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气功古称吐纳、导引、静坐、行气等,1955年,正式统称为气功。气功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类以自我心身调整为特色的医疗保健养生方法。中医“调心”技术指导下的气功养生学只有借助现代生理及心理治疗学理论进一步阐明其对心脑功能的认识,才能适应现代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而现代心理治疗也只有在充分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本土化的移植,提高疗效和适用范围。中医学提出“心主神明”与“脑为元神之腑”学说。并结合调神、情志理论,认为通过气功“调治心神”,即可起到强体健身、防治疾病的作用。但是,关于中医脑和心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甚为模糊和混淆。给本身的理论发展、临床实践,以及中西医结合带来了障碍。故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用现代医学的观点解释中医学理论,将有利于不同心理治疗之间的交流与兼容.为西方心理治疗在中国的移植提供可能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心、脑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黄帝内经》首载“心主神明”,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那么,心、脑究竟孰主神明?目前有3种说法,即“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各执一端,一直未有定论。现就以上3种说法,根据其中医理论基础溯源、现代科学依据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医经典理论有“心主神明”、“心藏神” ,至于“为髓海”之“脑”虽亦知是“元神之府”却相对论述较少 ,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对前者的重视和其影响广泛 ,很容易使人生出模糊的概念 ,以至认为中医的“神经系统”体系是“以‘心’为中心”的 ,其实不然。《灵枢·海论》曰 :“脑为髓之海”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 :“头者 ,精明之府” ;《本草纲目》指出 :“脑为元神之府” ;而“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 (《灵枢·邪客》)。这里有“精明之府”、“元神之府”与“精神之所舍”之不同 ,亦有“元神”与“精神”之…  相似文献   

4.
对中医学"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回顾《黄帝内经》及历代医家关于心、脑功能的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变革“心主神明”说,确立“脑主神明”论的观点。指出:传统中医学虽以“心主神明”立论,但对脑与精神、感觉、知觉及生命健康的关系也有描述,与“脑主神明”的认识相按近;并从系统修正、审慎扬弃、理论建设、方法研究等四个方面分析,强调确立“脑主神明”论符合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理论依据,认为"心主神明"论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之上,说明五脏、心、精神活动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对中医脑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心主神明"论也导致中医对脑这一重要的器官缺乏独立和完整性的认识。提出应当提倡"脑是主管知觉、运动、思维和记忆的器官"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中多处指出"心主神明",与"脑为元神之府"一说相互抵触。在中医理论框架内,"谁主神明"的问题自然会引起学术界的争论。从心和脑的生理功能谈起,分析了能使各自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理、病理关系,得出"心脑共主神明"的结论。心脑之间生理上相互联系,功能上对于神志的影响各有优势,有主次之分。心为统领,脑为府库,在心的统领下,心脑配合完成表现"神"的各项生命活动。心中所藏之"心神"具有能担当认识和处理事物的能力,意志思虑智皆由"心神"派生。脑中的"元神"通过感官负责搜集信息及各种感觉,这些信息的接受、判断,及其发出的指令,则需要"心神"支配,由此产生的记忆也反馈、并存在于脑中。  相似文献   

7.
从植物状态论“脑主神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探讨“脑主神明”。自《内经》提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奠定了“心主神明”的中医基本理论。“心主神明”即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感等活动均归属于心的功能。但在临床工作中,人们发现急性颅脑损伤及多种疾病致脑损伤后,一部分患者出现社会功能完全丧失,即植物状态。病人虽然体温、呼吸、血压、心跳均正常,但意识丧失,无任何感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的功能,此无法用“心主神明”所解释,而正说明人体意识、思维、记忆、情感、精神等活动是有脑所主,即“脑主神明”。修正“心主神明”而倡“脑主神明”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医脑病学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首先分析了诸家对“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争论所存在的误区;其次阐明了“心主神明”并非《内经》原旨以及“神”、“神明”、“神志”的内涵;并揭示了“心神”与“脑神”的关系及其实质;最后结论说明“神明”之争是无价值的。心神说和脑神说可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中获得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周丹  蒋健  赵文芳 《世界中医药》2021,16(8):1258-1263
脑具有思维、想象意念、记忆、智愚、感知、运动知觉、语言等生理功能.神明其体在脑其用在心,心脑协同共主神明.脑病一般是指脑所在头部的病证,与脑有关的五官病证,神志昏迷或神志异常的病证,心神蒙昧或精神心理有关等病证,与运动知觉异常有关的病证.郁证性脑病是指凡由情志不遂所引起或加重的脑病,如部分头痛、眩晕、耳鸣脑鸣、不寐、多...  相似文献   

