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肾移植后转换为雷帕霉素免疫抑制方案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09-03 12例因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肾病、肝功能损害及齿龈增生等因素,由神经钙蛋白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转换为以雷帕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的临床资料,转换方案的选择:①方案1,快速转换方式:第1天神经钙蛋白抑制剂减50%,1周完全停用神经钙蛋白抑制剂;雷帕霉素4 mg起,2 mg维持.②方案2:第1天停用霉酚酸酯,神经钙蛋白抑制剂不调整或减半,雷帕霉素4 mg起,2 mg维持,5 d后复查血药浓度,调整排斥用药.结果:快速代谢性患者5例,4例选用第2种方案,血肌酐平均下降30 μmol/L,且他克莫司/环孢素A+雷帕霉素可调整到目标浓度,无排斥反应再次发生,1例出现肺部感染后治愈;1例选用第1种方案,转换后短期血肌酐下降明显,后出现严重腹泻,且就医意识差,未及时诊治致移植肾失功.1例因肝功能持续异常选用第1种转换方案,转换后肝功能在2个月后完全正常.3例因血肌酐爬行性升高选用第1种转换方案,转换2个月后血肌酐平均下降23 μmol/L,且稳定在该水平,但1例蛋白尿显著增加.2例因齿龈增生明显选用第1种方案转换后,复查3个月症状明显好转,血肌酐稳定.1例因既往有脾功能亢进,术后口服环孢素或他克莫司达目标浓度后,均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选用第1种方案转换后,复查3个月症状明显好转,血肌酐稳定.3例有不同程度血脂升高,9例未见明显血脂升高现象.结论:对于快速代谢型肾移植患者,转换为雷帕霉素为较好的选择,主要通过早、中、晚3次口服抗排斥药物保持有效的抗排斥药物浓度,同时增加神经钙蛋白抑制剂类抗排斥药物的浓度,有利于排斥的纠正和预防.急性排斥不是转换雷帕霉素的绝对禁忌证,但转换雷帕霉素后,神经钙蛋白抑制剂浓度应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浓度,保持有效的抗排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国产雷帕霉素(rapamycin,RPM)联合环孢菌素A(cyclosporineA,CsA)、激素(steroid,ST)对肾移植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为随机开放、与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平行对照的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观察期24周;172例首次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的患者术后72小时内随机平均分配进入两组:RPM组,应用RPM、CsA和ST;AZA组,应用AZA、CsA和ST。对术后24周内的肾功能指标[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以及肾功能首次恢复时间]和相关的不良事件进行客观评价。结果与AZA组术后肾功能首次恢复时间(23.63±39.24)天相比,RPM组术后肾功能首次恢复时间(17.05±36.31)天更早。术后24周,RPM组和AZA组的SCr分别为(93.75±26.40)μmol/Lvs(102.39±44.61)μmol/L,P=0.145;BUN分别为(6.16±1.68)mmol/Lvs(7.05±1.56)mmol/L,P=0.001;UA分别为(329.09±76.25)mmol/Lvs(360.06±74.82)mmol/L,P=0.013,各项肾功能试验室指标RPM组均低于AZA组。发生肾功能相关的不良事件,RPM组7例(8.14%),AZA组18例(20.93%),其中高尿酸血症AZA组多于RPM组(17例,19.77%vs3例,3.49%),P=0.001。结论RPM、CsA和Pred联合应用于同种肾移植,更有利于术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且无肾毒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由经典环孢素(CsA)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转换为雷帕霉素(SRL)联合小剂量CsA和强的松(Pred)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46例口服CsA+霉酚酸酯(MMF)+Pred的肾移植受者,进行SRL+小剂量CsA+Pred的转换治疗。其中主动转换组27例(转换前血肌酐Scr<140μmol/L,无或仅轻微蛋白尿),被动转换组19例(Scr>140μmol/L,蛋白尿<2+)。转换后目标谷浓度SRL 4~7 ng/ml,CsA 20~50 ng/ml。观察转换后2年的Scr、eGFR和尿蛋白变化,并动态监测PRA水平,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雷帕霉素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转换后所有受者CsA平均减药量超过60%。转换后3月时,主动转换组Scr由转换前平均(109±27)μmol/L下降至(97±19)μmol/L(P<0.01),eGFR由平均63±11上升至(71±12)ml/min/1.73 m2(P<0.01),并在平均随访2年期间保持平稳,尿蛋白仅1例出现明显加重。