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伤和经黏膜发生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以探讨防范措施.方法 前瞻性研究,设计调查表,对2006-2010年在肿瘤中心工作中被锐器伤和经黏膜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及原因逐一登记填表,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期间共出现锐器伤和经黏膜的职业暴露234人,包括锐器伤221人和黏膜暴露13人;人员构成中工龄<6年占绝大部分,共149人占63.68%,以护士最多,共119人占50.85%,其次是医师80人占34.19%和其他人员35人占14.96%;发生锐器伤的原因主要是注射针刺伤占38.03%,主要发生在输液注射结束及手术时;所有职业暴露后人员均按医院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处理,追踪半年,未发现感染个案.结论 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特别是临床低年资的临床护士较常发生职业暴露,减少其职业暴露关键在于加强医务人员岗前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增强职业暴露防范意识,暴露后及时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可以避免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对某综合医院2008-01/2009-12临床登记上报的职业暴露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生职业暴露150例次,其中锐器伤130例次,占86.67%;黏膜暴露20例次,占13.33%。护士92例次,占61.33%;医生51例次,占34%;检验人员2例次,占1.33%;保洁人员1例次,占0.67%;其他人员4例次,占2.67%。5年以下93例次,占62%;5年以上57例,占38%。发生锐器伤的物品主要是注射针头(注射器、输液器、采血器、静脉导管)占64.62%;其次是缝合针,占32.31%,。关联操作是回套针帽和处理针头。结论针对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应采取专人管理、完善制度、加强职业安全教育等措施降低锐器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某妇幼保健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探讨职业暴露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对该院2012年1-12月间55名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工作职业暴露55例、57例次。其中暴露源不明确31例次(54.39%),暴露源情况明确26例次(45.61%)。 57例次职业暴露人员中,保洁员和护士占82.46%(47例次),其职业暴露发生率分别为9.76%和5.32%。职业暴露发生率居前3位的科室是门急诊、产科和保洁部,分别为29.51%、9.80%和9.76%;暴露人员的工龄≤3年者占87.72%(50例次)。暴露种类以锐器伤为主,占94.74%(54例次),暴露物以头皮钢针为主(42.11%),其次为注射器针头(19.30%)。 职业暴露主要环节为拔针(29.83%),其次为医疗废物处置(28.07%)。结论保洁员、护士和低年资工作人员是职业暴露高危群体,应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加强对其职业防护教育培训;加强对重点部门、环节的管理,降低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危害。  相似文献   

4.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医务人员填报的职业暴露登记表,分析191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 共报告222人次职业暴露,其中护士150人次,医师47人次;暴露方式主要为锐器伤,占86.0%;暴露地点主要为手术室,占23.4%;78.5%的医务人员在锐器伤发生后能正确进行局部处理.结论 应加强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教育,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意识,督促医务人员认真执行标准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职业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以探讨防范措施,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设计调查表,对20042013年在苏南某三级医院工作中被锐器伤和经黏膜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厦原因逐一登记填表,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调查期间共出现锐器伤和经黏膜的职业暴露319人,包括锐器伤311人和黏膜暴露8人。人员构成中工龄〈6年占绝大部分,共226人,占70.85%,以护士最多,共206人,占64.6%,其次是医师81人,占25.4%和其他人员32人占10%。发生锐器伤的原因主要是输液针头137例占42.95%,注射针刺伤104例占32.6%,主要发生在输液注射结束及整理使用后的器械时。所有职业暴露后人员均按医院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处理,追踪半年,发现一例感染案例。结论: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特别是,临床低年资的临床护士较常发生职业暴露。减少其职业暴露的关键在于加强医务人员岗前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增强职业暴露防范意识,暴露后厦时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可以避免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度地方性流行区,艾滋病流行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我国医务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对市区2所医院2007—2008年有登记的92名职业暴露者进行分析,旨在分析危险因素,寻求对策,以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预防及减少因职业暴露而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院职业暴露及防护意识现状,以制定有效的防护制度和防护措施。方法对医院2010年1月-2016年1月发生职业暴露的107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根据职业暴露人员当时填写的暴露情况进行追踪和随访。结果 107名医务人员共发生129次职业暴露,其中医师38次,例次率为29.46%,护士65次,例次率为50.39%,保洁人员26次,例次率为20.16%;锐器伤124次,例次率为96.12%,血液/体液暴露5次,例次率为3.88%;主要暴露环节发生在处理锐器时、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65人次的护士职业暴露中进行职业暴露后的防护处理的例次率为100.00%,38人次的医师职业暴露中采取冲洗消毒处理的例次率为100.00%,有害怕和恐惧心理的例次率为62.79%和56.59%。