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及安全可行性分析。方法:应用Olympus CF-260型结肠镜发现结肠息肉后,内镜下视病变采用Olympus PSD-20高频发生器,LDRF-50A型射频治疗仪切除息肉。结果:293颗结肠息肉中,应用射频治疗128例,占43.69%,高频电联合射频治疗165例,占56.31%。结论:内镜下高频电联合射频治疗结肠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比单用效果更为确切,并降低了治疗后消化道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方法138例消化道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射频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显效134例(97.1%),有效4例(2.9%)。138例患者中3例治疗2次,1例治疗3次,其余病例全部1次治疗成功。无1例穿孔及大出血,随访4周,残留溃疡均为S2期。结论内镜下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安全、可靠、费用低、恢复快,适宜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采用高频电治疗消化道息肉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1-2012年收治的消化道息肉患者82例,共有息肉156枚。根据息肉的大小形状选择电灼切除或圈套器切除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采用电灼切除52枚,圈套器切除104枚,均一次性切除,治愈率100%。2组患者未出现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出现腹痛6例,对症治疗后均缓解。术后随访,其中电灼切除复发3例,复发率为5.8%,圈套切除复发6例,复发率为5.8%,复发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复发率为16.1%,与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镜下电频治疗消化道息肉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生症少,安全有效,需掌握好手术治疗指征,腺瘤性息肉易复发,应该增加随访次数,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前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方法主要是镜下治疗,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消化道息肉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以切除达到息肉、止血等目的,可以一次性地切除息肉,具有需时短、易操作、无出血等优点[1-4],已成为消化道息肉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内窥镜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71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共92枚息肉行高频电切除术,对直径小于0.5 cm的息肉有蒂则直接用电活检钳钳除,无蒂者予以电热活检钳高频电凝治疗;直径大于1.0 cm的无蒂息肉先在病变基底部的黏膜下层分点注射1∶1 000的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溶液,使病变部位明显隆起,然后在内镜下用圈套器高频电切除。结果 71例患者共发现息肉92例,均安全切除,其中电热活钳切除67枚,圈套器高频电切除25枚,均一次成功切除,术中、术后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3例因基底部较宽预防性应用金属钛夹止血,但未发生迟发型出血。多发息肉切除的患者术后常有轻度腹胀,给予热敷后减轻。术后半年随访患者56例,1年后随访42例,均未复发。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是安全、有效的,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消化道小息肉技术在全国已相当普及 ,这是一种简单安全、并发症低的有效措施 ,已替代剖腹手术成为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但切除直径 2 5cm以上广基息肉的难度和风险比有蒂小息肉大 ,选择剖腹手术还是高频电切除尚有分岐。本文总结 5年来我院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巨大广基息肉 2 4例 ,以探讨大肠巨大广基息肉的治疗方法 ,提高内镜治疗水平。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1994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 ,我们在大肠镜检查中发现直径 2 5cm以上广基息肉 35例 4 1颗 ,其中 2 4例选择内镜下高频电切除 ,11例选择外科手术。选择高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82例消化道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高频电电灼或圈套器切除术治疗。结果本组82例消化道息肉(204枚)患者,息肉均顺利切除,治愈率达100%,其中电灼切除49枚,圈套器切除155枚,术后随访2~4周未出现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但4例患者出现轻度腹痛,给予口服黏膜保护剂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内镜下高频电手术治疗消化道息肉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息肉是消化道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腺瘤样息肉病为癌前病变。