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规律.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古今语法存在着差异性.古医籍作为古代汉语的特殊载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以<灵枢经>一书语法现象为例,对古医籍中的语法特点进行探析,得出如下结论:(1)古医籍中的语法现象符合古代汉语语法规律.(2)古医籍语法特点主要表现为名词活用作状语、使动用法、定语后置这三种语法现象较于一般古籍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本文对其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关于针灸治疗原则 ,《灵枢经·经脉》篇谓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对此 ,后世针灸医籍大多解释为 :凡是实证 ,宜用泻法 ,虚证当用补法 ,热证应疾刺 ,寒证久留针 ,阳气不足而脉陷下者 ,灸法最宜 ,不盛不虚的病证 ,取本经腧穴以治之。笔者通过复习有关文献 ,发现此种解释有悖于该文原意 ,故略陈管见 ,以就正于同道。1 “盛、虚”指脉象《灵枢经·经脉》篇在记述每条经脉的循行与病候后 ,均指出“为此诸病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  相似文献   

3.
<正>耳部望诊是临床医师很容易忽略的一种望诊方式,是一项根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并且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望诊内容。笔者通过对先秦时期涉及耳部望诊的历史文献进行梳理,进而阐明耳部望诊最初是在《内经》时期被提出,其望诊的核心内容为望耳的色泽、望耳的形态、望耳部血脉情况、望耳的位置情况进而应用于临床诊疗疾病。1望耳的色泽用耳廓的颜色状况、光泽程度作为诊断疾病的方法最早出现在《灵枢经》相应的篇幅中。《灵枢·卫气失常》:"耳  相似文献   

4.
马宁  杨传华 《中医杂志》2011,52(5):416-418
通过对《灵枢经》中"经"、"脉"、"经脉"、"经隧"、"血脉"等众多表达"受血而营之"功能的中医解剖学名词的考证,发现"血脉"的内涵和外延最能恰当地反映血管的实质,因此主张将"血脉"定义为中医学对血管系统的总称,从而试图规范中医学对"血脉"及其病变的认识,为中医治疗血脉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灵枢经》论医德山西中医学院(030024)尤舒彻,王晓鹤关键词灵枢经,医德我国古代医家十分重视思想品德的培养,把它看作是行医治病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医学史料中,有关医德的论述、格言、戒律、趣闻、轶事,俯拾皆是。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第一部医学经典...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灵枢经·骨度》篇中骨度值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方法:将《灵枢经·骨度》篇的测量值与古代六部医籍骨度值及现代文献实测值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灵枢经·骨度》篇中骨度值与六部医籍骨度值相同,与现代骨度实测值亦基本相同。结论:《灵枢经·骨度》篇中骨度值真实而准确。  相似文献   

7.
明赵府居敬堂本《灵枢经》校刻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灵枢经>是中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其早期流传经历了战国至秦汉一个很长的时期,隋唐以前主要是以师徒相授、传抄等形式流传,大概在宋代始有版刻行世,金元以后刊刻渐多.今存<灵枢经>的版本的数十种,其中明朝嘉靖年间赵康王朱厚煜居敬堂刻本<简称赵府居敬堂本>较为著名,其刊刻精良,保存完整.清代藏书家王韬得此刻本,于卷八末空白处有墨笔题记云:"此书得于日本友人寺田弧处,谓为宋本,每半页八行,每行十七字,字结体颇大,而点书严密,宋本无疑,是可宝也."此虽为王韬的一种误认,但明刻居敬堂刻本的刊刻精良从中可见一斑.此本与元·胡氏古林堂刻本,明·熊宗立种德堂本相校,现将此本在版刻与校勘方面均有独到之处,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就《标幽赋》补泻法论述中所涉及的针法补虚泻实原则,从迎随针向补泻法,提插、呼吸、捻转单式补泻法,凉热复式补泻法,时间补泻法5个方面逐一进行探析,以期为临床针灸医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九针十二原》是《灵枢经》卷一之首篇,文章对针灸的理、法、方、穴作了纲领性的阐述,特别是着重辨证论治的针术。九针十二原第一主要论九种不同形态针具的名称和功用,以及人体十二原穴的治疗意义。故取篇中“九针”和“十二原”之文,以“九针十二原”命篇。本文从九针的选用,用针的基本原则,十二原穴的作用及针刺治病的效应等方面总结概括其学术思想,这些为后世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乙亥(公元1155年),锦官史崧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并增修音释,附于卷未,刻为二十四卷(后人改为十二卷),即为流传至今之《灵枢经》。皇甫谧所见之《针经》,王叔和撰引之《九卷》,王冰所谓之《灵枢》,以及史载之《九灵》、《九墟》等,均与之不尽相同,是为多种古传本。据载北宋校正医书局曾经校正过《灵枢》,但未见其校本传世。  相似文献   

11.
对于《灵枢·终始》篇的解释,历代医家多有错误之处,致使学者不易明了原文本义,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针灸临床经验,同时结合《黄帝内经》其他篇章及《周易》等书的相关词汇与论述,揭示了原文的本义。  相似文献   

12.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虽以讨论人体疾病为主,但其中有关天地的文字以及思想亦大量存在,形成天地人合一的具有整体观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周易》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性著作,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源泉,是古人必修的四书五经之一,  相似文献   

13.
也说《内经》中“气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刚  刘书坤 《针刺研究》2005,30(4):246-248
本文总结了《内经》对气至的认识,提出气至即是气调,在《内经》中可分三种情况。气至可通过医者感觉和患者感觉体现出来。《内经》把气至作为针刺取效的关键,故明确气至的实质,对于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二十二子》本《灵枢》与赵府居敬堂本《灵枢经》比较研究,发现《二十二子》本《灵枢》是一个较好的《灵枢》版本,它订正了许多原文讹误,其校订的主要依据是《甲乙经》及《太素》。其底本可能是赵府居敬堂本《灵枢经》。因此它是研究《内经》比较重要的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党和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不断加强中医药工作.中医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局面.中医同仁深受鼓舞.特别是评选“国医大师”.可以说是中医史上破天荒的喜事.催人奋进。笔者有幸居于“国医大师”行列.深感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也是南通和江苏的荣耀。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对人体生命时间结构的研究内容丰富,主要集中于对生命周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3方面的研究。通过对《黄帝内经》中人体生命时间结构研究的整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复方中药抗衰灵抗衰老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老年人口服抗衰灵后能增加体力,精力充沛;能使与衰老相关系数较大的部分生理指标及脏器的生理年龄向年轻转化;能降低血脂;能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神经系统的某些症状;能升高老年人体内cAMD含量及调节T3、T4水平。  相似文献   

18.
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医学家凌耀星教授以《内经》理论为基础,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介绍她在教学、科研、临床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苓桂术甘汤一方,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原文如下:“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背部寒冷如掌大”。指出苓桂术甘汤主治阳虚水饮内停之证,功能温阳健脾利水。多年以来,笔者运用苓桂术甘汤治愈多例疑难杂症,疗效比较满意,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