结论医院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发场所,为有效预防与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管理者应提供科学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和有效的安全防护器具,同时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以提高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器具使用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某医院2013年5月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2 467名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505人、654人次,发生率20.47%、人次发生率26.51%;其中护士437人次、实习生58人次和医师139人次,分别占66.82%、8.87%和21.25%,是易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头皮钢针、一次性注射器、手术缝针是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医疗器具,分别占29.05%、21.10%、11.01%;加药、医疗废物处置和手术缝合等操作是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环节,分别占13.00%、9.63%、9.33%;在已知暴露源情况下,血源性疾病暴露率达10.24%,锐器伤后上报率仅为5.20%。结论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常见的职业伤害,应强化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切实降低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医务人员经血源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在经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措施,为防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保障医务人员健康提供参巧。方法对163例医务人员被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的锐器伤或被患者的血液、体液等直接喷溅污染了粘膜或破损皮肤的原因、方式以及发生地点、工作类别、职称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和追踪。结果共发生职业暴露163例次,暴露率10.2%。暴露原因锐器伤146例次,占总数的89.6%。暴露率以手术室最高(占71.7%),其次为急诊科(47.5%)。暴露人群以护士、初级以下职称暴露率最高,分别为26.4%、14.3%。不同科室、职业、职称发生职业暴露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发生职业暴露后,均进行紧急和进一步处理、追踪,无发现职业暴露感染个案。结论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感染危险性增加,锐器伤是造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传播性疾病感染的最高危因素,低年资护士是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发生最高危群体。医务人员尤其护士的防护意识仍较薄弱,不按规程操作是导致职业暴露的最危险因素。加强安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规范操作,纠正不良工作习惯和行为,减少针刺伤乃是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最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0.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评估与防护现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是关系到公众及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保护医务人员免受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威胁已臼益成为艾滋病防治的关键.北京市东城区疾病控制中心率先在北京市医务人员中开展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现状的调查,旨在了解和掌握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现况,为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职业暴露问卷调查表,调查2015年1—12月全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1 888名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共304例,全院平均职业暴露发生率为16.10%;发生职业暴露370例次,职业暴露例次率为19.60%。医生、进修实习人员和工作年限≤1年的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相对较高,分别为23.18%(102/440)、17.88%(49/274)、18.34%(95/518)。锐器伤为主要的职业暴露方式,占83.24%(308例),发生环节以器械使用后处理前、器械使用中为主,分别占37.99%(117例)和36.69%(113例)。370例次职业暴露中,可追溯到暴露源的有315例次。已知暴露源中,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占24.13%(76例次)。370例次职业暴露中,仅59例次实施了完整的局部处理和上报程序,职业暴露上报率为15.95%。结论该院应采取综合措施最大程度地促进职业安全防护,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快速筛查在感染状态不明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对某院2011年1-12月在感染管理科登记的45例感染状态不明的血源性职业暴露案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次感染状态不明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中,快速筛查前暴露源明确10例,明确率为22.22%,暴露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明确3例,明确率为6.67%;快速筛查后,暴露源明确35例,明确率为77.78%,提高了55.56%,暴露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明确23例,无需检测22例,明确率为51.11%,提高了44.44%。根据快速筛查结果实施暴露后预防措施方案,未发生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传播性疾病。结论 结合快速筛查结果选择暴露后预防措施方案,可有效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某传染病医院连续5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与工作强度的相关性,为做好职业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上报的职业暴露案例,统计分析其职业类型、暴露途径、暴露源等资料。结果共上报228例职业暴露事件,护士(75.44%)和医生(19.30%)为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输液过程为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占52.19%;乙型肝炎病毒(HBV)为主要暴露源,占71.05%,其次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占10.09%)。医生职业暴露率与医患比、护士职业暴露率与护患比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849和-0.823,均P<0.05。结论护士为职业暴露高危人群,输液过程中最易发生职业暴露,医生和护士的职业暴露与其工作强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人群的分布特征、危险因素与风险环节。