被动转换组中共10例在随访期间退组,其中8例退组原因为发展至肾功能不全或蛋白尿加重,其余组内受者Scr由转换前平均(195±43)μmol/L下降至(165±39)μmol/L(转换后3月,P<0.05),eGFR由平均33±8上升至(41±15)ml/min/1.73 m2(转换后3月,P<0.05),并一直维持平稳。两组病例中,基础PRA阴性的受者中95%保持阴性,基础PRA阳性的受者中60%在转换后的随访期间明显下降,其余40%的PRA无增加。2年随访期内无1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绝大多数病例未见明显的雷帕霉素副作用。结论 SRL联合小剂量CsA的转换治疗在平均2年的临床观察期内能总体改善移植肾功能、有效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可能是一种既能显著减轻CsA肾毒性又经济实用的较理想免疫抑制方案。但需把握好转换的适应症,对已有明显蛋白尿或慢性肾功能不全受者需谨慎转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09-10维普数据库和清华同方数据库.以"肾移植、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他克莫司、环孢素、雷帕霉素、抗CD25单克隆抗体、抗CD3单克隆抗体"为检索词.文章所述内容应与免疫抑制剂预防、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相关.结果:肾移植应用免疫抑制剂可以降低急性排斥发生率,使得移植肾短期存活明显改善,免疫抑制剂的肾毒性仍然是制约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出现新型免疫移植剂如雷帕霉素、FFY720等使得移植肾的长期存活成为可能.新型免疫抑制方案应着重减少毒副反应而不是单纯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结论:随着近年来对移植免疫认识的深入,在免疫抑制剂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给临床医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但是令人满意的免疫抑制剂和免疫抑制方案还需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评价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CsA)转换成普乐可复(FK506)后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1例肾移植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患及7例移植肾功能慢性损害的患由CsA MMF Pred方案改为FK506+MMF+Pred方案。根据药物浓度调整用量。结果 31例肝功损害患除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外,其余均在替代用药后3mo内肝功能恢复正常。有8例患出现血糖升高,1例血脂高。8例高血糖有5例既往有糖尿病史,2例合并丙型肝炎。7例移植肾功能慢性损害的患中,4例肾功能好转,2例无明显变化,1例继续恶化。结论 FK506替代CsA治疗肾移植术后肝损害患效果好,无排斥发生,安全。对移植肾功能慢性损害的患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比较的免疫抑制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SCI、CBM、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09年12月,纳入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比较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Man5.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RCT,包括1551例患者,质量评价结果显示4个研究为A级、2个为B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随访6个月及12个月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RR=1.07,95%CI(0.69,1.65);RR=1.06,95%CI(0.71,1.57)]、受者病死率[RR=0.64,95%CI(0.20,2.03);RR=0.61,95%CI(0.30,1.24)];以及移植物丢失率[RR=0.72,95%CI(0.38,1.36);RR=0.82,95%CI(0.54,1.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肾脏功能及纳入分析的安全性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当前临床证据,肾移植术后CsA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相比,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相似;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8.
