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2010年临床分离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12月住院患者送检的标本中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分析,了解病原菌的耐药性。结果共分离163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35株(26.7%),革兰阴性菌1200株(73.4%)。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0.4%)、不动杆菌属(14.2%)、铜绿假单胞菌(13.6%)、克雷伯菌属(12.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8%)。未检测出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但检测到5株耐万古霉素的屎场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头孢哌酮、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60%: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为39.3%和3S.9%,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70%。结论我院细菌耐药状况较为严重,应加强病原学和耐药性监测以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预防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1-2004年临床细菌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耐药分析;所有病原菌株均以传统方法鉴定,药敏试验用K—B法,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标准(NCCLS)判断结果。结果 共分离病原菌864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占70.72%(611/864),革兰阳性细菌占29.28%(253/864);这些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多重耐药呈增加趋势。结论 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应重视医院感染,规范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对医院感染菌的治疗非常重要,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干部病房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用VITEK-AMS鉴定细菌并作体外药敏试验,统计、分析干部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种类和药敏结果。结果干部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病率较高(13.51%),尤以呼吸道感染多见(69.45%)。病原菌分布以铜绿假单胞菌(25.84%)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0.27%)等非发酵菌多见。引起干部病房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耐药性。不同种类病原菌其耐药谱各不相同。结论干部病房病人因抵抗力低,易患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4.
李恭祥 《中国热带医学》2007,7(5):819-819,841
目的 了解克雷伯菌引起医院感染情况,为制定医院感染防制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医院内克雷伯菌感染67例住院期间接受检查、治疗的各项资料。结果 2年中共检出7类细菌373株,其中克雷伯菌67株,占18.0%;感染部位以引起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占64.17%;克雷伯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 克雷伯菌是医院感染较为常见的病原菌,并且对抗菌药物具有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我院医院感染革兰阴性菌状况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则娟 《华夏医学》2005,18(1):124-125
革兰阴性菌是临床分离率较高的细菌。在我院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的调查中,革兰阴性菌检出率较高,占74.7%,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了解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试验情况,减少使用抗生素的盲目性,有助于控制医院感染。现将我院2002年以来医院感染革兰阴性菌状况及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和细菌耐药性变迁。方法:分别时:1991年7月~1996年6月和1996年7月~2001年6月两个时期烧伤病人的血及创面培养的细菌检出情况及药物敏感性进行调查。结果:革兰阴性菌是主要的烧伤感染菌,铜绿假单胞菌居第一位,但近五年所占百分比有所下降;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居第一位,后五年较前五年有所上升,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有较大程度上升;阴沟肠杆菌(10.4%)、大肠埃希菌(8.3%)、肺炎克雷伯菌(7.3%)、真菌(4.2%)检出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的耐药菌株有明显上升趋势。结论:烧伤感染病原菌和细菌耐药性变迁与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等广谱抗生素广泛应用可能有一定关系;不间断地监测烧伤感染菌种及耐药性变化,可为本病区防治感染提供有意义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口服药卫生管理 住院药房中心摆药室根据各病区医嘱进行药品分装(装于小药杯),口服药片(胶囊)因裸装于药杯中,经过药剂人员摆药、护士核对、病房发药等多个环节,存在多途径污染。如来自容器(药杯、置药盘)的污染、医护人员手的污染、空气污染、器具(药勺、剪刀)污染等。据报道,某医院药勺污染严重,检出的标本最高菌落数为28cfu/cm^2,远远超过医院感染〈5cfu/cm^2的污染标准。  相似文献   

8.
