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应用单克隆抗体对8例CTCL患者的研究结果。实验结果表明8例中的7例属于辅助性T细胞的表型(Leul~+、Leu4~+、Leu3_a~+)。有2例较为晚期的病例T_6~+,有1例失去了Leu3_a抗原。这8倒的Ⅰ_a均为阳性,讨论了引起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形态学、酶组化及免疫学包括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研究10例T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7例原发于淋巴结及扁桃体,形态上依据核的外形分为圆型和曲核型,免疫表型Leu,7例均(+),Leu3a 5例(+),Leu2a均为(—)。3例为OKT3(+),OKT8(+),OKT4(—),OKT6(—),OKB7(—)。讨论了此型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命名、分型及我们对分型的新建议。其中1例皮肤淋巴瘤的形态变化,可能说明T细胞的形形态转化。  相似文献   

3.
对30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进行酶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19例B淋巴瘤中有16例为ATPase阳性,6例T淋巴瘤中各有3例分别为AcP和ANAE点状阳性。ATPase可以作为B淋巴瘤的标记之一,其活性可能与B细胞的分化有关。AcP可以作为T细胞性的曲核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标记。  相似文献   

4.
马秀玲 《医学文选》2003,22(6):840-841
目的 观察肺结核患者结核菌素皮肤试验与 T细胞亚群的变化 ,探讨肺结核患者细胞免疫状况。方法 对 2 7例临床确诊的肺结核患者作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 (PPD)试验 ,用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标记法 (APAAP)检测外周血 T细胞亚群。结果  2 7例肺结核患者 PPD试验阳性例数为 2 1例 (78% )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所有肺结核患者外周血 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显著降低 (P <0 .0 1 ) ;肺结核患者组组间比较 ,PPD试验阳性与阴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 T细胞亚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 P<0 .0 5) ;PPD试验阳性组中一般阳性、中度阳性及强阳性组间比较外周血 T细胞亚群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结核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PPD试验阴性的肺结核患者尤为明显 ,免疫调节治疗将有助于肺结核的治疗。动态检测 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对指导临床抗结核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景:大疱型皮肤T细胞淋巴瘤很罕见。最近识别出一种新型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这些皮肤T细胞淋巴瘤表现为CD8阳性表型,而CD8阳性表型极少在其他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表达。对象:作者描述了1例具有多形性临床特征的皮肤CD8阳性鳞状T细胞淋巴瘤,此型淋巴瘤的典型组织病理表现为重度向表皮性淋巴样细胞浸润及海绵形成。讨论:一经排除其他的大疱性疾病,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出现大疱型损害即提示可能为皮肤CD8阳性T细胞淋巴瘤。海绵形成很少见于其他类型的T细胞淋巴瘤,重度向表皮性多形性淋巴样细胞浸润是本病典型…  相似文献   

