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于1972~74年收治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28例(男26例,女2例;12岁以下23例;全部为汉族)。其中19例为口服伯氨喹啉(或加服氯喹啉),5例因服解热镇痛药,3例肌注复方奎宁,1例服磺胺嘧啶。服药均为常规剂量。该地区未种蚕豆,无蚕  相似文献   

2.
疟疾是一种由按蚊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它严重地威胁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我国主要有三种疟原虫,即间日疟、三日疟和恶性疟。在现有的防治疟疾的措施中,药物治疗始终保持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抗疟药的作用目前用于疟疾预防和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①4-氨基喹啉类,如氯喹、氨酚喹等,主要用于症状的治疗,杀灭细胞内疟原虫裂殖体的作用快而强。对间日疟和三日疟无抗复发作用。②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如乙胺嘧啶,常用作病因预防的药物。③8-氨基喹啉类,如伯氨喹,主要用于复发疟疾的根  相似文献   

3.
问:用磺胺药物涂布伤口,其效果如何?答:磺胺类药物的作用在于阻断病菌细胞内酶系统的作用,首先是呼吸酶系统的作用,因此能抑制某些病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的生长和繁殖。为预防和治疗达类细菌引起的感染,有人在局部涂布磺胺药物的粉末或微粒结晶体,有时也用磺胺剂制成的乳剂、油膏和混悬剂。磺胺类药物中除氨苯磺胺(SN)外,其余的都较难  相似文献   

4.
疟疾病人贫血,是否完全由于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寄生和破坏作用所致?鉴于黑水热患者在血中疟原虫为数极少的情况下,可以突然发生严重贫血,因而使人想到:疟疾病人的贫血,必尚有其它机制参与。为阐明此种机制,作者选择所在医院热带病科住院患者8名(恶性疟5例、间日疟2例、卵形疟1例)进行研究。~(51)Cr半衰期测定表明:疟疾病人在抗疟治疗结束后,显著的溶血性贫血仍将持续4~5周。感染严重者(如恶性疟),溶血性改变亦最重。但即使是病情轻微得多的问日疟和卵形疟,亦有一定程度溶血。感染期间和治后一定时间内,红细胞表面有补体存在,提示其溶血性改变尚与含补体的免疫复合物有关。没有  相似文献   

5.
《新医学》1972,(1)
间日疟现症病人的治疗多用氯喹合併伯氨喹或再加甩乙氨嘧啶,已取得较好的疗效。晚近认为氨苯砜、磺胺嘧啶等药物可增强乙氨嘧啶的作用和减低氯喹的抗药性。最近我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字×××部队的大力支持下,试用氯喹、乙胺嘧啶及氨苯砜合剂——治疟宁治疗230例间日疟,现将近期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福平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l例利福平致免疫性溶血贫血合并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应用利福平后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急型肾衰竭和肝功能异常。停用抗结核药物,完善溶血性贫血相关检查后诊断为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给予相应治疗,血红蛋白、肾功能逐步恢复正常。结论利福平可导致免疫复合物型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对曾使用过利福平者再次使用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7.
氨苯砜、氯喹、乙胺嘧啶三药联用(称“治疟宁”)对治疗间日疟有明显增效及减低氯喹抗药性作用,但不能控制复发。而氨苯砜与伯氨喹啉联用则可致紫绀发生率增高。作者试用“治疟宁”一日2剂后48小时每日加服伯氯喹啉连服6日的方案,治疗现症患者119例(“治、伯”组),并与单独氯喹联用伯氨喹啉治疗60例(“氯、伯”组)作对照。结果表明,“治、伯”组既可保持“治疟宁”的特点,又可控制近期复发及紫绀的发生,对控制传播及保护劳动力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用单服伯氨喹啉150毫克五日疗法与伯氨喹啉加乙胺嘧啶疗法比较,认为两疗法对北方地区间日疟体止期抗复发效果相似,而单服疗法明显减少伯乙合用疗法的药物毒性反应,有利于提高服药质量而增大抗复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氯化喹啉、乙胺嘧啶、伯氨喹啉等口服抗疟药,分别对各种疟原虫的无性体、配子体及间日疟、三日疟的红细胞外期原虫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能迅速控制疟疾临床症状、根治疟疾,是疟疾病人用于系统治疗和抗复发治疗(极治)的有效药物。如按照各级卫生防疫站制订的统一治疗方案所规定的剂量服药,是安全的,若服药过量则容易中毒,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开展防治疟疾的群众运动中,要注意做好抗疟药中毒的抢救和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0.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引致临床上的伯氨喹啉型药物溶血性贫血和蚕豆病甚为常见。6-磷酸葡萄糖脱氨酶(下称 G-6PD)的检查方法有多种,但大多数试剂昂贵,操作麻烦,现采用的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方法从略,按省医《生化操作规程》)适用于基层,作为一种筛选试验,对蚕豆病的普查和围产期保健乃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1.
<正>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南方地区一种最常见的酶缺陷性溶血性贫血,发病可因食入蚕豆和某些药物等因素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合并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如出现泡红细胞、海因小体、咬红细胞等,但这些形态学改变临床上鲜有报道。本研究发现1例G6PD缺乏症因服用药物发生急性溶血而G6PD检测结果正常,但红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者,现  相似文献   

