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31名师院大学生GHQ-20测评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学生性别、城乡、是否师范专业、专业情感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以1031名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并存的师范大学生为被试,使用一般健康问卷(GHQ-20)实施到评。结果 ①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男生,尤其是生源城镇的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生源城镇的男生;②非师范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师范类学生f②学生专业情感越深,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自我肯定程度也越强。结论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加强对几类学生的关注,他们是女生,尤其是来自城镇的女生,非师范专业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以及对所学专业缺乏情感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研究当前医科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医科大学新生进行筛查。结果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不同(P<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医科大学女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男生。生长在大城市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来自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较之其他3类家庭所在地的学生更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普遍低于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3.
1031名师院大学生GHQ—20测评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大学生性别、城乡、是否师范专业、专业情感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以1031名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并存的师范大学生为被试,使用一般健康问卷(GHQ-20)实施测评。结果 ①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男生,尤其是生源城镇的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生源城镇的男生;②非师范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师范类学生;③学生专业情感越深,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自我肯定程度也越强。结论 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加强对几类学生的关注,他们是女生,尤其是来自城镇的女生,非师范专业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以及对所学专业缺乏情感的学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大一新生中农村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对陕西省12所高校953名大一农村独生子女新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大一新生中农村独生子女重度心理问题检出人数占农村独生子女总人数的12.38%;农村独生子女在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和依赖6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家庭所在地的独生子女(焦虑F=2.78,P0.01;抑郁F=18.01,P0.001;自卑F=19.72,P0.001;社交退缩F=22.49,P0.001;性心理障碍F=8.17,P0.001;依赖F=20.82,P0.001);来自农村的大一新生中,在焦虑和冲动维度上女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焦虑t=-2.68,P0.01;冲动t=-2.20,P0.05),仅在性心理障碍维度上男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20,P0.05);农村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压力呈正相关,其中来自日常生活和社交的应激源对其心理健康影响更大。结论:农村大学新生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的独生子女,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新生适应教育时应加强对该群体的关注,切实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了解我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对我校2005级本科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查。结果 我校2005级本科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处在全国大学生的中等偏上水平。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基本一致,但女生的躯体化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男生的焦虑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专业、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 2005级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仍需针对现状和不同群体的不同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有利措施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非独生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利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对某大学2011级、2012级、2013级本科和研究生新生共12776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非独生子女大学生UPI分数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t=6.776,P0.001)。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第一类(有较严重心理问题)比例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δ*=4.3,P0.001)。进一步对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发现来自农村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UPI分数显著高于非农村生源的非独生学生(t=6.128,P0.001)。来自贫困家庭的非独生大学生UPI分数显著高于非贫困的非独生学生(t=5.526,P0.001)。汉族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UPI得分与非汉族的非独生学生没有差异(t=0.223,P=0.823)。以性别(男vs.女)、学历(本科生vs.研究生)、家庭排行(大子女vs.中间子女vs.小子女)为自变量,对非独生子女的UPI总分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1,6032)=13.317,P0.001,η2=0.002),女本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研究生(Δ=1.432,SE=0.412,P=0.001),男生无此差异。女本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本科生(Δ=2.162,SE=0.378,P0.001),而女研究生与男研究生的差异并不显著。排行中间的女本科生UPI得分最高,既边缘显著地高于排行最大的得分(Δ=1.795,SE=0.779,P=0.064),又显著地高于排行最小的得分(Δ=2.161,SE=0.839,P=0.030)。排行中间的男研究生得分边缘显著地高于排行最小的男研究生的得分(Δ=1.942,SE=0.826,P=0.056)。结论:非独生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独生子女差,在非独生大学新生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非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低,贫困生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非贫困的低;对于本科新生而言,女性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比男性的低;女性研究生非独生子女健康水平比女性本科生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排行中间的女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比排行最大和最小的女本科生都低。排行中间的男研究生比排行最小的男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低。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心理压力现状,更好地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整群抽取某高校557名研究生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问卷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全国常模;学生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抑郁、自卑和强迫等;男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女生;农村生源学生较城镇生源学生容易出现社交退缩心理;研究生新生遭遇学习、生活、发展、社交和家庭方面的事件或琐事的影响超过大学生平均水平;非独生子女学生在社交、正性事情和生活琐事方面的压力要高于独生子女学生;理工类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交、负性事件和生活琐事方面的压力要高于文史类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呈正相关。由此得出,应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其心理压力,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大学新生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以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某高校2007级2075名新生进行调查,根据以往两年的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分析。结果2007级新生中22.6%的人可能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最近3年第一类型的检出率逐年上升;其中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优于非独生子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低于非贫困生。结论近3年来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有增多的趋势,这提示我们应加强并持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  相似文献   

