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总结肝癌患者介入术后应用股动脉封堵止血贴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随机入选100例行股动脉介入穿刺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其中50例应用股动脉封堵止血贴作为观察组(甲组),50例采用传统人工压迫加压包扎法作为对照组(乙组),观察两组的按压时间,止血后穿刺点的处理,患者卧床姿势、下床活动的时间,患者的舒适度,及出院前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甲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乙组,卧床时间减少,两组局部压迫止血时间分别为(6.1±0.5)min和(14.8±3.0)min,卧床时间分别为(6.0±0.5)h和(24.0±2.0)h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股动脉介入治疗后应用动脉封堵止血贴止血迅速、出血少,医师止血操作和患者肢体制动时间明显缩短,术后不适症状发生率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使用动脉止血贴压迫止血的安全性及临床有效性.方法 本试验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在3个分中心选取经股动脉穿刺进行介入造影或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止血贴组)和对照组(手工压迫组).比较2组的压迫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和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3个分中心共入组患者1 158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79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与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压迫时间及下肢制动时间均显著缩短[(4.69±1.15) min vs (6.15±2.74) min,(4.96±2.35) h vs (19.07±6.47) h,P 值均<0.01];介入治疗后,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对照组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止血贴可有效缩短按压止血时间及下肢制动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传统压迫止血方法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研究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后3种股动脉止血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经股动脉行PTCA228例,随机分为3组,各76例。A组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应用血管缝合器止血,卧床2h开始下床活动;B组采用徒手压迫30min后,沙袋压迫8h、24h开始下床活动;C组采用徒手压迫30min后,压迫器压迫6h、24h开始下床活动。术后抗凝、抗血小板、降脂等其他常规处置相同。比较3组术后止血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一次止血有效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假性动脉瘤、尿潴留、淤血和腰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A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虽然3组止血效果差异不显著,但应用血管缝合器止血能使患者卧床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威派”止血贴在股动脉穿刺点止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行经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患者320例,根据使用的穿刺鞘不同分为5 F(180例)和7 F(140例)两组,每组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亚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徒手压迫法,观察组采用“威派”止血贴压迫止血.观察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压迫时间、制动时间、卧床时间、皮下渗血、皮下血肿、腰背部酸痛、需导尿患者的发生率.结果 在5F鞘组中,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压迫、制动、卧床时间及腰背部酸痛、需导尿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8.1±2.2)min比(5.1±0.3)min、(8.3±0.5)h比(2.3±0.4)h、(20.3±2.6)h比(7.5 ± 1.6)h、41.1%比10%,4.4%比0,两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下渗血、皮下血肿发生率分别为2.2%比1.1%,1.1%比0,两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7F鞘组中,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压迫、制动、卧床时间及皮下渗血、皮下血肿、腰背部酸痛、需导尿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164±6.8)min比(9.1±3.7)min、(8.8±1.3)h比(4.7±0.7)h、(22.6±4.3)h比(9.1±1.7)h、30.0%比12.9%、8.6%比2.9%、47.1%比11.4%和5.7%比0,两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F和7F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威派”止血贴不但止血迅速、疗效确切,而且还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及对介入治疗的接受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封堵器ExoSealTM在逆行经股动脉介入诊疗中对穿刺点快速止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24例逆行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患者临床资料.诊疗术中分别采用ExoSealTM封堵器(n=52)和人工压迫(n=72)方法对股动脉穿刺点止血.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即刻止血时间、徒手压迫时间、制动时间、压迫过程出血量及操作后相关并发症.结果 ExoSealTM封堵组技术成功率为98.1%(51/52).ExoSealTM封堵组、人工压迫组即刻止血时间分别为(0.28±0.08) min、(5.83±1.46) min,徒手压迫时间分别为(2.65±0.57) min、(7.70±1.88)min,制动时间分别为(2.72±0.43)h、(6.15±0.69)h,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ExoSealTM封堵组发生皮下血肿1例,人工压迫组出现皮下血肿3例,假性动脉瘤1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2% (1/52)、5.56%(4/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压迫组压迫过程出血量为(1.11±0.86) ml,明显低于ExoSealTM封堵组(7.83±2.08) m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逆行经股动脉介入术中采用ExoSealTM封堵器对股动脉穿刺点止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评价瞬灵动脉止血敷料压迫止血在肝癌TACE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肝癌TACE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96例采用瞬灵动脉止血敷料压迫止血,对照组97例采用改良“8字型”纱布绷带包扎止血,观察两组在局部淤青、局部血肿、重新包扎、局部皮损、对患者舒适度、睡眠、活动的影响以及压迫包扎时间、卧床制动时间的差异性。