6.
马秀玲 《微创医学》2003,22(6):840-841
目的观察肺结核患者结核菌素皮肤试验与T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肺结核患者细胞免疫状况.方法对27例临床确诊的肺结核患者作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用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标记法(APAAP)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27例肺结核患者PPD试验阳性例数为21例(78%),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所有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显著降低(P<0.01);肺结核患者组组间比较,PPD试验阳性与阴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PPD试验阳性组中一般阳性、中度阳性及强阳性组间比较外周血T细胞亚群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结核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降低,PPD试验阴性的肺结核患者尤为明显,免疫调节治疗将有助于肺结核的治疗.动态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对指导临床抗结核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SIVmac239感染早期中国恒河猴回肠派氏淋巴结淋巴细胞数量及亚群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与疾病进展的可能关系。方法以静脉注射SIVmac239制备恒河猴AIDS模型,对回肠派氏淋巴结进行CD4和CD8免疫组化标记,分离Peyer’s集合淋巴结淋巴细胞,分别标记CD3、CD4、CD8、CD28、CD95单克隆抗体,以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及其亚群的表达情况。结果 SIVmac239感染急性期中国恒河猴Peyer淋巴结中CD4+/CD8+比值持续下降,记忆性细胞比例升高,但Peyer淋巴结形态及CD4+T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变化,CD8+T细胞从第5天开始持续升高。结论 SIVmac239感染急性期,中国恒河猴回肠派氏淋巴结形态及CD4+T细胞数量基本维持,向记忆性细胞的转化增加,但是CD4+/CD8+比值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状况,探讨其与淋巴瘤的发生、发展、预后及与其他肿瘤的关系。方法:对48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用流式细胞仪进行T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治疗后CD3+T细胞、CD4+T细胞数及CD4+/CD8+T细胞比值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T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化疗3个疗程后有效组(CR+PR)与无效组(NC+PD)比较,CD4+T细胞数及CD4+/CD8+T细胞比值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B细胞淋巴瘤患者免疫功能受抑制,化疗后有一定程度恢复,化疗效果好的患者免疫功能恢复得更快,监测淋巴瘤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体内免疫功能、治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肠癌区域引流淋巴结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通过检测大肠癌区域引流淋巴结中T淋巴细胞亚群活性的表达,研究大肠癌患者区域引流淋巴结局部免疫状况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结果:大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组较无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转移淋巴结较阴性者CD4+T细胞值、CD4+/CD8+比值下降,CD8+T细胞值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区域引流淋巴结中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大肠癌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研究12例淋巴结外Ki一1阳性闻变性大细胞淋巴瘤(Ki一1positiveAnaplasticLargeCellLym.phoma,Ki一1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性。初步探讨其临床病理诊断要点。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并随访,应用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和方法对12例Ki一1阳性闻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瘤临床炳理学特性进行观察研究,并设置阴性对照组。结桑淋巴结外l(j一1ALcL病理组织学形态特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12例淋巴结外ALcL均为Ki~1阳性(CD30或BerH2)。其中5例为LCA、EMA阳性;2例LCA阴性、EMA阳性;1例LCA阳性、EMA阴性;其余4例LCA、EMA均为阴性。T、B细胞标记表明7例(58.3%)为B细胞性,2例(16.7%)为T细胞性,另3例(25%)为非T非B细胞性。结论淋巴结外Ki一1阳性ALCL在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学上有一定特异性,与其它肿瘤能够进行鉴别诊断。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其临床病理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1.
用形态学、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方法和基因重组分析研究44例T细胞淋巴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基因型特征。病例分为两大组,即低度恶性组小淋巴性淋巴瘤(3例),蕈样霉菌病(1例)和皮肤T细胞淋巴瘤(1例),Lennert淋巴瘤(5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样T细胞淋巴瘤(1例),多形细胞性,小细胞型(8例)。高度恶性组多形细胞性,中细胞型(8例),大细胞型(1例),透明细胞性(1例),淋巴母细胞性(8例)和大细胞性淋巴瘤(7例),其中包括免疫母细胞性(1例),大无裂样T细胞性淋巴瘤(1例),大细胞多叶核性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组织细胞样T细胞淋巴瘤(各2例)。10例基因重组分析证明为T细胞。对于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各型特征和分类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已经有报道在银屑病患者中淋巴瘤的发生率增高,但大多数为结节性B细胞淋巴瘤。作者报道1例全身泛发银屑病患者,在手掌发生腐蚀性烧伤和蜂窝组织炎后发生C D30+皮肤T细胞淋巴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证实有局限性T细胞克隆增殖,其对多种化疗药物无反应。此例提示慢性系统性和局部T细胞增殖在原发性C D30+皮肤T细胞淋巴瘤发病机制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并且慢性不愈合性皮损在组织学评估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慢性烧伤相关的有长期银屑病病史的原发性CD30+皮肤T细胞淋巴瘤1例@Yeung C.-K. @Chan H.H.-L @W.Y. Au$University Departmen…  相似文献   

