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危重症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促发因素、临床特点 ,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提高早期诊断率 ,降低病死率。方法 分析总结 2 9例老年危重症 (脑血管意外、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及大手术后 )患者合并AMI的临床资料。结果 进食不足、脱水治疗、心力衰竭、感染、缺氧、应急反应等往往是并发AMI的促发因素 ;确诊AMI的时间是在入院后 2~ 10天 ,病程中均无明显胸痛 ,临床表现不典型 ,早期易漏诊 ,病死率高。结论 老年危重症患者较易并发AMI,且预后差 ,应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危重症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我院40例危重症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危重症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结果患者心力衰竭、感染以及缺氧都有可能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如果早期出现漏诊,会进一步提升病死率。结论危重症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上比较常见,因此临床医师必须要进一步加强重视,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龄老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的救护措施。方法对30例高龄老年AMI并发MODS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24例,抢救成功率80.0%;发生心源性休克15例,死亡3例(20.O%);住院期间发生肺感染18例(60.1%),其中死亡3例(16.7%)。结论老年AMI并发MODS患者病死率高,应加强观察及护理工作,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早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大量临床试验证实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够大大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长期病死率,已经成为首选的安全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方法^[1]。但是由于血管开通延迟或梗死范围过大,部分患者在介入治疗后仍然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甚至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E)的救治护理重点。方法收集19例老年人AMI合并MOFE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老年AMI病死率随受累脏器功能障碍数目增多而增加,救治及护理难度显著增大。结论老年AMI患者易出现MOFE,病死率极高,应针对不同病情采取早期监测评估重要脏器功能、积极维持重要脏器功能、积极防止感染、加强心理护理等护理手段,以达到最好地治疗及护理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所不同,且病死率更高,对老年AMI的治疗仍然存在很多问题.2004年ACC/AHA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笔者通过对我院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相关资料的研究,对老年AMI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60岁以上5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DM-AMI)与40例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NDM-AMI)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特点,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T2DM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临床特点为胸闷、心悸、倦怠乏力、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恶心、呕吐、出汗,12例患者低血糖后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组急性心肌梗死静息状态发病率高,无痛性居多,血脂紊乱多为混合型,多支病变发生率高,且严重心脏事件的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积极控制血糖,预防低血糖,老年2型DM患者合并AMI预后差,病死率高.糖尿病是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心肌梗死是糖尿病的重要死亡原因.应高度重视并积极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情复杂,病死率高,其并发症常可危及患者生命。据统计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老年AMI患者发病率达80%,其病死率为70%90%[1],由于近年来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的病死率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形势,因此如何有效地做好老年心肌梗死并  相似文献   

9.
王伟力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1):1907-1907
急性心肌梗死(AMI)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早期恢复闭塞的冠状动脉血流,才能明显地缩小梗塞面积,降低病死率。我院收治了60岁以上AMI患者共34例,有选择地对其中17例老年AMI患者进行了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便制定相应预防措施。方法对医院收治的AMI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整理、查阅AMI患者病历1142例,发生肺部感染63例,对63例AMI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相关因素分析中,老年、糖尿病、大面积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等与肺部感染发病明显相关,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MI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发生率相对较高,对AMI患者的危险因素等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指导临床对AMI患者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54例AMI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其与性别、年龄、左室功能、心肌梗死部位、合并疾病、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应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高龄、左室功能不全、前壁及多壁心肌梗死、延迟就诊、合并慢性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等、侵入性操作均使医院感染发生增加(均P〈0.01);发生医院感染的AMI患者有更高的病死率。结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并不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积极控制好各项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因素,减少感染的发生有助于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从而提高AMI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持久与严重的缺血使局部心肌发生坏死,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的危重症,病情重,变化快,早期病死率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我科近3年来收治32例AMI患者,获得满意疗效,先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金怀双  徐健 《安徽医药》2020,41(9):1058-1061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8例,根据患者是否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分为观察组(合并恶性心律失常,127例)与对照组(未合并恶性心律失常,121例),对比分析两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病程(OR=0.329)、白细胞计数(OR=1.299)、中性粒细胞水平(OR=1.355)、Killip分级>Ⅱ级(OR=6.453)、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OR=1.127)、前壁心肌梗死(OR=3.804)、QT间期变异度(QTV)(OR=0.829)、左冠状动脉闭塞(OR=2.129)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病程(OR=0.329)、QTV(OR=0.829)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临床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应针对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早期预防和有效管理,以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讨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为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供预见性护理。方法对30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同期收治的70例非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急性心衰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感染与病死率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3倍(P〈0.01)。结论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细致观察病情变化与监测数据,争取早期发现并发症的先兆症状,及时采取预见性的防治措施,是护理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早期康复组80例,对照组80例,早期康复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自行研究制定的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对照组常规治疗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绞痛、再梗塞、死亡发生率,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住院天数及GLQZ生活质量指标测定。结果 早期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期间发生心绞痛和再梗塞次数、住院天数减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而两组住院期间死亡人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老年AMI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护理是安全、可行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AMI)一旦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时,可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患者的病死率高.AMI后相关动脉(IRA)的早期开通能挽救濒死心肌,缩小AMI面积、改善心室功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大规模研究证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能尽早、充分、持续地开放IRA,挽救濒死心肌[1].本研究主要探讨急诊PCI治疗对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AMI静脉溶栓病例,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1]制订的再通标准计算梗死相关血管(IRA)的再通率及观察溶栓并发症、病死率。结果本组静脉溶栓再通率为80.9%,合并轻度消化道出血3例。住院期间5周病死率为9.5%,死亡2例均并发心源性休克且为溶栓未通的大面积心肌梗死重症患者。有6例年龄〉75岁(最大者87岁)的患者溶栓再通,且无出血反应,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AMI再通率高、不良反应小、疗效可靠,且操作简便、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公永明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2):1702-17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由于心脏传导系统的缺血或梗死,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脏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AVB)是老年AMI患者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了解老年AMI时AVB的发生和转归,本研究对162例老年AMI中合并AVB的发生率、梗死部位和AVB的转归进行分析,比较老年AMI合并AVB与否在心力衰竭、病死率、休克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以了解AVB对老年AMI患者病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心源性休克(CS)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严重并发症,是AMI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临床应予严密注视,并及时实施再灌注治疗,结合药物及机械辅助装置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结合国外近年有关研究综述AMI并发CS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20.
黄娟 《哈尔滨医药》2010,30(3):88-8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老年人急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而,掌握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进行早期合理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