背景: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在临床较为常见,免疫抑制剂的出现促进和推动了肾移植质量的提高,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对肾移植患者至关重要,成为影响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目的:对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研究文献进行多层次分析。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2至2011年收录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检索词为"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对肾移植后排斥反应进行分类,了解肾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分析各种免疫抑制剂的特点。结果与结论: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2至2011年收录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研究的文献共6105篇,文献数量总体呈现出逐步上升的发展状态,《移植学会会报》杂志是发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研究文献较多的期刊。美国在此类研究中发表文献最多,其次为德国。收录文献按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前10位中,有4篇来源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国在过去10年间被收录文章总量排在第9名,共发表238篇相关文献,中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文献有17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肾替代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设计:Cochrane系统评价。研究的检索:检索Medline(1983—2003/1)、Embase药理学分册1984—2003/1、CBMA1983—2002、Cochrane数据库2002/4,通过机检和手检获取相关文献。纳入标准:比较肾移植与血液透析,肾移植与腹膜透析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F)、半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试验(CCT)、前瞻性队列研究。资料提取和统计方法:两名评价人员独立提取资料。文献质量评价原则参照Cochrane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学小组http//www.cochrane.dk/nrsmg/,应用设计好的表格进行数据提取,数据运用ReMan4.1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1篇前瞻性研究,其余为回顾性纵向研究,失安全数计算表明,无明显发表偏倚。与透析治疗比较,肾移植远期死亡风险较小,RR合并=0.38(95%可信区间0.33—0.447。在糖尿病和老年人中肾移植也有优势。结论:目前资料显示肾移植是安全性更好的肾脏替代治疗选择,由于研究设计的质量还不太高,要评价ESRD患者从肾移植中的确切获益尚需设计严格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术后他克莫司与环孢素A抗排斥反应效果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他克莫司与环孢素A对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人/肾存活率的疗效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9~2004.11)、EMBASE (1989~2004.1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8~2004.11)及Cochrane图书馆2004年第4期;手工检索与肾移植相关的<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等8种中文杂志.纳入肾移植术后使用他克莫司与环孢素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进行评价.用Revman4.2.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8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3 73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环孢素A相比,他克莫司减少了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其6月及12月的RR(95%CI)分别为0.65 (0.56,0.75) 和0.70 (0.54,0.92);减少了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其合并后的RR(95%CI)为0.65 (0.47,0.89);降低了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移植肾穿刺活检BanffⅠ级及Banff(Ⅱ Ⅲ)级的RR(95%CI)分别为1.64 (1.08,2.49)和0.75 (0.63,0.89).术后使用他克莫司或环孢素A,5年内患者生存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其6月、12月、2年、3年和5年的RR(95%CI)分别为1.01 (0.99,1.02)、1.00 (0.99,1.02)、1.01 (0.97,1.05)、1.00 (0.97,1.03) 和0.97 (0.88,1.07);移植肾5年内存活率差异也不明显,其6月、12月、2年、3年和5年的RR(95%CI)分别为1.04 (1.01,1.07)、1.03 (1.00,1.06)、0.99 (0.91,1.07)、1.04 (0.99,1.09) 和1.04 (0.90,1.21).结论他克莫司抗急慢性排斥反应的作用优于环孢素A,但并不能提高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膦甲酸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CENTRAL)和CNKI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78年到2006年。纳入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以膦甲酸钠为治疗组,其他药物为对照组或空白对照组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的方法学质量,并采用RevMan4.2.7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包括337例患者的7个研究,其中1个研究为膦甲酸钠与干扰素对比,其余6个研究为膦甲酸钠与空白比较。根据随机方法、分配隐藏与盲法对纳入研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均为C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膦甲酸钠与干扰素在肝功能恢复、病毒学指标转阴率与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膦甲酸钠在病毒学指标转阴率上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HBeAg: RR=6.20,95%CI(1.76,21.79);HBV-DNA:RR=4.13,95%CI(1.32, 12.86)];膦甲酸钠在副反应发生率上虽高于空白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各文献数据存在临床异质性,故无法判断膦甲酸钠在肝功能恢复上是否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现有研究结果显示,膦甲酸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和干扰素无明显差别,但其证据强度很弱;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膦甲酸钠可明显提高病毒学指标转阴率和临床症状体征缓解率,其副反应发生率可能高于空白对照组;膦甲酸钠是否有助于肝功能恢复,目前尚无肯定结论。 相似文献
12.
