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感染性腹泻是儿科临床上一个常见病、多发病,而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常由于病毒或细菌所致。虽然近年来病毒性腹泻,特别是轮状病毒(Rota Virus)引起的腹泻,有较多的报导,但细菌所致的感染腹泻仍是临床上一个重要的问题,除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者外,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所致的腹泻,近年来明显增多,不仅在国内,而且是世界性较为广泛流行的疾病。鼠伤寒沙门氏菌为需氧菌,不形成芽胞亦无荚膜而有活动力的杆菌,在外界环境中有较强的生活力。本病无特异的宿  相似文献   

2.
弯曲菌病     
<正> 近十年来研究证明,弯曲杆菌属(The genusCampylobacter)是人类常见的致病菌。本菌从腹泻病例的粪便中分离率为3~18%,从无腹泻的健康人中粪便的分离率为0~1.3%,国内外报道大致相似。许多学者对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耶尔森氏菌和兰氏梨形鞭毛虫病研究分析发现,弯曲杆菌致病率占首位或第二位。因而引起了临床工作者、微生物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本文仅就弯曲菌引起的疾庸和诊断治疗等问题综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秋冬季及婴幼儿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病毒引起,而夏季成人感染性腹泻、除少数由副轮状病毒及肠道病毒引起外,主要是由细菌引起。其常见致病菌依次为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尤其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致腹泻性大肠杆菌、亲水气单胞菌等,以及地区性流行的霍乱弧菌(埃尔托型)。可表现为散发性腹泻、流行性腹泻及旅游者腹泻。  相似文献   

4.
化脓性脑膜炎(下称化脑)是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时期较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之一,是多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症的总称。一、病原菌脑膜炎双球菌是可以造成流行的最重要的化脑病原菌。存非流脑流行年里,国内仍以肺炎球菌脑膜炎(下称肺脑)最多。国外报道流感杆菌脑膜炎(下称流杆脑)逐渐增多而跃居首位。近年来许多 G 菌如沙门氏菌、克雷伯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等也成为化脑较常见的病原菌。阿米巴脑膜炎、弯曲菌脑膜炎已见报道,混合细菌性脑膜炎也有增多趋势,新生儿化脑以大肠杆菌为主,其次为变形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产气杆菌和B 簇溶血性链球菌等。  相似文献   

5.
急性胃肠炎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少数病例与细菌(主要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有关,但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许多学者曾注意到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和ECHO病毒的致病作用,但与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关系迄今尚未定论。直至1973年,Bishop和Flewett等人用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病人十二指肠粘膜活检标本和小肠内容物,发现一种  相似文献   

6.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1982年全国小儿腹泻防治经验会议上讨论确定了统一诊断名称和诊断标准,将婴幼儿腹泻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再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分为轻型与重型。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病原甚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细菌性: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金葡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绿脓杆菌、志贺氏菌、霍乱弧菌等。 2、病毒性:如轮状病毒、Norwalk病毒、冠壮病毒、肠道病毒、腺病毒及杯状病毒等。 3、其它:霉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某些  相似文献   

7.
20 0 1年 7月~ 10月采集了崇文区 2 10份急性腹泻患者粪便 ,除开展了致病性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外。还开展了气单胞菌属的检测 ,共检出阳性菌株 32株。其中沙门氏菌 3株(鼠伤寒沙门氏菌 1株 ,都伯林沙门氏菌 2株 ) ,志贺氏菌 6株 (宋内氏菌 4株 ,福氏Y变种 2株 )致病性大肠杆菌 4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 2株。分离到气单胞菌属的细菌 14株 ,检出率为 6 .6 7% ,其中豚鼠气单胞菌 8株 ,温和气单胞菌 5株 ,嗜水气单胞菌 1株 ,结果表明夏秋季感染性腹泻气单胞菌属亦属常见 ,应引起临床及实验室的重视 .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病人由于获得性免疫缺陷,消化系统机会感染甚为常见,易发生沙门氏菌、志贺菌及空肠弯曲菌感染,其中人畜共患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尤其多见,同时亦常发生各类细菌引起的败血症。我院在2003年7月收治1例艾滋病病人合并类产碱假单胞菌(p.pseudo-alcaligenes)感染所致原发性败血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511例小儿夏季腹泻病原学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85株,包括8种病原菌,其中志贺菌属43株,沙门氏菌5株,致病性大肠杆菌3株,嗜盐杆菌1株,恶臭假单胞菌1杯。203例同时送检空肠弯曲菌和耶尔森氏菌,检出空肠弯曲菌10株,耶尔森氏菌20株。36例临床上类似轮状病毒感染腹泻患儿的大便送检轮状病毒监测结果只有2例阳性。表明志贺菌属仍为小儿夏季腹泻主要病原,而空肠弯曲菌,尤其是耶尔森氏菌的感染情况,有日益增加趋势,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小儿急性腹泻绝大多数由感染引起,年龄多集中在3岁以下,其中以轮状病毒肠炎发病最多。细菌性病原中,当前以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痢疾杆菌及空肠弯曲菌较常见。五十~六十年代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流行猖厥,病死率高,近年来发病已很少,病情减轻,仅有时由于交叉感染在医院新生儿或幼婴儿中流行。  相似文献   