慢性阻塞性肺病继发医院感染15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继发医院感染的部住、病因、病原菌分布。方法:对本院住院COPD患者继发医院感染标本分离的病原菌26种169株进行分类,列出构成比。结果: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以呼吸系为主占88.1%其中下呼吸道82.4%,上呼吸道感染5.7%。病原菌构成G^-菌48.5%,G^+菌24.3%,白色念珠菌27.2%。结论:合理使用抗菌素,保护宿主的厌氧菌群,用微生态学的方法预防内源性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我院肿瘤科恶性肿瘤继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44例恶性肿瘤下呼吸道感染标本进行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结果下呼吸道感染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分离率最高(24.01%),铜绿假单胞菌第二(20.96%),大肠埃希菌第三(20.52%)。结论我科肿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细菌构成比与其他医院有一定差别。第三代头孢、氨基糖甙类药物的耐药率低于其他综合性医院,可作为我科患者继发感染时的经验性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保证高压氧治疗的有效性,采取措施,控制氧舱及用具的细菌菌落数,杜绝医院感染。方法:对舱内空气、吸氧专用装置进行消毒。结果:空气菌落数控制在≤500cfu/m^3,物品菌落数控制在≤10cfu/cm^2,避免了外源性医院感染。结论:合理安排舱次,坚持每周消毒及特殊舱次的消毒,可杜绝高压氧治疗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1.
2 023例细菌培养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光英  吴清 《重庆医学》2006,35(17):1564-1566
目的 了解,临床各科室细菌送检情况.认识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给疾病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帮助。方法 对2023例细菌培养标本.采用Microscan A/S-4细菌鉴定及药敏测试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分离培养出病原菌652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71株.占26,23%.革兰阴性杆菌481株.占73.78%。非发酵菌115株.占所有病原菌的17.64%,占革兰阴性杆菌的23.91%。位居前5位的细菌依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鲍曼/溶血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溶血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主要分布在IUC、烧伤外科、创伤外科、脑外科4个高危病区.也是我院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共占52%。且耐药现象严重。鲍曼/溶血不动杆菌、阴淘肠杆菌仅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 鲍曼/溶血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耐药现象十分严重。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监测分析我院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降低感染率的途径。方法对收治的87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我院ICU收治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92例,医院感染率10.54%。其中,下呼吸道部位感染最多,其次为泌尿道、术后切口、肠胃道等;病原菌主要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和肠球菌属。结论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病区,加强预防、监测、控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王卓  夏国光  姚婉贞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1):1942-1944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下呼吸道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对32例AECOPD患者进行诱导痰的细菌、真菌培养,以痰中的下呼吸道病原菌浓度≥10^7CFU/ml作为诊断AECOPD病原菌感染的标准;同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细胞培养病毒分离法检测呼吸道常见的7种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I型、副流感病毒Ⅱ型、副流感病毒Ⅲ型、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结果合格痰标本32份,痰培养检出40株菌,其中22株菌量≥10^7CFU/ml,来自16例患者,其中单一菌感染者8例,混合菌感染者8例。G^+球菌占22.7%(5株),G^+球菌占13.6%(3株),G^+杆菌占50%(11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最高,占22.7%(5株),真菌占13.7%(3株)。32份痰标本经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7种病毒,全部为阴性。对这32份痰标本进行细胞培养病毒分离,其中1份标本为副流感病毒Ⅲ型阳性,余均为阴性。痰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0.0%,痰病毒检测阳性率为3.1%,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阳性率为3.1%。结论AECOPD的病原菌以G^+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茵分离率最高。AECOPD的诱导痰病毒检出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近年来下呼吸道感染细菌谱及耐药性变化趋势。方法:对我院2003年-2006年下呼吸道痰标本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2004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前六位是克雷伯菌30.8%、假单胞菌20.5%、大肠埃希菌12.8%、阴沟肠杆菌10.3%、不动杆菌6.8%和金黄色葡萄球菌6.0%。2005-2006年,位于前六位是假单胞菌30.0%、克雷伯菌18.8%、念珠菌12.5%、不动杆菌11.3%、表皮葡萄球菌10.0%和大肠埃希菌10.0%。产ESBLs菌从9.0%上升至15.6%。大多数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增加了10%~20%。