阿达木单抗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阿达木单抗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9.12)、Cochrane图书馆(2009年第12期)、EMbase(1980~2009.12)、CBM(1978~2009.12)和CNKI(1979~2009.12),语种限于英、中文,收集所有关于阿达木单抗与其它治疗方法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提取资料,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630例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阿达木单抗隔周皮下注射治疗4周、8周、12周、16周时获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性指数积分下降75%的患者例数(PASI75)显著多于安慰剂组及甲氨蝶呤口服组;但治疗24周、60周时与安慰剂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②阿达木单抗每周皮下注射组治疗12周时获PASI75者显著多于安慰剂组及阿达木单抗隔周组;但至24和60周时,与后两组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③阿达木单抗隔周皮下注射组治疗12~16周时,除注射部位疼痛、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外,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阿达木单抗每周皮下注射组治疗12~60周时各种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阿达木单抗隔周组及安慰剂继以阿达木单抗隔周组,而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现有证据表明,阿达木单抗隔周皮下注射治疗12~16周对于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安全、有效,但延长治疗时间至24周以上并不能进一步增强疗效;阿达木单抗每周皮下注射方案较隔周皮下注射方案并无明显优势。受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CENTRAL)和CNKI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78年到2007年。纳入在治疗病毒性肝炎中,以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注射液为试验组,其他药物或空白治疗为对照组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采用RevMan 4.2.7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包括1218例患者的14个研究,研究质量均为C级。其中1个研究为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注射液与脉安定注射液对比,1个研究为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注射液与门冬氨酸钾镁对比,其余12个研究为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注射液与空白对照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注射液在总有效率上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RR1.45,95%CI(1.29,1.63)],但在用药后注射部位静脉血管潮红疼痛发生率也高于空白对照组[RR7.70,95%CI(2.57,23.07)],其余副反应发生率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注射液虽高于空白对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注射液在死亡率上低于空白对照组[RR0.66,95%CI(0.53,0.83)]。因各文献数据存在临床异质性,故无法判断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注射液在肝功能恢复上是否优于空白对照组。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注射液与脉安定注射液治疗后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注射液在总有效率上优于门冬氨酸钾镁[RR1.54,95%CI(1.14,2.08)]。结论现有研究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注射液可明显提高病毒性肝炎治疗后总有效率,并降低死亡率,但其副反应发生率高于空白对照组;对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是否有助于肝功能恢复,尚无肯定结论。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和脉安定注射液无明显差别,而优于门冬氨酸钾镁,但其证据强度很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利妥昔单抗与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FC)组成的FCR方案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SpringerLink、CNKI和CBM数据库2000~2011年期间发表的关于FCR方案和FC方案比较治疗CLL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个RCT,共1 6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FCR方案与FC方案相比,两者无进展生存期(P<0.001)、总体生存率[OR=1.94,95%CI(1.49,2.53),P<0.000 01]、完全缓解率[OR=2.54,95%CI(2.00,3.22),P<0.000 01]、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OR=1.60,95%CI(1.33,1.92),P<0.000 01]、总的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OR=1.72,95%CI(1.35,2.20),P<0.000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者部分缓解率[OR=0.74,95%CI(0.35,1.55),P=0.43]、Ⅲ/Ⅳ级血小板减少症[OR=0.97,95%CI(0.74,1.27),P=0.8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OR=0.86,95%CI(0.59,1.27),P=0.45]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组成的FCR方案可明显延长CLL的无进展生存期,提高总体生存率和完全缓解率。但部分患者也会出现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中药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疗效及可能的不良反应。方法电子检索EMbase(1978~2009.10)、OVID-MEDLIND(1950~2009.10)、Cochrane图书馆临床试验资料库(2009年第3期)、Current Controlled Trials、The National Research Regist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3~2009.9)、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2009.9)、万方(1994~2009)、维普(1989~2009),并手工检索相关领域杂志。检索时间截至2009年10月,所有检索均不受语种限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用RevMan5.0.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837例患者,各研究样本量36~260例。因各研究采用不同的中药或对照,故仅能进行单个描述和重新计算各研究的疗效效应量。多数研究显示,中药对治愈率、总有效率、降低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的疗效与阿司匹林、阿昔莫司、前列腺素E1等西药相当;个别研究显示中药优于西药;1篇研究报道了对副作用的观察,中药的副作用少于西药。结论中药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证据仍十分有限,尚需高质量的研究以增加证据强度。 相似文献
16.