结果 两组患者在局部淤青、局部血肿、重新包扎、局部皮损发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不舒适、影响睡眠和活动症状困扰评分方面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压迫包扎时间、肢体制动时间、包扎拆除时间和卧床时间,观察组分别为(3.38±0.57) min、(6.07±0.28) h、(6.08±0.36) h和 (12.34±0.93) h,显著少于对照组(10.52±1.16) min、(7.89±0.36) h、(12.12±0.66) h和(23.77±0.87) h,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瞬灵动脉止血敷料压迫止血具有对股动脉穿刺点快速止血、改善患者术后舒适度、缩短卧床制动时间的作用,且不增加穿刺局部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压迫止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新型蝶式股动脉穿刺压迫装置在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我科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的患者618例,平均年龄(60.9±8.2)岁,男406例,女212例。术中使用5F、6F、8F、10F动脉鞘管的患者分别为206、342、56、14例,术后均使用新型蝶式股动脉穿刺压迫装置进行穿刺口的压迫,分析患者的肢体制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5F/6F动脉鞘管拔除后平均制动时间(12.0±4.6)h,8F/10F动脉鞘管拔除后平均制动时间(22.1±8.4)h。618例患者中有效613例,有效率99.2%,5例术后出现穿刺口血肿,经彩超检查3例确诊为假性动脉瘤,其中1例予以凝血酶注射,1例行手术治疗,1例延长压迫时间(48 h),均痊愈,无严重皮肤过敏及破溃患者。 结论:新型蝶式股动脉压迫装置用于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后止血,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在直视下有效止血、节时省力,且可同时行双侧股动脉压迫止血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止血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动脉穿刺置管术后快速手法压迫止血的止血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总结了一套快速手法压迫止血的方法(平均止血时间约2 min),并对324例行介入股动脉穿刺置管患者术后立即进行快速手法压迫止血,术后1 d对患者穿刺点周围的皮肤观察并行相应的触诊检查。结果 324例经股动脉穿刺置管介入术后患者均用了快速手法压迫止血,其中4例患者穿刺点周围皮下片状淤青,余患者穿刺点周围未见明显淤青,其有效止血率高达98.8%(320/324)。320例患者中6例患者穿刺点周围出现局部皮肤轻度压伤,未予处理1周后均自行修复。结论股动脉穿刺置管介入诊疗术后快速手法压迫止血是一种省时、省力、安全、经济、可重复、环保、实用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9.
股动脉路径是外周、颅内、颅外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常用途径,而穿刺点的围手术期血管并发症仍是每个介入医师时常面对的问题。股动脉介入术后穿刺点止血方法有手工压迫法、机械压迫法、血管闭合器止血等。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血管闭合器及各种机械压迫装置的广泛使用,一定程度缩短了术后卧床时间,提高了患者舒适度,但也带来了一些并发症。本文综述目前临床常用的止血方法和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动脉止血压迫器在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后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经股动脉途径行脑血管造影术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43例术后采用天津怡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B组48例采用传统人工手法压迫止血法:C组59例先采用手法压迫20 min,再结合动脉止血压迫器压迫止血。3组术后抗凝、抗血小板、降脂等其他常规处置相同。比较3组术后止血效果、制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组止血方法进行比较,其中止血时间A组为(2.19±1.5)min,B组为(3.81±2.5)min,C组为(3.69±1.7)min,A组比其他两组略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肢制动时间A组为(8.2±2.1)h,B组为(23.6±23)h,C组为(7.5±1.6)h,B组明显长于另两组;止血成功率3组分别为97.8%、97.9%、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高于其他2组,C组最少。结论单纯应用压迫器止血虽卧床时间减少,但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为高;手法压迫并发症少,但是卧床时间长,患者耐受程度低;手法压迫联合压迫器压迫止血的效果好,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诊疗术后采用不同止血方法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观察,探讨其防范技巧。方法对283倒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诊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术后采用常规绷带加压包扎、Angioseal血管缝合器及动脉压迫器止血后发生并发症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经股动脉途径行心脏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主要是穿刺部位出血,表现为出血、血肿,腹膜后出血或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主要原因是穿刺部位过高或过低,血管损伤。过度抗凝和压迫止血不当所致。结论股动脉准确穿刺、术中轻柔操作、准确压迫动脉鞘管进入血管口及松紧适度是减少并发症的主要预防措施,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股动脉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压迫止血方法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封闭股动脉穿刺点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介绍使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的临床经验.方法 78例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使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闭合股动脉穿刺点,16例患者在同一穿刺部位多次使用闭合器,观察其止血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2 min内完全停止渗血的病例,设定为止血成功,渗血时间超过2 min需要徒手压迫止血的病例,则设定为止血失败.结果 闭合器的平均操作时间为(30±10)s,平均止血时间为(12±11)s.止血成功率为96%,在同一穿刺部位多次使用闭合器的止血成功率为100%.所有止血成功患者术后2 h身体无需制动.