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孕妇分娩前后以及分娩方式体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84例临产孕妇和非孕健康对照组40例,将临产孕妇分成自然分娩组(n=83),剖宫产组(n=101);采用酶免荧光法和凝固法检测孕妇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评价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并随访其妊娠结局,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追踪.结果 剖宫产组年龄、孕龄、住院天数明显大于自然分娩组;所有孕妇体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孕妇产后D-二聚体水平高于分娩前,而且剖宫产组产后第1天D-二聚体水平也显著高于自然分娩组产后第1天(P<0.01);临产孕妇中共有5例发生产后DIC,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无相关性(P>0.05).结论 妊娠妇女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体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非孕健康人群,然而对于高危人群应该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降低血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妊娠相关蛋白 A(PAPP-A)、尿转铁蛋白、D-二聚体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检测中的意义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120例,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选择同期足月妊娠的健康孕妇30例,为正常妊娠组,选择健康体检的非孕期妇女20例,为健康对照组。观察3组的 PAPP-A,尿转铁蛋白和 D-二聚体水平及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PAPP-A、尿转铁蛋白和 D-二聚体水平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和健康对照组(P <0.01),而正常妊娠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PAPP-A、尿转铁蛋白和 D-二聚体水平随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P <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 PAPP-A 水平与尿转铁蛋白(r =0.593,P <0.01)和 D-二聚体(r =0.692,P <0.01)呈正相关,而 D-二聚体与尿转铁蛋白呈正相关(r =0.622,P <0.01)。结论妊娠相关蛋白 A,尿转铁蛋白,D-二聚体水平的异常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为早期诊断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检测对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该院妇产科收治的95例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到该院行产前检查的90例健康孕妇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2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2组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血清指标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血清D-二聚体、FIB水平对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结果2组研究对象在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产次、流产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t=1.062、1.543、1.511、0.328、3.822,P=0.144、0.062、0.067、0.567、0.051);观察组血清D-二聚体、PT、APTT、TT、FIB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66、2.806、3.491、2.024、8.627,P=0.000、0.006、0.001、0.044、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FIB是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D-二聚体鉴别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8,FIB为0.819,D-二聚体联合FIB的AUC为0.877,明显高于D-二聚体和FIB单独检测(Z=2.533、2.899,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D-二聚体、FIB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早期诊断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和产褥早期妇女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不同孕期妇女1 534例,根据孕周分为四组。妊娠12周360例为早孕组,妊娠12~28周454例为中孕组,妊娠28周~分娩前362例为晚孕组,分娩~产后96 h 358例为产褥期组。选择同期体检正常妇女168例为非孕组。比较五组妇女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妇女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D-二聚体水平早孕组与非孕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中孕组、晚孕组、产褥期组与非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VTE发生率为0.13%(2/1 534),2例均为下肢静脉血栓,分娩方式均为剖宫产,均经B超、静脉血管造影确诊。孕晚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64.15、156.91 mg/L,为阳性。结论随着妇女孕期发展,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出现逐渐上升趋势。临床VTE孕妇无临床表现者,不推荐常规筛查血浆D-二聚体水平排除VTE,临床应结合B超等检测手段筛查VTE。  相似文献   

5.
吴利  周才  黄瑞玉  刘艳 《检验医学》2014,(10):992-994
目的探讨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建立本实验室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正常孕妇664例、非孕正常女性对照者100名(正常对照组),产后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静脉血栓患者18例。将正常孕产妇按孕周分为5组:(1)孕20周(127例);(2)孕20~32周(86例);(3)孕32周至临产≥32周(191例);(4)产后第1天(130例);(5)产后第2天(130例)。采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凝血仪检测所有正常孕妇及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确定相应的参考区间。孕妇D-二聚体浓度呈偏态分布,采用百分位数(P95)表示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采用建立的参考区间评估18例产后发生DIC或静脉血栓孕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验证该参考区间的有效性。结果 D-二聚体随着妊娠期的延长逐渐升高,从20周开始至32周逐渐上升,32周以后升高幅度最大,孕20周组、孕20~32周组及孕≥32周组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1.54 mg/L、3.46 mg/L及4.96 mg/L;分娩过程中D-二聚体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产后第l天急剧升高,至产后第2天明显下降,基本恢复至妊娠末期水平。产后第1天及产后第2天参考区间分别为11.76 mg/L、5.87 mg/L。5组间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对照组和孕妇组D-二聚体浓度低于排除DVT临界值(0.5 mg/L)的比例分别为92.3%、55.1%、7.0%、1.0%、0.2%和0.7%。采用上述参考区间评估18例产后发生DIC或静脉血栓孕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均为阳性结果。结论初步建立本实验室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妊娠中后期D-二聚体已不具备特异性,不能作为排除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妊娠期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近期在妇产科门诊就诊的256例女性患者.其中妊娠期女性143例(按妊娠周期分为:早期妊娠组52例、中期妊娠组48例、晚期妊娠组43例;按妊娠年龄分为:<30岁组98例、≥30岁组45例),非妊娠期女性113例.使用德国TECO GmbH公司生产的D-二聚体仪器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妊娠期与非妊娠期D-二聚体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各期D-二聚体测量值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娠年龄小于30岁与妊娠年龄大于或等于30岁女性D-二聚体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女性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非妊娠期女性,随着妊娠的进展,D-二聚体在血液中的含量逐渐增加;妊娠年龄与D-二聚体升高程度无关.其测定值不宜作为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钱晨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6):643-644,649
目的 测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D-二聚体水平,以探讨轻、重度患者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测定90例妊娠期高血压重度患者(A组),90例妊娠期高血压轻度患者(B组)和90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C组)tHcy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 tHcy水平A组显著高于B组(P<0.01),B组显著高于C组(P<0.01);D-二聚体水平A组显著高于B组(P<0.01),B组显著高于C组(P<0.01).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tHcy浓度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上升.随着病情的加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tHcy浓度和D-二.聚体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1):3781-3782
目的探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肺动脉栓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收治的肺动脉栓塞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高危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中危组、低危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中危组、低危组(P0.05);中危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低危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肺动脉栓塞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769,P0.05);且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D-二聚体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37,P0.05),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651,P0.05)。结论肺动脉栓塞可出现D-二聚体高表达、纤维蛋白原低表达,且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作为肺动脉栓塞危险程度分级的重要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诊断为STEMI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100例.同时选取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10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结果 2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和吸烟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TEMI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为(2.38±0.91)g/L,对照组为(2.65±0.6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5).D-二聚体的平方根STEMI组为(13.23±5.08)μg/L,对照组为(9.40±5.0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P<0.01).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含量比值的平方根STEMI组为(9.11±4.13),对照组为(5.92±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P<0.01).结论 STEMI患者的纤维蛋白原低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对照组,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提示在STEMI急性期存在急性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分析其与脑梗死的相互关系.方法:确诊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67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同时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超标准值百分率高于对照组(P<0.01,<0.05,<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的发生及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