13.
CD30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CD30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表达及意义,分析AS患者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 健康对照组24例,患者组CT检查AS患者骶髂关节并分为Ⅰ(11例)、Ⅱ(12例)和Ⅲ级(10例).采用ECD标记抗CD3单抗,PE-Cy5标记抗CD4、CD8单抗以及FITC标记抗CD30单抗作三色流式细胞术;CD3/CD4、CD3/CD8设门,分析CD30在AS患者外周血CD4+T、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 健康对照比较,CD4+CD30-T细胞在Ⅰ、Ⅱ级AS患者中均明显降低(P<0.05),在Ⅲ级AS患者中则明显升高(P<0.05);CD8+CD30-T细胞在Ⅱ级AS患者明显升高(P<0.05);CD8+CD30+T细胞在AS各级患者中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AS各级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与患者外周免疫功能紊乱及疾病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14.
毛敏  郎涛  王晓敏  聂玉玲 《医学综述》2011,17(19):3018-3020
目的观察并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及经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后6个月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健康志愿者40例、初治患者26例及经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患者16例6个月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比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CD19+淋巴细胞明显降低,而NK细胞则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后CD19+淋巴细胞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能够迅速有效地抑制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恶性克隆增殖,在短期内,对机体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影响不大,本组病例随访时间仅6个月,有待于继续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15.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2例肝内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发现,灶性坏死区和小叶内的浸润细胞主要是 CD(?)细胞,而在门管区/门管周围区和桥样坏死区尚存在较多的 CD_8~+细胞,淋巴 OKB_7~+β细胞和 Leu7~+NK/K 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T细胞淋巴瘤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的情况。方法 用免疫组化标记筛选30例T细胞淋巴瘤、2例高度可疑为T细胞淋巴瘤和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方法检测T细胞受体7链基因重排。结果 30例T细胞淋巴瘤中27例和2例高度可疑为T细胞淋巴瘤均出现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均无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结论 T细胞淋巴瘤病变中存在T细胞单克隆增生,支持肿瘤单克隆起源学说;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检测是区分T细胞淋巴瘤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有效方法,且对T细胞淋巴瘤疑难病例的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10例经单克隆抗体标记证实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形态,每例均用ABC法作Leu_1、Leu_2、Leu_3、Leu_4、OKT_3、oKT_6,HLA-DR(Ⅰ_s)、B_1、Kappa(k)、Lainbda(λ)免疫标记测定,证实为辅助T细胞来源,E花结测定见大中淋巴样细胞中有45~65%形成花结,5例ANAE点状阳性,2例ACP阳性。光镜下Peri TL的细胞形态可归结为六类。作者根据其相互之间的过渡形态推测了外周T淋巴细胞的转化过程,并结合肿瘤细胞的生长方式建议Peri TL再增加以下四个亚型:(1)透明圆核细胞性,(2)多形细胞性,即透明扭核细胞性,(3)混合T细胞性,(4)单纯圆细胞性。  相似文献   

18.
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是原发于皮肤,以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见大量异形T淋巴细胞浸润的淋巴瘤,临床见蕈样肉芽肿(MF)、Sezary综合征(SS)和Paget样网织细胞增生症(PR),其肿瘤浸润细胞以T辅助细胞(T_H)亚群为主,具有向表皮性特征。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ABC技术及有关McAb,对14例蕈样肉芽肿患者皮损中T淋巴细胞及亚群分布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皮肤T细胞淋巴瘤 (CTCL)患者中是否存在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 (HTLV Ⅰ )的感染。方法 检测CTCL患者血清中的HTLV Ⅰ抗体以及患者外周血细胞和活检标本中的前病毒DNA。结果 PCR法检测CTCL患者外周血样 5 7例 ,其中HTLV Ⅰ前病毒DNA阳性患者 6例 ;ELISA法检测CTCL患者 5 4例 ,其中 1例为可疑阳性 ;Western印迹法检测CTCL患者 18例 ,其中HTLV Ⅰ抗体阳性者 4例 ,此 4例患者前病毒DNAPCR结果也为阳性。结论 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存在HTLV Ⅰ病毒感染 ,CTCL与HTLV Ⅰ有一定的关系。HTLV Ⅰ病毒感染可能是CTCL发病的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李芬 《西部医学》2016,28(11):1540-1544+1548
目的 探讨皮肤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期提高病理诊断质量,规范临床治疗。方法 复习16例皮肤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常见皮肤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基本构成、大体皮损及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点,探讨病理诊断和诊断要点。结果16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5例,男女比2.2∶1,中位年龄52.5岁。病程2月~16年不等,临床皮损形态多样且无特异性。病理诊断为非肿瘤性的皮肤淋巴细胞浸润3例,淋巴瘤13例包括蕈样霉菌病4例、淋巴瘤样丘疹病3例、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例、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累及皮肤1例、皮肤NK/T细胞淋巴瘤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10例行EBER1/2原位杂交检测,仅1例皮肤NK/T细胞淋巴瘤阳性。9例行TCRγ基因或IgH/IgK受体基因重排分析,蕈样霉菌病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1例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检出克隆性重排。结论 本组皮肤淋巴组织增生病变中,T细胞淋巴瘤居多,以蕈样霉菌病最为常见;与EB病毒关系不密切;诊断与鉴别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