10.
再论"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理论是目前中医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临床上心血管病患者精神情志的异常表现,也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因此,阐明"心主神明"的现代生物学内涵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临床指导作用.为"心主神明"提供科学而有力的依据,是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气功入静状态下的睡眠调控技术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 介绍一种适合于中国文化背景和心理特点的气功入静状态下的睡眠调控技术与操作方法,以丰富现代临床的心理治疗.方法 在整理治疗经验的基础上,介绍中医系统心理疗法中有关气功入静状态下的睡眠调控技术及其操作方法.结果 气功入静状态下的睡眠调拧技术是中医系统心理疗法(SPT)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二十多年的经验积累与创新,已逐步规范,趋于成熟.结论 气功入静状态下的睡眠调控技术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医心理治疗理法探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纯  陈利国 《陕西中医》2004,25(8):728-730
中国古代医学中的天人关系、形神论、阴阳、五行、七情、精气学说等理论既是祖国医学、哲学的指导思想 ,又是中医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主明则下安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1] 。”(《素问·灵兰秘典论》) ,“精神不进 ,志意不治 ,故病不可愈[1] 。” (《素问·汤液醪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气功入静状态下的人际关系调整技术与具体操作方法,以丰富现代临床的心理治疗.方法 在整理治疗经验的基础上,介绍中医系统心理疗法中一项具体的有关气功入静状态下的人际关系调整技术操作方法.结果 气功入静状态下的人际关系调整技术是气功入静状态下的中医系统心理疗法(SPT疗法)技术体系中的一项具体应用技术,经多年积累已逐步规范,趋于成熟.结论 气功入静状态下的人际关系调整技术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中医整体理论与现代整体理论方法的异同,阐明了整体法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介绍气功入静状态下的病因追溯方法 ,以丰富现代临床的心理治疗.方法 在整理治疗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访谈降低阻抗,利用"内隐记忆"寻找病因.结果 气功入静状态下的病因追溯技术通过挖掘患者无意识中的内隐记忆内容,可快速获得重要的信息,是阻抗小、速度快的寻找病因方法 之一.结论 气功入静状态下的病因追溯技术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气功入静状态下的人格重塑技术,以丰富现代临床的心理治疗.方法 在整理治疗经验的基础上,介绍气功入静状态下的人格重塑技术.结果 气功入静状态下的人格重塑技术通过一系列技术实现人格改变.结论 气功入静状态下的人格重塑技术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情志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洁  苏娟平 《山西中医》2009,25(11):4-6
中医情志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从中医情志理论入手,结合有关文献,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因人制宜"的理念更是别具一格.本文将以此为指导思想,来探求将其应用于心理治疗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的独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欧盟传统药品法案>对中药的技术壁垒和我国对某些中药的毒副作用的披露,使得中药的安全性问题目益突出.中药的安全性是其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走向国际市场所必须突破的瓶颈,这是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水平,探讨其在脑梗死中的作用及其与中医证候类型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48h以内发病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根据中医辨证进行分型,所有入选病例均于发病48h内,采血3ml,采用平衡饱和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IGF-1变化。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风痰瘀阻证(54例)患者血浆IGF-1(10.39±1.56)ng/ml,与风痰火亢证(28例)(12.96±2.27)ng/ml及阴虚风动证(18例)(13.54±3.22)ng/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风痰瘀阻证型较风痰火亢证型及阴虚风动证型患者多见,且作为神经保护剂的IGF-1在痰瘀阻证型患者中合成水平下降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