幕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和总结不同类型肿瘤的手术治疗特点。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15例,Ⅱ级切除50例,Ⅳ级切除7例。静脉窦受累率为51.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4%,病死率为2.8%。术后随访54例,平均62.7个月;肿瘤复发3例。结论应根据肿瘤位置和扩展方向选择手术入路.肿瘤侵蚀静脉窦或与脑干、深静脉及脑神经紧密黏连,是影响手术全切除的因素。多数病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宿州市立医院2008年6月~2014年2月间住院手术的17例小脑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基底附着部位和主体生长方向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幕上型脑膜瘤采用颞枕部入路2例,采用枕部入路4例;幕下脑膜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6例,采用后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2例;小脑幕切迹缘采用枕下经天幕入路2例;幕上下脑膜瘤采用幕上下入路1例。结果本组患者中小脑幕脑膜瘤全切除(SimpsonⅠ级和Ⅱ级)14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2例。结论小脑幕脑膜瘤适宜积极的手术治疗,合适的显微手术入路以及恰当的手术方法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和神经麻醉学技术的发展,小脑幕脑膜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明显下降。Hamit认为,小脑幕巨大跨幕脑膜瘤是指瘤基底附着于小脑幕或小脑幕切迹处,瘤体横跨小脑幕、瘤径≥3cm的颅底肿瘤,由于该位置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全切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手术难点。近年来我科采用改良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15例该部位脑膜瘤,总结当小脑幕脑膜瘤包裹重要神经血管时的临床表现、诊断、显微外科技术技巧和并发症。统计结果显示提示该入路可以提供安全的解剖暴露,手术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小脑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脑幕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于小脑幕(包括幕切迹与窦汇区)的脑膜瘤,占颅内所有脑膜瘤的2%~3%。由于肿瘤早期无症状,发现时肿瘤体积往往较大,增大后的肿瘤常常累及窦汇、直窦、横窦、岩骨,而且有时与脑干及附近重要血管神经关系密切,因此手术全切除困难。我院1995年1月至2000年6月收治了25例小脑幕脑膜瘤,现总结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10例,女15例,年龄21~61岁。平均病史21个月。1.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是头痛、行走不稳、听力障碍、视力下降等。主要体征是视乳头水肿、小脑共济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1例小脑幕DAVF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56.2岁;急性起病6例,亚急性起病2例,慢性起病3例;临床主要表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眼震、共济失调等;头颅CT联合MRI检查可提示颅内出血性病变、非出血性病变、血管流空或异常血管影;DSA检查可清楚显示小脑幕DAVF瘘口、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小脑幕DAVF临床表现多变,一些MRI特征性改变可提供小脑幕DAVF诊断线索,但确诊依赖DSA检查。  相似文献   

12.
延髓肿瘤的外科临床表现(附68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68例不同性质延髓肿瘤临床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万法:全面分析68例延髓肿瘤临床症状与体征、神经放射学特征,评估术前呼吸循环功能,并结合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诊断,对不同性质肿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延髓肿瘤以后组预神经功能受累最为多见。良性肿瘤生长较缓慢,常见肿瘤巨大而临床症状轻微,很少发生明显呼吸循环功能改变。出血性肿瘤如海绵状血管瘤常突然发病,症状突然加重,表现出呼吸、循环改变,恶性度高的胶质瘤,病情进展迅速,临床症状较重。结论:延髓肿瘤早期症状元明显特异性,如果出现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及长束征或特发呼吸功能障碍者,宜进一步行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镰旁脑膜瘤术后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例镰旁脑膜瘤术后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8例均再次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单纯内减压术,2例行内减压术+去骨瓣减压术。结果 出院时,2例无明显后遗症状;3例存在偏瘫,其中2例伴失语;2例轻偏瘫;1例仍昏迷。结论 镰旁脑膜瘤术中静脉性损伤可导致灾难性后果,应当尽一切可能保留重要静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5年8月手术治疗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47例,采用经皮层入路25例、经脑沟入路22例。结果 47例肿瘤按SimpsonⅠ级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经脑沟入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7%)明显低于经皮层入路(60.%;P<0.05)。47例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为6个月。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不同程度地改善,复查ct、mri未见肿瘤复发;按gos评分评估预后,经脑沟入路手术的患者中,5分12例(54.5%),4分7例,3分2例,2分1例;经皮层入路手术的患者中,5分2例(8.0%),4分4例,3分8例,2分11例;两者预后良好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 经脑沟入路切除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符合微侵袭手术理念,术中辅助超声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预后也较好,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但是对于肿瘤较大、颅内压明显增高的患者,采用经皮层入路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韦尼克脑病(Wernicke’s encephalopathy,WE)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9年16例W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WE病因复杂,饮酒为其最常见的病因。