11.
慢性腹泻中一般能检查出致病菌者仅仅占5~35%。常见的有:痢疾杆菌、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结核菌等,菌群失调亦为原因之一。一、幔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是由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不当而迁延不愈所致。近年来国内志贺氏菌痢疾逐渐减少,而福氏与宋氏菌引起的痢疾相对增加。福氏细菌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很多,如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肉毒梭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粪便培养对临床确诊有重要意义,但有时粪便培养不一定有致病菌存在,阳性见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沙门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亦是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的原因,一般从病人的粪便或呕吐物中分离出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通过对食物或粪便中的肠毒素检测来进行诊断,因为被污染的食物经加热后葡萄球菌已被杀死,若培养则出现阴性结果,而肠毒素在加热的情况下并不被破坏,因此,肠毒素的检测可用动物试验或酶联免疫试验协助,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是摄入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水产品和腌菜所致,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靠细菌学检测确诊,但在粪便培养时,大多数病例第二天即转为阴性,仅有少数在2~4天内能检出阳性,因此,对可疑病例应及时采集粪便培养,以免影响阳性检出率,空肠弯曲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由于食入弯曲菌污染的肉类或牛奶所致,该病的确诊主要依据细菌学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采集食物或粪便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所引起,通常应在现场采集可疑食物做细菌学检测或动物试验,婴儿的肉毒梭菌中毒,则主要是通过粪便内毒素的检测来确诊,粪便培养结果多为阴性.  相似文献   

13.
沙门氏菌感染指除伤寒及副伤寒甲、乙、丙型以外的沙门氏菌感染,所以又称为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它是引起腹泻的常见细菌之一。近年来,由于该类细菌耐药性日益增强,发病率有所上升,因此,日益受到重视。沙门氏菌感染在临床上的表现呈多样性,轻者病程短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重者可呈伤寒样表现而称作伤寒型。沙门氏菌的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带菌动物,如猪、牛、羊及家禽。病人在潜伏期、恢复期均可排菌而成为传染源。消化道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染菌而未经彻底消毒的饮食而传播。生熟食品未严格分开是引起流行最常见的原因,水源污染或集…  相似文献   

14.
1327例急性腹泻患儿检出肠道致病菌646例,细菌检出率48.7%,其中志贺氏茵属238例(36.8%),沙门氏菌属322例(49.8%),致病性大肠杆菌48例(7.4%),空肠弯曲菌38例(5.9%)。338例肠炎患儿检出病毒99例,检出率为29.3%,其中轮状病毒51例,腺病毒32例,小圆病毒16例。检测结果证实,细菌性肠炎多发生在5—10月份,是西宁地区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病毒性肠炎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常与呼吸道感染并存,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概述沙门氏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常可引起胃肠炎,偶而也可引起骨、脑脊膜以及其他部位的血行性感染。主要有三类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已约有1700种血清型检出。在人类疾病中最常见的血清型除伤寒沙门  相似文献   

16.
高渗透压培养基对细菌L型的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同渗透压培养基对细菌L型的诱导作用。方法:采用14种培养基对13种常见病原菌进行诱导研究,并地所诱导的细菌L型作了染色、过滤、返祖、电镜观察。结果:8中高渗透压培养基对其中的乙溶性链球菌、蜡状芽胞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沙门氏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7种细菌有诱导作用,并证实为细菌L型。而6种非高渗透压培养基对13种细菌均无诱导作用。结论:细菌L型培养基本身对细菌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急性胃肠炎系急性胃肠道粘膜弥慢性炎症。多发生于夏秋季,主要由于吃了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所致,致病菌中以沙门氏菌属、嗜盐菌、变形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渗透压培养基对细菌L型的诱导作用。方法:采用14种培养基对13种常见病原菌进行诱导研究,并对所诱导的细菌L型作了染色、过滤、返祖、电镜观察。结果:8种高渗透压培养基对其中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蜡状芽胞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沙门氏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7种细菌有诱导作用,并证实为细菌L型。而6种非高渗透压培养基对13种细菌均无诱导作用。结论:细菌L型培养基本身对细菌有选择性诱导作用,可能是使细菌L型阳性检出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小儿腹泻的病原学问题十分复杂,有细菌、病毒和寄生原虫等各种病原微生物。据我国七省妇幼卫生示范县和北京市对5岁以下小儿急性腹泻的病原流行病学调查,引起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是致病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其次为志贺氏菌、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和耶尔森氏菌,兰氏贾弟鞭毛虫检出率甚低,霍乱弧菌未检出。此外,一些条件致病菌如变形杆菌、气  相似文献   

20.
我站于1986年7月至9月对县、区医院门诊的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人进行随机取样,收集病人粪便标本103份,进行了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森氏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及EL—Tor弧菌、白色念珠菌等病原学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