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治疗消化道息肉简便.安全、无需开腹。我院自1998年开始应用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PsD20型高频电发生仪治疗消化道息肉成功率达100%。为更好地配合治疗,我们在术前的心理护理、术中与医生配合及术后对病人的观察做了认真细致的工作,使治疗得到良好的效果,现就本项操作的配合及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的治疗效果及护理配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8例内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68例大肠巨大息肉全部使用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再用氩气喷洒止血。全部病例2例小量出血、1例迟发性出血,出血率为1.7%,经内镜下再次止血而痊愈,未发生穿孔等并发症。结论高频电凝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术的治疗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成功率高,加用氩气喷洒止血可明显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消化道息肉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内镜下检出3 314例消化道息肉,病理检查后于内镜下行活检钳钳除,氩气刀、微波烧灼,套扎器套扎,高频电切电凝仪切割或黏膜下切除等多种方法治疗.结果:3 314例中上消化道1 778例(53.6%),大肠息肉1 536例(46.4%).食管以乳头状瘤为主.胃息肉占上消化道息肉的76.3%,病理:以增生性息肉为主,伴不典型增生和(或)肠化占上消化道息肉的20.0%,其中以胃窦多见.大肠息肉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病理:腺瘤性息肉占大肠息肉的48.0%,伴不典型增生占83.6%;增生性息肉476例(31.0%),伴不典型增生11例(2.3%);炎性息肉278例(18.1%),均无不典型增生;淋巴性息肉22例(1.4%);其他类型息肉:Gardner综合征1例,幼年性息肉病2例,家族性息肉病3例,锯齿状息肉8例,息肉恶变为癌症9例,共占1.5%.全部病例均在内镜下成功治疗.结论:消化道息肉较为常见,及时治疗是预防消化道肿瘤的重要手段,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方法简单、安全、创伤小,可对反复发作者多次重复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消化道息肉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内镜下检出3 314例消化道息肉,病理检查后于内镜下行活检钳钳除,氩气刀、微波烧灼,套扎器套扎,高频电切电凝仪切割或黏膜下切除等多种方法治疗.结果:3 314例中上消化道1 778例(53.6%),大肠息肉1 536例(46.4%).食管以乳头状瘤为主.胃息肉占上消化道息肉的76.3%,病理:以增生性息肉为主,伴不典型增生和(或)肠化占上消化道息肉的20.0%,其中以胃窦多见.大肠息肉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病理:腺瘤性息肉占大肠息肉的48.0%,伴不典型增生占83.6%;增生性息肉476例(31.0%),伴不典型增生11例(2.3%);炎性息肉278例(18.1%),均无不典型增生;淋巴性息肉22例(1.4%);其他类型息肉:Gardner综合征1例,幼年性息肉病2例,家族性息肉病3例,锯齿状息肉8例,息肉恶变为癌症9例,共占1.5%.全部病例均在内镜下成功治疗.结论:消化道息肉较为常见,及时治疗是预防消化道肿瘤的重要手段,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方法简单、安全、创伤小,可对反复发作者多次重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术治疗消化道大息肉的使用方法,并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4例48枚消化道大息肉(>10mm)先行尼龙绳套扎,再行高频电凝切除;2周后内镜复查创面愈合情况。结果44例中42例一次性套扎并切除成功,成功率为93.7%;2例无法套扎而改其他方法治疗。术中发生渗血2例,均微波止血成功,无大出血及穿孔病例。2周后复查发现33例创面完全愈合,6例创面处浅溃疡,3例创面仍有残留组织。结论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术治疗消化道大息肉是一种疗效与安全兼顾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31例息肉患者术前均作活检,根据息肉不同形状和大小.采取黏膜下注射、点灼、电凝电切。结果共有158枚,其中炎性息肉18枚(11.3%),腺瘤性息肉116枚(73.4%),幼年性息肉10枚(6.3%),错构瘤14枚(8.8%),类癌1枚(0.6%),息肉最大横径小于1.0cm的息肉63枚(39.8%),1.0-2.0cm之间的息肉76枚(48.1%)。2.0cm以上的息肉18枚(11.3%),有蒂息肉117枚(74.1%),其中长蒂11枚(6.9%),亚蒂息肉23枚(14.8%)。无蒂息肉18枚(11.3%),均一次性切除成功,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消化道息肉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摘除消化道息肉1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内镜下高频电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安全性及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针对息肉的大小、形态及是否有蒂采取恰当的息肉切除方法。