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行走不稳、眼征、精神神志障碍三联征,但典型的WE三联征很少同时出现,往往以其中一种或两种表现为主。头部MRI大多为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等非特异性表现,丘脑、下丘脑、乳头体及脑室周围等部位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的特征性表现并不多见。绝大多数患者经大剂量补充Vit-B1后疗效显著。结论 WE病因及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诊断困难,头部MRI可作为WE重要的辅助检查。及时补充大剂量Vit-B1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小脑幕脑膜瘤属颅底和脑深部肿瘤,常与重要的神经组织、颅神经、脑干和血管关系密切,且常侵犯静脉窦,因而长期以来一直是对神经外科医生的一个挑战.文献报道多见于省级大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地市级医院报道较少.近10年来,随着影像技术如高分辨率CT、MRI、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发展,对小脑幕脑膜瘤分型的熟习以及运用瘤内切瘤的微创技术,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已经变得更彻底和更安全,治疗结果大为改观[1-4].我院2003年6月~2007年10月共收治小脑幕脑膜瘤7例,取得良好治疗结果,报道如下,并对小脑幕脑膜瘤的分型、手术入路和手术要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天幕裂孔切开术在救治重型特重型颅脑伤合并颞叶钩回疝的作用。方法 对我科1994年7月到2000年12月间收治的89例重型特重型颅脑伤合并有颞叶钩回疝继发脑干伤患者在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的基础上加行天幕裂孔切开术。结果 GCS3-5分32例,6-8分57例,恢复良好48例(53.9%),中残13例(14.6%),重残9例(10.1%),植物生存7例(7.8%),死亡12例(13.5%)。结论 天幕裂孔切开术有利于缓解颞叶钩回疝及所致继发性脑干伤,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9年收治的6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复视、面部麻木等。CT示海绵窦低或等密度病变,增强扫描时病变明显而均匀增强。头颅MRI示T1WI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显著均匀强化。6例患者均经改良翼点入路或眶颧翼点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其中经硬脑膜外入路4例,经硬脑膜下入路2例。结果海绵状血管瘤完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3例。无死亡病例,4例术后出现同侧第Ⅲ、Ⅳ、Ⅴ及Ⅵ颅神经麻痹,1例偏瘫,2例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术前诊断。经颅底开颅和硬脑膜外入路手术切除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应严格按界限整块切除;对血管瘤较小者或术后残留者可辅以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9.
High-grade spinal meningiomas (SMs) are extremely rare lesions. The true incidence,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SMs are still unclear. To elucidate this information by using institutional data and to provide an update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Nineteen consecutive patients harboring 20 high-grade SMs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15 (78.9%) female patients, with a mean age of 37.8 ± 14.9 years. The 20 tumors were most frequently located in the lumbar and lumbosacral segment (n = 6, 30.0%), followed by the cervical segment (n = 5, 25.0%), thoracolumbar junction (n = 4, 20.0%), thoracic (n = 3, 15.0%) and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 (n = 2, 10.0%). The mean number of affected spinal levels was 2 ± 1. Simpson grade II and III resection were achieved for sixteen (80.0%) and four (20.0%) tumors, respectively. During a mean follow-up of 79.6 ± 39.9 months, three tumors (15.0%) recurred. Fourteen patients (73.7%) achieved excellent outcomes, three (15.7%) remained stable, one (5.3%) deteriorated, and one (5.3%) died. High-grade SMs are rare entities which consist of 5.7% SM. These lesions tend to affect young patients, with atypical meningioma being the most common pathological subtype. In our study, surgery was an effective means of treatment. Close observation is warranted after surgery because of the high recurrence rate. Recurrent patients can still benefit from a second surg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