9.
独生子女大学生SCL—90测评结果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通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SCL-90测试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具有显著性;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优于一年级大学生常模,差异具有显著性,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成人常模接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智力水平较高的少年班和理科试点班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少年班50名,度点班61名刚入校一年级新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 少年大学生一年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9项因子均分低于全国青年组常模;试点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各项因子总均分高于全国常模;少年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优于试点班学生,躯体化和强迫症状两项因子具有显著差异。精神病症因子具有极其显著差异。结论 少年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优于试点班学生。  相似文献   

11.
民办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对我校2007级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我院2007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全国大学生中处于中等水平;女生在社交退缩等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独生子女在焦虑等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结论2007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仍需对筛查出的高危学生重点关注、跟踪干预,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河南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弥补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不足.方法 在河南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选取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鹤壁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随机抽取1300名学生,运用SCL-90量表进行纸笔团体测验,1190份有效试卷的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处理.结果 河南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问题最多、最严重的是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其次是偏执和抑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普通高中升上来的学生与对口升上来的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但不显著;来自农村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比来自城镇的高职大学生低,除了敌对因子外,其余各项均达到显著水平;男女两性高职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上有差异,但不显著;独生子女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非独生子女.结论 河南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河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但差异不显著;城乡差异、是否独生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一新生入学心理健康状况与第一学年成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某二级本科院校2783名大一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试结果与第一学年学业成绩(包括平均成绩和班级排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大一新生中有17.75%的学生心理异常,男女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业成绩上都有显著差异(P<0.01或0.001),UPI第二类学生的平均成绩显著优于第一类和第三类学生;②UPI的精神分裂、抑郁症、神经症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0.83,0.73,0.97;P均<0.01),成绩越优秀的学生在UPI多项因子上更容易出现问题,这种相关性在男女生之间和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间有差异;③性别、UPI的神经症和躯体症状因子这3个变量能联合预测大一新生平均成绩的21.8%的变异量。结论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业成绩显著相关且有群体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一新生的适应能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期缩短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周期,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方法采用苏州大学自编的《大学生适应能力量表》和Diener等人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湖北某高校的267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性别差异(t=3.061,P0.05);②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t=2.756,P0.05);③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适应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和农村的大学生,城镇大学生高于农村大学生(F=3.061,P0.05);④大一新生适应能力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均有显著的相关(r=0.409,0.208,0.176,0.365;P0.01)。结论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普遍高于男大学生;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普遍高于非独生子女;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优于来自城镇的,城镇的又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究心理问题与人格的关系,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对3938名2007级新生进行心理调查。结果被试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26.23%;被试的6个因子均分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躯体化因子均分低于全国青年常模,所有9个因子均分均低于大学生常模;重度心理问题学生SCL-90的9个因子与16PF的多个因子均呈显著相关。结论与大学生整体相比,河北某大学新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但与同龄一般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和相关工作者的重视;重度心理问题学生的精神症状与其人格特征关系密切,应把完善人格作为心理教育和辅导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个人评价问卷(PE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85名大学新生进行测试,并于三年级时作了复查.结果 大三学生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都低于大一学生,从大一到大三文科生与理科生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始终明显,随着年级的升高,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逐渐明显.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信程度在大一和大三均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有一定影响.结论 此结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医专新生UPI测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医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性别、城乡差异:方法:采用UPI对1351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新生中11.91%的人可能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26.15%的人可能存在心理卫生问题;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城乡差异:男生优于女生,城市学生优于农村学生。结论:医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应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  相似文献   

18.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SCL-90及EPQ对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比较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睡眠障碍诊断和睡眠质量评定量表(SDSE)、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1543名大学新生进行测评。结果:独生子女SCL-90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总分以及阳性项目数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SDSE除睡眠量因子无统计学差异以外,其他各因子的得分非独生子女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EPQ独生与非独生子女除情绪性分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以外,其他各分量表得分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大学阶段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非独生子女,两者在人格特征上也存在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军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抽取2004级456名本科新生为样本,追行了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比较不同类别调查对象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结果在性别和年龄因素上,男生的敌对因子分显着高于女生,年龄较大的学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在家庭因素上,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好、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入学时以“功利型动机”为主的大学生及对所录取专业不满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结论军校新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及入学动机和专业愿望的符合程度均有关.  相似文献   

20.
98级师范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运用UPI对一年级师范大学生684人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13.1%的学生可能有严重的心理疾病,18.3%可能有心理障碍;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具有相似的心理健康状况项目;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不同专业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城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