结论:在下呼吸道感染细菌中,引起医源性感染的机会性细菌增多,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率有明显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学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分析59例糖尿病住院患者合并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糖尿病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1.2%),其中大肠埃希菌占26.9%,G^-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G^+球菌占21.9%,G^+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共分离出耐药菌株21株占28.7%;比较耐药细菌组和非耐药细菌组间患者的脏器衰竭情况及白蛋白均有差异。结论糖尿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G杆菌常见,对泰能敏感;应重视糖尿病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细菌学特点及耐药性,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改善脏器功能,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分离率及其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我院2004年958份临床标本培养分离出的284株病原菌种类及其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84株细菌中前7位病原菌依次为酵母样真菌(占16.9%)、大肠埃希菌(占13.4%)、链球菌(占10.9%)、金黄色葡萄球菌(占8.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7.0%)、克雷伯菌(占6.7%)、铜绿假单胞菌(占6.3%)。药敏结果显示: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保持了较好的抗菌活性。结论定期对临床标本中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进行分析,掌握病原菌耐药性的动态,可以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和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对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方法用Wistar大鼠建立深Ⅱ度烫伤模型,分为A、B、C、D四组,A组(30例):凡士林纱布覆盖,B组(30例):纳米银覆盖,C组(30例):rhGM-CSF涂抹创面,D组(30例):rhGM-CSF+纳米银覆盖,伤后第1、4、7、10、14、21天,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并计数,细菌分离鉴定,测定细菌耐药谱。结果A组在第4、7、10、14、21天均培养出细菌f(3.22±1.04)×10^4/cm^2、(4.57±1.15)×10^4/cm^2、(8.13±1.25)×10^4/cm^2、(16.36±3.22)×104/cm^2、(14.52±3.10)×104/cm21;B、C两组在第10、14、21天培养出细菌阻组:(5.67±0.77)×10^4cm^2、(8.14±1.21)×10^4/cm^2、(6.86±0.96)×104/cm^2;C组:(4.38±1.44)×10^4/cm^2、(6.80±0.85)×10^4/cm2、(4.94±0.40)×104/cm^2;D组在第14、21天培养出细菌f(4.10±0.47)×10^4/cm^2、(2.46±0.76)×10^4/cm2]。第10、14、21天,A、B、C、D组细菌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首位;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对青霉素G、环丙沙星、利福平、苯唑西林、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等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对哌拉西林、奈替米星、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等耐药,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均为D组〉C组〉B组〉A组。结论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减少深Ⅱ度烫伤创面细菌生长,提高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郑燕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2):217-218
目的调查携带入手术室内的手机的污染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手术室内医生、护士、护工共110人,对其使用中的手机进行细菌污染状况取样检测。结果110部手机最高染菌量为280CFU/cm2。参照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标准,细菌超标手机74部(67.27%)。共分离出菌株9种。结论手术室内手机使用应该受NINON甚至禁止。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医院病房隔帘污染与医院感染致病性的调查,为降低隔帘污染率及清洗隔帘频次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烧伤科、血液内科、肿瘤内科、内分泌代谢科4个科室共120块刚清洗悬挂的隔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挂起后第1、4、8、12、16周使用接触平板和MRSA显色平板在隔帘最常接触的褶皱边缘进行采样培养,并对在此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致病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排除污染菌后,隔帘第1周平均菌落数为(1.85±0.71)cfu/cm2,第4周为(5.32±0.62)cfu/cm^2,第8周为(7.56±0.59)cfu/cm^2,第12周为(11.25±0.76)cfu/cm^2,第16周为(16.19±0.66)cfu/cm^2,第1周与第4周细菌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P<0.05),第1周与第8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4,P<0.05)。与该调查科室调查期间3例医院感染病例属于同种同源。结论病房隔帘染菌量与使用时间呈正相关,使用时间越长,污染越严重,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沈林娥  沈勤 《嘉兴医学》2000,16(3):134-135
目的:了解和评估我市近二年医院感染管理情况。方法:回顾性和前瞻性调查方法。结果:医院感染检出率5.93%,医院感染部位呼吸道居首,依次为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医院感染病原菌G^-菌占53.3-62.63%,G^ 菌20.6-37.37%,真菌26.01-32%,抗菌药物使用率82.2%。结论:通过对9所医院二年的调查,自实行医院感染网络管理后,本市的医院感染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了各级医院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