12.
青霉素引起的变态反应临床综合征差异很大,即刻反应包括过敏性、血管水肿、荨麻疹和某些斑丘疹。迟缓反应包括那些有明确免疫学基础的例如血清病样反应、溶血性贫血和急性间质性肾炎和其他尚不清楚的免疫性疾患,如某些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和由于氨(芋)青霉素引起的斑丘疹。即刻反应是IgE抗体介导的,而IgG抗体,至少是某些迟缓反应——例如,血清病和溶血性贫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 寄生虫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特别在农村,其感染与发病率均较高,值得重视。近十多年来抗虫药物的研究已有较大进展,新发现不少抗虫谱广、疗效高、耐受性好、疗程短、使用方便的抗虫新药,为某些寄生虫病的治疗提供了锐利武器。毒副反应较大的老的抗虫药物已多被淘汰,不少寄生虫病的治疗已为新药所取代。本文复习有关资料,拟就我国常见寄生虫病若干抗虫新药的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原虫病一、疟疾:目前,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园疟原虫尚无对4-氨基喹啉类药物产生抗药性的报道。故对间日疟和三日疟仍以采用氯喹与伯氨喹啉为首选,前者杀灭红细胞内裂殖体,控制急性发作;后者杀灭肝脏内组织型裂殖体与血中配子体,防止复发与传播。  相似文献   

14.
<正>溶血性贫血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较少见;常伴有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1]。急性溶血性贫血发病突然,病情危重,演变迅速,预后差。我在工作中遇到1例患者由于乱服药物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由于诊断及时、准确,治疗、护理措施得力,患者转危为安,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研究疟疾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情况。方法:应用氯喹3d疗程,伯氨喹啉14d疗程的联合根治方案。结果:控制发作100%显效,7d内复查血中疟原虫无性体全部消失。发现7例外院用伯氨喹林3-14d、1例本院用足14d伯氨喹啉的患者3-7月复发入院。结论:本发现对氯喹有耐药性形成,但不能排除流行于深圳地区的间日疟对伯氨喹已形成耐药虫株,有待进一步监测研究。氯喹、伯氨喹啉联合根治疗法仍是目前敏感、高效、首选的根治方案。  相似文献   

16.
<正>急性溶血性贫血症是儿童期常见的急症,常见于蚕豆病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起病急骤,短期大量红细胞破坏可引起突发寒战、高热、面色苍白、腰酸背痛,典型表现包括贫血、黄疸、茶色尿或者酱油色尿。碳氧血红蛋白(carboxyhemoglobin,COHb)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而形成的产物,作为快速判断溶血性贫血的指标,近年来在新生儿ABO溶血症中已经得到认可[1-5]。故本研究对146例急性溶血性贫血症患儿进行COHb分析,评估COHb在诊断急性溶血性贫血症中的价值。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药物为双刃剑,一面有治疗疾病之效使患者康复,也可因使用不当或个体易感发生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病痛甚至危及生命。众所周知,药物不良反应谱多,人体所有器官系统均可出现不良反应,确切发生率不清,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0%。表现不一,如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出血或血栓栓塞等,而药源性溶血性贫血仅占药源性血液学反应中10%。本文只讨论药源性溶血性贫血,其溶血机制复杂。有免疫性、氧化性、微血管病性和其他,有些药物不止一种溶血机制。引起药源性溶血性贫血的药物过多,不一一列出,仅代表性举出数种。  相似文献   

18.
抗疟药主要指喹啉类化合物和吖啶化合物,前者如羟氯喹、氯喹、奎宁、阿莫地喹、喷他喹、喹啉衍生物(4-氨喹啉衍生物、8-氨喹啉衍生物),后者如米帕林.抗疟药最初用来治疗疟疾,20世纪50年代,抗疟药被誉为免疫调节剂,广泛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目前氯喹或羟氯喹已作为SLE的基础用药.随着药物作用机制进一步发掘,其临床适应证也更加广泛,有学者调侃道“应该在SLE患者喝的水中加入羟氯喹”[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诱导急性溶血性贫血危象患者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方法通过微柱凝胶法检测左氧氟沙星抗体,并经Naranjo药物不良反应概率表进行评分。通过全血置换和血浆置换对左氧氟沙星诱导急性溶血贫血进行抢救治疗。结果患者体内检测出左氧氟沙星抗体,Naranjo药物不良反应概率表评分为7分,为左氧氟沙星诱导的急性溶血症。经全血置换和血浆置换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迅速改善。辅以免疫球蛋白和激素治疗,患者在治疗后的d 10出院。结论左氧氟沙星可诱导急性溶血性贫血危象,全血置换和血浆置换是有效的抢救方法。  相似文献   

20.
当前,根治间日疟是我国疟防工作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伯氨喹啉(以下简称伯喹)疗程长、毒性大、特异个体的溶血反应等,再加多年来疟疾根治工作没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仍然采用乙胺嘧啶、伯喹8日疗法,给疟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现症间日疟的治疗及休止期根治的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