结果治疗单发息肉98例、多发息肉60例,共切除息肉368颗,均顺利切除,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恰当选择切除方法,对保证切除成功及预防出血、穿孔、烧伤等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中运用优质护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95例大肠息肉患者分成优质护理和普通护理组,进行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治疗,均一次完成。结果优质护理组切除成功率达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较为明显的术中腹痛11例,服务总体满意度95.83%。普通护理组切除率100%,发生迟发穿孔1例,较明显腹痛20例,服务总体满意度80.85%。两组均无术后出血。结论应用优质护理,全程娴熟细致的护理配合为肠镜下息肉电切治疗的成功及减少患者痛苦提供重要保证,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付善云  王畅 《贵州医药》2007,31(6):封3
肠息肉(polyps)是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高频电切(High frequency current resection)是利用高频电通过人体时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达到息肉切除、止血等治疗目的.内镜消化道息肉切除目前已被广泛应用,成为消化道息肉切除的首选方法[1].我院于2005年8月至2006年9月进行了32例肠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经过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精心护理,无并发症发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胃肠道巨大息肉的内镜下治疗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内镜下治疗胃肠道巨大息肉方法的选择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内镜下依据息肉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及蒂粗细长短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对于长细蒂巨大息肉,多选择高频电凝切术摘除;对于长粗蒂巨大息肉多选择黏膜下注射—高频电切除术、黏膜下注射—金属夹夹闭—高频电切除术或尼龙圈套扎—高频电切除术;对于短粗蒂巨大息肉多选择黏膜下注射—金属夹夹闭—高频电切除术:对于亚蒂及无蒂巨大息肉多选用黏膜下注射—高频电切—金属夹夹闭术.结果 39例患者的39枚胃肠巨大息肉均在内镜下治疗成功.其中高频电切除息肉8例,出血2例,出血率为25%;黏膜下注射—高频电切除息肉9例,均无出血;黏膜下注射—金属夹夹闭—高频电切除息肉8例,均无出血;尼龙圈套扎—高频电切除息肉7例,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出血率为14.3%;黏膜下注射—高频电切—金属夹夹闭术切除息肉7例,均无出血.均无穿孔病例.所有病例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复查,均无复发.结论 内镜下黏膜下注射—高频电切除术、黏膜下注射—金属夹夹闭—高频电切除术及黏膜下注射—高频电切—金属夹夹闭术治疗胃肠道巨大息肉更安全有效,能预防术中即刻及术后迟发性出血;内镜下尼龙圈套扎—高频电切除术治疗胃肠道巨大息肉有效,能预防术中即刻出血和穿孔,但尚有少数病例可能出现迟发性出血;单纯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有效,但出血并发症相对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EMR)法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的疗效.方法 抽选我院收治的153例(193枚)消化道息肉患者,采用随机分层法分为电切组(n=76,96枚,单纯予以高频电切术)和EMR组(n=77,97枚,行EMR治疗),比较两组切除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EMR组完整切除成功率96.9%(94/97)显著高于电切组的81.3%(78/96)(x 2=10.637,P=0.001);而对照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明显高于EMR组的19.6%(x2=18.371,P=0.000).结论 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法治疗消化道息肉,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势特点,是一种安全性高的内镜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胃肠道息肉治疗原则一般首选内镜下电切,但对于〉2cm的消化道息肉,内镜下高频电治疗常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穿孔,1995年日本Hasachi开始内镜下应用金属止血夹,可预防和治疗粗蒂大息肉电切所引起出血、穿孔的并发症^[1]。笔者应用金属夹夹住大息肉蒂的基底部,在金属夹上方作息肉电凝切除,治疗消化道大息肉35例38枚,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詹丽英  李志晋  胡俊  徐红玲  朱小英 《江西医药》2011,46(11):1013-1015
目的总结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6月我院316例消化道息肉患者(548枚息肉)资料,分析热活检钳、圈套器、氩离子凝固术等不同治疗方法切除息肉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548枚消化道息肉均成功切除,采用热活检钳切除107枚,圈套器切除362枚,氩离子凝固术切除79枚,术后无1例穿孔,并发迟发性出血1例。结论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治疗效果肯定,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