方法对某院所有医务人员2011年1月—2014年6月发生的职业暴露进行风险监控,分别从发生职业暴露者的职业类别,暴露的地点、环节以及方式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286例次职业暴露者中,男性63例(22.03%),女性223例(77.97%);2011年111例次(38.81%),2012年75例次(26.22%),2013年67例次(23.43%),2014年1—6月份33例次(11.54%);对不同人群发生职业暴露者统计数据显示,各年度不同人群发生职业暴露所占百分比相似,由高到低依次为护士(31.97)%、医师(19.90%)、护工(15.79%)、技师(7.64%)、护师(4.17%)和保洁员(2.84%);整理废物、拔针或更换针头、丢弃锐器入利器盒、手术缝合或器械传递、各种穿刺(含抽血)操作时的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损伤的主要风险环节,其构成比分别为22.38%、19.58%、14.34%、12.94%和11.19%;各年度职业暴露发生地点相似,主要是病房、手术室和注射(治疗)室,其构成比分别为51.40%、19.58%和11.54%。结论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监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标准预防,加强对职业暴露高危人群的培训,对风险环节及危险因素进行监控和干预,以有效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运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登记表》对某院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发生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发生血液/体液职业暴露246例。职业暴露人群以在职护士为主(95例,占38.62%);职业暴露发生地点主要为病房(148例,60.16%);职业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219例,占89.02%);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的操作环节主要为手术意外(69例,占28.05%);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共123例(占50.00%);暴露医务人员经局部处理和预防用药后,无1例发生感染。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相关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状况,提出预防策略。方法对两所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间发生的135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案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职业暴露人群居前3位的依次为:护士54.81%,医生25.19%,工勤人员16.30%;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占91.11%,常见于拔针及手术缝合时被刺伤;血源性病原体中,乙型肝炎病毒占20.18%,丙型肝炎病毒占2.63%,人免疫缺陷病毒占2.63%,梅毒螺旋体占6.14%。暴露者均及时进行了局部处理及预防性干预,经追踪检测无一例因此发生感染。结论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实施标准预防,规范操作行为,暴露后正确处理局部,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特点,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防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西南地区某医院2015-2019年医务人员上报的职业暴露资料,分析职业暴露的原因、类型、暴露源及处置随访等情况。结果 共上报411例次职业暴露。暴露者以护士为主(47.44%),暴露科室主要为内科系统(39.41%)、外科系统(22.63%)和急诊科(12.41%)。暴露类型主要为锐器伤(78.10%,主要发生在整理诊疗器具/医疗废物、采血时),皮肤黏膜接触(19.71%)和其他类型(2.19%,主要是抓伤、咬伤所致)。暴露源不明的职业暴露主要分布在急诊(33.38%)、门诊(13.89%)和后勤(8.33%)等科室,主要由于整理诊疗用物/医疗废物(44.44%)、门急诊注射输液(27.78%)、门诊采血(13.89%)等操作引起。血源性病原体暴露源以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螺旋体为主,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率为70.67%。结论 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工作中,应重点关注锐器伤,同时应加大职业防护培训和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手术中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某三甲医院2016年6月—2017年1月发生的手术中血源性职业暴露病例,调查内容包括医务人员一般资料、职业暴露方式、暴露源及锐器伤器械种类及操作环节等。结果手术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共100名。主要为护士64名(64.00%),其次为医生30名(30.00%)。暴露方式主要为锐器伤88例(88.00%)、眼黏膜暴露10例(10.00%)。暴露源病种主要为乙型肝炎36例(36.00%)、梅毒11例(11.00%)。导致锐器伤的锐器主要为输液器针头(31例,35.23%),其次为注射器针头(24例,27.27%)、缝合针(14例,15.91%)等。锐器伤发生的操作环节主要为术中操作(31例,35.23%)。结论应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培训,完善职业暴露的登记和报告流程;严格要求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在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规范操作,从而减少手术中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特点,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防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西南地区某医院2015-2019年医务人员上报的职业暴露资料,分析职业暴露的原因、类型、暴露源及处置随访等情况。结果 共上报411例次职业暴露。暴露者以护士为主(47.44%),暴露科室主要为内科系统(39.41%)、外科系统(22.63%)和急诊科(12.41%)。暴露类型主要为锐器伤(78.10%,主要发生在整理诊疗器具/医疗废物、采血时),皮肤黏膜接触(19.71%)和其他类型(2.19%,主要是抓伤、咬伤所致)。暴露源不明的职业暴露主要分布在急诊(33.38%)、门诊(13.89%)和后勤(8.33%)等科室,主要由于整理诊疗用物/医疗废物(44.44%)、门急诊注射输液(27.78%)、门诊采血(13.89%)等操作引起。血源性病原体暴露源以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螺旋体为主,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率为70.67%。结论 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工作中,应重点关注锐器伤,同时应加大职业防护培训和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20.
加油站作业人员长期接触汽油、苯系物、正己烷及高温、低温等多种职业有害因素.汽油可引起神经系统损害;低浓度苯系物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皮肤黏膜刺激反应,对血液、肝肾功能和血糖产生影响[1].为此,本文对中石油天然气某销售分公司的367名加油站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