无任何严重并发症.3例患者术后12 h发现穿刺点皮下少量渗血,轻微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结论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使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可以安全、有效地闭合股动脉穿刺点,在同一穿刺部位可以多次使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患者术后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504例次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患者分为A组(经桡动脉组)270例次、B组(经股动脉组)234例次,并观察、记录、对照二者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穿刺侧肢体疼痛、烦躁失眠、腰背疼痛、排尿困难或尿潴留、局部皮肤损伤等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或0.01),而动脉痉挛或畸形需更换入路或放弃的情况明显高于B组(P<0.05或0.01);手术并发症,A组患者拔管迷走神经反射、出血、血肿等情况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或0.01),而动脉瘤、动脉闭塞、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创伤小、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卧床时间短、术后处理相对方便、安全,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小,术后体位舒适,患者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无鞘7F普通导引导管和常规6F鞘导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连续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的16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无鞘组(n=80)和有鞘组(n=80),比较两种方法的导引导管到位、桡动脉创口压迫时间、止血成功、桡动脉痉挛、桡动脉术后血管直径、远端肿胀消退时间、前臂疼痛或不适、前臂血肿、假性动脉瘤、桡动脉闭塞、皮肤缺血坏死等.结果 无鞘组、有鞘组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分别为9例、2例,前臂疼痛或不适分别为7例、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引导管到位、桡动脉创口压迫时间、前臂血肿、止血成功、桡动脉术后直径、桡动脉闭塞及皮肤缺血坏死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6F鞘导引导管相比,桡动脉无鞘7F普通导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The authors report a case of an osteosynthesized fracture of the femoral shaft with a lesion of the deep femoral artery revealed at a late stage by sudden appearance of a hematoma. A diagnostic arteriogram was performed, followed by therapeutic embolization: temporary hemostasis was achieved by the hyper-selective injection of Gelfoam, thus allowing anti-coagulant therapy for associated venous thrombosis to be continued, without abnormal delay in bone consolid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接力穿刺技术治疗无对侧股动脉入路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9月入住我院的22例无对侧股动脉入路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2例中对侧股动脉植入覆膜支架5例,主髂动脉病变已行对吻支架6例,主髂动脉病变同时累及双侧股动脉3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4例,对侧截肢术后4例,采用接力穿刺技术(先肱动脉入路完成患侧髂股动脉病变治疗,获得患侧股动脉安全穿刺区,然后接力顺行穿刺患侧股动脉完成股腘动脉、甚至膝下动脉病变的腔内治疗)进行一期血运重建,治疗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总结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103枚支架,平均4.7枚/人。所有缺血症状术后立即得到缓解,患肢踝肱指数(ABI)显著提高[(0.90±0.16)vs.(0.33±0.18),t=18.80,P<0.01)。随访2~36月(平均19.5个月),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的一期通畅率为81.8%(18/22)。 结论:应用接力穿刺技术治疗无对侧股动脉入路、肱动脉入路腔内器械过短无法完成血运重建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接受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与支架断裂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随访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采用股浅动脉及近段腘动脉支架一期植入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97例(107条患肢).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平片、增强CT及DSA造影等检查采集影像学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等统计分析相关资料.结果 随访期内71例患者(72条患肢)发生ISR,发生率为67.3%(72/107).支架断裂组、未断裂组ISR发生率分别为84.2%(32/38)、58.0%(40/6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股腘动脉支架植入后支架断裂是导致ISR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radiation dose to patients during coronary angiography (CA) and coronary intervention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 by the femoral or radial artery access routes. A plane-parallel ionisation chamber, mounted on an under-couch X-ray tube (Siemens Coroskop TOP with an optional dose reduction system), recorded the dose-area product (DAP) to the patient from 40 coronary angiographies and 42 coronary interventions by the femoral route. The corresponding numbers for radial access were 36 and 24, respectively. Using a human-shaped phantom, conversion factors between maximum entrance surface dose and DAP were derived for CA and CA plus PTCA, respectively. The dose to the staff was measured with TL dosimeters for 22 examinations. Fluoroscopy time and DAP were significantly (p=0.003) larger using the radial access route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7.5 min, 51 Gy cm2) than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obtained from femoral access route (4.6 min, 38 Gy cm2). For CA plus PTCA the fluoroscopy time and DAP were larger for radial access (18.4 min, 75 Gy cm2) than for femoral access (12.5 min, 47 Gy cm2; p=0.013). In our experience, radial access did significantly prolong the fluoroscopy time and increase the patient do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