中草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系统评价中草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从数据库建立至2003年),纳入以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包括随机方法,盲法,分配隐藏及失访)进行评价.用RevMan 4.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包括1 120例患者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因各研究采用不同的中药或对照,故仅能进行单个描述和重新计算各研究的疗效效应量.多数研究显示,口服中药对总有效率、提高妊娠率及痛经缓解率的疗效与丹那唑、三苯氧胺等西药相当;个别研究显示中药优于西药;对异位囊肿体积缩小的效果尚不能肯定;仅1个研究报道了采用中药灌肠治疗内异症的复发率低于口服三苯氧胺[RR 0.20, 95%CI (0.05, 0.70)];5篇研究报道了对副作用的观察,中药的副作用少于西药.结论中药可有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且副作用少于西药,但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少且质量不高,因此其论证强度较弱,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以增加论证强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1966~2011.11)、EMbase(1980~2011.11)、CNKI(1980—2011.11)、CBM(1980—2011.11)和WanFangData(1978~2011.11),并手T检索相关文献,收集关于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与凝同术比较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截至2011年11月。南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能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痛经复发率[RR=0.29,95%CI(0.15,0.55),P=0.0002]、性交痛复发率[RR=0.27,95%CI(0.09,0.77),P=0.01]、非经期盆腔痛复发率[RR=0.19,95%CI(0.05,0.76),P=0.02]、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1、2年复发率[1年:RR=0.33,95%CI(0.15,O.74),P=0.007;2年:RR=0.49,95%CI(0.26,0.95),P=0.03]以及短期再次手术风险[RR=0.25,95%CI(0.07,O.85),P=0.03],并增加不孕患者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的自然妊娠率[术后12个月:RR=2.82,95%CI(1.44,5.50),P=0.002;术后24个月:RR=2.62,95%CI(1.47,4.68),P=0.001]。此外,患者腹腔镜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凝固术后6个月的卵巢储备功能优于剥除术[WMD=-4.26,95%CI(-5.98,-2.55),P〈0.00001),但两者术后5年的卵巢储备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27,95%CI(-0.18,0.73),P=0.24]。结论腹腔镜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能减少患者痛经、性交痛、非经期盆腔痛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复发,还能降低短期再次手术的风险,并增加确诊为不孕患者的术后自然妊娠率。鉴于现有临床研究数量尚少,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8.
尼可地尔预防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无再流效果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系统评价尼可地尔预防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慢血流/ 无再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电子检索Cochrane 对照试验注册数据库(2009 年第2 期)、PubMed、MEDLINE、EMbase、CBM、CNKI、VIP、万方数据资源(截至2009 年4 月)。由2 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5.0 软件进行Meta 分析。
结果 共纳入7 个研究,包括630 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冠脉和静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可明显减少无再流/ 慢血流的发生,冠脉和静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可以改善TIMI 计帧数(CTFC),静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可以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在不良反应方面,虽然尼可地尔组未减少心肌再梗死、死亡和靶血管重建的发生率,但可明显减少室颤/ 室速、心包积液及心衰的发生率,且尼可地尔可以明显减少总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论 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冠脉和静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均可以起到降低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无再流/ 慢血流的发生率和TIM 计帧数的效果,且在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和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方面,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限于纳入研究在方法学方面的局限性,尚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RCT 进一步论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术后应用骁悉与硫唑嘌呤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系统评价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骁悉(mycophenolate mofetil,MMF)与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4.6)、EMBASE(1984~2004.6)、Cochrane图书馆(2004第2期)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2004.6),纳入涉及肾移植术后使用MMF与AZA出现不良反应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其方法 学质量进行评价后,采用RevMan 4.1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24个RCT,涉及不同剂量MMF与AZA治疗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MMF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ZA,特别是MMF3 g/d组的呕吐、腹痛、腹泻发生率与AZ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MMF3 g/d组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率在6个月、1年及3年观察期内明显高于AZA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MF2 g/d组在1年随访期内感染发生率也高于AZA组.MMF3 g/d组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AZA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MMF2 g/d组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与AZA组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MMF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低于AZA组,MMF3 g/d组与AZ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MF各组及AZA组皮肤肿瘤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MMF与AZA相比,其不良反应发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和机会感染发生率,较低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而且不良反应的发生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