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翠琴 《中外妇儿健康:学术版》2011,(6):211-212
病毒性心肌炎(viralmyocarditis,VM)是由各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心肌急性或慢性炎症,为小儿时期较常见的心脏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病理机制的研究深入,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也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心肌炎目前西医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多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分阶段治疗模式,病毒性心肌炎初期以祛邪为主,佐以养心;病毒性心肌炎的急性期以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主,佐以扶助正气,防止病邪进一步深入;病毒性心肌炎的慢性期扶正为主,佐以祛邪,重在辨明患儿的正气虚损和邪气的盛衰情况。黄芪、人参、苦参、西洋参和三七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常用单味中药,临床可根据不同证候特点选用。 相似文献
3.
许凤霞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4):337-338
目的:观察心电监护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中的预测作用,指导临床干预。方法分析41例入院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并与标准12导联心电图对比,对疾病检出进行观察分析总结。结果心电监护早期实时显示心电图的异常变化,与标准12导联心电图均能提供临床数据作为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临床依据。结论心电监护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5.
综述近年有关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实验研究进展。主要从病毒性心肌炎的4个发病机制(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功能、保护心肌细胞、抑制细胞凋亡)进行探讨,分析在不同机制下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实验研究进展,同时指出可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亮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6,(2):164-166
目的观察独参汤在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例。对照组采用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加用独参汤进行治疗,疗程2周。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临床上加用独参汤的治疗方案对该病进行治疗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李英 《中外妇儿健康:学术版》2012,(6)
病毒性心肌炎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且年龄越小病情严重的可能性越大.该病早期为病毒直接侵犯心肌,而后期多为免疫变态反应产生的心肌损伤和毒素对心肌的损害.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病情轻重差异很大,轻者几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自愈;重者可出现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休克,甚至猝死等. 相似文献
8.
阳军 《中外妇儿身心保健》2012,(6):13-13
病毒性心肌炎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且年龄越小病情严重的可能性越大。该病早期为病毒直接侵犯心肌,而后期多为免疫变态反应产生的心肌损伤和毒素对心肌的损害。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病情轻重差异很大,轻者几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自愈;重者可出现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休克,甚至猝死等。 相似文献
9.
许莉 《中外妇儿健康:学术版》2011,(7):239-239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基地医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2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比较两者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32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其观察组的体征、症状、心肌酶、心电图恢复正常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纠正心电图,降低心肌酶谱,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张莉英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6):523-524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67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按住院先后顺序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炎、抗病毒、营养心肌治疗,口服辅酶Q101mg/(kg.d),分3次口服,连用1个月,14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1mL/kg,每日1次静脉滴注,14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其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冯勇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6):535-536
目的 探讨果糖二磷酸钠(FDP)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46/50),对照组总有效率76%(38/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果糖二磷酸钠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缩短患儿的康复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王梅琴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1):80-83
目的总结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和治疗策略。方法对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6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在病毒性心肌炎常规治疗基础上,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26例分别给予胺碘酮、普罗帕酮、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治疗以及电复律;室性心律失常25例分别给予胺碘酮、利多卡因、β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17例,包括5例窦性心动过缓和12例房室传导阻滞,给予山莨菪碱、阿托品、地塞米松、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治疗,其中2例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结果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者胺碘酮和β受体阻滞剂疗效满意,其中1例房颤药物复律无效,电复律成功;室性心律失常者胺碘酮疗效优于利多卡因,β受体阻滞剂也有效,其中1例室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无效自动出院;缓慢性心律失常10例患儿用激素等药物治疗很快恢复正常的心脏起搏与传导功能,另外2例患儿安置临时起搏器,1周左右,心率达70次/min以上,撤除临时起搏器。结论病毒性心肌炎可并发多种心律失常,严重者危及患儿生命,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期正规治疗;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两种药物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较理想药物,电复律、临时起搏器是最有效、最简单的急救措施,及时应用,可挽救患儿生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d),每日1次,连续应用5d。两组均治疗14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水平变化情况,心电图改善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CK-MB、LDH及CK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CK-MB、LDH及CK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心电图改善率为87.50%(49/56),显著优于对照组71.42%(4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4%(53/56),显著优于对照组82.14%(4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2):120-120
<正>为推动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事业的发展,促进学术交流,针对儿科各专业、中医儿科、儿保科、病毒研究人员召开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致病机制以及运用中医药防治会议,使其掌握儿童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致病机制、病原的实验室检测、诊断以及临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不断年轻化,晚期子宫内膜癌治疗效果不理想。传统的分类方法在患者的诊疗中存在严重的不足,不能为患者精准治疗提供足够的依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多组学研究和信号通路关联,临床上迫切需要将其纳入患者的常规诊疗中。传统分型根据有无雌激素刺激将子宫内膜癌分成Ⅰ、Ⅱ两型,Ⅰ型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预后与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基因(PI3KCA)、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单位1(PI3KR1)、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Kristen鼠肉瘤病毒原癌基因同源体(KRAS)、POLE、CTNNB1、TP53突变,DNA错配修复(MMR)蛋白缺失,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情况有关。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TP53突变、ARID1A突变有关。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密切相关。TCGA分型的替代分子分型ProMisE和Parra-Herran分子分型目前被临床用以评估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与治疗方案,但该分型与预后仍存在部分不匹配的病例,需要对该分型进行进一步细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宗利丽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1,28(5):276-279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临床常见科良性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其研究正不断深入并已向分子水平方向发展,本文主要从肿瘤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和细胞凋亡等方面综述EMs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18.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临床常见的妇科良性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其研究正不断深入并已向分子水平方向发展,本文主要从肿瘤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和细胞凋亡等方面综述EMs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胚胎在输卵管的生理活动受众多生物活性物质的调节。输卵管上皮、胚胎的生物活性物质表达异常,以及输卵管管腔微环境异常,可导致胚胎错误种植于输卵管上皮。输卵管、胚胎和管腔微环境在分子水平通过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相互关联形成特定的复杂网络,该网络发生紊乱或被破坏,构成输卵管妊娠发病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黄芪注射液和辅酶Q10联合应用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人,治疗组30人。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人院后立即采用黄芪注射液10至20ml溶于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滴,qd,二周为一疗程,同时给予辅酶Q1010mg,口服,tid,连用2周。2周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66.7%,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辅酶Q10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疗效,同时可促进患者受损心肌的恢复、改善心功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